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贞观之治”,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3、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应该把握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下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打好基础。 2、通过历史人物进行比较评价,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学习目标,唐朝的建立: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贞观之治:唐太宗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崇尚节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
2、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郭沫若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知识归纳,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表现: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国力增强,原因,吸取隋亡教训 任贤纳谏 整顿吏治 轻徭薄赋 发展生产 大兴学校 发展科举,三、女皇武则天,政绩: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破格重用有才能的人 使唐朝国力不断增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点,秦隋 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块灭亡 都是统治者残暴无道 政治黑暗 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汉唐 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都轻徭薄赋,整顿吏
3、治,任用贤良 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1.(2013滨州)若要为唐太宗题写墓碑碑文,下列内容不能出现的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C.编纂唐律疏议 D.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对点巩固,【答案】B 【解析】唐太宗时修贞观氏族志,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故B项不可能出现在唐太宗的墓碑碑文上。,2.(2013龙东)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是( ) A.房玄龄 B.魏征 C.杜如晦 D.李靖,【答案】B 【解析】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而魏征敢于直言,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李
4、靖则是隋末唐初的军事家,只有B项符合。,3.(2013珠海)以下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中( ) A.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地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B.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百姓用交子在夜市上买东西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C 【解析】贞观长歌是以唐朝贞观之治时期为主题的影视剧,而交子和夜市都出现在宋朝时期,所以不可能出现在电视剧中 。,4.(2013聊城)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四年,皇帝欲重修乾元殿。张玄素谏日:“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甚于炀帝远矣。”“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日:“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于是罢役。 依据贞观政要等辑录,请回答: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 (2)根据材料,归纳这位皇帝罢修乾元殿的原因。 (3)这位皇帝还有哪些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解析】 (1)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2)原因:纳谏;吸取秦隋灭亡教训;国力尚未恢复;百姓贫困;与民休息;体恤百姓;及时纠正不当决策;理政气氛民主;臣下直言。 (3)举措:完善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减少服役天数、交实物代役);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