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77534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 )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C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解析:选 A。根据题目中“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得出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生产力中最核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题目中并未体现生产力

2、的水平低下,故 B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得出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影响王权,题意的因果关系并未牵涉科技文化的落后,故 C 项错误;结 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的王 权具有神秘色彩,尚未形成完善的君权神授思想,故 D 项错误 。2(2019济南高考针对性训练)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 )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解析:选 B。题

3、目中的“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并不能说明维护了女性的基本权益,故 A 项错误;题目中“男子休妻 ”和“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 ”体现了对宗法伦理秩序的维护,故 B 项正确;影响家庭婚姻关系的因素有很多 ,题目中的限制更多的是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角度出发,故 C 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男子休妻 ”“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 ,可知主导权都在男子,并未体现男女平等观念,故 D 项错误。3(2019贵阳普通高中摸底考试)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4、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解析:选 C。材料中指出,在古代社会“礼”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祭祀之礼”主要体现在对祖先和天地诸神的祭祀中。由此可知, “祭祀之礼”主要用来巩固统治,C 项符合题意;由“国典”等可知, “祭祀之礼”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A 项说法错误;B 项是宗法制的作用,与材料关系不大;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2019唐山模拟)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深

5、远影响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解析:选 B。材料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强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地方权力膨胀的现象,故 A 项错误;材料体 现按照血缘分配权力的现象在封建王朝再现,故 B 项正确;封建社会分封一定程度上弱化皇权,故 C 项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 D 项错误。5(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高考模拟)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朝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康熙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6、)A称呼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庙号是与宗庙祭祀有关,起源于西周的宗法制C谥号与庙号都是帝王死后由礼官议定,为帝王所独有D始皇帝的称呼是尊号,与谥号、庙号、年号不同解析:选 D。根据材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可知对古代帝王称呼 变化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君主 专制的不断加强,故 A项错误;庙号是与宗庙祭祀有关,起源于商朝,而不是周朝,故 B 项错误;谥号与庙号都是帝王死后由礼官议定,后妃、 诸侯、大臣也可以有 谥号,故 C 项错误;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 、

7、五帝之“帝”构成“ 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 “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故 D 项正确。6宋朝神宗、哲宗时期党争比较激烈,党人对史官多所责难,限制其行止,针对这一情形,朱熹说:今之修史者,只是依本子(奏本) 写,不敢增减一字。据此可推断出 ( )A宋修史书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B史官在修史时听从于党人的意见C宋修史书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D宋朝没有敢真实记载历史的史官解析:选 C。宋修史书受政治环境的影响,部分内容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故排除 A选项;史官修史受党人影响,听从党人意见说法错误,故排除 B 选项;史官受党人影响,修史时多不敢直笔,这说明宋修史 书受当时政治

8、环境的影响,故选 C 选项;宋朝没有敢真实记载历史的史官表述错误,故排除 D 选项。7(2019枣庄模拟)吕思勉在 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 董仲舒的弟子) ,治淮南狱” 。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解析:选 A。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尚书”代表的是儒家思想, “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 ,治淮南 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司法 审判与其他 权力之间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汉代

9、的司法审判注重儒学,并非是儒学成为唯一依据,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孝治的观念,故 D 项错误。8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 ,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解析:选 D。根据题目“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 ”得出:地方方镇割据地方,内部亲属盘踞政权,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 D 项正确, A 项错误;郡国

10、并行制是汉代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 ;题目牵涉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和中央君权与相权无关,故 C 项错误。9(2019商丘模拟)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并对应相应的颜色,也称为“颜色革命” 。 “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A倡行仁政,以德治国 B阴阳五行,变化有常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政权统治,合法正统解析:选 D。“颜色革命”解释朝代更替的合理性,与“倡行仁政,以德治国”无关,故 A 项错误;B 项属于表面现象,故 B 项错误;“颜色革命 ”并没有解释王权的来源,故 C项错误;“颜色革命

11、”以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来宣扬新政权的合法正统,故 D 项正确。10(2019石家庄高三冲刺模考) 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解析:选 B。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和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无关,故 A 项错误;官制变化带来官署位置的 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布局,故 B 项正确;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

12、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故 D 项错误。11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通过对封建官僚队伍的监察,以达到控制和压迫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一种政体设计。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可以完全抑制官员的贪腐B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制度解析:选 D。“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表明古代监察的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 D 项正确。122017 年

13、 4 月 1 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解析:选 B。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 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故 A 项错误 ,B 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

14、市发展的关系,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9淄博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

15、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 ,北方边疆的防御 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 ,出身燕王,对 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地迁都北京。北京 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 ,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

16、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3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12 分)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从唐朝至北宋 ,从长安到洛阳到开封得出:由西向 东转移( 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得出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根据材料一“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

17、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得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结合所学可得出,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2)可以从背景、影响和认识进行评述。其中背景 ,根据材料中“北方边疆的防御 问题” “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 “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得出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认识根据材料中“

18、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得出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答案 (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 ;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2)评述: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认识,都城

19、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14 (2019新乡、许昌、平顶山高三调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 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12 分)( 要

20、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 该论述题比较简单,只需回答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的积极影响,按其演变发展的历史顺序逐级论述即可。若符合 “制度创新与实践”主题 ,从其他角度论述亦可。答案 示例一观点: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论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示例二观点: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