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娄底市 2018-2019 年第一学期期中大联考试卷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表面上看,网络小说中的那些玄幻、穿越、架空历史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网络小说表达的情感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它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这个过程中主角会经历各种磨难,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角不畏强权、不畏困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这样的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所有的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
2、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很多网络小说可以当作励志故事来读,是写给青少年读者看的,故事读来轻松、有趣,其内在的价值观念是明晰的、积极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这些作品的理念是“小说是有用的” ,而非只是简单的消遣品,它洞明世事、人情练达,能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 ,作品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
3、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如果说传统纸媒文络文学就是大众的;传统文络文学就是轻逸的;传统文络文学就是悦人的;传统文学是作者的文络文学就是读者的文络文学更接近通俗文学,与大多数通俗文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晰和强化。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
4、书写。网络文学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 “警句” ,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地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结构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中的“大道理”是春风化雨式的,因为精彩的故事是首要的,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小说的主人公经历各种磨难,凭借智慧、毅力、意志成为世
5、间强者,给读者留下具有不畏强权、不畏困难等奋斗精神的印象。B. 玄幻、穿越、架空历史所构筑的网络小说的想象世界,表面上看好像离现实生活很远,但是网络小说却离读者很近,触手可及。C. 网络小说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的,它给读者以梦想,强化某些有意义的理念,帮助青少年读者获得自我意识并找到自我。D. 很多网络小说故事轻松、有趣,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其内在价值观是明晰的、积极的,虽然有少量作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冲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网络小说中主人公由“废柴”变成“逆天”的世间强者来论证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B. 文章用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
6、化产品来类比网络作品的分类,来论证读者选择作品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C. 文章以网络小说的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让读者获得参与感,来论证网络小说属于消遣品。D. 文章把网络文学和传统纸媒文学、通俗文学进行对比,从而论证网络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传承中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的价值观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持中的,大多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确和强化,因而网络小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B. 网络文学引导读者的方式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读者阅读故事时,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C. 网络小说有传统的东西也有时代的东西
7、。它传承了通俗文学的传统,又融合了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既弘扬传统精神,又书写现代观念。D. 网络文学追求精彩的故事,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传播“大道理” ,寓教于乐,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答案】1. A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B项, “网络小说却离读者很近,触手可及”错误,原文只是说“网络小说表达的情感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 ;C 项, “网络小说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的”表述不严密,原文“这样的故事”指的是特定范围内的某些网络小说;D 项
8、, “虽然有少量作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冲突”错误,无中生有。故选 A。【2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C项, “来论证网络小说属于消遣品”分析错误,实际上是用来论证“网络小说是有用的” 。故选 C。【3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项, “网络文学引导读者的方式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错误,概括不全
9、面,网络文学引导读者的方式还有感悟式的“格言” “警句” 。故选 B。【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回到冰川马温这条冰川以数字命名,越过去就是异邦,所以它也是国境线。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去冰川的路超级坏,车子吱吱呀呀爬到山顶时,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追
10、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空无一物又是尖锐无比。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用,它散开双翅,呼一声就飞向山谷。山顶上只有我们,我们坐在越野车里,越野车看似霸道,胡子拉碴像强盗,其实外壳都是塑料。这就是我们的内涵。 “不好玩!”鹰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牦牛安静地嚼着草,嚼着嚼着,就将自己变成一尊雕塑。灰鼠从一个洞口窜进另一个洞口,草皮的下面建有它们的秘密通道。黄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突然间,毫无预兆,其中一只会撒开四蹄,跳跃着,从路的一边跑到另一边。临近边境了,还是能看到放牧点。几个牧人,加上几十几百的牦牛绵羊,让那
11、些微小的放牧点有了村庄的喧闹。清晨,圈门一打开,牛羊就如潮水淌进了草甸子。太阳落山是它们归圈的时候。牧人还懒懒坐在石头上吸烟,牛羊已经沿着公路慢慢回家。羊喜欢聚在一起,一团一团地,像白云,有时几头黑牦牛挤进羊的队伍,云就不白了。车子停下来让牛羊先行,牛羊却将车子围起来,好奇地嗅着鼻子。一座碎石山成为阻挡我们视线的最后一道障碍。爬上去才能看到冰川。那就爬吧。山并不高,可是这儿的海拔高,五千多米,我们手持登山杖,爬几步就大喘气。鹰在头顶盘旋,鹰没有高反,不会大喘气,鹰俯瞰着它的王国。牛羊吃草,牧人躺在干沟里睡觉,黄羊踢着前蹄扭头四顾,草甸子裂成碎片,露出满腹的砾石,还有昨夜残雪、动物残骸日子天天如
12、此,安详而艰难,艰难而安详。鹰所看到的,是不是有点单调、有点沉闷?不过,鹰因为飞得高,在我们还拄着登山杖努力爬山时,它已提前看到了冰川。那条冰川是这片荒寒地带的亮色。接着是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刹那是安静的。冰川那么美丽,它也没有大喊大叫,它就是安静地矗立在那儿,我们作为旅行者,凭什么大喊大叫?美的东西都不会喧哗,绝美的东西更是沉默如金。当一种美排山倒海、让人窒息地压迫过来,我们除了闭上眼睛感受,还能做什么?可是,我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喊叫起来:竟然有一对新人正在冰川拍婚纱照。我们将赞美送给了他们。婚纱照都是花好月圆,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可他们执意要找一个非凡背景,他们要请冰川见证他们生
13、命的结合。这就要吃苦。女生穿着大红婚纱,鞋上套着防滑冰爪,在男友的搀扶下,一步步向上走。在这儿,向前的路要他们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我们钦佩这对来自深圳的新人,他们千里迢迢奔向冰川,好像回到家乡聆听一场教诲。当婚纱在晶莹的冰坡上铺展,真的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在盛放,还有相机、外拍灯、反光板,航拍飞行器嗡嗡地响着,化妆师为新娘补妆,这些确实分散了我们对冰川的注意。可是我们不认为这是损失,我们把这次邂逅当作一则回家的寓言。“回到冰川” ,我这样说,是否用词准确呢?我们常常说回到家乡, “回到”就是重返、投奔,好像落叶归根,从此再不分离。可是,冰川不是我的家,我为什么非要把今天的抵达定义为“回
14、到冰川”呢?冰川到了。在九月的阳光下,它正在融化。不用担心,它不会消失,寒冬正在到来,就是今天,凌晨,这儿又下了一场雪。那时,我们的越野车还未出发,而拍婚纱的那对新人,相拥着走出野营帐篷,站在漫天大雪中,已经摆好拍摄姿势。(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回到冰川” ,揭示了本文所叙述的内容,不仅仅是一次现实的寻访冰川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与精神的回归之旅。B. 文章描写山谷中牦牛、灰鼠、黄羊等的活动,笔触细致,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气的图景,照应了上文“山谷里内容多” 。C. 文章用很大篇幅叙写去冰川路上的情形,对后文写冰川的大美起了铺垫的作用,也
15、蕴含了很多人生道理,给人启迪。D. 文章写“我们”看到冰川的感受,将它的博大与人的渺小对比,既表达了赞美之情,也含有对自我的批评,文字朴素而真诚。5. 文章几次写到鹰,突出了鹰对人的观察和人对鹰的心理的猜想,有什么用意?请简析。6. 文章为什么要在后半部分写一对新人在冰川前拍婚纱照?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4. D 5. 以鹰对人的观察,来表现鹰作为冰川王者的孤傲与冷硬,蕴含作者对自由、高远境界的向往;以人对鹰的心理猜想来反观自我,表现对自我的审视,蕴含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6. 与沿途略显单调的景象和沉默的冰川相对照,使文章显得灵动;在冰川非凡背景之上添加人类的情感元素,丰厚了文章的审美意
16、蕴;冰川之旅使作者有回家之感,而新人拍婚纱照的景象,被作者赋予回家的寓意,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主题更鲜明。【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 A项考核内容,B 项、C 项考核结构,D 项考核手法。D 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将它的博大与人的渺小对比”错误,文中没有二者的对比。故选 D。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
17、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散文中多次出现的意象,要求分析文章几次写到鹰,突出了鹰对人的观察和人对鹰的心理的猜想的用意,注意从意象的特征和表达的情感的角度分析。结合文本内容“鹰
18、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 “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空无一物又是尖锐无比。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用,它散开双翅,呼一声就飞向山谷”分析可知,表现鹰作为冰川王者的孤傲与冷硬,蕴含作者对自由、高远境界的向往。结合文本内容“鹰所看到的,是不是有点单调、有点沉闷” “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 “不好玩!鹰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等内容分析,以人对鹰的心理猜想来反观自我,表现对自我的审视。【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在后半部分写一对新人在冰川前拍婚纱照的原因,其实就是要求回答文章在后半部分写
19、一对新人在冰川前拍婚纱照的作用,注意从文章的内容,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答。从内容看,在冰川非凡背景之上添加人类的情感元素,丰厚了文章的意蕴。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要请冰川见证他们生命的结合。这就要吃苦。女生穿着大红婚纱,鞋上套着防滑冰爪,在男友的搀扶下,一步步向上走。在这儿,向前的路要他们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我们钦佩这对来自深圳的新人,他们千里迢迢奔向冰川,好像回到家乡聆听一场教诲”分析可知,新人拍婚纱照的景象,被作者赋予回家的寓意,丰富了文章内容。结合文本内容“那条冰川是这片荒寒地带的亮色。接着是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刹那是安静的。冰川那么美丽,它也没有大喊大叫,它就是安静地矗立
20、在那儿”分析,与沿途略显单调的景象和沉默的冰川相对照,使文章显得灵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造桥大师茅以升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 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继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
21、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1933年 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凶焰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 。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
22、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 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 ,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 ,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 ,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
23、两墩之上。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 。1937 年 8月 13日,淞沪会战爆发。9 月 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腹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
24、桥梁界的一面旗帜。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 月 17日,钱塘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12 月 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 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抗战胜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 年 3月,大桥修复通车。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国家,向全
25、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提出“报国有门”的召唤,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 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 ,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 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 ,直到 1989年 11月 12日在北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有删
26、改)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设计、建造的,也是他决定炸掉、抗战胜利后重修的,大桥承载着茅以升太多的悲欢。B. 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而是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C. 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了“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法,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D.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利用桥梁建设工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人才。8.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
27、由西方人建造的。B. 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C. 他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D. 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E. 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的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9. 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A 8. CE 9. 研究工科教育,为学生架设知识与人生之桥。架设钱
28、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祖国山河架桥。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兴办科技报,在科技与人民之间架桥。向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宣传新中国,在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架桥。【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 项, “也是他决定炸掉”不当,由原文“12 月 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可知,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奉命炸掉的。故选 A。【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
29、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 项, “在他之前”不当,原文为“自近代以来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 ,有“自近代以来”的限制。B 项, “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不当,由原文“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 “1933年 3月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可知,茅以升最初建桥不是为了抗战。D项, “各种重大工程” ,范围太大。故选 CE。【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30、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文本内容“他继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 “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 “他
31、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提出报国有门的召唤,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等内容分析,从研究工科教育,架设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向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宣传新中国等方面分析“架桥”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
32、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
33、读(34 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萧思话,南兰陵人,孝懿皇后弟子也。思话年十岁许时,未知书,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 莫不患毒之。自此折节,数年中,遂有令誉。颇工隶书,善弹琴,能骑射。后袭爵封阳县侯。元嘉中,为青州刺史。亡命司马朗之兄弟聚党谋为乱,思话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斩之。初在青州,常所用铜斗覆在药厨下,忽于斗下得二死雀。思话叹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思话迁镇南郑。法护,中山无极人也。过江,寓居南郡。弟法崇自少府为益州刺史。
34、法护委镇之罪,为府所收,于狱赐死。 十四年,迁临川王义庆平西长史、南蛮校尉。文帝赐以弓琴,手敕曰:“前得此琴,言是旧物,今以相借,并往桑弓一张,材理乃快。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丈人真无所与让也。 ”尝从文帝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磐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 ”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思话以去州无复事力,倩府军身九人。文帝戏之曰:“丈人终不为田父于闾里,何忧无人使邪?”未拜,迁护军将军。是时,魏攻悬瓠,文帝将大举北侵,朝士佥同,思话固谏不从。魏军退,即代孝武为徐、兖二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后为围碻磝城不拔,退师历下,为江夏王义恭所奏免官。
35、元凶弑立,以为徐、兖二州刺史,即起义以应孝武。孝武即位,征为尚书左仆射,固辞,改为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侍。时都下多劫掠,二旬中十七发,引咎陈逊,不许。后拜郢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穆侯。(节选自南史萧思话传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B.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C.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
36、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D.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州,古九州之一,益州、雍州、徐州和兖州均属古九州之列,九州泛指中国。B. 文帝,指宋文帝刘义隆。文,是刘义隆的谥号,文中“孝武”也是谥号。C. “敕”在古代,多与皇权联系在一起,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D. 吏部,掌管科举考试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思
37、话意趣高雅,悠游闲适。梁文帝十分欣赏他的高雅志趣,将自己珍藏的古琴赠送给他;在供职吏部尚书期间,他将工作事务交予府君,悠游自在。B. 萧思话知错能改,多才多艺。他幼时不喜读书,邻人的怨恨使其自我克制,几年之间,他便擅长隶书,善于抚琴,能够骑射,拥有美好的名声。C. 萧思话平定叛乱,屡建功勋。他担任青州刺史期间,派遣下属萧汪之平定司马兄弟之乱;后来又抵御敌寇杨难当的侵犯,全部收复汉中失地。D. 萧思话忠于君王,深得宠信。他不顾众议,谏阻文帝北侵;元凶杀君篡位他起义响应孝武帝,功高不居,备受皇上厚爱,生前委以重任死后屡获殊荣。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思话叹曰:“斗覆而双雀殒,其
38、不祥乎?”既而被系。(2)文帝赐以弓琴,手敕曰:“前得此琴,言是旧物,今以相借。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萧思话感叹说:“铜斗翻扣而双雀丧命,恐怕是不祥吧!”不久以后就被囚禁起来。(2)文帝把弓箭和琴赐给他亲自发给他手令说:“以前得到这张琴,(人家)说是旧物,现在把它借给你。 ”【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氐帅杨难当”是后面“寇”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 A项、D 项。 “起”是起用的意思, “为”是作为、成为的意思
39、,与“梁” “南秦”不应该断开,排除 B项、D 项。句意:后来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时丧失了亲和,氐人统帅杨难当因此侵犯汉中,于是便从刑徒中起用萧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定了汉中,全部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在葭萌水设置了守军。故选 C。【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 “掌管科举考试”错误。吏部不掌管科举考试,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事务主要由礼部主管。故选D。【12 题详解】试题分
40、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 项, “在供职吏部尚书期间”有误,从文中内容“未拜,迁护军将军”来看,萧思话没有正式就任吏部尚书,就改任护军将军了。故选A。【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覆” ,翻,翻转过来;“而” ,连词,表承
41、接;“殒” ,丧命;“其乎” ,恐怕吧;“既而” ,不久;“系” ,拘囚、关押。 (2) “赐以弓琴” (状语后置句) ;“以” ,介词,把;“手” ,名词作状语,亲手;“此” ,代词,这;“相” ,表示动作偏向一方;“今以相借” (省略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
42、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本题中的重点词语在课文中出现过,平时多加注意积累。参考译文:萧思话,南兰陵人,是宋朝孝懿皇后弟弟的儿子。萧思话约十岁时,不懂书籍,好骑在屋梁上,打细腰鼓,侵害邻居,邻人无不怨恨。从此自我克制,几年之中便有了美好的名声。他工于隶书,善于弹琴,能骑射。后来承袭了封阳县侯的爵位。元嘉年间(424453),担任青州刺史。亡命的司马朗之兄弟聚集党徒企图作乱,萧思话派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平并斩杀了他们。起初在青州,平常所用的铜斗覆扣在药厨下面,忽然在斗下得到了两只死麻雀。萧思话感叹说:“斗覆而双雀丧命
43、,恐怕是不祥吧!”然后就被囚禁起来。后来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时丧失了亲和,氐人统帅杨难当因此侵犯汉中,于是便从刑徒中起用萧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定了汉中,全部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在葭萌水设置了守军。萧思话迁移军镇到南郑。法护,是中山无极人。过江以后,寓居在南郡。他的弟弟法崇从少府升为益州刺史。法护丢弃军镇犯下罪过,被府衙拘捕,在狱中赐他自杀。元嘉十四年,调他担任临川王刘义庆的平西长史、南蛮校尉。文帝赐给他弓箭和琴,发给他的手令中说:“以前得到这张琴,(人家)说是旧物,现在相借,并送桑弓一张,这是物品的幸运。良材美器,应该放在能够尽显功用的地方,这位老者实在是无可推让的人物。 ”他曾随文帝登上
44、钟山北岭,中途有巨石清泉,皇上让他在石上弹琴,于是赐给他银酒盅,对他说:“非常欣赏你有松石间的意趣。 ”他历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萧思话因为离开了州府,不再多用气力,工作交予府军九人。文帝开玩笑说:“老者终于不在乡间做农夫,哪用忧虑没人可以支使呢?”还没有上任,又改任为护军将军。在这个时候,魏军攻打悬瓠,文帝将要大举北侵,朝中士大夫全都表示同意,萧思话却坚持劝谏,不被采用。魏军退走,他便代替孝武帝为徐、兖二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后来因为围困郂城不能攻下,退军到历下,为江夏王刘义恭所举奏而免官。元凶刘劭杀父自立为皇帝,让他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他于是举行起义以响应孝武帝。孝
45、武帝即位,征他为尚书左仆射,他坚决推辞,改为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侍。当时京城中有很多抢劫事件,二十天当中发生了十七次,他引咎要求辞职,皇上不同意。后来被授予郢州刺史,加任都督。逝世后,赠他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穆侯。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 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急烹: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14.
46、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 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 ,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C.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 “自” “常” “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D.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 “有日” “江阔” “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15.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
47、作者的思乡之情的。【答案】14. D 15. 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 ,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 ,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 ,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
48、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 “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错误。从诗中来看,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故选 D。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明确范围
49、,即“尾联” ,且明确了尾联的情感,即”思乡之情” 。需要结合尾联的意思来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意思是“船工捉得一条鲤鱼,据说它来自上游的乡关;赶快杀掉它吧,也许鱼腹中装着家书,书中写着手足的眷念” ,尾联前一句叙事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诗人巧借得“鱼”说“南来” ,表达思乡之情;后一句结合注释可以看出,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中“鱼雁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在滕王阁上远眺,所见到的关于落霞与秋水的美景的诗句是:_,_。(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对自己的过去做了反思,对将来也进行了安排的两句是:_,_。(3)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