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1 页 共 349 页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 1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第三章 资产 2第四章 负债 2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2第六章 收入 3第七章 费用 3第八章 利润 3第九章 会计计量 3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4第十一章 附则 4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 存货 5第一章 总则 5第二章 确认 5第三章 计量 5第四章 披露 6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 存货应用指南 .7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 长期股权投资 9第一章总则 9第二章初始计量 9第三章后续计量 9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 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 .11企业会计准则
2、第 3 号 投资性房地产 14第一章 总则 14第二章 确认和初始计量 14第三章 后续计量 14第四章 转换 15第五章 处置 15第六章 披露 15企业会计准则第 3 号 投资性房地产应用指南 .16企业会计准则第 4 号 固定资产 18第一章 总则 18第二章 确认 18第三章 初始计量 18第四章 后续计量 19第五章 处置 19第六章 披露 20企业会计准则第 4 号 固定资产应用指南 .20企业会计准则第 5 号 生物资产 22第一章 总则 22第二章 确认和初始计量 22第三章 后续计量 23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2 页 共 349 页第四章 收获与
3、处置 24第五章 披露 24企业会计准则第 5 号 生物资产应用指南 .25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 无形资产 .27第一章 总则 27第二章 确认 27第三章 初始计量 28第四章 后续计量 28第五章 处置和报废 29第六章 披露 29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 无形资产应用指南 .29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32第一章 总则 32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32第三章 披露 33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 .33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 资产减值 .36第一章 总则 36第二章 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36第三章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37第四章 资产减值损失的
4、确定 38第五章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38第六章 商誉减值的处理 39第七章 披露 40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 资产减值应用指南 .41企业会计准则第 9 号 职工薪酬 .44第一章 总则 44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44第三章 披露 45企业会计准则第 9 号 职工薪酬应用指南 .45企业会计准则第 10 号 企业年金基金 .48第一章 总则 48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48第三章 列报 49企业会计准则第 10 号 企业年金基金应用指南 .53企业会计准则第 11 号 股份支付 56第一章 总则 56第二章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56第三章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57第四章 披露 57企业会计
5、准则第 11 号 股份支付应用指南 .57企业会计准则第 12 号 债务重组 .60第一章 总则 60第二章 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60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3 页 共 349 页第三章 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61第四章 披露 61企业会计准则第 12 号 债务重组应用指南 .62企业会计准则第 13 号 或有事项 .64第一章 总则 64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64第三章 披露 65企业会计准则第 13 号 或有事项应用指南 .65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 收入 .68第一章 总则 68第二章 销售商品收入 68第三章 提供劳务收入 69第四章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69第五
6、章 披露 70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 收入应用指南 .70企业会计准则第 15 号 建造合同 .73第一章 总则 73第二章 合同的分立与合并 73第三章 合同收入 73第四章 合同成本 74第五章 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 74第六章 披露 75企业会计准则第 16 号 政府补助 .76第一章 总则 76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76第三章 披露 76企业会计准则第 16 号 政府补助应用指南 .77企业会计准则第 17 号 借款费用 .80第一章 总则 80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80第三章 披露 81企业会计准则第 17 号 借款费用应用指南 .81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 所得税 .84第一章
7、 总则 84第二章 计税基础 84第三章 暂时性差异 84第四章 确认 84第五章 计量 85第六章 列报 86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 所得税应用指南 .86企业会计准则第 19 号 外币折算 .89第一章 总则 89第二章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89第三章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90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4 页 共 349 页第四章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90第五章 披露 90企业会计准则第 19 号 外币折算应用指南 .91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 企业合并 .93第一章 总则 93第二章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93第三章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94第四章 披露
8、95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 企业合并应用指南 .96企业会计准则第 21 号 租赁 .100第一章 总则 100第二章 租赁的分类 100第三章 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101第四章 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101第五章 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102第六章 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102第七章 售后租回交易 102第八章 列报 103企业会计准则第 21 号 租赁应用指南 .103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106第一章 总则 106第二章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 107第三章 嵌入衍生工具 109第四章 金融工具确认 109第五章 金融工具计量 11
9、0第六章 金融资产减值 111第七章 公允价值确定 113第八章 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定义 114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 115企业会计准则第 23 号 金融资产转移 .119第一章 总则 119第二章 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 119第三章 金融资产转移的计量 120企业会计准则第 23 号 金融资产转移应用指南 122企业会计准则第 24 号 套期保值 .125第一章 总则 125第二章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 125第三章 套期确认和计量 126企业会计准则第 24 号 套期保值应用指南 129企业会计准则第 25 号 原保险合同 .131第一章 总则 13
10、1第二章 原保险合同的确定 131第三章 原保险合同收入 132第四章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 132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5 页 共 349 页第五章 原保险合同成本 133第六章 列报 133企业会计准则第 26 号 再保险合同 .135第一章 总则 135第二章 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135第三章 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136第四章 列报 136企业会计准则第 27 号 石油天然气开采 138第一章 总则 138第二章 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 138第三章 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 139第四章 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 140第五章 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 140第六章 披露 141企
11、业会计准则第 27 号 石油天然气开采应用指南 141企业会计准则第 28 号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143第一章 总则 143第二章 会计政策 143第三章 会计估计变更 144第四章 前期差错更正 144第五章 披露 144企业会计准则第 28 号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应用指南 145企业会计准则第 29 号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46第一章 总则 146第二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146第三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146第四章 披露 147企业会计准则第 30 号 财务报表列报 .148第一章 总则 148第二章 基本要求 148第三章 资产负债表 1
12、49第四章 利润表 150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50第六章 附注 150企业会计准则第 30 号 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 151企业会计准则第 31 号 现金流量表 .193第一章 总则 193第二章 基本要求 193第三章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93第四章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194第五章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194第六章 披露 194企业会计准则第 31 号 现金流量表应用指南 195企业会计准则第 32 号 中期财务报告 .204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6 页 共 349 页第一章 总则 204第二章 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204第三章 确认和计量 205企业会计
13、准则第 33 号 合并财务报表 .207第一章 总则 207第二章 合并范围 207第三章 合并程序 207第一节 合并资产负债表 208第二节 合并利润表 208第三节 合并现金流量表 209第四节 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209第四章 披露 209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 合并财务报表应用指南 210企业会计准则第 34 号 每股收益 .219第一章 总则 219第二章 基本每股收益 219第三章 稀释每股收益 219第四章 列报 220企业会计准则第 34 号 每股收益应用指南 220企业会计准则第 35 号 分部报告 .222第一章 总则 222第二章 报告分部的确定 222第三章 分部
14、信息的披露 223企业会计准则第 35 号 分部报告应用指南 224企业会计准则第 36 号 关联方披露 .226第一章 总则 226第二章 关联方 226第三章 关联方交易 227第四章 披露 227企业会计准则第 37 号 金融工具列报 228第一章 总则 228第二章 金融工具列示 228第三章 金融工具披露 229企业会计准则第 37 号 金融工具列报应用指南 234企业会计准则第 38 号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236第一章 总则 236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236第三章 列报 237企业会计准则第 38 号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238附录 242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15、 2006-11-23第 1 页 共 349 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 。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
16、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企
17、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十五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
18、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十七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第十八条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2 页 共 349 页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第十九条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第三章 资产 第二十条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
19、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二条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
20、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第四章 负债 第二十三条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第二十四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二十五条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第五
21、章 所有者权益 第二十六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一股东权益。 第二十七条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3 页 共 349 页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
22、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十九条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收入 第三十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三十一条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十二条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七章 费用 第三十三条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第三十四条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
23、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十五条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六条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第八章 利润 第三十七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
24、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第三十八条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第三十九条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第四十条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第九章 会计计量第四十一条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4 页 共 349 页第四十
25、二条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
26、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四十三条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第十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十四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
27、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第四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第四十六条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第四十七条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第四十八条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第十一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由财
28、政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准则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5 页 共 349 页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 5 号生物资产 。 (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 15 号建造合同 。 第二章 确认 第三条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29、。 第四条 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三章 计量 第五条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第六条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第七条 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
30、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第八条 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第九条 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 (一)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二)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 (三)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第十条 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7 号借款费用处理。 第十一条 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第十二条 收获
31、时农产品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6 页 共 349 页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5 号生物资产 、 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 企业会计准则第 12 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确定。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
32、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第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第十六条 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该材料仍然应
33、当按照成本计量;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第十七条 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超出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 第十八条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第十九条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
34、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第二十一条 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章 披露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存货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 (二)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 (三)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
35、法,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以及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 (四)用于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7 页 共 349 页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应用指南一、商品存货的成本本准则第六条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企业(商品流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
36、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二、周转材料的处理周转材料,是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企业(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和其他周转材料等,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或者分次摊销法进行摊销。三、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一)可变现净值的特征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
37、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构成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扣除这些抵减项目后,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二)以确凿证据为基础计算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客观证明,如产成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产成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销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和生产成本资料等。(三)不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1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
38、1-23第 8 页 共 349 页值。2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3.资产负债表日,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的金额。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9 页 共 349 页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下列
39、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外币长期股权投资的折算,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 19 号外币折算 。 (二)本准则未予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 第二章初始计量 第三条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合并方以发
40、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第四条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一)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
41、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二)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三)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四)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定。 (五)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2 号债务重组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10 页 共 349 页第三章后续计量 第五条下列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
42、七条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 (一)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当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
43、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投资企业与其他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合营企业。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为其联营企业。第六条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企业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第七条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
44、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第八条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九条至第十三条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 第九条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条投资企业取得长期
45、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第十一条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第十二条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
46、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企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据以确认投资损益。 第十三条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第十四条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版 2006-11-23第 11 页 共 349 页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
47、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第十五条按照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其他按照本准则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处理。 第十六条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第四章披露 第十七条投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清单,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 (二)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当期的主要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合计金额。 (三)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四)当期及累计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 (五)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或有负债。企业会计准则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