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太仓二中:4.17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56576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太仓二中:4.17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太仓二中:4.17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太仓二中:4.17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太仓二中:4.17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太仓二中:4.17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课时间 3 月 7 日 星期三 课题 2 课时 第 2 课时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的文体常识。(2)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文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良苦用心。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诸葛亮谆谆教诲背后的赤诚之心。教学重点 疏通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教学难点 了解诸葛亮广开言路、亲贤远佞、赏罚分明的进步主张。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课前准备 预习了解上节课内容教 具 多媒体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诸葛亮对蜀汉的赤诚忠心,请同学们试着把文章的1、2 两节背出来,注意把握

2、作者此刻的情感。(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阅读 3、4 节,讨论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2)此两段作者分别从那两方面作了安排?(3) 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点拨 】(1)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2)作者分别从内政和军政上作了安排。为下文说亲贤张本。(3) 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2研读第 5节,思考下面的问题:【投影显示】(1)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3、? (2) 先汉兴旺后汉衰败原因分别是什么?(3) 找出表明作者希望刘禅亲贤的语句?(4) 诸葛亮在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5) 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6) 提出这三条建议表明作者什么政治愿望?【提示】(1)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4)提出了三条建议。 1 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5) 希望后主

4、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6)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3。研读第 6节,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投影显示】(1)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2)表达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什么?【提示】(1)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

5、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4研读 第 7节,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投影显示】(1)作者回忆对人生哪三件有重大影响的事? “大事”具体指什么?(2) 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出师的目的是什么?【点拨 】(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2)说明“出师”的

6、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3)“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目的: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5研读第 8、9 节,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投影显示】(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3) 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点拨 】(1)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并表达了自己临行前的心情。(2)1 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2 定下军名状。“愿

7、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3)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

8、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延伸阅读】蜀相杜甫丞相调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革自春色,隔叶黄鹏 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阅读建议】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坎坷,饱经离乱,崇敬诸葛亮,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他晚年避居成都,前去拜褐武侯词(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故称

9、武侯词),首句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迫切拜谒的心情。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成都以产锦闻名,曾设专官管理,故称此名)句点明武侯词的地点与非凡气象。走到洞前,只见映阶碧草,听到黄鹤好音,而一个“自” 与“空”写出了词堂的荒凉、寂寞,一代名相竟被人冷落了。睹物思人,诗人不禁蔚然泪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出统一天下的计谋,帮助刘备开创基业,帮助刘祥继承大业并渡过(济)难关,真不愧为“两朝开济 ”的老忠臣。他六出祁山伐魏,没有成功,病死军中,永远使天下英雄每念及此,泪满衣襟。“英雄” 既指千古仁人志士,又指诗人自己。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正寄希望于当世的名臣良相。 作业布置1.选出于“故五月渡沪

10、”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D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趋如故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2选出加点的“以”字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 遂许先帝以驱驰 D 受命以来3 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是什么? 答: _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板书设计思路 以“出师”为核心形势危急下出师,提出治国三建议;明确出师理由,表达报恩效忠心愿;请求批准出师,表出师的坚定决心。教学后记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

11、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