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早晨从中午开始(节选),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赏析】一首词,一生事;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之上闲听雨;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之中愁听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之中老听雨。雨中听出少年的欢乐,中年的惆怅,老年的凄苦,雨中听出亡国者的哀痛、失志者的悲愤!【思考】这首宋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第14课,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基础自主学案,二、字形辨认沉min(湎)mio(渺)茫ku(廓)清x
2、un(喧)嚣 y(舆)论 sh(嗜)好ku(溃)烂 思x(绪),三、词语辨析(1)寂静宁静两个词语都有“没有声音、不吵闹”的意思,适用范围不同。“寂静”适用范围较窄,专用于表示客观环境的静,没有声音;“宁静”适用范围较宽,既可用于客观环境,也可用于人的心境。例:在乡村的冬季,洁白的精灵雪,飘落在_的广袤的田野里和静谧的院落里,整个乡村都被雪装扮成一个朴素而又单纯的白色世界,宛若一幅巨大的写意风景画。一个人走在雪后的乡间小路上,心里感到十分_,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寂静,宁静,(2)虔诚真诚两个词语都有“有诚意”的意思,但语意轻重有区别。“虔诚”指恭敬而有诚意,而“真诚”指真实诚恳,没有一点儿
3、虚假;“虔诚”语意更重一些。例:沙特国王阿卜杜拉6月21日在会见来访的习近平主席时说,沙特和中国是_的朋友,愿同中方继续保持高层交往,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沙特国王也表示将继续对中国人民怀揣一颗_的心,全面搞好和中国多方面的合作。,真诚,虔诚,(3)庄重庄严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言行)不随便、严肃”的意思。“庄重”侧重于言谈举止严肃端正,与“轻浮”相对,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窄。“庄严”侧重于严肃崇敬,既可以指人的神态,也可以指重大事件形成的气势、氛围或特定的严肃时刻,范围较广。例:10月1日清晨,在_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响起雄壮的国歌声,观看升旗的人们神态都十分_,仰起脸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祖国
4、几十年的风雨历程闪现在每个人的心中。,庄严,庄重,四、词语释义释然:_接踵:_羡慕:_喧嚣:_浮华:_趁火打劫:_,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声音杂乱,不清静。,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顾实际,趁人家失火时去抢东西,比喻趁,紧张危急时侵犯别人的权益。,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劳动的成果。,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五、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路遥(
5、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
6、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2写作背景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创作_的创作随笔,是路遥写作生涯的一个日常生活的基本描述,也是一句饱含哲理的话语。用路遥自己的话说:“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平凡的世界,这篇随笔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3资料链接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
7、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六、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作者的早晨为什么是从中午开始的?【提示】是指特定的一段时期在写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作家路遥经常伏案工作到凌晨,直到天亮时才睡下,而到
8、中午前一个小时醒来。午饭也就是早饭了,中午也便是他个人的早晨了。很显然,这是废寝忘食的工作,是拼命地写作。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作家的写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2小说人生发表之后,可以说路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他却感到很不适应,这是为什么?【提示】“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来自方方面面的打扰,有陌生人,有熟人,有亲友,“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没了”,“恨不能地上裂出一条缝赶快钻进去”。作家“受宠若惊”,而且他有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说“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3在第三部分中,文章写
9、到“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惟一选择”,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在作者看来,虽然自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一些荣耀,“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他认为“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人类史和文学史表明,伟大劳动和创造精神即使产生一些生活和艺术的断章残句,也是至为宝贵的。”,4作者说“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对此,他感到很高兴,还是很困难?为什么?【名师点拨】他并不感到高兴,而是感到“真正要把幻想和决断变为现实却
10、是无比困难”。他说:“我所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写长卷作品的经验。”“如果是一部真正的长篇作品,甚至是长卷作品,我很难想像自己能否胜任这本属巨人完成的工作。是的,我已经有一些所谓的写作经验,但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完成后都像害了一场大病。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要从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气氛中,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耳边就不时响起退堂的鼓声。”5作者在写作平凡的世界这部“规模很大的书”之前,来到毛乌素大沙漠。他到这里来
11、干什么呢?,【名师点拨】在作者看来,“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他都会走向毛乌素大沙漠。当他来到这里时,他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到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廓清许多人生的迷津。,在这单纯的天地间,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而最终又可能在这泛滥的思潮中流变出某种生活或事业的蓝图,甚至能明了这蓝图实施中的难点易点以及它们的总体进程。”他说:“沙漠之行斩断了我的过去,引导我重新
12、走向明天。当我告别沙漠的时候,精神获得了大解脱,大宁静,如同修行的教徒绝断红尘告别温暖的家园,开始餐风饮露一步一磕向心目中的圣地走去。”“沙漠中最后的誓师,保障了我在今后六个年头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能矢志不移地坚持工作下去。”,写作素材积累,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
13、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主题感悟,路遥作品的特色朴实无华、厚重悠远,是路遥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这篇文章文笔娴熟,倾吐真情。无论描述生活状况,还是记录心路历程,字里行间都流淌着真情。正是这种真情打动着读者,也成就了佳作。节选的这五个部分,虽各有独立性,但能统一在一个主旨之中。那就是追求、奋斗与成功。,技法借鉴,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
14、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的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路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黄土地。,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是的,我刚跨过40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于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42岁正是一个作家灿烂辉煌的年龄,如果路遥不死,以他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和苦苦的思索, 以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他的笔力,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巨著。但是,路遥却过早的死去了。路遥的早逝,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不是谁人能轻易填补的空缺
15、。,著名作家、陕师大副教授朱鸿表示,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知能优化演练,路遥,写不完的人生曹宝武路遥的人生只有42个春秋,太过短暂。他走得太过急促,急促得让人惋惜、痛心。然而在这短暂的生命里程中,在无数个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日子里,他一直在探索着,书写着人生,但最终却只能无奈地铸就一部并非结局
16、的人生。也或许正是这没有结局的人生才让人读来有滋有味,思虑良久。,美文佳作欣赏,我想,人生终究是有结局的,只是路遥不忍再去回答,再去探索。人们追念路遥,也许不光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真实的作家,而更多地则是因为黄土地上少了一个探索者、思考者,一个忠实的守望者。路遥是深爱黄土高原的歌者,是黄土地的沉思者。他以柳青为师,所以他明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当人年轻的时候。因此在短暂的生命与人生旅程中,他一直挚爱着、思考着那片古老的黄土地和土地上质朴憨厚的子民。,他们一代一代在黄土地上生息繁衍,流血流汗,用自己的生命浇灌着黄土地。黑发熬成了银丝,笔挺的脊梁最后只能与黄土地平行,最
17、终也在那片生命的沃土里长眠。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一直在思考着黄土地,更是一直在试图征服黄土地。黄土地是他们的血脉,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依靠;但他们却一次次想走出黄土地。这也便是路遥一直在思考着的那片土地上的子民和古老的黄土地的关系。他们对黄土地只能是暂时的、惋惜的别离,却永远无法斩断,无法割舍;就像路遥自己一样,要用整个生命去书写,去为黄土地歇斯底里的呐喊。,在三秦古地上,在纵横的沟壑与广阔的八百里平川间,他不停地抽烟、不停地探索、不停地书写,这就是他的人生。或许正因为这千百年来难以改变的生存与命运的关系,那种难以割舍的,永远不了的情怀,才最终只能说一句并非结局。这样的人生是残缺的还是完整的,
18、似乎没有谁能下个确切的结论。路遥的人生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的,也是通过高加林不断书写和演绎的。那么可以说路遥是黄土高原的代言人,而高加林身上则一直伴随着路遥的影子。,高加林最终撕心裂肺的喊道“我的亲人哪”,这也是路遥的呐喊和心声,所以路遥的人生是凄凉的、难以结局的,他为黄土地上的亲人呐喊,最终却还是呼喊着黄土地上的亲人而泪流满面。这是因为那种永远割舍不断的情感。那就是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和古老的土地的关系。人生是什么?没有人能准确的定义,路遥也不能。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政治、事业、婚姻、生活它们与你如影随形,会影响你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是一生。,这是柳青的哲学,也是路遥的人生命
19、题。然而这一切都通过高加林,这个自己的影子和叙述者讲述了出来。人生中充满坎坷与岔道,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样,所以人一直在思考、在探索,有时碰的头破血流,有时让你痛心疾首。得到了一些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也一路失去了本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矛盾的舍与得。或许任何人都难逃这个宿命的怪圈,其实也可以说这本不奇怪,这就是生命的常态和人生的轨迹,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也是追求者奋斗的动力和力量源泉。,我们不能谴责高加林,他属于黄土地,但他也是黄土地的反叛者。或者准确地说他只是想摆脱黄土地的束缚,这种束缚是千百年来套在祖祖辈辈身上的枷锁,所以就必须有人去打破它。高加林充当了走出大山的尝试者,无畏的探路者;
20、他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和捉弄,他要摆脱宿命的怪圈。任何一个有才干的人都不可能安于现状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那是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却永远不是他们应有的追求和该走的道路。不同的是路遥通过高加林在尝试,而高加林则只是通过路遥在思考。,人该怎样生活,人生该怎样书写,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路遥如此,高加林亦然。身份的荣耀、前程的辉煌、还有心底里渴望的绚丽的爱情,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正常的,是一个人真实的性情流露。罗素也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怜悯是支配人生的三种激情。然而生活的道路是曲折的,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坎坷,以及生活本身都会无情地惩罚这样的开拓者。这是老土地博爱中的自私
21、和狭隘,也是永远的生存状态和话题。其实不过就是一个短暂的、永远说不清楚的人生。,路遥的人生充满了昏天暗地,是早晨从中午开始的非常人的生活。他跋涉在深山里,漫步在大漠里,他将自己锁在孤独的、清苦的铁屋里不停的抽烟,不停的呐喊,也在不停地探索人生;但人生最终还是那样迷茫。所以他只能以“并非结局”来安慰读者,安慰黄土地,还要告慰自己受伤的魂灵。所以在短暂的旅途中,路遥没有看完风景,也就有了写不完的人生,就像他自己一样,时时让人想起,也时时会去思考人生这个话题。,【赏评】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路遥自己的“人生”只走过了42个春秋。这篇文章以“路遥,写不完的人生”为题,让人们思考路遥的人生,思考高加林的人生,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无论路遥还是高加林都和那片黄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片土地滋养了他们,而他们又是那样的爱着那片土地,虽然那爱有时是一种反叛。但那何尝不是一种更加深刻的思索和爱呢?人到底应该怎样活?或许可能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但每个人却又必需进行深刻的思考。,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