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差异及完善对策.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6473213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差异及完善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差异及完善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差异及完善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差异及完善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差异及完善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差异及完善对策(2007 以前文章)骆驼评级法(CAMEL Rating) 是美国联邦储备署、美国货币监理署、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三大联邦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用来评价金融机构整体运营状况的分析工具。该体系制自 1979年形成以来,经历多次修订和完善,业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评级的实事标准。香港金融管理局在 1995年正式引入了 CAMEL评级体系,对促进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加强监管机构的持续、审慎、有效监管发挥重要作用。在借鉴国际通行的骆驼评级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队伍的实际情况,银监会于 2005年末推出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为更好地分析、判断

2、和评价银行的风险状况提供依据。一、我国银行评级体系的演变历程1994年开始,在世界银行的援助下,我国监管当局着手探索审慎性监管的新方法,此后几年在外资银行监管中,小范围地逐步推广使用了以 CAMEL评级体系为基础的非现场评级和现场检查方法;1997 年出台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隐约能看到 CAMEL评级的影子;2000 年,中国人民银行参照 CAMEL评级制定了只针对 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采用定量模式,按照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及发展能力等 4个方面 12项定量指标进行考核。但总体上说,这一阶段推出的 CAMEL评级还处在摸索阶段,而且侧重定量考核。银监会成立

3、后,不断改进和完善评级办法,并于 2004年 2月 23日、4 月 4日和 5月 10日分别出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外资银行风险评价手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等若干个风险评价体系。2005 年底,中国银监会在整合、修订、完善上述监管评级的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并于 2006年 1月 1日正式实施,该指引有利于监管机构进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和推行分类监管,有利于监管机构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有利于监管机构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二、内部指引与 CAMEL评级体系的相同点(一)两种评级体系的作

4、用和目的相同监管机构利用评级体系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表现形态和内在风险控制能力进行科学、审慎的评估和判断,都是为了准确反映各个机构风险状况及其管理水平,更好地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和改进识别、度量、定价和转移风险工作。不论内部指引或骆驼评级法,都对监管人员全面深入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提供了规范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也使得同一机构不同时期经营表现的纵向和同类机构的横向比较变得更为直观。另外,监管人员可根据评级结果制定差别监管的策略,将监管资源合理地向风险较高的机构倾斜,更好地实施分类监管,合理配置监管源。(二)两种评级体系的要素和流程是基本相同的香港金管局在评级时,不仅依据强大数据指标体系作为评级的支持,

5、还要获取现场检查情况、监管对象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报告、向公众披露的信息等各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状况等六个单项进行要素评级,然后进行综合评级,再通过复评、审核和结果反馈,最终形成一个银行的风险评级。我国内部指引是借鉴这种体系和其他国际通用评价银行的良好做法基础上建立的,基本内容也是上述六个要素。从评级流程看,二者也没有根本的区别。(三)两种评级体系均强调综合评级与要素评级之间的约束关系香港金管局在实施综合评级时,强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并且规定了一些明确“限制性条款”,进而强化综合评级与要素评级之间的约束关系,如管理评级

6、是 3,管理要素的评级通常也不能好于 3;当综合评级是 3时,流动性会成为决定性因素,综合评级一般不应高于流动性的要素评级。内部指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如资本充足率低于 8%的银行,其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 3级;如果资本充足率低于 8%,且呈下降趋势,对银行的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 4级。(四)“资本”和“管理”都是影响评级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资本在抵御不可预期风险中的重要作用,资本的多少和管理能力也被评级体系予以重点关注。香港金管局对资本充足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 15,其资本要素才能评为 1级;另外在做 CAMEL评级时,通常先作出 C、A、E、L 四项要素的评级,最后依据这四

7、项要素评级的结果,再来综合考虑 M项的评级。内部指引更是把“管理”的权重提高到 25%,资本的权重设为 20%,高于流动性、市场风险和盈利状况三个评级要素的权重。(五)两种评级体系都对评级结果披露做出明确规定香港金管局规定,评级绝对机密,监管人员和被评机构都不得向外界透露,以防公众误解而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内部指引第四章规定银监会可以以适当方式向国外监管机构和国内有关职能部门披露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但同时规定:为了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各级监管机构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进行严格保密,严禁向第三方披露监管评级结果。商业银行董事会也应当对监管评级结果严格保密,

8、不得向董事会以外的任何人披露,特别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香港金管局和银监会均规定不得向监管对象披露单项要素的评级结果和具体评分情况。三、内部指引与 CAMEL评级体系的不同点(一)风险评级层次存在差异内部指引在香港金管局 CAMELS综合评级基础上,增加了对于银行风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的考虑,监管评级人员将依据这些事项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以增强监管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其他要素一般不改变综合评级结果,但可以通过“十”、“一”符号标识出评级结果正向或负向的趋势。另外,香港金管局评级体系将各要素评级和综合评级都分为五个层次的级别,分别是从一

9、级到五级,数字越大,级别越低,风险越大。而内部指引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将金管局的第五级划分为两个层级,使得要素评级和综合评级成为六个层次,结合其他要素,最终的综合评级分为六个层次 18个级别。(二)确定评级结果的模式不同香港金管局在确定要素评级和综合评级时,采用了定性判断评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多数要素也都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但对每个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最多只规定了一定的指标值或特征所对应的等级,并没有确定的公式或分值可用以计算出要素的评级;同样地,从要素评级得出综合评级也没有计算公式可循,只能依靠监管人员的自主判断。而内部指引主要采用了定性因素量化的评级模式,即各要素(管理除

10、外)中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因素,但除对定量指标按指标值确定得分外,对定性因素也尽量细分并按程度好坏分配分值,即所谓的定性因素量化;将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得分相加得出要素的得分和评级,再通过要素评级加权平均得出综合评级。(三)对六大要素的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选取不同香港金管局评级体系对资本充足性选用 2项 7个定量指标和 12项定性因素,对资产质量选用 2项 6个定量指标和 13项定性因素,对管理选用 18项定性因素,对盈利性选用1项 4个定量指标和 8项定性因素,对流动性选用 3项 5个定量指标和 11项定性因素,对市场风险敏感度选用 7项定性因素。而内部指引评级体系对资本充足性选用了 2个不

11、同的定量指标和 7项定性因素,对资产质量选用了 7个定量指标和 6项定性因素,对管理选用 2项 10个定性因素,对盈利性选用了 4个定量指标和 3项定性因素,对流动性选用了 5个定量指标和 5项定性因素,对市场风险状况选用了 2个定量指标和 4项定性因素。两者选用的具体定量指标和定性内容也不尽相同。(四)对量化指标的处理模式不同金管局评级体系对各要素定量指标或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要素评级级别,注意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从要素评级得出综合评级时,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需要监管人员根据各要素的重要性,运用自己的判断来确定合理的评级结果。内部指引对各要素定量指标或定性因素都给出了明确的权重和分值标

12、准,监管人员只需对照标准进行打分即可,再根据加权汇总分值,对照各级别标准分值既能确定要素级别。同样,从要素评级得出综合评级时,只需将要素得分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综合得分,对照综合评级级别标准分值确定综合级别。(五)两种评级体系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香港金管局的骆驼评级体系的适用于所有存款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内部指引规定仅适用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作银行,但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明确不适用该指引,单独制定了评级体系。四、完善我国银行监管评级的建议我国商业银行评级体系已从单一、静态的量化考核转变到较为全面、动态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级模式,但是考虑到我国银行监

13、管现状和银行业发展水平,我国商业银行评级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完善我国银行监管评级体系,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一)逐步实现以定性判断为主的评级模式过渡在我国监管人员的监管经验和水平不足的现阶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将定性指标尽量细化和量化的模式对被监管机构进行评价,以减少监管人员主观判断上的较大误差。鉴于操作的机械性难以适应银行复杂多变的局势,监管评级不应是若干要素的简单加总,我们应定期检讨现行方法的实际效果,并随着监管人员经验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实现向以定性判断为主的评级模式过渡。(二)注重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监管评级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要素评级中定量指标的分析、

14、计量均需要准确的数据予以支持。另外,评级要素中的指标标准值、权重的合理性,也需要有长期完备的历史数据进行检验。因此,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积累和分析经验数据,为设定科学合理的指标及标准打好基础。(三)评级结果的运用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通过骆驼评级体系确定评级结果后,会有很多政策支持监管措施,特别是对综合评级结果较高的银行,采取接管、重组、限制业务等监管措施的相应法规比较明确,而国内还缺少类似的政策和法规。(四)提高监管评级结果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要充分发挥评级结果的指导性,对于评级结果较高的银行要实施紧盯式监管,重点配置监管力量,限制业务准入,增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频率,加大整改处罚力度,

15、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另外,在推出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和差别化监管收费政策时,要参考各行的评级结果,进而提高评级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五)不断提高监管人员自身素质发达国家的 CAMLE评级更多强调监管人员自身的素质,在要素评级时,要求在分析各要素的基础上,根据重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并对照要素评级标准的描述做出合理判断;在综合评级时,更加强调监管人员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依靠经验自行判断。为适应银行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要求监管人员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监管业务素质。(六)进一步完善银行分支机构评级办法内部指引主要是在法人监管框架制定的,研究法人所在地监管部门与分支机构所在地监管部门的分工配合模式,并探讨对银行分支机构评级的必要性,长远来看,分支机构监管的有效信息应传递给法人监管部门统一进行评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