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泰山记(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疏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赏析品读语句,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本文中的中考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品读语句,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学过 程: 一、 新课导入:1、观看泰山图片:2、复习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是“五岳之首” 。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
2、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 遗产。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望岳是作者遥想登上泰山之景象,那么,作者所见到泰山的景象究竟如何呢?我们今天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1、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 人称为“惜抱先生”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他所编的 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2、桐城派: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 ,经刘大魁、姚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
3、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我们学过的桐城派的作品:刘开问说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一)朗读课文,解决字音问题。1、听教师朗读,注意字音。需注意字音:济水;汶水;磴;徂徕;绛皓驳色;偻;石罅2、散读,读对字音。3、齐读。读准字音。(二)疏通课文1、朗读第一段:(1)对照注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进行句子翻译:(2)学生交流: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 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重点字词:(4)当:处在,处于参考译文:处在阳谷阴谷南北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古
4、长城以南十五里。(3)总结:第一段介绍泰山以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为下文观日出做铺垫。2、朗读第二段:(1)对照注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进行句子翻译:(2)学生交流: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重点字词:(5 )以:于,在。 (6)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7)限:界限,这里是城墙的意思。参考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 ,经过齐 河县 、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 安。5、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重点字词:(8)磴:石级。知:主持,管理。为:做成。译文:这月丁未日,我和知府朱孝纯子颖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头砌成的石阶, (一共)有七千多级。(3 )总结:介绍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以及登山的过程。四、作业布置1、抄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