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卖炭翁课件语文版20181106373.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如梦令课件语文版20181106371.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约客课件语文版20181106369.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菩萨蛮课件语文版20181106372.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课件语文版20181106370.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论语十则第1课时课件语文版20181106367.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论语十则第2课时课件语文版20181106366.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课件语文版20181106365.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课件语文版20181106364.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第1课时课件语文版20181106362.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第2课时课件语文版20181106361.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写一篇读书心得课件语文版20181106358.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说说论语对我的启发课件语文版20181106359.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近孔子课件语文版20181106357.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21 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卖炭翁卖炭翁白居易白居易一、新课引一、新课引入入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白居易 (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 “诗魔 ” 之称。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 “ 老妪能解 ” 。叙事诗中 《 琵琶行 》《 长恨歌 》 等极为有名。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读准字音 两 鬓 ( bìn) 辗 冰辙 ( niǎn ) 翩翩 ( piān )两 骑 ( jì )口称 敕 ( chì )叱 牛 ( chì)红 绡 ( xiāo)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交代了烧炭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年龄 职业劳动地点外貌心理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黑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内容分析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运炭辛苦天寒 ——“ 一尺雪 ”地冻 ——“ 碾冰辙 ”人苦 ——“ 牛困人饥 ”“ 泥中歇 ”路遥 ——“ 晓驾炭车 ”“ 日已高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人物描写分析 ——卖炭翁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 “ 满面尘灰 ” 指脸上的颜色, “ 苍苍 ” (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 烟火色 ” “ 十指黑 ”说明烧炭艰辛。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人物描写分析 ——卖炭翁心理描写。老人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身穿单衣而受冻,希望 “ 天寒 ”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人物描写分析 ——卖炭翁行动描写。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 “ 衣食 ” 的愿望,卖炭心切。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 “ 牛困人饥日已高 ” 的时候,才到了 “ 市南门外 ” ,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结构分析第一部分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人物描写 ——宫使外表 ——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行为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盛气凌人,蛮不讲理)炭直 半匹红绡一丈绫 ——一车炭,千余斤对比心理 宫使驱将惜不得 ——地位悬殊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结构分析第二部分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同时也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结构分析烧炭 ——运炭 ——抢炭 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主题思想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卖炭翁 》 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 把 ”“ 称 ”“ 叱 ”“ 牵 ” ,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 手把文书口称敕 ” 中的 “ 文书 ” 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 “ 文书 ” 和 “ 敕 ” ,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牛困人饥日已高 ” 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D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2. “ 宫使驱将惜不得 ” 中的 “ 惜不得 ” 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联系作者的情感,朗诵这首 《 卖炭翁 》 。21 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如梦令如梦令李清照李清照一、新课引一、新课引入入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 海棠依旧 ” 。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李清照 ( 1084—约 1151),宋代 著名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 。宋词有 “ 婉约 ”“ 豪放 ” 两大派,她是“ 婉约派 ” 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清丽婉约。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中多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 “ 漱玉 ” 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 口吐珠玑,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 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重要词语解释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 ” 。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 雨疏风骤:雨点疏落,风势猛烈。 ② 残酒:昨夜残留的醉意。③ 卷帘人:指前来卷帘的侍女。 ④ 应是绿肥红瘦:(经过一夜风雨)庭园中该是花残叶茂的景象了。绿,指叶。红,指花。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参考译文昨儿夜里下起稀疏雨点,但吹着阵阵强风,乘着酒醉酣睡,一觉醒来仍解消不了残剩的酒意。惺忪之际问着来卷帘的侍女,却回道:海棠花还是照旧鲜艳美丽。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憔悴凋零呀。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 ” 。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昨夜雨疏风骤 ”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画面:本是春花盛开的季节,却偏偏在昨天夜里,刮起来狂风,下起了疏雨,让人心生怜惜。 明确: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 试问 ” 的 “ 试 ” 字反映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 “ 试问 ” ,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 ,“ 试问 ” 表明了女主人是明知故问,体现了女主人活泼的性格,同时也将女主人关心花事却又不忍听到花落的矛盾心理 ,委婉地传达出来 , 贴切入微,曲折有致。明确: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 “ 绿肥红瘦” ,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 应是 ”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 请加以分析她此时的心理。明确: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 “ 应是 ” 暗含着 “ 必然是 ” 和 “ 不得不是” 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 结 ,可谓语浅意深。明确: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1.这首小令写法别致 , 曲折委婉 。 通过主人公与 “ 卷帘人 ” 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真实可感,画面感强;行文上显得紧凑而有内容 。2.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 “ 绿 ”“ 红” 代指叶和花,以 “ 肥 ”“ 瘦 ” 代指多少,语言凝练,生动鲜活。艺术特色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明确:( 1)借代。 “ 绿肥红瘦 ” 中的 “ 绿 ” 和 “ 红 ” 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贴切自然。 ( 2)拟人。 “ 肥 ” 和 “ 瘦 ” 把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态拟人化 , 形象生动 。 “ 肥 ” 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 “ 瘦 ” 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 凋谢 稀少。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1、 “ 绿肥红瘦 ” 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赏析:李清照其他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提示: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情感。21 诗词五首诗词五首约约 客客赵师秀赵师秀一、新课引一、新课引入入约 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赵师秀 (1170~ 1219), 南宋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 “ 永嘉四灵” ,开创了 “ 江湖派 ” 一代诗风。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重要词语解释约客 ①黄梅时节 ②家家雨 ③ ,青草池塘处处蛙 ④ 。① 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 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为 “ 黄梅时节 ” 。 ③ 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 处处蛙:到处是青蛙。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重要词语解释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⑤ 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 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 ……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参考译文 约 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雨季节处处都在下雨,已约请好的客人,这时已经是半夜了,却没有如约到来 。无意间敲敲棋子,震落了灯花。长满青草的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交代了时间和特定地点的景物江南初夏(梅雨季节)夜晚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烘托出单调、寂静的气氛。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诗文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 黄梅 ”“ 雨 ”“ 池塘 ”“ 蛙声 ” ,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 家家雨 ” 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 “ 处处蛙 ” 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 闲敲棋子 ” 透露出诗人闲极无聊、焦躁无奈、失落怅惘的复杂心情。点题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诗文赏析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 “ 闲敲 ” 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 “ 有约不来过夜半” ,用 “ 有约 ” 点出了诗人曾 “ 约客 ” 来访, “ 过夜半 ” 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第四句 “ 闲敲棋子 ” 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写法归纳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全诗通过对环境及 “ 闲敲棋子 ” 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主题思想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C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 “ 夜半 ” 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 “ 闲敲棋子 ” 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赏析:赵师秀其他作品数日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提示:联系 《 约客 》 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21 诗词五首诗词五首菩萨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辛弃疾一、新课引一、新课引入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辛弃疾 ( 1140-1207),字 幼安 ,号 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为 豪放派 词 人代表,与苏轼并称 “ 苏辛 ” 。存词 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著有 《 稼轩长短句 》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建炎三年(公元 1129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重要词语解释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 ①无数山 ②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③ 。江晚正 愁余 ④ ,山深闻 鹧鸪 ⑤ 。① 可怜:可惜。 ② 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③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④ 愁余: “ 余愁 ” 的倒装,我感到忧愁。 ⑤ 鹧鸪( 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 “ 行不得也哥哥 ”,啼声凄苦。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参考译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傍晚在江边,我满怀愁绪,深山之中只听见声声鹧鸪的叫声传来。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郁孤台 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作者登郁孤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 “ 郁孤台 ” 写起,下文又写 “ 西北望长安 ” ,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上片:控诉金兵入侵,表达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的深切怀念。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青山 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这首词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心,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主题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B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 “ 清江水 ” 联想到 “ 行人泪 ” ,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B 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c 五、六句中 “ 遮不住 ” 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 毕竟 ” 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D 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 “ 老杜 ” 之风。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提示:联系 《 菩萨蛮 》 的写作艺术手法分析。21 诗词五首诗词五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杜甫一、新课引一、新课引入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盛唐时期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 1400多首,诗艺精湛, 被后世尊称为 “ 诗圣 ” 。代表作有 “ 三吏 ”“ 三别 ” 等,有《 杜工部集 》 传世。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背景简介 公元 763年,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 “生平第一首快诗 ” ,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 蓟 ( jì )北,初闻 涕 (tì)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 巫 (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 洛 (luò)阳。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重要词语解释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却:且,表示轻微的转折。何在:在哪里,意思是没有、不见了。漫:随便地。· · 涕泪:眼泪。· · 青春:春天。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参考译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且看见妻子和儿女愁云一扫,随意收拾书籍诗篇欣喜若狂。阳光灿烂纵情饮酒放声歌唱,春色荡漾伴随全家正好还乡。刚刚从巴峡起程就穿过了巫峡,一转眼到了襄阳又奔向洛阳。刚刚听到就眼泪纵横就沾满了衣裳。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内容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首联 捷报传来喜泪沾裳 (盼望已久 )颔联 妻儿一扫往日愁云 (欣喜若狂 )颈联 纵酒欢唱作伴还乡 (多年愿望 )尾联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 (归心似箭 )欢庆胜利喜还乡主题思想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形象地抒发了忽闻叛乱已平而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的心情,无一丝累赘,读来真切、真实。诗人的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2、 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忽闻喜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书写了一个 “ 喜 ” 字 。B.一个 “ 满 ” 字 ,表露了诗人高兴得泪如泉涌的状貌 ,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 、 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刻喜不自禁的感情 。C.“ 青春作伴好还乡 ” 一句 ,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即将启程还乡时内心的无比喜悦 。D.“ 便下襄阳向洛阳 ” ,一个 “ 下 ” 字 , 一个 “ 向 ” 字 ,生动地表现了战乱平息后 ,诗人终于得以还乡 ,一路游山玩水的闲适情调 。喜 。 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欣喜和迫切还乡的心情 。1、 诗中哪个词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D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赏析:杜甫其他作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提示:比较两首诗的忧喜观。22.《《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第一课时一、新课引一、新课引入入同学们,你们读过 《 论语 》 这部书吗?《 论语 》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 “ 四书 ” 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 半部 《 论语 》 治天下 ” 。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推行 “ 仁政 ” 的主张,曾周游各诸侯国 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礼记 》《 仪礼 》《 易经 》《 乐经 》 等,并编著有 《 春秋 》 。后世称他为 “ 至圣” 。 论 语 曲 肱曾 参 三 省弘 毅 笃 志一 箪 食 其 恕 乎读准字音xǐnggōngdānlúnzēng shēn hóng dǔshù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译文:曾子说: “ 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u 曾子 曰: “ 吾日三 省 吾 身 ——为人 谋 而不 忠乎?与朋友 交 而不 信 乎? 传 不习乎? ”孔子的学生,名参( shēn),字子舆。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谋划,商量办法 。交往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忠诚,尽心竭力这一则讨论思想修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课文研读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u 子曰: “ 见 贤 思 齐 焉,见不贤而 内 自省也。”才德出众的人。同等里面,引申为内部,内心。译文:孔子说: “ 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这一则讨论做人的道德修养。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课文研读u 子曰: “ 贤哉, 回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 ,人不 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回,字子渊。孔子学生。 简陋的巷子能忍受 学习的乐趣(精神和物质)译文:孔子说: “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这一则是赞扬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品质。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课文研读译文:孔子说: “ 吃粗食,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u 子曰: “ 饭疏食 饮 水 ,曲 肱 而 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 而富且贵, 于 我如浮云。 ”吃粗劣的饭食。饭,吃饭。疏食,粗食。 冷水胳膊对于动词,头枕着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这一则是讲人的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取,提倡 “ 安贫乐道 ”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课文研读u 曾子曰: “ 士不可以不 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以仁为译文:曾子说: “ 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以实行仁德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这一则是讨论人要有追求、有抱负。课文研读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译文:孔子站在河岸上,说: “ 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流水,日夜不停。 ”u 子在 川 上,曰: “ 逝 者如 斯 夫!不 舍 昼夜。 ”河流止息流逝 这,指河水这一则是感慨时光易逝,劝勉人珍惜时间。课文研读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 论语 》 中这几则语录,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养性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内容深刻、富有哲理,对后世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试着借助工具书,翻译后面的四则。22.《《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第二课时一、新课引一、新课引入入 同学们,请大家齐声背诵 《 论语十则 》。好,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译文:孔子说: “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普通人却不可迫使他改变志向。 ”u 子曰: “ 三军 可 夺 帅也, 匹夫 不可 夺志 也。 ”军队普通人 迫使改变志向改变,更改这一则讨论人要坚定志向。课文研读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译文:孔子说: “ 君子应该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应该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这一则讨论人要促成别人的好事。u 子曰: “ 君子 成 人之 美 ,不成人之 恶 。小人反 是 。 ”成全 好的 坏的,不好的这个,指代上文课文研读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译文:子贡问: “ 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 孔子说: “ 那大概就是 ‘ 恕 ’ 字吧!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这一则是阐释儒家提倡的 “ 恕 ” 道。u 子贡问曰: “ 有 一言 而可以终身 行 之者乎? ”子曰: “ 其恕 乎!己所不 欲 ,勿施于人。 ”一个字 做,奉行大概 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想要的课文研读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这一则用问答的形式说出儒家的 “ 恕 ” 道。这一则不仅强调了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而且借子贡的问话,突出了要 “ 终身行之 ”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富于哲理,给人启迪,已成为广为传诵的成语。分析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译文:子夏说: “ 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向别人请教,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u 子夏曰: “ 博学而 笃志 , 切 问而 近思 , 仁 在其中矣。 ”专心一意。笃,专一,心意不改变。 恳切仁德近:当前;思:考虑这一则是说明 “ 仁 ” 体现在勤奋的学习、坚定的志向、求索的态度中。课文研读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 三省 ” 指哪三方面?请用现代汉语回答。“ 三省 ” 精神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问题探究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成人之美博学笃志本课中形成的成语: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课文中的很多语句经后世流传,已成为成语,如 “ 见贤思齐 ”“ 任重道远 ”“ 博学笃志”“ 成人之美 ” 。请写一段话,用上这四个成语, 200字左右。23 《《 孟子孟子 》》 二则二则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一、新课引一、新课引入入人们经常说 “ 大丈夫说到做到 ” “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 “ 大丈夫 ” 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 “ 大丈夫 ” 的阐释。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孟子(前 372年-前 289年),名 ____,字 子舆 。 _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 思想家 、 教育家, ____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 孟子 》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 ,有 “ _____”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 。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__________ 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 “ 民贵君轻 ” 的主张。轲 战国儒亚圣施行仁政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至于大丈夫 )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 仁 ” 里,站在天下最中正 的位置 “ 礼 ” 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 “ 义 ” 上。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使我昏乱,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居 天下之广 居 ,立天下之 正位 ,行天下之 大道 ;得志,与民 由 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威武不能 屈 ,此之谓大丈夫。 宽大的住所,用以喻 “仁 ”中正之位循着使 ···屈服使 …改变,动摇使 …昏乱居住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 ——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 ——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1.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 有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作者通过反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提出了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的观点,语言深入浅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力强 。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1.孟子说: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 仁 ” 里,站立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 “ 礼 ” 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 “ 义 ”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2.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试用自己的话作答。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大丈夫 ” 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结合本课的孟子的观点来分析。23 《《 孟子孟子 》》 二则二则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一、新课引一、新课引入入在人的一生中,要做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像 生和死 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做出 非此即彼的选择 的时候,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 《 鱼我所欲也 》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做出选择。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 亚圣 ”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 “民贵君轻 ” 、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 “霸道 ” ,提倡以 “ 仁 ”“ 义 ” 为中心的 “仁政 ”“ 王道 ”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本文选自《 孟子 ·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 “性善说 ” ,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 “ 本心 ”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 “ 本心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 “ 本心 ”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读准字音不 为 苟得也 wéi 为 宫室之美 为 之 wèi wéi所 恶 莫甚于死者 wù 箪 dān 羹 gēng乡 xiàng 蹴 cù 妾 qiè如使 / 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使 / 人之所恶 / 莫甚于死乡 / 为身死而不受 , 今 / 为宫室之美 / 为之是 / 亦不可以已乎 停顿及重音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 正 义了。鱼,我所 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 生而取义者也。同时得到能愿动词,想要生命 正义舍弃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 我 )也不躲避。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 生者,故不 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 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偷生厌恶 祸患 ,灾难 通 “ 避 ” ,躲避比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 有什么 不可以 使 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 不可以 去 用呢?如使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则 凡可以得生者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使人之所恶 莫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为 也?也?假如,假使 那么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动词,做,干没有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 “ 义 ”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 不义 ”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这种方法因此,由此可见非独非独 贤者有贤者有 是心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勿丧 耳。耳。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丧失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分析第一部分舍鱼而取熊掌 比喻论证舍生而取义 由因推果不为苟得“ 甚于生者 ” “ 义 ” ; “ 甚于死者 ” “ 不义 ” ;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论点患有所不避论证结论:人人都有 “ 义 ” 心,贤者没丧失而已。 (“ 性善论 ” )假设推理该部分提出论点 “ 舍生取义 ” ,通过分析推理证明应舍生取义。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 呵斥 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 不管 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 ,那么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 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 的恩德 吗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 尔而 与 之, 行道之人 弗受; 蹴尔 而与之,乞人 不屑 也。万钟 则不 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 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奉 ,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给 饥饿的过路人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用脚践踏着高位厚禄 通 “ 辨 ” ,辨别 带来好处通 “ 德 ” ,感德 通 “ 欤 ” ,语气助词侍奉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 妻妾 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 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 (自己的)本性。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 宫室之美 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已 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通 “ 向 ” ,从前。 为了 ,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停止,放弃 天性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分析第二部分行道之人弗受 举例论证正面举例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 举例 论证反面举例论点 论证该部分论证不能 “ 见利忘义 ” ,不能丧失 “ 本心 ”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而为之丧失了羞恶之心 对比论证前后对比失其本心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 “ 鱼 ” 和 “ 熊掌 ” 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 “ 鱼 ” 与 “ 熊掌” 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 “ 熊掌 ” 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 “ 生 ” 与 “ 义 ” 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 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 “ 舍生取义 ” 的观点,并 通过分析推理进行阐明 。紧接着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 “ 是心 ” (即本心),只是 “ 贤者 ” 能够保有它。第 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 “ 嗟来之食 ” 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 “ 本心 ”。第 3段 用 “ 不辩礼义 ” 接受 “ 万钟 ” 的故事概括失去 “ 本心 ” 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3.“ 非独贤者有是心 ” 中 “ 是心 ” 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或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 人之初,性本善 ” 。但是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4.为什么说 “ 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第一部分( 第 1段 ) :为人应舍生取义第一层 : (从开头至 “ 舍生而取义者也 ” ) 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 : (从 “ 生亦我所欲 ” 至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 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第三层 : ( 本段最后一句) 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第二部分(第 2-3段) :舍义 取 利就是丧失本心。第一层:证明 “ 义 ” 之存在。 (正面举例)第二层:揭示 “ 见利忘义 ” 。 (反面举例)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三、归纳小结三、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 、 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 “ 义” 的关系,指出 “ 义 ” 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 “ 舍生取义 ” ,而不能 “ 见利忘义 ” 。不 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① 乡为生死而受 。②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④ 故患有所不辟也1.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辟辟 ”通通 “避避 ”;躲避。;躲避。““ 辟辟 ”” 通通 ““ 避避 ”” :: 躲避。躲避。““ 乡乡 ”” 通通 ““ 向向 ”” :从前。:从前。““ 得得 ”” 通通 ““ 德德 ”” :: 恩惠,此作感恩惠,此作感 德德 。。““ 与与 ”” 通通 ““ 欤欤 ”” :: 语气词,无实义。语气词,无实义。““ 辩辩 ”” 通通 ““ 辨辨 ”” :: 辨别。辨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四、强化训练四、强化训练2.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3.文中两次提到 “ 心 ” ,在第一 段 中说: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 在文章最后又说: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句中 “ 是心 ”“ 本心 ” 各指什么 ?请依据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心 ” 就是能够做到 “ 舍生取义 ” 的心; “ 是心” 就是 “ 这样的思想 ” 。其义与 “ 本心 ” 相同。 人有四种 “ 本心 ” :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 “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提示:结合本课的论点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