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验收评估(三) 相互作用(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第 15 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68 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如图所示,球 A 放在斜面上,被竖直挡板挡住而处于静止状态,关于球 A 所受的弹力,正确的是( )A球 A 仅受一个弹力作用,弹力方向垂直斜面向上B球 A 受两个弹力作用,一个水平向左,一个垂直斜面向下C球 A 受两个弹力作用,一个水平向右,一个垂直斜面向上D球 A 受三个弹力作用,一个水平向右,一个垂直斜面向上,一个竖直向下解析:选 C 由于
2、小球对挡板和斜面接触挤压,挡板和斜面都产生弹性形变,它们对小球产生弹力,而且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所以挡板对小球的弹力方向水平向右,斜面对小球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选项 C 正确。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B物体受滑动摩擦力一定运动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一定产生弹力D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解析:选 D 形状规则的、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选项 A 错误;物体受滑动摩擦力,则物体一定有相对运动,选项 B 错误;只要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则一定产生弹力,选项 C 错误;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选项
3、D 正确。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地球上所有物体的重力作用线彼此平行B挂在绳上处于静止的物体,对绳子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C静摩擦力不仅能存在于两静止物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两运动物体之间D当两粗糙物体之间的相对滑动停止后,则此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变为零解析:选 C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所以地球上所有物体的重力作用线不平行,A错误;物体对绳子的拉力方向,是沿绳子方向指向物体的,B 错误;当物体放在粗糙的斜面上时,受到的为静摩擦力,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当两个木块叠放在一起做加速运动时,两物块之间为静摩擦力,两物块相对地面运动,故 C 正确;两物
4、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相对速度无关,D 错误。4某同学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双臂用力最小的是( )解析:选 B 二力合成时,同向时合力最大,知 B 对。5两个力 F1 和 F2 间的夹角为 ,两力的合力为 F。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F1 和 F2 大小不变,夹角 由零增大到 180过程中,合力先减小后增大B合力 F 总比分力 F1 和 F2 中任何一个力都大CF 1 和 F2 大小相等时,它们的合力大小 F 可能等于分力大小D两力 F1、F 2 与 F 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解析:选 C 若 F1 和 F2 大小不变,夹角 由零增大到 180过
5、程中,合力的范围为|F1 F2|F |F1F 2|,合力是逐渐减小的,选项 A 错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知合力 F 可能比分力 F1 和 F2 中任何一个力都大,也可能比任何一个都小,选项 B 错误。当 F1 和 F2 大小相等且二力之间的夹角为 120时,它们的合力大小 F 等于分力大小,选项 C 正确。F 是力 F1、 F2 的合力,是用等效替代的力,不是物体受到的第三个力,选项 D 错误,故选 C。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有弹力的作用B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来直接测量C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相切D重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接触面向下解 析 : 选 AC 弹
6、力 产 生 的 条 件 : 物 体 直 接 接 触 ; 接 触 面 处 发 生 弹 性 形 变 , A 正 确 。 天 平是 用 来 测 量 质 量 的 仪 器 , B 错 误 。 摩 擦 力 的 方 向 : 与 接 触 面 相 切 , 与 相 对 运 动 或 相 对 运 动 趋 势的 方 向 相 反 , C 正 确 。 重 力 的 方 向 竖 直 向 下 , 可 利 用 铅 垂 线 确 定 , D 错 误 。 故 选 A、 C。7.如图是某同学为颈椎病人设计的一个牵引装置的示意图,一根轻绳绕过两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后两端各挂着一个相同的重物,与动滑轮相连的帆布带拉着病人的颈椎(图中是用手指代
7、替颈椎做实验) ,整个装置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如果要增大手指所受的拉力,可采取的办法是( )A只增加绳的长度B只增加重物的重量C只将手指向下移动D只将手指向上移动解析:选 BC 手指所受拉力的大小等于绕过动滑轮的绳子两端的拉 力F1、F 2 的合力 F 的大小,如图所示。只增加绳的长度,F 1、F 2 的大小及 其夹角不变,则合力 F 不变,A 错误;只增加重物的重量,F 1、F 2 的大小增 大,夹角不变,则合力 F 变大,B 正确;手指向下移动,F 1、F 2 大小不变,夹角变小,则合力 F变大,C 正确;同理,D 错误。8.两个劲度系数均为 k 的轻质弹簧 a、b 串接在一起,a 弹簧的一
8、端固定在墙上,如图所示,开始时弹簧均处于原长状态,现用水平力作用在 b 弹簧向右拉动弹簧,当 a 弹簧的伸长量为 x 时,则( )Ab 弹簧的伸长量为x2BP 端向右移动的距离为 2xCP 端向右拉动 b 弹簧的力为 2kxDP 端向右拉动 b 弹簧的力为 kx解析:选 BD 两根轻弹簧串联,弹力大小相等,根据胡克定律 Fkx 得弹簧 a、b 的伸长量相等为 x,P 端向右移动的距离等于两根弹簧伸长量之和,故为 2x,故 A 错误,B 正确;两根轻弹簧串联,弹力大小相等为 kx,故 C 错误,D 正确。二、实验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20 分)9(8 分) 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
9、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实验测出了砝码质量 m 与弹簧长度 l 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上标出。(g9.8 m/s2)(1)作出 ml 的关系图线;(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N/m 。解析:(1)应使尽量多的点落在同一条直线上。(2)根据图像的斜率可以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 mgk l,则 k g 9.8 N/m0.259 N/m。ml 2.7510 319.0 8.610 2答案:(1)如图所示 (2)0.259(0.2480.262)10(12 分) 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如图所示,将环
10、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 O1、O 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 O1、O 2 间的距离 (即橡皮筋的长度 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 0.50 N,测出所对应的 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F/N 0 0.50 1.00 1.50 2.00 2.50l/cm l0 10.97 12.02 13.00 13.98 15.05找出中 F2.50 N 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 O、O,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O O 。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 6 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
11、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 O 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 A、B,橡皮筋OA 段的拉力记为 FOA,OB 段的拉力记为 FOB。图 6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 Fl 图线,根据图线求得 l0_cm。(2)测得 OA 6.00 cm,OB 7.60 cm,则 FOA的大小为_N。(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中作出 FOA和 FOB的合力 F的图示。(4)通过比较 F与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解析:(1)在坐标系中描点,用平滑的曲线( 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如图甲所示,由图线可知与横轴的交点 l010.0 cm。(2)橡皮筋
12、的长度 lOAOB13.60 cm,由图甲可得 F1.80 N,所以 FOAF OBF1.80 N。(3)利用给出的标度作出 FOA和 FOB的图示,然后以 FOA和 FO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合力 F,如图乙。(4)FO O 的作用效果和 FOA、F OB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F是 FOA、F OB两个力的合力,所以只要比较 F和 FO O 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如图甲所示 10.0(9.8 、9.9、10.1 均正确)(2)1.80(1.701.90 均正确)(3)如图乙所示 (4) FO O三、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32 分)11. (12 分)
13、如图所示,气球重 10 N,受到空气的浮力为 16 N。由于受到水平风力的影响,系气球的绳子与水平方向成 60 角。则绳子的拉力和水平方向的风力分别为多大?解析:分析气球受力如图所示,气球静止,故水平方向有 F 风 F 1F 拉 cos ;竖直方向有 F 浮 GF 2GF 拉 sin 。代入数值解得 F 拉 4 N,F 风 2 N。3 3答案:4 N 2 N3 312. (20 分)如图所示,两滑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一细线相连,轻杆 OA、OB搁在滑块上,且可绕铰链 O 自由转动,两杆长度相等,夹角为 。当竖直向下的力 F 作用在铰链上时,求:(1)沿 OA、OB 方向杆受的压力是多大。(2)滑块间细线的张力有多大。解析:根据力 F 作用在 O 点产生的效果,可把力 F 分解为沿 OA、OB 的力 F1、F 2,如图甲所示。由对称性可知 F1F 2 。F2cos2对左边滑块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 FTF 1sin tan 。2 F2 2答案:(1)均为 (2) tanF2cos2 F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