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楚雄州永仁县永定小学 山永明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的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新的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笔者对阅读教学过程有了新的认识。一、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读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是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也是获得感悟和体验的过程
2、,读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潜心读书,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在读中思索,在读中获知,在读中融情,在读中产生碰撞,从而思维与情感得到提炼和升华。潜心读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认读。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借助工具书和汉语拼音,用较为缓慢的速度,辨认课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并逐渐把一个个独立的汉字连缀成词语、段落、篇章,最终能将整篇课文正确、连贯地读出来。2、悟读。是指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反复揣摩体味的读。悟读能使学生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领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
3、。3、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达到潜读成诵的地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溶,学生的情感会随着朗读的加强而不断地升华。当学生对课文语言增加了自己浓浓的感情色彩,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如何让学生“潜心读书”?(1)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领读和范读。不同年级的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尽管课文语言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
4、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加强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
5、来。(2)潜心读书时,要侧重于悟读。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如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为重音重读加以强调,我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像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重读颤动是否体现了课文表现的意境?”在学生想像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在读“颤动
6、”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3)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二、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一方面,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与课文对话,由外而内地吸收语言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学生
7、自读反馈交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再一方面,自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需要,自读的速度能自己调控,自读的内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读的方法可以自己选择,并且根据自读反馈交流的情况,教师便于调控教学目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的点拨和引导,避免教师把学生能自读自悟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教,对学生难以读懂的地方忽略不导的现象。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通过自读“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这一段提出疑虑:人们不愿周总理离去,不愿意灵车离去,可为什么又说是“终于”消失了,认为“终于”在这里用词不当。可见,“充分感知,自主思
8、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其次,要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是情感思想的,或者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三、阅读教学应是学生自
9、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因此,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要实现有效地自我建构还要强化课内外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
10、注重发散,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似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面状或球状的阅读资料进行科学的疏理,有效的组织,加大信息量,丰富阅读内容,扩展阅读面,以拓宽学生建构的渠道。练习是巩固知识、积极建构的重要途径。有效练习不是机械重复,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充满智慧的练习。练习要把握重点、难点,要带有一定的方法指导,要具有显著的语文素质培养导向,要符合学生的练习水平和练习兴趣。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积累词语,理解重要的、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