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3 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教学课题 总课时: 1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教学准备 PPT教师活动设 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资料助读1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
2、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2、写作背景简介3、作者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 和谐。2、思考讨论:(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 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倾听。利用自己
3、搜集的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听读。讨论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 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 、白丁香等象征光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1 分钟。5 分钟。3 分钟。20 分钟。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四、研读揣摩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
4、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 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五、小结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 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柔软得像片湖
5、”,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 如梦的美好感觉。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15 分钟。1 分钟。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要懂得欣赏诗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把意象融入诗歌教学中,还得培养学生对阅读、朗诵诗 歌的兴趣,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