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4 题 教材基础实验的判断与评价看高考怎么考1(2018江苏高考)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 I 的 Cl2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 I 后的 Cl2 尾气解析:选 B A 项,灼烧碎海带应在坩埚中进行,不能用烧杯,装置甲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 项 ,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浸泡液能达到实验目的;C 项,用 浓盐酸和 MnO2 制取氯气需要加热,装置丙不能达到实验 目的;D 项,吸收 Cl2应用 NaOH 溶液,装置丁不能达到实验目的。2(2017江苏高考)下列制取 SO2、验证其
2、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选 B 需用浓 H2SO4 与 Cu 反应制取 SO2,A 项不能达到 实验目的;SO 2 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以验证其具有漂白性,B 项能达到实验目的;SO 2 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应“长进 短出” ,C 项不能达到实验 目的;SO 2 与饱和 NaHSO3 溶液不反应, 应用碱液(NaOH 溶液)吸收,D 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3(2016江苏高考)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 NaHCO3 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 NaHCO3、分离 NaHCO3、干燥 NaHCO3 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
3、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选 C A 项中,制取 NH3应用 Ca(OH)2 和 NH4Cl 固体加热,不正确;B 项中,CO2 气体应长管进、短管出,不正确;C 项中,析出的 NaHCO3 晶体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正确;D 项中 NaHCO3应低温烘干,不能直接加热,易 发生反应2NaHCO3 Na2CO3CO 2H 2O,不正确。= = = = = 4(2015江苏高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 CH3COOH 溶液点在水湿润的 pH 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 pHB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 23 次C用装置甲分液,放出水相后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相D用装置乙加热
4、分解 NaHCO3 固体解析:选 B A 选项,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 时,不能用水湿润,错误;B 选项,滴定管在用水洗后,应用待装液润 洗 23 次,正确; C 选项,有机相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错误;D 选项,加热分解碳酸氢钠固体时,试管口应向下倾 斜, 错误。5(2014江苏高考)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 MnCl24H2O解析:选 C 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氯气需要加热,不加热反应不能发生, A 项错误;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
5、化氢应用饱和食盐水,且 导气管应长进 短出,不能使用 NaHCO3饱和溶液,否则会引入 CO2杂质,B 项错误;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锰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C 项正确;加热过程中氯化锰水解,直接蒸 发溶剂,最终得不到所要产物,D 项错误。6(2018全国卷)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解析:选 D A 是生成乙酸乙 酯的操作,B 是收集乙酸乙酯 的操作, C 是分离乙酸乙酯的操作。D 是蒸发操作,在生成和 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未涉及。明备考怎么练1(2018苏州期初调研)下列制取 NH3、干燥 NH3、收集并进行吸收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6、解析:选 D 装置中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 A 错误;浓硫酸能与氨气反应,应该用碱石灰干燥氨气,B 错误;氨气密度小于空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C 项装置中烧瓶是密封的,无法排出空气,C 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吸收 时需要有防倒吸装置,D 正确。2(2018南京三模)下列装置正确的是( )解析:选 C 由于氨气与无水 CaCl2 反应,不能用无水 CaCl2 干燥,且收集 NH3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应伸入到 试管的底部, A 错误;过滤 的方法不能分离溶液与胶体,B错误;除去 CO2 中的 SO2,用 饱和 NaHCO3 溶液,C 正确;蒸 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对准蒸馏烧瓶的支管口,D
7、 错误3(2018苏北四市一模)下列关于 NO2 的制取、净化、收集及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选 B 浓硝酸与铜反应可用于制取二氧化氮,A 正确;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水净化二氧化氮,B 错误;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长进短出,C 正确;二氧化氮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用 氢氧化 钠溶液吸收尾气, D 正确。4(2018无锡一模)下列制取 SO2、验证其漂白性、氧化性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选 B Cu 与浓硫酸在加 热条件下制取 SO2,A 正确;SO 2 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验证 SO2
8、的 还原性不是漂白性,B 错误;SO 2 与 Na2S 反 应, 验证氧化性,C 正确;用NaOH 溶液吸收 SO2进行尾气 处理,D 正确。5从海带中提取碘应该包括灼烧、溶解、过滤、氧化、萃取、蒸馏等过程。下列有关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A用装置甲将海带灼烧成灰B用装置乙过滤得含 I 的溶液C用装置丙分离出碘的 CCl4 溶液D用装置丁蒸馏获得碘并回收 CCl4解析:选 C A 项,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不能在蒸 发皿中灼烧, 错误;B 项,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错误;C 项,水与碘的四 氯 化碳溶液分层,图中分液装置可分离,正确;D 项,蒸馏时温度计测 定馏分的温度, 则温度计
9、的水银球应在烧瓶的支管口处,错误。6炼油厂的废碱液含有废油、苯酚钠、碳酸钠等,实验室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处理废碱液获取氢氧化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 CO2 并通入废碱液B用装置乙从下口放出分液后上层的有机相C用装置丙分离水相中加入 Ca(OH)2 产生的 CaCO3D用装置丁将滤液蒸发结晶得到 NaOH 固体解析:选 C 实验室中不能用 H2SO4 与 CaCO3 制取 CO2,A 错误;分液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B 错误 ;CaCO3难 溶于水,可以用 过滤法将其分离,C 正确;蒸发结晶时选用蒸发皿而不是烧杯,D 错误。7(2018苏州一模)下列装置或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0、)解析:选 A KMnO4 常温下与浓盐酸反应产生 Cl2,实验室常用于制取 Cl2,A 正确;除去 Cl2 中的 HCl 用饱和食盐水,Cl 2 与 NaOH 溶液反应, B 错误;氯气的尾气处理用 NaOH溶液,饱和食盐水不能吸收氯 气, C 错误;氯水既具有酸性,还具有氧化性,用 pH 试纸不能测得其 pH,D 错误。8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图甲装置收集并测量 NO2 的体积B用图乙装置可以完成“喷泉 ”实验C用图丙装置可以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用图丁装置制取并收集 SO2解析:选 C NO2 与 H2O 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A 错误;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不能形
11、成喷泉,B 错误;图丙装置是铜锌原电池,可以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 正确;铜和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D 错误。9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解析:选 B 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配制溶液,A 错误;浓氨水滴到氧化钙上可以制取少量氨气,B 正确; NO2 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C 错误;过氧化钠为粉末状固体,不能放在隔板上,D 错误。10CuBr 是一种白色晶体,见光或潮湿时受热易分解,在空气中逐渐变为浅绿色。实验室制备 CuBr 的反应原理为SO22CuSO 42NaBr2H 2O=2CuBr2H 2SO4Na 2SO4。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
12、制取 SO2B用装置乙制取 CuBrC用装置丙避光将 CuBr 与母液分离D用装置丁干燥 CuBr解析:选 D 由于 CuBr 受热易分解,在空气中逐 渐变为浅 绿色,故不能在 烧杯中直接加热干燥,D 错误。11(2018南京、盐城一模)一种从含 Br 废水中提取 Br2 的过程,包括过滤、氧化、正十二烷萃取及蒸馏等步骤。已知:Br2 CCl4 正十二烷密度/(gcm 3 ) 3.119 1.595 0.753沸点 / 58.76 76.8 2152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甲装置过滤时,需不断搅拌B用乙装置将 Br 氧化为 Br2C丙装置中用正十二烷而不用 CCl4,是因为其密度小D可用
13、装置丁进行蒸馏,先收集正十二烷再收集 Br2解析:选 B 过滤时是不能搅拌的,否则可能使滤纸破损,故 A 错误;由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多余的氯气和挥发 的溴都能被 NaOH 溶液吸收,故 B 正确;丙装置的分液漏斗错误,萃取与萃取剂的密度大小无关,故 C 错误;根据溴单质 和正十二烷的沸点可知,先蒸 馏出来的是 Br2,故 D 错误。12下列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 NH3B用装置乙除去 NO2 中的少量 NOC用装置丙将海带灼烧成灰D用装置丁分离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解析:选 D A 中收集 NH3 的 试管口使用塞子且没有排出余气的导管
14、,会使装置内压强变大,造成安全隐患,应改为一小团棉花,A 项错误;水能与 NO2发生反应:3NO2H 2O=2HNO3NO ,装置乙不能除去 NO2 中的少量 NO,B 项错误;少量固体灼烧用试管,大量固体灼烧用坩埚 而不能用烧杯, C 项错误;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不互溶,可以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D 项正确。13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分解 NaHCO3B用装置乙蒸发 FeCl3 溶液制取 FeCl3 晶体C用装置丙分离 CH3COOH 和 CH3COOCH2CH3 的混合液D用装置丁除去 Cl2 中混有的少量 HCl 气体解析:选 D NaHCO3
15、受热分解时会生成 H2O,由于装置中试管口向上倾斜,生成的H2O 倒流会导致试管炸裂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A 错误;由于 FeCl3 水解后得到易挥发的HCl,故蒸发 FeCl3 溶液得到 Fe(OH)3,B 错误;CH 3COOH 与 CH3COOCH2CH3 互溶,无法用分液法分离,C 错误。14实验室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备硝酸铜晶体Cu(NO 3)23H2O及 NO 气体,需经过铜与稀硝酸反应、收集 NO、尾气处理、制取硝酸铜晶体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 Cu(NO3)2 和 NOB用装置乙收集 NOC用装置丙吸收尾气D用装置丁蒸发结晶制 Cu(NO
16、3)23H2O解析:选 C 由于长颈漏斗下端未插入到溶液中,生成的 NO 气体逸散到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A 错误;NO 很容易与 O2 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 错误;NO、 NO2 在通入 O2后能被 NaOH 溶液完全吸收,C 正确;由于晶体中含有结 晶水且 Cu(NO3)2 水解生成易挥发的 HNO3,故不能用蒸发结晶法制 Cu(NO3)23H2O,D 错误。15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用图甲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B用图乙装置分离汽油和水C用图丙装置验证葡萄糖的还原性D用图丁装置验证氨气的溶解性和氨水的碱性解析:选 A 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中, 导气管不能插入饱 和 Na
17、2CO3 溶液的液面以下,A 错误;汽油与水不互溶,可以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B 正确;葡萄糖能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生成红色沉淀 Cu2O,从而证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C 正确;丁装置是 喷泉实验,实验过程中产生了红色喷泉,故能验证氨气的溶解性和氨水的碱性, D 正确。16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选 B 稀释浓硫酸应该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故 A 错误;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酸 钠中的碳酸氢钠 固体,故 B 正确;苯和硝基苯互溶,不分层,不能通过分液的方法分离,故 C 错误;生成的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中能够水解,不能收集到乙酸乙酯,应该将 氢氧化钠溶液换成饱和碳酸 钠溶液,故 D 错误。临门一脚 “五查法”速解装置图评价题(1)查实验装置中的仪器的使用和连接是否正确;(2)查所用反应试剂是否符合实验原理;(3)查气体收集方法是否正确;(4)查尾气吸收装置、安全装置是否正确;(5)查实验目的与相应操作是否相符,现象、结论是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