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外贸易4.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6475238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贸易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外贸易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外贸易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外贸易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外贸易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外贸易新中国成立 6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外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拓展,规模从小到大不断扩大,质量从低到高不断提升。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今天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以贸易大国的英姿屹立于世界经济舞台。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也经历了形

2、成发展与改革创新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一、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1949-1978 年,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具体来说,根据 1949 年 9 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我国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1950 年 12 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基础。1957 年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

3、营,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进出口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制,盈亏由国家统负。“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总体上,进出口贸易仍然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继续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二、充满活力的自由竞争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原有外贸体制也发生了重大改革。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外贸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由指令性

4、计划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国家逐步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20世纪 90 年代后,将外贸体制改革与调整汇率和关税等配套进行,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官方汇率与市场浮动汇率并轨。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外经贸协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在大力改革外贸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对原有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也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对国有外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贸总公司的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各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大部分省市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取消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大力推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

5、成比例办法,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系统调整、清理原有法律法规,按世贸规则建立了新外贸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的三级法律框架体系,使货物进出口管理实现了法律化和规范化;降低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等等。我国外贸体制在更加开放稳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日臻成熟。经过 30 年的改革,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

6、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新中国 60 年对外贸易的伟大成就建国 60 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克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振兴。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封闭状态,进出口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1950 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仅 11.35 亿美元,1960 年 38.09 亿美元,1970年 45.86 亿美元,到 1977 年发展到 148.04 亿美元,28 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 12倍,1950 年至 1977 年年均增长 9.9%。1978 年以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

7、08 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从 1978 年的 206 亿美元猛增到 25616亿美元,31 年增长了 123 倍,1978-2008 年年均增长 18.1%,平均增速比改革开放前 28 年提高了 8.2 个百分点。特别是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1 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 5097 亿美元,2004 年首次突破 1 万亿美元大关,2007 年再破 2 万亿美元大关,2008 年达到 25616 亿美元,比2001 年增长了 4 倍多。2002-2008 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

8、均 25.9%的速度增长,7 年进出口总值合计 10.5 万亿美元,占我国 60 年进出口总值的 71%以上。我国从小额逆差转变为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发展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1950-1977 年,由于各年的进出口规模较小,各年的贸易差额也较小,其中新中国成立的头 6 年全部为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约 8.5 亿美元,其后年份为小额顺差或逆差;1978 年以来,随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应的顺差大幅增加。1995 年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 亿美元。2005 年一举突破 1000 亿美元,2007 年突破 2000 亿美元,2008 年接近 3000 亿美

9、元。货物贸易的大额顺差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长期顺差状态,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 年末达到 1.9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六十年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 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 0.9%,到 2008 年达到 8%以上。其中,我国的出口总值在 1950 年全球排名列第 27 位,经过 30 年徘徊到 1980 年上升到第 26位,此后排名直线上升,1990 年列第 15 位,2001 年列第 6 位,2004-2006 年稳居第 3 位,2007-2008 年上升到第 2 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二、进出口商

10、品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 80%以上是初级产品,而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直到 70 年代,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仍在 50%以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飞速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逐步达到了 90%以上,从根本上扭转了大量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进口的被动局面。分阶段来看,50 年代,我国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其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平均为 42.2%;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其占进口总值的比重高达92%。60 至 70 年代,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 30%左右,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其中轻纺产品到 70 年

11、代末所占比重上升至 35%以上;同时,由于 60 年代初我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大量进口粮食、棉花和食糖等生活资料,其进口约占进口总额 4O%左右,对保障供给、解决人民生活需要起了重要补充作用。60 年代后期及 70 年代,生活资料进口比重基本上维持在 20左右。改革开放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断扩大,进口与出口相应增长。整个 80 年代,工业制成品出口与进口所占比重都有大幅度提高。1980 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总值的一半,达到 49.7%,1989 年上升到 71.3%;同期,工业制成品进口也快速增长。1980 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 65.2%,1983 年提高到

12、 72.8%,1984-1989 年,一直保持在 80%以上。90 年代,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商品,特别是机电产品进口,对加快我国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 年机电产品出口 110.9 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 17.9%,到 1998 年,机电产品出口扩大到665.4 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 36.2,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同期,机电产品进口更多,1990 年进口 214.4 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40.2%,1998 年机电产品进口 638.7 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 45.6%。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产品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以 IT 产业

13、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高速增长,2002 年至 2008 年七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平均增速分别高达 36.8%和 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 2002 年的 20.8%上升到 2008 年的 29.1,进口比重从28.1%上升到 30.2%。三、贸易方式不断创新新中国成立至 1978 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同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政府间签订协定、进行记帐结算的易货贸易方式;同少数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现汇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贸易的发展,在大力开展一般贸易的基础

14、上,我国采用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对销贸易,与周边国家广泛开展边境贸易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在各种新型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的发展最为突出。1981 年加工贸易只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 6%,一般贸易占 93.5%。此后,一般贸易比重逐步下降,加工贸易则逐年上升,到 1996 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50.6%,1998 年最高上升到 53.4%,此后又开始缓慢下降,2008 年回归到41.1%。在短短的 30 年时间里,加工贸易从较小

15、规模发展成长起来,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为推动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贸易伙伴多元化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51 年,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52.9%,1952 年至 50 年代末,都在 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当时我国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80 年代末我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予以实施。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我国

16、的贸易伙伴不断增加,目前已遍及世界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到 2008 年,我国前十位最大的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对这 10 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 78.4。五、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入新千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自 2003 年以来,我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迄今,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 29 个国家和地区建设 12 个自贸区,涵盖 2008 年我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

17、EPA),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智利自贸区,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等等,促进了双边与多边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同时,我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沙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 6 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秘鲁等的谈判也在积极推进之中。六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历了曲折艰难,也创造了辉煌成绩,在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然已成为贸易大国,但是距离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我国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扭转;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无力继续支撑大规模出口。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贸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