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检测(二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28 分)1(2019广东百校联考)1917 年 5 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 。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 。材料可用来说明( )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可知 陈独秀认为大多数国民会赞 成恢复帝制、垂 辫缠足、复科举等,说明国民的思想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 A 项正确。21905 年 3 月,某学者在其母亲病逝后,在大公报上刊登哀启 ,声明:凡参加追悼会的同仁,只
2、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这反映出( )A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 B民国成立冲击旧思想观念C新式青年抛弃纲常礼教 D现代文明影响了传统习俗解析:选 D 材料仅为某一学者的声明,并不能 说明整个社会先 进习俗取代了落后习俗,故 A 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 1912 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丧葬礼仪也属于纲常礼教的内容, “抛弃”说法错误 ,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 该学者倡导现代文明的习俗,故 D项正确。31905 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
3、不歌行路难。 ”这首歌谣反映了( )A通讯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解析:选 B 通讯工具与材料中“火轮” “铁路” “行路” 不符,故 A 项错误;交通工具与材料中“火轮” “铁路” “从今不歌行路难”相符,故 B 项正确;C 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材料中“1905 年”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故 D 项错误。4(2019肇庆一模)1912 年 3 月 5 日,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
4、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此令。 ”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改良社会风气 B恢复汉族传统C推翻专制统治 D革除满清恶俗解析:选 A 从材料“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可知孙中山认为剪辫是消除陋 习,改良风气的行为,故 A 项正确;剪辫是效仿西方的发饰,不是恢复 汉族传统,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 ,可知剪辫是在推翻清朝 专制统治之后,故 C 项错误
5、 ;剪辫是革除满清陋习,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革除陋习,使社会 风气向文明方向发展,故 D 项错误。5(2019太原一模)1868 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 ,到 1896 年前后,发行量高达 38 400 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解析:选 B 西方思想被新式人士大加赞同,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欢迎,故 A 项错误;抓住时间 1896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 ),光 绪帝、洋务派、孙中山、康梁等人都积
6、极阅读万国公报,反映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故 B 项正确;题干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而已,故 C 项错误;光绪帝、洋 务派大臣是不愿学 习西方制度的,故 D 项错误。6(2019山西六校联考)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 60 年里创作了多种三毛形象。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1935 年 1946 年 1947 年 1958 年 1977 年 1978 年 1985 年 流浪儿童三毛形象 三毛从军记系列漫画 三毛流浪记漫画 三毛流浪记电影 三毛学雷锋系列漫画 三毛爱科学系列漫画 三毛学法系列漫画A.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新中国一直坚持“双百” 方针C国民党发动了全民族抗战D漫
7、画促进中国民主政治进步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多种三毛形象,都 鲜明地打上了不同 时期的时代烙印,故 A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 “双百 ”方针没能继续坚持,故 B 项错误;C 项与表格无直接的关联,且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 ;漫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与民主政治无直接关联,故D 项错误。7(2019洛阳期中)在 1905 年 2 月至 9 月之间, 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 3 则:乱首被获 拿获华兴会匪要电 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而 1912 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A 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C 申报始终
8、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解析:选 D 材料反映出申报转变对民主革命立场,故 A 项错误;材料申报立场的变化,反映出媒体报道受到政治 时局的影响,故 B 项错误, D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申报立场的变化是主动紧随,还是被 动接受的结果,故 C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25 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大家庭制度, 这种制度根源于 农业社会。定居,种田,人愈多愈好,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 ,多少代都不分家。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你在外面做事情,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撑。你在
9、外面所赚的收入,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的力量愈来愈大,从而为你在外面做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材料二 20 世纪初,工厂吸引人 们离开家庭,到工厂工作,从而改 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以家庭 为本位,而是 转变为在不同的工 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 环境不同而变 得淡薄,父母子女之 间的关系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 趋于频繁。在 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逐渐为以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 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这冲击了传统家庭
10、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谈谈你对家庭建设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这种制度根源于农业社会”思考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保障、责任意识、文化传承等方面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的“小家庭模式逐 渐衍生” “中国传统 以家庭为本的观念逐渐为以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进行概括;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中的 “工厂吸引”可知与工业化有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补充其他方面的原因即可;第三小问,根据 这种变化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从如何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思考。答案:(1)社会根源: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积极作用:有利于生产;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担负着教育和养老的职责;为家庭成员提供财力支持和帮助;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2)变化:大家庭逐渐解体,小家庭逐渐衍生;以个人为本的观念取代以家庭为本的观念。原因:工业文明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发展;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认识: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发扬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互爱、和谐的家庭关系;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建设良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