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个孩子的故事,“长城内的孩子”汉族,“长城外的孩子”少数民族,谁让他们携手共同生活的呢?,北魏孝文帝,第1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两个孩子的交往,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什么?2、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匈奴,鲜卑,鲜卑族拓跋部,羌,氐,羯,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第1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两个孩子的交往,少数民族内迁,“胡”字什么意思?,对少数民族的贬称,(五胡内迁),第1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两个孩子的交往,少数民族内迁,二、两个孩子的矛盾 矛盾重重,严重的社会矛盾威胁着北魏统治,东汉,魏
2、晋南北朝(220年589年),隋朝,北 朝,南 朝,北魏,“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因居于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而得名。“鲜卑”作为族名最早出现于秦朝。,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关于鲜卑族,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 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标志着北朝的开始。,北魏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两个孩子”的差异,矛盾,拓跋贵族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族 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 鲜卑骑兵则在后面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3、“两个孩子”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两个孩子”的差异,鲜卑族向汉族学习,第1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两个孩子的交往,少数民族内迁,二、两个孩子的矛盾 社会矛盾,三、两个孩子的和事佬 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第六个皇帝。 自幼聪明,秉性孝谨,年仅五岁时就继承王位,24岁亲政。 因受祖母冯太后的教育影响,他自幼受到汉文化的熏陶,涉猎百家史传,好为文章,诗词歌赋。,历史使命,你如果是孝文帝,如何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呢?,历史体验,“两个孩子”的差异,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 借鉴汉族的经济制度,迁移都城(平城洛阳),保守的鲜卑贵族会怎么想?(作为保守者的角度)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作
4、为改革者的角度)(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历史再现,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量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胁我们的统治。,孝文帝该如何应对呢?,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
5、生产条件差, 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 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原因,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吗?他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迁都的阻力,迁都的策略,迁都的决心,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包括太子,南征(巧施计谋),处死太子(以牺牲儿子为代价),494年北魏迁都洛阳,“两个孩子”的差异,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 借鉴汉族的经济制度,迁移都城(平城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刘,独孤,贺,贺赖,陆,步六孤,穆,邱穆陵,长孙,拔拔,元,拓跋,汉姓,鲜卑姓,论从史
6、出,姓氏方面,胡服,汉服,论从史出,服饰方面,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其,他的鲜卑族人,于是纷纷效仿。,论从史出,婚姻方面,论从史出,语言方面,参考: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文化,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论从史出,教育方面,论从史出,文化方面,北魏书法始平公造像记,北魏书法元珍墓志,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改汉姓 穿汉服 说汉语 与汉族通婚 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系统学习汉族文化,北魏帝王出御图,北魏孝文帝有完成他 的历史使命吗?,成功的完成历史使命,?,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川教版),北魏孝文帝
7、墓,四、北方民族大融合两个孩子的美好结局,改革的影响,1、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 2、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3、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四、北方民族大融合两个孩子的美好结局,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晚年对南齐发动了数次战争,但进展不大,公元499年,他在取得马圈城一役的胜利后,病逝于北归途中公元499年,葬于北邙长陵。操劳过度的魏孝文帝,在33岁时提前耗尽了一生的精力。,英年早逝,北魏孝文帝墓,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580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南北
8、朝对峙局面结束。客观地说,没有这一次由孝文帝改革开始的长期广泛的发展,就不会有后来伟大的隋唐。,历史的延续:,1、有人说,孝文帝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2、也有人说:孝文帝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 们对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请问:如果你是孝文帝,千年后的今天,你如何来评价你自己当年作出的决策呢?,评一评,1、有人说,孝文帝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2、也有人说:孝文帝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 们对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请问:如果你是孝文帝,千年后的今天,你如何来评价你自己当年作出的决策呢?,评一评,评价孝文帝
9、改革的标准:是否促进历史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如何评价孝文帝?,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想一想,议一议:,北魏孝文帝能在民族融合中作如此重要作用,主要 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各族人民 长期接触,民族融 合趋势,孝文帝 改革,促进民 族融合,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想一想,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10、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胡床,穿裤褶zh服的南朝乐队,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北方少数民族 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 蒸馍与烙饼砖画,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到了什么呢?,?,少数民族 汉族,畜牧业生产经验、汉人胡食,农业生产经验、湖人汉服,民族融合,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一起缔造的,四、两个孩子的美好结局北方名族大融合,知识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