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79920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版】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版】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版】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版】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湘潭县第一中学 2019 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试语 文 试 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 。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

2、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

3、” ,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 ”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

4、术成瘾” ,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吸毒成瘾和上网成瘾的机理。其次,如果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圭臬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 16 期)1. 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

5、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B. 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C. 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D. 多巴胺是一种或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2. 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A. 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B. 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C. 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D. 多

6、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3.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 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B. 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C. 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D. 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答案】1. C 2. D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C 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夸大了多巴胺的作用。原文说“将其植入缺少它

7、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 , “似乎”不等于“就能” ;此外,文章结尾“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一句也表明 C 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D 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它是从其“负面作用”的角度来理解的,当然也是正确的。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和因果倒置的情况。本题的错项与原文之间就是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异。【2 题详解】试题分析:A、B 和 C 三项都是围绕“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

8、关联”来论述的。D 项是说用技术手段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时的局限性,而不是论述“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选 D考点: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有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要单独提出来,再次阅读与这句话相关的所有文字,逐字逐句推敲,确定选项。像本题,考查的就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和作者观点提炼的能力。学生应该在做题前进行必要的梳理。【3 题详解】试题分析:第 3 节中说“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表明了作者对采用技术产生幸福感而产生负

9、面影响的一种疑问,而非肯定或否定。所以 D 项不正确。A 项和 B 项是对原文主旨的不同角度的概括,B 项的对应语句是:“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C 项的对应语句是第 3 节中 “二是”后的相关句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点评: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过细,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还是充要都要搞清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个十分危险的人美达蒙鲁尼恩大约三十五年前,一个名叫摩根约翰逊的年轻人来到我的家乡定居。在我们家乡

10、,随便询问一个人从什么地方来是很不礼貌的。摩根本人对此绝口不提,这样一来,其他人就更无从了解了。而且,他对自己的身世也很少谈起,因此人们把他看做一个神秘的人物。摩根约翰逊长相十分凶狠,这一方面由于他鼻梁上那块伤疤,一双黑眼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看人的特别姿态。三十五年前,当他第一次来到圣弗大街上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瞧,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人。 ”这一下可好,等到他第二次出现在圣弗大街时,那些曾经听到有关他的议论的人,转而又对别人说:“这无疑是个十分危险的人。 ”渐渐地,凡是看见摩根,看见他那鼻梁上的伤疤、那黑眼睛的人,无不说“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人” 。以致最后家乡的男女老少人人皆知摩根是个十分

11、危险的人。摩根约翰逊鼻子上的伤痕表明,他过去曾经有过不幸的遭遇,然而,到底这块伤疤是怎么来的,他可从未对人说过。久而久之有人声称,听说这是一天晚上他在纽约和十个歹徒打架时留下的,其中一个歹徒开枪打伤了他的鼻子,而摩根约翰逊最后把这十个人统统打死了。没人知道这种说法是谁散布的。摩根对此也不否认,甚至当被他打死的人数上升到二十人时,他也没有予以驳斥。事实上,他是个沉默寡言、不管闲事的人,人们对他的议论,他压根儿就没有理睬过。待到他快五十岁时,有的人只要一看见他就会发抖,直到他走开之后方能止住。可是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正当他在街上行走时,从绿灯酒店踉跄地走出一个小老头。小老头姓甘布尔,是瓦尔法诺

12、河下游的一个牧羊人,他有哮喘病,整天呼哧呼哧地喘个不停。他每月到镇上打一次酒。绿灯酒店卖的威士忌酒劲很大,喝了这里卖的酒常使那些从来不想的人也想干一仗。当然,谁也没有想到它会有那么大的力量,竟然使一个牧羊人也寻衅斗殴起来。他一把抓起摩根的上衣就问:“好啊,你就是那个危险的人,是不是?”每个目睹这件事的人,都为那可怜的老头感到担心,心想这下摩根还不像牛嚼草一样一口把他吞下去,嚼烂了再吐出来。可是摩根约翰逊一个劲地眨巴着眼,问:“怎么啦?”“有人告诉我,你是一个危险人物, ”牧羊人说道, “我现在就要切开你的胸膛,看着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使你变得这么令人恐怖。 ”说罢,他掏出一把大折刀,打开来

13、就向摩根刺去。摩根见他拔出刀子,拔腿就跑。上了年纪又喝得酩酊大醉的甘布尔自然追不了多远。但是摩根还是狂跑不止,直到跑出小镇之后才歇了歇腿。据最后一个见到他的人说,他还在向丹佛市方向走呢。自从那以后,在我家乡的小镇上再也没有见到他的影子。十有八九,他已经到达丹佛市了吧。后来有消息说,有关摩根是个危险人物的说法完全是虚构的,而且他也没有在纽约打死过十个人,他根本就没有打死过人。至于他鼻子上的那块伤疤,有人说那是他想偷一个女人的大钱包,被那个女人用钱包砍的。这种说法很可能并不比打死十个人的传说更可靠,但是直至今日,家乡小镇的人们对此一直笃信不疑。我的祖父经常谈起摩根约翰逊,认为这件事说明了人的某些天

14、性。他说,谁都可以说某人是好人或者坏人,而且只要重复多次,最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尽管像这件事所表明的,一旦真相揭露出来后,也许好人并不好,坏人并不坏。祖父说,他一直怀疑摩根是个危险人物,但是倘若你要问他为什么不像牧羊人那样试验一下,他会对你说:“咳,你也知道,摩根也许就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这种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只要所传的流言有一分可信,我就决不去揭穿它。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交代摩根来到我们家乡很久了,但是大家对他的了解还是很少,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极度欠缺。B. 有人说摩根在纽约和十个歹徒打架并全部打死了他们,后来歹徒人数又上升到二

15、十个,这本身就暗示了传言的荒诞和不可靠。C. 牧羊人甘布尔酒后向摩根挑衅并要拿刀刺他,是因为牧羊人觉得摩根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可怕,而结果也证明了牧羊人的想法。D. 小说中使用了“声称” “据说” “后来有消息说”等词语,其所指代的内容又真假难辨,给小说笼罩了一层神秘莫测的氛围。5. 小说有几处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摩根,请指出其中的两处并分析其作用。6. 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是全文的点睛之处,请你谈谈对此的理解。【答案】4. C 5. ”待到他快五十岁时,有的人只要一看见他就会发抖,直到他走开之后方能止住, ”这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们看见摩根的反应,进一步强化了摩根的“危险性” ,与小说后文揭示

16、的摩根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心想这下摩根还不像牛嚼草一样一口把他春吞下去,嚼烂了再吐出来, ”这句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强调了两人力量的强弱对比,同时也为下面情节的突转蓄势。“但是,摩根还是狂跑不止,直到跑出小镇之后才歇腿。 ”“十有八九,他已经到达丹佛了吧。 ”此处用夸张的手法强化了摩根外强中干、软弱胆小的形象。 6. 本段对小说中的故事进行了评价,隐含着作者创作小说的意图;本段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正是因为有太多像祖父这样的人,才导致了像摩根这样的“危险人物”的出现;本段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批判了轻信传言、不敢面对真相、缺乏勇气、明哲保身的人。【解析】【4 题详解】试

17、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 项, “是因为”的分析错误。从小说中来看,牧羊人是因为喝了酒劲很大的威士忌后,想找人打架。故选 C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角度很多,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可以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可以从语言特色角度分析。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本题

18、明确要求分析其中的两处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修辞手法文中有多处,指出其中两处分析即可。如, “这下摩根还不像牛嚼草一样一口把他吞下去,嚼烂了再吐出来” ,这句使用了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强调了两人的力量一强一弱,对比鲜明,同时也为下面情节的突转蓄势。 “待到他快五十岁时,有的人只要一看见他就会发抖,直到他走开之后方能止住” ,这句也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人们看见摩根的反应,进一步强化了摩根的“危险性” ,与小说后文揭示的摩根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可以先概括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该内容在“点睛”方面

19、的作用,是不是有利于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不是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等。最后一段,通过祖父之口对摩根及其人们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进行评价,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正是因为生活中像祖父这样的的人很多,才会有许多像这种因不被了解的又被人妄加臆测和评论的人和事。这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批判了轻信传言、不敢面对真相、缺乏勇气、明哲保身的人,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点睛】解答分析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

20、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阎肃:一位受欢迎的艺术家余秋雨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我与阎肃先生,就是这样的朋友。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

21、手大奖赛中,曾与阎肃先生一起担任评委很多届,从旁观察,反复思考,发现他被当代电视观众喜爱是有原因的。第一个原因,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他从来不曾在公开讲评和私下聊天中,夹带一丝一毫有关自己的职位以及以前作品的信息,哪怕是暗示也没有。于是,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于是,他成了一个似乎没有显赫履历、官位、成就的和蔼老人,这等于拆除了他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层层围墙、道道阻隔。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辞和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相比之下,那些喜欢抖搂“身份”的人可能一时让观

22、众敬畏,却很难让观众融入,观众也就很快把他们冷落了,冷落在他们的那些“身份”中。阎肃先生对“身份”的自我卸除,不是出于一种谋略,而是出于本心。我了解他,他在内心也对种种外在的地位毫不在乎,别人问起来,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匆忙绕过,绝不留连。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真懂艺术。他的强项,是编剧、作词和音乐。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要求,是浓烈而悠扬。正是出于这种等级,他即使应邀创作一首配合“打假行动”的歌词,也能写成“借我一双慧眼吧”这样高品位的流行歌曲而广泛流传。在艺术上,等级和品位是生命所在,这比题材重要。只要等级和品位高超,哪怕是处置一个平凡

23、的社会题材,也能闪现出审美光亮。在我的观察中,阎肃先生对于一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但他对艺术的取舍、扬抑一清二楚。因此,请他来评审各种作品,就会显得很“内行” ,社会各界都服气。艺术良知使阁肃坚守住了审美本位。所以,广大观众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现在什么电视节目中,总是温和如春,切实可行,毫无作秀嫌疑。邀请他,不会有什么让人尴尬的风险。阎肃先生受欢迎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天真烂漫,好学不倦。他永远处于一种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他不执着专业门户,不摆弄专家派头。他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根基,但他从来没有在镜头前背诵名篇、甩弄典故,每次

24、出来都是一副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劲头。他像一个忘了年龄的“粉丝” ,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在讲评时,他没有教训口吻,更没有训斥语气,即使批评,也善良温和,让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们乐于接受这种镜头态度,与他在生活中充满好奇的学习精神有关。在中央电视台的多次合作中,他非常注意我的讲述,只要我提到一个他所不清楚的历史细节,或者他不明白的国外文化生态,等到休息时总会不断询问,认真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但从他的问题就知道,他其实对那些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我有时也会突然一愣,心想自己年轻时,他不曾经是我的崇拜偶像么!偶像为什么永远高大?因为他心胸开阔,不断充溢。阎肃先生的谦

25、虚好学,使他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对他人保持着一种新奇感。这样的人是可爱的,他几乎喜欢一切给他带来任何审美愉悦和思维愉悦的人,因此他自己也让人喜欢了,没有人不喜欢他。说到这里,我想对阎肃先生做一个印象性的归纳。首先,他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其次,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第三,他是一个直到晚年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奇迹般老人。有此三点,此生足矣。(选自传记文学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观众和朋友眼中,阎肃是一个单纯的、轻松的普通人,身上完全没有让人感到厌烦的架子,给人一种亲切感,这是人们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B. 阎肃为人真诚,喜怒

26、哀乐全表现在脸上,如果碰到非常开心的事,他会毫无矜持地开怀大笑,而他这种真诚的性格,也真实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C. 阎肃有超强的艺术领悟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他评审的各类作品都能让业内人士服气,因为他坚持了公平的艺术标尺。D. “李白抬头看瀑布的惊喜状态”是比喻的说法,是指阎肃对各种新岀现的艺术现象都会感到一种新奇,这其实也是阎肃“天真烂漫”个性的体现。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世上有些朋友,彼此交往既不长也不深,但一见就高兴,说个没完没了” ,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B. 阎肃先生出于本心而非谋略来自我卸除“

27、身份” ,说明他是一个真正为自己活着的人,是用他的所作所为在践行着他的人生信条。C. 阎肃时刻保持着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他以“借我一双慧眼吧”这句歌词表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D. 阎肃对很多课题的背景并不陌生,然而却在休息时不断地向“我”询问,让“我”突然感到愣,这说明他有着孩子般的调皮与天真烂漫。9. 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 。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答案】7. B 8. B 9. 平易近人,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坚守艺术良知坚守审美本位。天真烂漫,好学不倦。热爱生活热爱人民。【解析】【7 题详解

2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喜怒哀乐全表现在脸上”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三段只是说“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 。【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A 项, “说明作者与阎肃先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错误,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指交情非常高雅纯净、清淡如水,而原文的意思是指“

29、我和阎肃先生交往不长也不深” ,所以谈不上“君子之交” 。C 项, “表达了他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错误,从文中内容来看, “借我一双慧眼吧”是一首有关“打假行动”主题的歌曲,而并非“渴望突破社会中一些浮躁与丑恶现象的桎梏” 。D 项, “有着孩子般的调皮与天真烂漫”错,阎肃问作者问题是表现了他“谦虚好学”的品格。【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 。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题目中作

30、者说阎肃是“一个稳稳地站在中国土地上的当代君子” , “稳稳” “站在中国土地上” “当代君子”是作者对阎肃的评价,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评价,通读文本,可在文中找出“他身上完全没有让人厌烦的架子” “他在观众和朋友面前,不再是官员,不再是老艺术家,不再是学者,甚至,也不再有军队背景,而只是一个单纯、轻松的普通人” “观众面对他,并不需要穿越什么障碍,直接碰撞他诚恳的言辞和话语,倾听他毫无矜持地畅怀大笑”“他真懂艺术” “他对剧本的要求,是干净而有力;他对唱词的要求,是流畅而典雅;他对音乐的要求,是浓烈而悠扬” “阎肃先生对于一首歌词、一段音乐的点头、摇头,总是基本符合普遍而公平的艺术标尺。他可能

31、说得比较客气,比较简单,但他对艺术的取舍、扬抑一清二楚。因此,请他来评审各种作品,就会显得很内行 ,社会各界都服气” “艺术良知使阁肃坚守住了审美本位。所以,广大观众都看到了,不管他出现在什么电视节目中,总是温和如春,切实可行,毫无作秀嫌疑” “他天真烂漫,好学不倦” “每次出来都是一副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劲头。他像一个忘了年龄的粉丝 ,面对着各种新出现的艺术现象,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是那么真诚” “他在生活中充满好奇的学习精神” “只要我提到一个他所不清楚的历史细节,或者他不明白的国外文化生态,等到休息时总会不断询问,认真的态度就像一个学生”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天真艺术家”等信息

32、,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作者为什么给严肃这样的评价。【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33、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

34、于陛下。 ”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 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 ”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

35、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 , 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谛于庄公 , 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 。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 ”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明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缔:一种祭祀大典。祠:祠禄官或主管祭祀的官。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36、项是A.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B.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C.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D.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接近宰相。B.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

37、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C. 河南: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D. 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B. 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C. 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

38、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D. 宋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 ” (2) (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或请求主管祭祀) ,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

39、【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寇来则御” “寇去则耕”短语结构类型一致,中间停顿,排除 BC;“部曲”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借指军队,句中作“领”的宾语,其前不能停顿,排除 A;译文:荆州、襄阳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

40、自给。故选 D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 C 句中“宋代”错,元朝开始设立“行省” , “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错,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故选 C。【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

41、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错,原文“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是指皇上诏令的新太守到任后,听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 ,不是让百姓自选太守。故选 C。【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除”授予官职;“侵夺”侵占强夺;“按治”按:

42、查究;治:惩处;“寝”停止、搁置;“新命”新的任命。第二句得分点:“谢病”意思是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丐”乞求、请求;“旋”不久;“知”主管“会”恰逢。【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

43、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朱震字子发,荆门军(宋代地方行政单位)人。应试考中政和年间进士,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胡安国一见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中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征询当代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朱震,学问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 ”皇上于是下令征召朱震。朱震到了后,皇上用易经 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答对。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

44、的详议官。朱震于是上书说:“荆州、襄阳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 (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计策。 ”(不久)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御前侍讲。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虔州(很多)老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任职)以安抚当地百姓。在新太

45、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老百姓,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其所属各县中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 (将他们)全部罢免,听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 ,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奖励。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按照先例,皇上正逢丧期没有祭祀庙堂的礼节。当时徽宗去世后还没有祭祀于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礼节。朱震于是上书说:“礼记说(天子)居丧三年不举行祭礼, (期间)只祭祀天地社稷,称为越绋行事。 春秋上写着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 公羊传

46、解释说这是讥讽开始不实行三年的丧制啊。 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以日易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 (因为)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月的制度, (真宗皇帝的做法)是可以的,在(实行了三年丧制的)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 ”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 ,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生查子(宋)张孝祥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注】延:嫌弃。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47、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B. “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內心的寂寞。C. “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忽然出现如天外飞来的情景。月亮似乎对人也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D. “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E. 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

48、月明。词中人物的心悄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15.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4. BC 15.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杯延玉漏迟”表面上是写酒杯嫌漏壶漏的慢,实则是将女主人的情感转移到了酒杯上,写女主人嫌时间过得慢,长夜难耐的心情。“烛怕金刀剪”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蜡烛害怕再被剪刀剪的心境,展现了女子一晚上独对孤灯,把烧焦的烛芯剪了又剪,坐待天明的孤独与愁苦。【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 项,应

49、是间接抒情,而非直接抒情。C 项中“比喻手法”有误。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核。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追求真理、献身理想,百死而不悔的两句是“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由琵琶女的遭遇想到自己仕途的不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的感慨的句子是“_,_” 。(3)杜甫春望中“_,_”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诗人对家书的珍视及渴望。【答案】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