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暴君隋炀帝(磬竹难书),营建东都洛阳,乘龙舟出游,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荒淫无 度的宫 廷生活,滥用民力大业元年,修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大业三年四月,北巡,随行甲士50万,马10万匹。七月,筑长城,发丁男百万,死者十之五六。大业四年正月,开永济渠,发河北郡民百余万,丁男不足,以妇女供役。七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劳师远征三征高丽大业七年,初征高丽。调兵征粮,集中军队113万、民夫200万,举国骚动。大业八年,征高句丽大败,被迫退兵。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大业九年,再征高丽。因礼部尚书叛乱,隋炀帝迅速撤兵。大业十年,三征高丽。高句
2、丽遣使请降。,隋末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所杀,隋朝覆灭),611年开始,山东长白山(首发地),翟让、 李密瓦岗军,滥用民力,不体恤百姓和劳师远征,穷兵黩武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Zx.x.k,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公元617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次年(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一、唐王朝的建立,时间:618年,2、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即位,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时间:626年 年号:贞观,2、唐太宗的用人和
3、纳谏,(1)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善于纳谏,善于用人?,阅读并思考,资料:,贞观十八年(644),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虚心纳谏,善于用人:,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表现:,魏征(乡巴佬、知得失的镜子) 长孙皇后(最贤慧的女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君似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4、,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魏征,长孙皇后,我听说主明臣直,魏征敢于直言,是因为陛下是明君,我怎能不祝贺呢?,最贤慧的女人,阿史那社尔,知人善任,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善于用人,不问贵贱;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5、杜如晦(585630),唐代名相。年轻时爱读书,喜谈文史。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在太宗前议事,玄龄说:非如晦不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故有“房谋杜断”之说。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三、贞观新政,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1、为什么实行新政(原因、背景、前提),唐太宗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皇 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政令),(审核),三省六部制(隋唐),(执行),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唐太宗,唐律疏议,影响:中国现存最早的
6、一部完备法典,(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唐太宗统治期间 政治比较清明 社会经济繁荣 民族关系融洽 社会安定开放 国力逐步加强 史称“贞观之治”。,3、“贞观之治”的局面,贞观之治表现,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如何评价唐太宗?,功与过(一分为二、实事求是),1.唐太宗李世民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功勋卓著(贡献突出)。,2.他继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3.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全盛奠定基础。,4.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是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论,史实,结论,读史明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唐太宗都是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皇,然而两人在对待民生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截然不同,请说说两者所采取的不同政策及其结果?从结果中你又得到怎样的经验教训?,秦始皇政策:实行暴政,严刑峻法,赋役繁重。结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秦二世而亡。,唐太宗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提倡节俭。结果:促进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关注民生,爱惜民力,王朝强盛;不惜民力,王朝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