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葉貿易對中英兩國的影響前言:茶,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之中除了水之外最常接觸的飲料,不只是東方人愛喝茶,連遠在歐洲的英國人也對茶愛不釋手。而這一杯小小的飲品,居然可以對近代社會中的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形成造成不小程度的影響,甚至造成改變了部分國家的歷史發展。在這篇報告之中,我將重點放在茶與中國、英國之間的關連。先介紹這個從中國發揚到全世界的飲料,從中國出發,一路討論到茶在中國本土之外的擴張與茶在英國的際遇,最後再從英國回過頭來討論茶葉的出口對中國近代歷史造成怎樣的影響。究竟這個一度造就中國強盛富足的作物,到最後又為什麼變成了近代中國的悲劇源頭。一、茶的起源:茶樹,在泡成茶之前,就已經被人類拿來利用
2、了,在最早以前,人們還不知道將茶葉泡水來喝,而是直接咀嚼茶樹的葉子,藉此減輕疲累的感覺,或者是將茶葉當成包紮傷口時一種藥物。後來人們發現這種葉子浸泡在水中後會改變水的味道,喝起來十分可口,此後,便開始有了以茶當做飲料的食用方法。關於茶的起源處究竟在何處其實有相當多種說法,但根據大部分的文獻指出歐美各地的飲茶習慣其實是從中國傳遞出去的,這點可以透過各種語言中對茶的稱呼來加以證明,詳細情形會在下一章節介紹茶的傳播之中再詳述。因此,縱然還有些許的爭議,但大多數的說法還是將中國視為茶的發源地。在中國茶歷史中,自古就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1的傳說,這説明了茶葉在很早之前就已經被中國人
3、利用。中國史上最早提到茶的作品為詩經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而明確點出有茶名意義的文字則是爾雅中的檟,苦荼 。這個荼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樣植物雖然眾說紛紜,但許多學者都認為這個荼,指的就是現在我們所喝之茶。在最早,茶的身分並不是飲料,而是藥物,而後開始有人將剛摘下的茶葉加水煮成湯,開始了用飲的方式品嚐茶。但新鮮的茶葉泡入水中會帶有苦澀的口感,為了去除苦澀,將茶葉做成餅在火上燒烤之後,再打碎磨成粉並加入蔥、薑、橘等原料熬煮成汁再行飲用。這種方式大約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將茶葉作成茶餅再磨碎飲用的方式一直延續到唐宋之際。在當時,茶葉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可以解渴的飲品,而是被文人雅士當作一種禮儀與藝術,對
4、於製茶、煮茶、飲茶等方式都相當考究認真,而形成特殊的茶文化。因為茶是相1 出自神農本草當高貴的作物,還被拿來當作祭拜祖先的供品,在唐代因為茶的價值很高,還曾一度以茶餅、茶磚當成一種貨幣來使用。對於不產茶的地區而言,茶葉更是比黃金還要珍貴,當時,茶也是拿來和邊疆地區人民交易馬匹的貴重物品之一。一直到了明代,茶葉的加工方式開始改變,不再將茶製成茶餅再磨成粉末,而是直接將烤過的茶葉放入水中沏泡飲用以保留茶葉的清香味,這種飲用方式除了增加茶的口感之外,也變得更加方便,這就是目前我們最常見的飲茶方式。由於製茶技術的進步,除了最根本的綠茶之外,透過不同的製茶方式,也產生了不同的茶種,像是黑茶、白茶、花茶、
5、烏龍茶還有後來最廣為歐洲人接受的紅茶。二、茶的傳播:(一)、從發音看傳播路線:要了解茶的傳播史,其實可以透過各種語言對茶一詞的稱呼來稍作判斷。長久以來,在中國對於茶的稱呼多達十多種,最廣為引用的就是詩經中所提到的荼,不過到了唐代,陸羽撰寫茶經時一律將荼改寫為茶。從此以後,茶就成了一個專有字。但中國的各個族群語言的發音都不盡相同,同樣的茶字,廣東地方唸(),福建唸() ,長江流域唸 (),華北唸()。由目前各國語言對茶的唸法不同,可以判斷茶是經由哪個方向傳播出去的。大致而言可以分為兩條路徑:陸路與海路。陸路是從廣東一路向北傳往日本、朝鮮與蒙古;往西傳往西藏、中東、東歐等國家。這些國家茶字的發音和
6、廣東發音較為接近,如日本:cha,土耳其:chay ,俄羅斯:chai,波蘭:chai ,希臘:tsai。而另一條傳遞路線則是透過與荷蘭人的貿易,經由海陸傳到西歐、北歐及南亞國家,發音則接近福建地區,如英國的 tea,西班牙、義大利:te,荷蘭:thee 和斯理蘭卡的:they。(二)、 從中國到歐洲(英國 ):由於本篇報告會討論到日後英國對於茶的需求與行動對中國的影響,因此,這裡介紹茶的傳播主要會以歐洲地區為主,對於其他地區則不再多作介紹。最早接觸中國茶的歐洲人是荷蘭與葡萄牙的商人,在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繞過好望角一路到中國附近做貿易最主要的目的是取得中國的香料,航海員從中帶了一些茶葉回到歐
7、洲,使歐洲人開始認識了這種飲料。十七世紀初期,荷蘭人開始在澳門收購綠茶,並運回國內,從此歐洲大陸就掀起了一股喝茶的風潮。茶傳到歐洲之後很快就受到貴族與富人的喜愛,快速的傳遞開來,由於茶葉與茶具是相當昂貴的,因此,在當時的荷蘭,喝茶成了財富地位的象徵。這股風潮在十七世紀末逐漸傳到了英、法等國家。茶剛傳入英國時被包裝為有各種療效的東方神秘之藥,在當時,貴族、醫生、商人們都搶著一品茶的滋味。在英國最早開始賣茶的地方是咖啡館,由於十七末到十八世紀初時,英國的咖啡館相當蓬勃,茶也搭著咖啡館的盛行風潮進入了英國人的生活之中了。三、茶在英國茶在英國的風行,除了咖啡館之外,一開始其實是藉著王室、貴族的力量。,
8、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入英國的同時也帶進了大量的茶葉,她將中國的飲茶習慣帶入了英國王室之中,使茶取代了酒,成為宮廷中最受歡迎的飲料,並在英國貴族之間也開始流行。另一個相當熱愛茶文化的英國王室成員為安妮女王(1665-1714),經過王室成員的大力推廣,在當時的宮廷與貴族家庭之中,就已經可以見到非常精美的茶具、茶桌,貴婦人們常圍在桌邊一起享用茶,受到東方茶文化的影響,這些貴族們也對飲茶的方法甚為講究,除了專用的茶杯、茶壺、茶桌、熱水罐之外,也效法東方式的飲茶模式。喝茶,已經融入許多貴族的生活之中,他們在一天裡要喝好幾次茶,從早晨開始,茶成了早餐必配的飲料,中午、下午也有喝茶配點心的的習慣,晚餐之後也
9、會再喝一杯茶。茶從十七世紀傳入英國之後,很快就在貴族之間造成風潮,成為貴族生活中相當重要的飲料,但這股風氣並沒有完全普及,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英國還沒有直接與中國進行貿易,茶葉的取得必須透過荷蘭,荷蘭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向中國購買茶葉,運到巴達維亞,再運回歐洲大陸,英國的茶葉大部分都是由巴達維亞輸入的,茶葉的價格居高不下,一般的平民很難負擔這種高貴的飲料。不過到了十七世紀末以後,英國為了降低貿易的成本,開始積極從事茶葉貿易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廈門、澳門都設立了商管,直接與中國購買茶葉,進口茶葉的成本降低後,茶葉才真正在全英國人民中流行起來。茶除了可以當作飲料之外,還可以幫助工人們減輕疲勞、提振精
10、神,也被拿來替代昂貴的酒精成為窮人可以負擔的起的飲料。此外,英國還從福建地區發現了品質非常好的武夷山紅茶,由於剛開始進口到英國的茶仍以綠茶為主,可是英國的水質和中國不同,它是硬水,所含的石灰質濃度較高,沖泡綠茶時無法將綠茶的茶味和香氣完全顯現出來,喝起來味道較淡,但這種硬水卻恰巧很適合沖泡較為苦澀的紅茶,硬水讓紅茶的味道變的溫和,大受消費者的喜愛。因此,茶葉,或者可以說是紅茶,在此時已經成為每一個英國人生活中相當重要的部分。四、茶與英國經濟(一) 、英國的貿易大宗 傳入英國沒有多久,茶就已經成為很多英國人日常生活所仰賴的必需品,因此,英國對茶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依照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紀錄,在
11、十七到十八世紀中葉,英國從亞洲進口商品之中,以印度的棉布纖維製品為最大宗,大約佔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比例,可是到了十八世紀中以後,茶葉的需求量大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從原本的零增加到佔貿易總而的百分之四十,數量高達六百二十多萬磅。而且由於清帝國限制了對外貿易的港口,所有物品都只能從廣東出口,在嚴格的限制之下,很多商人只好選擇以走私的方式來賺取利潤,而走私的數量也相當龐大,幾乎和官方進口的數量接近。當時英國一整年茶葉的進口量可能高達一千兩百多萬磅,平均每個英國人一年的茶消費量就高達一點五磅。(二)、茶與殖民經濟:在十八世紀初期,喝茶加牛奶與糖已經是英國人最普遍的飲用方法,因此,除了對茶葉的大量需求之
12、外,英國對於糖的需求量也不斷提升。在此之前,葡萄牙人在南美洲的巴西引進大量奴隸,以大規模的方式來種植甘蔗,已藉此取得在砂糖貿易之中的絕對優勢。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只能從印度、孟加拉等地區進口的砂糖,然而,這些地區的糖,不論是在品質或價格上都比不上巴西大規模生產的砂糖,為了負擔日益增加的砂糖需求,英國人必須找到一個成本更低的砂糖來源。於是,他們開始在自己的殖民地上種植甘蔗,並效法葡萄牙的模式,在一個地方種植相同的經濟作物,並引進大量的奴隸。為了確保砂糖來源的穩定,英國對於黑人奴隸的需求也就更多,甚至逐漸將這種引進奴隸的制度利用在其他作物上,如棉花、菸草。五、茶與鴉片(一)、英國的負擔在十八世紀之後
13、,英國將東方進口的主力由印度的棉布轉移到中國的茶,因為國內於對於茶的需求市場擴大,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也逐漸提高。但是英國本身並沒有適當的商品能出口到中國,整體而言,英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並非互相,而是片面交易,在英國買進大量茶葉的同時,也流出了相當多的白銀。此外,英國原先的白銀來源為墨西哥,但在美國獨立之後,白銀的來源被切斷,導致國內的白銀數量嚴重匱乏,幾乎動搖到國家的財政穩固。然而,在此時要減低茶葉的進口量非常困難,因此,英國政府想到了另一個方法來降低白銀向外流出,那就是將自己殖民地所產出的商品輸入中國,例如鴉片。(二)白銀流動的改變與中國所受的衝擊鴉片在中國原本只是用來當作麻藥
14、,但英國人卻將大量的鴉片以及吸食鴉片的方法傳入中國,由於實用方便,取得容易再加上吸食鴉片會讓人上癮,鴉片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從中國華南一帶一路傳到華北地區。起初,中國只是以茶葉、瓷器等英國人所需的商品來交換鴉片,但是隨著鴉片的吸食者不斷增加,除了交換之外,中國只好額外輸出白銀來購買更多的鴉片。十八世紀後期,鴉片一年的輸入量大約只有一千箱,但到了一八二零、三零年代左右,鴉片的進口數量已經高達了四萬箱,白銀流動的方向也從原本的英國流往中國產生逆轉。鴉片的輸入除了帶給中國財政上的困難之外,也造成了清朝國力的衰弱。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清朝政府在一八零零年左右就開始對鴉片頒布禁令,禁止鴉片的進口、吸食與種
15、植,然而官吏的取締成效不如預期,執法也不徹底,甚至因為政府的禁止,讓鴉片的走私變得更加猖獗,難以控制。一直到了一八三九年,政府終於正式嚴厲的掃蕩鴉片的進口與吸食,強制逮捕鴉片吸食者與沒收、銷毀鴉片,這樣強勢的作法終於出現成效。然而,對英國而言,中國查禁鴉片就等於是斷了自己賺錢的方法,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於一八三九年與中國爆發了鴉片戰爭。英國憑藉著工業革命後船隻、炮彈的改良,擊敗了中國,並要求中國開放港口准許通商,讓英國人得以自由的與中國貿易。這個戰爭對英國而言,只是一場為了商業利益而爆發的戰爭,但對中國而言,卻是強權瓦解,遭受西方列強一連串衝擊的開端,這場戰爭打破了原本的封閉自守,被迫成為全球
16、化自由貿易下的一份子。從此之後,英國對於中國經濟的支配權力變大,又重新抓回了與中國貿易的主導權。六、結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中國而言,茶葉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曾經帶給中國龐大利益的商品,在最後卻反過頭來對中國的近代發展造成了相當大的衝擊。在我蒐集的資料之中,關於茶的介紹書籍可分為中國茶與世界茶,討論中國茶的書籍,大多集中於長久以來茶的文化、關於茶所產生的詩詞藝術,以及文學經典。茶葉從中國開始向外傳的時間,社會的樣貌已經開始出現了改變,所以介紹世界中的茶的書籍大多數都會提到茶的貿易關係,這種現象其實明確的表現出了社會型態的變遷,當資本主義形成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商品化、計量化,包刮作物、勞力
17、甚至是土地。茶葉的傳播,結合了文化與經濟的力量,它不僅僅可以改變一個地區的生活習慣,更可以對全球的歷史發展造成影響。其實,茶葉只是一個工具,它和咖啡、糖、可可等作物一樣,除了滿足人的食用慾望之外,更大的功能在於經濟層面。自由貿易的開始與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讓這些經濟作物不再單純,它們背後背負著整個國家的利益還有一大群人的生計。現在,我們的生活是由無數商品化的物品堆疊而成的,而每一個商品的背後,也都有著一段從文化走向商業化的歷史。參考書籍:角山榮, 茶的世界史 ,(玉山,2004 年)磯淵猛, 紅茶瘋-從中國、英國到全世界 ,(麥田,2009)Alan MacFarlane, Iris MacFarlane, 綠色黃金:茶葉的故事 ,(城邦,2005)余悅, 茶趣異彩 ,(光明日報)姚國坤、王存禮、程啟坤, 中國茶文化 ,(上海文化,1995)逍致治, 鴉片戰爭與近代中國 ,(湖北教育,1999)林啟彥、朱益宜, 鴉片戰爭的再認識(香港中文大學,2003)張亞東, 重商帝國 ,(中國社會科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