1、永济中学 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 10月月考语 文 试 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楼宇烈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
2、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 “畏天命” “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
3、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当初破坏它所获收益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
4、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
5、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即是指人类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征服自然。B. 最初,中国人认为“人与天地浑然一体”,后来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 。C. 中国学术界未能在中国哲学中找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依据。D. 生态环境已经被人类无节制地毁坏了,所以西方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A. 马克思的自然研究理论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B. 第三段列举有些学者对荀子“明天人之分”主张的解读违背荀子本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大都是“天人合一”C. 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应该效法天无为。D. 文章结尾运用引证法,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意在提醒人们不应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3. 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中心主义造成了当今的生态问题。当前,人类一天不改变自身的伦理观念,人类就一天不会取得真正的独立B. 人类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可从中国文化中的“天人”思想获得启示,
7、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C. 儒家、道家和一些西方的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都认为人和自然要互相尊重。D. 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使人从自然界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丧失了自我,成了机器和信息的奴隶。【答案】1. D 2. A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强加因果。文中并未明确“西方
8、一些思想家提出重建人文主义”的原因。故本题选 D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 项, “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的自然研究理论的误读。故本题选 A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
9、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思想获得启示。C 项, “儒家、道家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错误。D 项,是一些人成了机器和信息的奴隶。故本题选 A项。【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
10、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小 米徐慧芬小学里的同学,从小就长得很丑,丑得一点都不讨人喜欢。一张大嘴,嘴皮翻起,眼皮上有块跌伤后留下的疤,疤没长好,使眼皮有点吊起来,让人觉得两只眼睛大小很不一样。小米三年级转到我们班,来后不多久,大家就发现,这样一个难看的女孩还喜欢说谎。她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说是她妈妈专门买给她吃的,买了好多好多。可是,那天,她摇摇晃晃拎着一只大马桶走着她妈妈迎面上来,伸手就是两记耳光,原因就是她偷了糖果还不承认。有一个同学看到了,全班也就知道了。大家都说小米骗了人,以后不吃她的糖了。过了一
11、学期,班里来了两位实习老师,班主任要大家穿得干净点,迎接新老师。小米却从书包里掏出一块漂亮的丝巾围在脖子上,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她的小阿姨送她的生日礼物。后来她的小阿姨当着同学的面骂她是贼骨头,偷了她的新围巾。以后,没有一个同学相信她的话了。但是,她仍旧经常不断地说谎,又一次一次地被别人戳穿。说谎是不老实的行为,当然不够资格当少先队员。所以到了五年级,小米还是入不了队。后来她又做出了一件更严重的不老实的事情。那次我们中队去少年宫搞活动,当然,不是少先队员,不戴红领巾,少年宫门口是不让进去的。这次,辅导员对小米说“你也去吧,你候在门口,等我来了,带你进去。 ”可是等我们进了少年宫,发现她早已进
12、了。辅导员问她“你怎么进来了?”她说是看门的老伯伯主动放她进去的。后来别班有个同学告诉辅导员,他看见小米慌慌张张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红领巾往脖子上一系,进门后又赶紧扯下来藏在口袋里。辅导员问小米,是不是这样的?小米说是别人瞎说。有个同学就一伸手从她口袋里扯出了红领巾。这样,大家便很气愤,气愤她竟敢冒充少先队员。以后大家经常骂她:不要脸!骗子!冒充红领巾!过了几年,碰到上山下乡,小米和她的弟弟为了实现“一片红”,就一起回到他们老家乡下去插队落户干革命。又过了几年,她妈妈退休了,有政策可以让子女顶替,小米的弟弟就上来顶替她的妈妈进了工厂。小米就在老家生了根,嫁给了当地一个驼了背的村办厂厂长。小米的乡
13、亲告诉过小米的娘家人,那个驼背脾气很坏,喝醉了酒,常常骂小米是丑八怪。驼背又嫌小米乱花钱,就把钱统统藏起来。小米买布做一条短裤的钱也要向他讨。可是小米回娘冢时,还是骗大家,说她的男人待她很妤,很看得起她。她男人偶尔发发小脾气,她只要眼睛一瞪,男人就乖得一声不响了。她说她很有威信,两个孩子也听她的话。又过了几年,又有政策,知青的孩子可以报一个户口回来。男人说“两个丫头,弄一个回上海吧。 ”她就到娘家和父母兄弟姐妹商量。大家说:“哪来的地方住?难办得很哪!”她回到乡下,又骗男人说“家里的兄弟姐妹抢着要她的孩子住他们家,可是她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让孩子,骂了她几声十三点只好罢了。前年,她的老娘风瘫了,
14、家里写信叫她回来一次。兄弟姐妹说:“我们都要上班的,工作跑不开的,要么你来陪陪老娘,要么大家出点钱,请个人帮忙。 ”小米当即就摸出一千块钱,说是她男人叫她带上的。回到乡下,她男人一把揪住她的头发,问她家里的一千块钱哪儿去了,小米说我怎么知道。男人要往死里打她,小米只好说拿了这钱是想到上海为男人买一套样子好点的西装,结果钱丢了。男人哪里信她。男人说他总要到上海来问个究竟。吓得小米赶紧跑到邮局打电话到娘家:“不要说我给了你们一千块钱。 ”这一次她自己戳穿了自己的谎话,气得她娘家人呼骂道:“这辈子就没一句真话!”看来,小米娘家人的话是对的。到死,小米仍在说着谎话。去年,我在火车站不期碰到小米,见地如
15、此瘦削,不免诧异,但她却告诉我无甚大病。其实,她是来上海查病的。查出来得了肝癌,已是晚期。她是知道的,但她却对家里人说她只是生了一个不要紧的囊肿。所以直到她死后,家里人才知道小米又一次骗了大家。现在小米已经去世了。如果她的灵魂能升入天堂,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米不讨人喜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她长得太丑,一个是她爱说谎。B. 小说以时间为序,通过由小到大,再到病死的人生过程来叙写小米的故事。C. 小说围小米“说谎”的特点来叙事,使话题集中,不蔓不枝,突出了人物特征。D.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既便于刻画
16、小米的心理,又使故事更显真切动人。5.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小米的性格特征。6. 请结合文本探究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答案】4. D 5. 内心要强。小米为了赢得同学们的好感 ,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为了和同学们一样参加少年宫的活动,她冒充少先队员。孝顺、善良。老娘风瘫,家里人一叫就回到城里,并毫不犹豫地背着丈夫拿出一千块钱;父母和兄弟姐妹拒绝让小米把孩子的户口迁回上海,她没有怪他们。勇敢、坚强。她被查出肝癌晚期,却对家人说只是生了一个不要紧的囊肿;小米因为长得丑收到不公正的待遇,她通过说谎来同命运抗争。6. 小米处于一个严重缺乏爱的只有冷漠、歧视和侮辱的环境里,所以她想通
17、过撒谎给自己挣来一丝尊严,可她连表面的尊严都没有得到。小说以此针砭了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表达了对小米被歧视、被侮辱、被伤害的处境的同情。表达了对爱心和尊重的呼唤。【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D 项,“便于刻画小米的心理”错误。文章没有对小米的心理描写。故本题选 D项。【5 题详解】试题
18、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小米的性格特征。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要强” 、 “孝顺” “善良” 、 “勇敢”“坚强”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小米因为长得丑收到不公正的待遇,她通过说
19、谎来同命运抗争。小米为了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为了穿得干净点,迎接新老师,小米偷她小阿姨的漂亮的丝巾。为了和同学们一样参加少年宫的活动,她冒充少先队员。结婚后,小米骗大家说她的男人待她很妤,很看得起她,两个孩子也听她的话。她撒谎说她在家里很有威信。父母和兄弟姐妹拒绝让小米把孩子的户口迁回上海,她没有怪他们,她撒谎说舍不得让孩子会上海。她老娘风瘫,家里人一叫就回到城里,并毫不犹豫地背着丈夫拿出一千块钱。她被查出肝癌晚期,却对家人说只是生了一个不要紧的囊肿。【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文本探究文本所包含的意蕴。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的能力。这要
20、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小米、主题来分析其意蕴。小说叙述了小米从小就生得丑,一次次的说谎都被无情地揭穿,她一生都处于一个严重缺乏爱而只有冷漠、歧视和侮辱的环境里,她想通过撒谎给自己挣来一丝尊严,可她连表面的尊严都没有得到。这句话,是理解小说意蕴的关键。答题时,尤其是要抓住小说的最后一节“如果她的灵魂能升入天堂,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来分析,这句话强调的是“我相信她在那儿大约是不会说谎的” ,就是说“我”认为小米在人间是说谎的。那么小米为什么在人间要说谎呢?文章开始描写小米的外貌,然后指出三年级时,小米转到班后, “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难看的女孩还喜欢说谎。接着围绕小米说谎,通过小米
21、由小到大,再到病死的人生过程来叙写小米的故事。可以发现小米每次说谎是因为小米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小米生活在一个缺乏爱,只有冷漠歧视和侮辱的环境,小米才想靠说谎给自己挣来丝尊严,可她连表面的尊严也没能得到,每次说谎都要被人无情地揭穿,换来只有歧视和侮辱。小说以此针砭了人情的冷漠表达了对小米被歧视、被侮辱、被伤害的处境的同情。表达了对爱心和尊重的呼唤。【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2、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
23、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
24、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转变,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居住空间的城镇化;第三阶段是身份转换,即不仅了职业和居住环境,而且在户籍上也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第四阶段是角色转型,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角色的市民化。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订却尚未完全启动这就造成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移、身份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致使熾镇化战略不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而且质量也难以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
25、,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便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大课题。(摘编自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材料三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出现了“逆城市化”异象。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 “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有人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过早出现的这类“逆城市化”现象,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利,对于处于工业化后期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利。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
26、题。 “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逆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有更多的休闲需求,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逃离城市喧闹的需求等,并非只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高生活成本而离开城市。(摘编自贺军客观看待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材料四在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区集中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美国的大都市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2004 年,美国 244个大都市区,占国土面积的 26%,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 83%,创造了全美就业岗位的 85%
27、和全美GDP的 86%,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中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同样明显,省地两级城市市辖区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 6.7%,集中的户籍人口近 30%,而对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更高。2007 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等6大城市连绵区,占国土面积的 12.38%,集中了全国 22%的人口,GDP 占全国的比重却高达50%。这既表明了 6大区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也提示了我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既说明经济发达地区未能集中相应的城镇化人口,也说明中西部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跟不上人口城镇化的步伐。(摘编自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
28、择)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化是社会从农业化社会逐渐转变成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的历史过程。B.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完成,基本实现了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的城镇化。C. 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D. 美国的城镇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化的概念予以阐述。B. 对比中美两国的城市化,美国的城市化在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
29、间的比例比中国均衡。C. 中国近几年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最近二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率在逐年下降。D.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但其推进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有很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9. 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答案】7. B 8. C 9.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建设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快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帮助农村人口顺利转变为城市居民;加强城市社会服务建设,减轻城市生活压力大力促进东西部城镇化的均衡发展,促进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
30、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原文是“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却尚未完全启动” ,所以 B项错误。【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 “最近二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率在逐年下降”错误。从材料三图 2来看,从 1990年到 2014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率总体上是下降的,但不是逐年下降。故本题选 C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
31、干是“请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根据上述材料”一语,这说明此题的答案是从文本中筛选出的,切忌凭空随意作答。题干中问的是“着力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那么就要回到材料中,看与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和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遇到的问题,找到这些就可明确要做的工作。从材料一来看,现代城市型社会的标志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那么发展好工业和服务业就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材料二、三、 四中分别提到了
32、一些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推进城镇化最好的做法。由此可得出答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建设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快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帮助农村人口顺利转变为城市居民;加强城市社会服务建设,减轻城市生活压力;大力促进东西部城镇化的均衡发展,促进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最后分点回答即可。【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
33、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4、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3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夙遭闵凶(不幸的事)/未曾废离(停止侍奉)/沐
36、浴清化(蒙受)B. 除臣冼马(解除)/具以表闻(听到)/晚有儿息(儿子)C. 犹蒙矜育(怜悯抚育)/告诉不许(报告申诉/岂敢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D. 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夙婴疾病(缠绕)/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不能忍受)11. 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时女子出嫁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 。 “归宁”旧时指女子出嫁。B. “察举”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孝廉”是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C.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D. 司马迁(前 145年不可考)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37、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有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冼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B. 本篇开头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C. 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于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D. 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
38、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已是太阳接近西山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办法(不能)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也无法度好的余生。(2)臣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今年九十六岁。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长,而报答奉养刘氏的日子短。乌鸦都有反哺之情,我乞求奉送祖母到终。【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
39、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 项, “除”:授官职。 “闻”:使知道。故本题选 B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回娘家叫“归宁”出嫁叫“归” 。故本题选 A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内容有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
40、,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 项,开篇并未提出不愿应诏。故本题选 B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但”:“只是”;“以”:“因为” ;“
41、薄”:“迫近,接近” ;“无以”:“不能,没有用来的” 。第二句关键点:“报养”:“报答,奉养” ;“乌鸟私情”:“乌鸦有反哺之情” ;“愿乞”:“希望,乞求” ;“终养”:“奉养到终”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42、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
43、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
44、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
45、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苏 轼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官里事,何时
46、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卧红堆碧”一句中的“红” 、 “碧”两个动词形容了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B. 下阙“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两句,从正面写出了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C. “泛曲水”是一道特异的风景线,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春光大减所造成的缺憾。D. 下阙借晋王羲之兰亭集会的典故来衬托词人与友人相聚于流杯亭的高雅之事。15.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 上片通过对暮春花木零落的景象和词人寻春的描写 ,表达词人的惜春之
47、情。下片“满城争出”句,由充当热心观众的全城百姓渲染出曲水流杯现场的盛况。一个“满”字和一个“争”字,表现出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表达了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下片结尾两句表达了对史事的感慨:到如今只有长竹布满故地的山岭,而昔日盛事已成陈迹,再也无从寻觅了。表达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带有人生哲理的意义。【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 项, “卧” 、 “堆”两个动词形容了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故本题选 A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
48、题干是“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词,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析词人的情感。上片写雨后暮春景物,并抒写了惜春的意绪。开头三句从城南引水入城工程写起:东武城南筑就新堤,郑淇河水开始充盈。以下详写暮春景物,先写雨后山冈上花木零落的景象:一场小雨过后,在那浓密的树林中和苍翠的山冈上,红花绿叶,堆积满地。欣赏这些景色描写,仿佛听到词人轻微的叹息。 “枝上残花吹尽” ,于是向江边追寻春天的踪迹。寻春给诗人失望又略感安慰。因此,表现词人惜春之情。下片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以及对当年兰亭陈迹的感慨。开头四句,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
49、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这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以下“相将泛曲水”两句,正面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上巳日与同僚相约聚会于流杯亭,开展曲水流杯的活动,全城百姓都争着前来观光。与暮春自然景物相比, “泛曲水”是一道特异的风景线,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春光大减所造成的缺憾。“满城争出”句写出了全城百姓观看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表现了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一个“满”字和一个“争”字表达了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结尾两句紧承上文由眼前景、事所引发的对历史的联想:“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 ”词人对史事生发感慨:到如今只有长竹布满故地的山岭,而昔日盛事已成陈迹,再也无从寻觅了。这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主要是为了慨今。它所蕴蓄的是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是带有人生哲理意义的。【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