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3 课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重点难点:1、重点 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诵读诗歌,整
2、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 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 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3、。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4、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 的过程中 ,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 下列问题。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一
4、片湖” ,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 “鸟 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鸟落满枝头” ,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 “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 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
5、现了“光明”的美好。3、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 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 “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 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 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