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驻马店市一高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美丽诗经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 ,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 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
2、”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 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 “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
3、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 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 ,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
4、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
5、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 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 诗经毕竟是“诗” ,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1. 作者认为, “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 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
6、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C. 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D. 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2. 【小题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 ,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 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 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 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 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 诗经毕竟是“诗” ,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3. 【小题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
7、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B. 诗经毕竟是“诗” ,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C.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 ,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D. 不仅仅是诗经 ,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答案】1. C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先理解什么是依据,依据就是根据,原因。所以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 C 项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得过且过是人们不愿追究它的身世,不能说明大多数
8、出自推断与猜测,只能说人们能这种推断与猜出测默认了。考点: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点评:本题测重理解,有难度,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要理解清晰,明白要找什么,然后对此句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目为“美丽诗经 ”。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A 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 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 项“无关紧要”错。考点: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点评:本题侧重理解,较难。答此类题要结合题目,题目是文本的眼睛,能显示出作者的创【3 题详解】试题分析:B 项作者并不
9、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 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 项以偏概全。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层级为 C 级。点评:本题较难,解这类题首先要清晰此类题的设误类型,如未然说成已然,不确定的说成是确定的,因果倒置等,然后再用复位法,与原文一一对应,检验是否答题正确。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荆轲之死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荆
10、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停停停停, ”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 “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 “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
11、王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 “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 “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赵团长
12、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 “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易水送别图穷匕见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
13、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 ”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 ”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
14、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选自小小说月刊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A.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
15、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B. 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 “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C. 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 “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D.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5.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 ,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
16、合小说加以分析。7. 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 ,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答案】4. A 5. 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 。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6. 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解析】试题分析:【
17、4 题详解】B 项文中的赵团长属于有文化,但素养不高的艺术工作者,此项属于片面认识。C 项“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有误,小说的语言生动,充满生活气息。D 项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5 题详解】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作品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如“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
18、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 耿直刚烈;“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 坚持原则;“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淡泊名利。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6 题详解】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概括的答题思路是:分析文章使用材料特点、分析作者情感的具体体现、分析作者思路的流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整合。
19、根据本题,联系上下文,准确推测。本文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勉强默认为后文埋下伏笔,之后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之形成照应;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也使得后文的按老剧本演戏更能凸显金科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在高潮处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7 题详解】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及小说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荆轲已死”是双关句,既指舞台上荆轲这一形象死了,又指金科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这样安排更能突出金科这一形象,有助于主题的
20、深化,使小说在结构上更完整。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 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 。) 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
21、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
22、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
23、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这次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自信。现在是,现实中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
24、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的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选文略有删改)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B. 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而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更多人读到
25、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C. 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D. 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她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B. 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C. 毕淑敏确认向她
26、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就结束咨询。D. 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E.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之后,她的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比如原来写人非常艰难,现在写人比较轻松,她写作时更加自信了。10. 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答案】8. A 9. BE 10. 毕淑敏做过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又拥有作家的身份。这个称号是对毕淑敏人生经历最贴切的概括,也是对她高度的赞誉。作为作家,毕淑敏
27、用文字从事着治病救人的伟大事业。毕淑敏关爱生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品和文品都很高尚。【解析】【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然后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并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最后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 项“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错,应是陷入“不知道该给谁看病和不给谁看病的痛苦中” 。故选 A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
28、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然后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并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最后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 项, “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错,应是“一些心理学的理论” ;C 项, “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错,应是“咨询者自己觉得可以去独立面对世界” ;D 项,“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错,应是“毕淑敏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 。故选 B、E 项。【10 题详解】
2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文中“文学的白衣天使”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我们要明确它的本体和喻体。其实这是对毕淑敏身份的界定,也是对她高度的评价。作家毕淑敏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 “文学的白衣天使”是对她一生最高的礼赞,她的文字充满着灵魂性的启迪,作为作家的她有强烈的责
30、任感和使命担当感,她的文学充满对生命的关爱,给人以精神的顿悟。考生作答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考虑。【点睛】在传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类题中,常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多方面,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再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
31、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
32、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
33、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B.
34、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C.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 ,仓促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被12. 对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B. 子:有多种含义,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子”是第四等。他又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 。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表示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C.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创作的,共 33 篇,分为十二策。D.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13.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
35、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 愿大王少假借之。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答案】11. B 12. C 13. C 14. (1) (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大他西边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
36、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B 项“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在原文中的意思是“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所以“谢” ,谢罪,道歉。故选 B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 项,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且不是由西汉刘向创作的,而是西汉刘向考订整理的。故选 C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题主要是考查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而且是
37、课内知识,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结合文本语境理解辨析。A 项,“穷困” ,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 项, “无信” ,古义为“没有信物” ,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 。C 项, “骨髓” ,古今意思相同,指内心深处。D 项, “假借” ,古义为“宽容、原谅” ,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六书之一” 。故选 C 项。【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8、。第一句关键词:“东”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 ,名词作动词,使成为它的边境;“肆” ,扩大、扩张;“阙” ,侵损、削减;“焉” ,哪里。第二句关键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 ,送行。【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
39、以“省略” 。参考译文: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
40、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
41、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
42、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43、。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
44、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行香子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15. 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B. 本词下阙与上阙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C. 本词语言通俗生动,清新自然。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
45、香” ,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D. 本词用词准确。 “倚东风、豪兴徜徉 , “豪兴”点明心情, “倚” “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 “啼” “舞” “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点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E. 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 ,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豪放、旷达的情怀。16. 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试简要说明【答案】15. BE 16. (1)此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图。 (2)全词运用了白描和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体现
46、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解析】【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 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E 项,结合整首词的内容, “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 “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
47、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舒畅。“豪迈” “旷达”概括不准确。故选 B、E 项。【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先分析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景等;接着再分析这些景有什么特点,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等;最后分析作者写景方法及其效果或作用。词中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这首词运用白描的手法,如红艳的桃花,雪白的李花,金黄的菜花。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从眼
48、前的小园转向远处的茅堂小桥。远处是一带逶迤缭绕的围墙,墙内隐现出茅草覆顶的小屋,在小桥流水近旁,飘扬着乡村小酒店的青旗。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 “正莺儿啼 ,燕儿舞,蝶儿忙。 ”这是步过东边的小山冈以后展现在眼前的另一派春光,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点睛】分析诗歌写景的手法,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
49、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晏殊在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 _”一句,写出对暮色中春花飘零景象的感叹;用“ _”一句写他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难宁。(2)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_ ,_。(3) 沁园春长沙上片概括湘江蓬勃生机景象的一句是 _ 。【答案】 (1). 无可奈何花落去 (2). 小园香径独徘徊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5). 万类霜天竞自由【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奈” “径” “徘徊” “萧萧” “返” “竞”等,要理解字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