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02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55062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02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02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02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02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02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1 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解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识记层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阅读老照片

2、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加深认识。以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展现老电影定军山剧照,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扩展,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然会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也必将要从闭关锁国步入世界的轨道。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装界占有重要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培养学生

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意识。【教材分析】19 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开始加速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而中国则仍旧徘徊在封建社会的门槛中自大。1840 年,英国利用鸦片和炮舰首先打开了中国国门。随后,各国侵略者纷纷涌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三个子目分别从照相和电影、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本课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和电影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本课难点】

4、通过参与式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针对这一特征,结合本课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形象为载体,通过观察照片、服装展示、欣赏图片、观赏电影、学生亲自表演等方式,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应以鼓励

5、学生多讲多问、教师适当点拨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收集并摘取有效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上都有过哪些尝试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师:在这些探索和变革中,人们的生活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屏幕出示课题。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一)照相导入,在课前我们要求同学们准备一些照片,现在我们就来展示我们的照片,并说说照片的故事。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和家人的新旧照片,讲讲照片中自己和家人的故事。教师展示一组新旧照片。

6、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比,你觉得新旧照片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那么照相术是由谁发明的,又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并在中国流行的?由学生介绍照相术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流行起来的:19 世纪 40 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19 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王妃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后来,照相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逐渐在社会中流行起来。展示宫廷照片,普通人照片。(二)电影导入: 教师提问:与照相术同时传入中国的还有一项更为先进的记录方式,就是电影。我们同学们都喜欢什么电影?最喜欢哪些电影明星?学生自由回答。展示电影画报。播放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片段。提问:你喜欢电影吗?为什么?

7、学生回答。那你知道电影是何时诞生的,又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吗?中国电影是怎么发展的?学生阅读教材,简要回答;教师展示课件进行介绍。定军山它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但是准确地说应该是京剧记录片,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艺术作品。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中, 渔光曲是很杰出的一部。教师提问:你认为照相和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保存成长过程中美好的记忆,是珍贵的人类历史资料,也能丰富我们的生活。生活习俗的改变(一)剪发辫导入:同学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脑后拖着常常辫子的人,他们是哪个朝代的呢?生:清代。展示图片,师生共同回顾清朝男子的发型。师:那现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这条象征大

8、清王朝统治的辫子是继续留着还是该剪了它?生:剪了它。师:对,是该剪了它。临时大总统颁下了剪辫令,可剪辫子有没有受到阻拦呢?我们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是怎么想的。学生表演课本剧剪辫风波 。附录:课本剧剪辫风波街头,革命军剪辫处。一条长凳,三个革命军。革命军:革命!革命!剪辫子,闹革命!(行人甲经过)革命军:老乡!还留着这大清的尾巴!来,剪了它!行人甲:不不不!毛发乃父母所生,留了一辈子了,我可舍不得,不能剪,不能剪。革命军:政府颁下剪辫令,所有人中华民国的新国民都要剪掉辫子,这可由不得你。 (革命军强拉甲剪掉了发辫。 )甲:这我可怎么回去见父母呀!(行人甲哭着捧着辫子离开)(行人乙经过)行人乙:革命,

9、革命,做新国民,兵爷,快给我把辫子剪了。(行人乙高兴的甩着辫子走开。 )(行人丙远远的看到剪辫处)行人丙:我可不剪。万一大清又回来了可怎么办?(行人丙捂住头溜走了。 )教师设置问题:在这段课本剧中,剪发辫的过程都受到了哪些人的阻挠?为什么?学生回答。师:从剪辫子可以看出变革的过程是曲折的。(二)改称呼导入:民国初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的法令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法令,就是改变具有封建等级色彩的旧称呼。学生简介改称呼的情况。展示图片。师:这种称呼和见面礼制的变化体现的是新政府的什么主张呢?生:主张平等、民主。 服饰的变化(一)男装1. 西装导入:作为一个新政府的国民,我剪了辫子,和其他

10、人见面也不再跪拜行礼,可我总觉的自己还有什么别扭,尤其是我见到外国人时,这是为什么呢?生:我们的服饰还要改变。师:对,那么清代人的衣着是什么样子?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特点为长、笨,穿着麻烦。师:那么外国人穿什么服装呢?有何特点?学生自由发言。师:所以西装成为人们的首选服装。2.中山装导入:可是西装毕竟是外国人的服装,没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我们能不能设计我们自己民族简洁大方的服装呢?学生回答。展示图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山装的结构。介绍该服装的各部分含义。(二)女装旗袍导入:我们再来看看女装。展示图片。在美的欣赏中,学生将其与教材中慈禧太后的照片以及前面展示的清装图片相比较,对比出

11、改良的旗袍与老式旗袍的区别。同学们普遍认为,现代旗袍更合体,显得体态窈窕,气质高雅。教师马上引申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比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人们更加追求人体的自然美,使得服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小结。小组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清朝末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从此西方列强从中国搜刮钱财,而西方先进的一些生活习惯、发明创造、典章制度也随之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业:收集自己家的老照片,建立家庭影集,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变化,并在同学们之间交流。【课后反思】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因此,我在历史教学中始终注重让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其被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体验学习过程、我能学,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