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强化训练( 十四) 古代文化常识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秩” , “秩”字从禾,从失; “禾”指五谷、俸禄, “失”意为“动态排序” 。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 ,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 “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字丝, “盎”是充盈的意思, “丝”则是少的意思。C “劾”指“揭发罪状” , “弹劾 ”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D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
2、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答案:C 解析:“劾死”指判决死罪。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D “辟” “除” “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 “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 “除”表示任命、授职, “徙”表示官职调动。答案:A 解析:汉朝时通行隶书。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
3、说,错误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B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而不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俱备为太牢,只有羊、豕则为少牢。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答案:B 解析:天干地支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 后汉书 ,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 ,将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 “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
4、廪生、进士等。C “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 “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答案:B 解析: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 ”,进士不是生员。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两旁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B主簿,古代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C保伍之法,古代人民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
5、,即为“保伍” 。居民按户籍组织起来,平时耕地,若有盗贼,即承担防范和镇压之责。D沐浴更衣,在古代,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沐浴更衣” ,以示重视。“沐”为“洗身” , “浴”为“洗发” 。答案:D 解析:“沐”为“ 洗发” , “浴”为“洗身”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 天文志 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
6、、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答案:A 解析: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C奉祠,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
7、,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D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的去世,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或“薨” 。答案:D 解析:“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古代预测吉凶的两种方法,用龟甲称 “卜” ,用蓍草称“筮” ,合称“卜筮” 。B郎中,本是官名,职位和职权在不同的朝代不尽相同,后又称医生为郎中。C居丧,指守孝,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D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指帝王即位,也指大臣升官。答案:D 解析:“也指大臣升官 ”错,践阼无大臣升官的意
8、思。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 “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 “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B荫,即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 ”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箕踞”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答案:C 解析:“常同席坐 ”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 ,这表示其坐姿是双膝跪地
9、,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 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C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D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答案:A 解析:秦始皇之后, “制”是帝王颁布法令的专用文书。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 三元” ,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
10、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 “鼎” ,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中, “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D 阳春 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答案:C 解析:“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进入前三甲考生的称呼,其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对第一名的称
11、呼是不同的,如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B缙绅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C在中国封建时代,赦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所有赦令概出于帝王,其他任何人都不可颁布赦令。目的是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赦也是帝王们的一种政治手段。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 “元符三年”中的“元符”就是年号。答案:A 解析: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大德六年”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
12、的谥号。B “北面”即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表示对君主的尊敬。C “城郭”指城墙,也泛指城邑, “城”指内城的墙, “郭”指外城的墙。D “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 “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答案:A 解析:“大德”是年号,而非谥号。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学博士” ,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B “秩”在古代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C “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D “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 ,拥有
13、实际的职权。答案:D 解析:“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 “至顺”是年号, “元年” 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 丁艰” “丁忧” , “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揽各地政务,简称“行省” ,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答案:B 解析:“元年 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说法有误, “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书” ,即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C 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D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 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答案:C 解析:“以籍贯命名 ”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 ,故世称“昌黎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