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47998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4课 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颛臾( )冉( )稷( )兕( )柙( )椟( )费( )相( ) 戈( ),zhuny,rn,j,s,xi,d,b,xing,g,生字正音,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 颛臾是先王 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讨伐 颛臾在 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理由 颛臾与季氏 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

2、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请在书上画出来。,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

3、“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

4、当前之“忧”是什么?,“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分崩离析”也是从这里出来的一条成语,用于贬义。多用于形容国家、集体等在崩溃、瓦解前不可收拾的样子。,“既来之,则安之”也是从本文中衍生出来的一条成语,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已经使他来了,就要使他安心。,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 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分 类 归 纳 总 结 文 言 知 识,1词类活用,找

5、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答案:来、安,使动用法,2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线词的用法。,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答案:恐怕该责备你吧!,这是国家的臣属,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1.是,例句 出处 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正确,与”非”相对,这,判断词,是,2.疾,例句 出处 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病

6、,厌恶,痛恨,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疾苦,痛苦,强,妒忌,3.止,例句 出处 释义,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季氏将伐颛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停止,禁止,阻止,只是,仅仅,4.见,例句 出处 释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看见,召见,拜见,谒见,表被动,相当于”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5.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过犹不

7、及 论语先进,出现,见解,见识,走过,经过,超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过分,过于,错误,过失,责备,错(形),拜访,访问,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 的三条理由,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 没有尽职尽责,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 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三次,对话,孔子,爱国 爱民,目光深邃,的政治家,知识点精析,(一)词语积累,1危,高、高峻: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危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稳:危而不持,2颠,头颅、顶部:鸡鸣桑树颠,跌倒、倒下:颠而不扶,3相,xing

8、互相:两岸青山相对出,偏指一方: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xing容貌、相貌:儿已薄禄相,辅助、帮助: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特指扶助盲人的人:则将焉用彼相焉,4过,走过、经过、渡过: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超过、胜过: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过失、过错:是谁之过与?,错,犯错误:且尔言过矣,责备:无乃尔是过与?,过活、渡日:清静过日而已,5萧墙:门屏,古代宫室用以分割内外的当门小墙。后常以萧墙之患喻内部潜在的祸害。,6陈,陈列、摆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述、述说:恐惧不敢自陈,久、陈旧: 唯陈言之务去,7列,行列、位次:陈力就列,(二)重点习惯句式,1 无乃与(欤),表示揣度,或反问,译为“恐怕吧”

9、 如:“无乃尔是过与?”译“我恐怕要责备你们吧?”,2 何以为,“何以”是“凭什么”,“为”是疑问语气助词,译为“为什么呢” 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三)词类活用,1 无乃尔是过与?,(名词活用为动词,“指责”),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词用作动词,找借口),3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之来,使生活安定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2 省略句,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3 倒装句,例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10、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曲折的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孟子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他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反对“霸道”。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

11、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子一书共七篇,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编纂而成的,比较集中地记录了他的游历生活和思想。后被南宋的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多用比喻,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背景,战国时期,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之本。争夺劳力,是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的惠民措施是他争

12、夺劳力、富国强兵的手段。由于没达到目的,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孟子也正是利用梁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试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于是)耳(而已)矣! 梁惠王说:“我在治理国家方面,总算尽心尽力了啊!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14、内;河东凶亦然。 如果黄河以内地区发生灾荒,就把河内的百姓移到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内,如果黄河以东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 观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字词句理解(一),邻国之民不加(更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但)邻国的百姓也没有因此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是为什么呢?”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擂响战鼓,锋利的刀剑交锋在一起,(这时有人)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字词句理解(二),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5、有的人跑了一百步而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而后停下,凭着只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那么怎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不到一百步而已,但这也是逃跑啊。”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字词句理解(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撒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斧头按照一定的 时节进山(采伐),木材就用不完。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粮

16、食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能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了。,字词句理解(四),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就是施行王道(治理天下)的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把)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大的住宅地,在它周围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狗、猪等这些家禽家畜,不要使它错过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字词句理解(五),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有一百亩的田地,不错过它的农时(不在该耕种的季节让农民去服徭役),几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挨饿了;谨庠序

17、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他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需要头上顶着或背着驮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字词句理解(六),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老人穿上丝绸衣服并且有肉吃,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些还不能称王统治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到处是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字词句理解(七),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人饿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啊。这和拿刀刺人把人

18、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有什么不同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都投奔到您这儿来的。”,字词句理解(八),语言知识点,一、难字注音王好(ho)战弃甲曳(y)兵而走谷不可胜(shng)食也 数罟(cg)不入湾(w)池养生丧(sng)死无憾 鸡豚(tn)狗彘(zh)之畜然而不王(wng)者 涂有饿莩(pio),二、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无失其时 /王无罪岁 (毋,不要。注意:“无”+动词, 一般通“ 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途)三、古今异义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收成不好)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19、加) 直不百步耳(仅仅、只是) 鱼鳖不可胜食也(尽) 王无罪岁(年成) 弃甲曳兵而走(逃跑),四、词类活用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然而不王者 / 王无罪岁 (树、衣、王、罪都是 名词转用作动词,意思分别为:种植、穿衣、称王、责怪)五、一词多义 王: 王(大王)好战 ,请以战喻。 然而不王(称王,wang4)者 ,末之有也。 于: 寡人之于(对于)国也 移其粟于(到)河内 则无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是何异于(和)刺人而杀之 以: 以(凭)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 ,树之以(把)桑 申之以(把)孝梯之义,六、难句翻译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梯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

20、道路矣。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附了。,结构层次,全文分三段 一、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二、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l)发展生产不违农时 不竭鱼鳖 王道之始 不毁山林 五十者衣帛 2)养化百姓七十者食肉 王道之成 数口之家无饥 颁白者不苦 不检(反面) 3)不施虐政不发(反面) 实行仁政 不罪岁,内

21、容、层次特点,起: 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疑问:对照别国国王,发现自己做国王很辛苦,却没有“民加多”的效果(敌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承: 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想法,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王在本质上与别国国王没有区别。(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转:(转入对自己观点的阐述) 分论点一:王道是什么内容(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论据: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民就“养生丧死无憾”了。 分论点二: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论据:要让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黎民不受饥寒; 再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分

22、论点三:不要把责任推给“年成不好”,应该自己努力。 合:能做到以上这些,“斯天下之民至焉”,拢合全文,又照应开头(为什么百姓不加多)。,写作特色,一、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文章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三部分之间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接,结尾以“斯天下之民至焉”收束,环环相扣,中心突出,使文章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二、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1)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2)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3)梁惠王先夸说自己如何行德政,为百姓做事,然后抨击邻国

23、的弊政,(先扬后抑)(4)在打消梁惠王傲慢情绪的时候,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三、善用比喻1)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 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差别。2)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揭露统治者把“途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四、排比句的运用,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 从“食”和“用”两方面分三层阐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2)“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四组排偶由生产说到教育,雄辩地说明推行王道是唯一

24、办法是根本措施。,重难点问题,一、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概言之就是“仁政爱民”。具体内容是: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对农业资源有节制的开发;在人民富足的情况下,教之以礼仪。二、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线索展开论述。,三、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孟子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差别。,四、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本文说理方法,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1、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 2、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