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教案(打包4套) 语文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打包4套语文版.zip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打包4套语文版.zip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20181106375.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20181106368.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20181106363.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20181106360.doc
  • 全部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20181106375.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20181106368.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20181106363.doc--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2018110636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背熟五首诗词,理解大意,领悟意境。2.体悟作者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3.尝试写诗,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2.品味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其隽永的意蕴及艺术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诗词风格和代表作。2.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3.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教学工具】教学 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背诵法。2.讨论点拨法。3.自主学习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这五首诗词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白居易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有《杜少陵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 。 《新乐府》50 首和《秦中吟》10 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作。 赵师秀(1170—1219) ,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2人。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才女,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她的词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 、《九议》 ,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2.背景链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春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 “安史之乱”基本平定。这时,由于成都曾发生兵乱,杜甫正寄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县) ,当他突然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笺校》卷三(朱金城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宫市,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太监)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 ,实为掠夺。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深刻地揭露“宫市”的腐败本质。 《约客》本诗选自《宋诗选》 (张鸣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展示内心世界的小诗。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就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孝宗淳熙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抚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词人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3.语基积累(1)生难字涕(tì) 鹧(zhè) 蓟(jì) 骤(zhòu) 襄(xiāng)辗(niǎn)绡(xiāo)翩翩(piān)(2)通假字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 ,价钱)(3)古今异义漫卷诗书喜欲狂(古义:随便地,胡乱地;今义:满)初闻涕泪满衣裳(古义:眼泪;今义:多指鼻涕)却看妻子愁何在(古义:还,再;今义: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浓睡不消残酒(古义:醉意;今义:用谷物、水果制成的含有乙醇的饮料)应是绿肥红瘦(古义:指花;今义:像鲜血的颜色)3青春作伴好还乡(古义:春天;今义:指青年时期)(4)一词多义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动词,使人怜悯)可怜无数山(动词,悗惜)却却看妻子愁何在(副词,还,再)却道“海棠依旧” (连词,表转折,但,可是)(5)词类活用黄梅时节家家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西北望长安(名词作状语,向西北)闲敲棋子落灯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下) 毕竟东流去(名词作状语,向东)(6)特殊句式倒装句却看妻子愁何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却看妻子愁在何” )江晚正愁余(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江晚余正愁” )三、朗读背诵先播放朗读音频,再由老师范读,最后由学生自由读,默读并尝试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第二课时一、朗读复习二、抽生背诵三、整体感悟(一)初步感知1.文题探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题目说明了诗歌写作的起因。逃亡到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并以此为题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卖炭翁” , “卖炭”表明了主人公从事的工作,题目点出了诗歌描绘的主人公。“约客” ,本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来。“如梦令” ,词牌名。原名“忆仙姿” ,后改为“如梦令” 。相传因后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菩萨蛮” ,词牌名,属小令。 “书江西造口壁”即词人将这首词书写在江西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的石壁上。这首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2.分层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写听到消息时惊喜的情形。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颈联:写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尾联:写诗人想象还乡路线。《卖炭翁》第一层(开头到“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翁的外貌。第二层(“卖炭得钱何所营”到“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的心理活动。第三层(“夜来城外一尺雪”到结尾):卖炭翁的卖炭过程。《约客》第一、二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并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4第三、四句:写主人耐心而又几分焦急地等着,无所事事,表达了失落的心情。《如梦令》第一、二句:写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第三、四句:一问一答,表现女主人活泼的性格。第五、六、七句: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上阕:控诉金兵的南下,对北方故土和抗金军民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下阕: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的愁情。(二)深层领悟1.如何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喜悦之情?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 ,气势迅猛,确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 “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漂泊“剑外” ,艰苦备尝,想回故乡又不能,就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诗人却用“即从” “穿” “便下” “向”贯串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急欲返乡的心情。3.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诗人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卖炭翁是普通百姓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苦难之中无以为计、遭受任意的掠夺、衣食无着的老百姓形象。诗人通过多侧面的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苦难:首先是外貌描写,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将一个终日劳作、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现了出来;其次是心理描写,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将老人的复杂心理描摹得十分准确生动;再次从行动上进行描写, “晓驾炭车辗冰辙” “市南门外泥中歇” ,将卖炭翁起早摸黑,辛苦劳作的情形描写得十分具体生动,以上种种都将卖炭翁身心之苦表现到了极致。最后的“惜不得” ,则表现了老翁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和悲哀。老翁承受的苦,既来自艰辛的劳作,更来自宫使的霸道,善良的百姓被逼上了绝路。4.怎样理解《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一句?此句是绝妙佳句。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与无聊,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 ,将诗人约客久等不至时的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主人此时的气、急、失落、无奈,都在这一“敲”一“落”中流露了出来。5. 《约客》是怎样巧妙地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烘托出单调而寂寞的氛围。接着两句写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也不知敲了多长时间,又不知有多轻多重,竟震“落”了“灯花” ,把约客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6. 《如梦令》这首小词是怎样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流露出词人的苦闷的? 此词表现了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夜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但凭着敏感的心思,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是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 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两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 “雨疏” “风骤” “浓睡” “残酒”5,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把“红”同“瘦”联系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到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7.你是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词的弦外之音的?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的奔流。弦外之音: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也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挡的。这两句口气坚决,词人坚信人民抗敌的意志是不可阻挡的,就是要遮也遮不住,它像滚滚的赣江水一样,定会冲破阻力而取得胜利的。8.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人是怎样抚今追昔、即景明志的?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婉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未能收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结束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抒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时急于回到老家的喜悦。《卖炭翁》这首乐府叙事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约客》通过景物描写和形象刻画,展示了一个孤寂者深夜候客不至时无奈和失落的特殊感受。 《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通过描述闺中女主人关注雨疏风骤之后,海棠花有所变化的事情,表现出女词人敏感多情、情趣雅致的性格,以及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借江水抒发了抚今追昔,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收复失地的意志和不可阻挡的必胜信心,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之感。【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首联:闻喜讯,流喜泪颔联:观喜容,呈喜态 欢庆胜利颈联:唱喜歌,思喜归 急欲还乡尾联:喜不自禁谋归程 卖炭翁 白居易伐薪烧炭辗冰运炭 同情卖炭翁之遭遇宫使抢炭 揭露“宫市”之腐败约客 赵师秀写景 梅雨时节 处处蛙鸣 单调寂寞6叙事 夜半候客 闲敲棋子 失落无奈客未至 心失意如梦令 李清照听:雨疏风骤——无忧醒:残酒未消——无虑 热爱生活问:海棠如何——情调 敏感多情辩:绿肥红瘦——理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上阕 控诉金兵罪行 表达深切怀念 抚今追昔下阕 决心收复失地 报效之志难酬 壮志难酬 忧时忧民1《十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背诵全文。2.了解语录体的语言特点,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3.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过程与方法1.背诵并理解文中名言警句。2.理解一些名句中蕴含的深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3.品味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教学工具】教学 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出现了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皓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孔子和《论语》 )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 ,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当作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学生齐答:有)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孔子(前 551—前 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大力提倡“仁”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有很大影响,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2.背景链接2春秋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社会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 、礼仪僭越(超越本分) 、怀疑主义思潮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而所有的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孔子的家庭而对孔子产生影响的。所以,时代、社会、家庭分别构成了孔子思想产生的宏观背景、中观背景和微观背景。3.语基积累(1)生难字哉(zāi)箪(dān)肱(gōng)弘(hóng)恕(shù)笃(dǔ)(2)古今异义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做,奉行;今义:走)其恕乎(古义: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今义:不计较,原谅)(3)一词多义而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却)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承接)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之 君子成人之美(助词,的)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一言)(4)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饭疏食(名词用作动词,吃饭)曲肱而枕之(名词用作动词,头枕着)(5)特殊句式①判断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 ,判断句标志)②省略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前面省略宾语“之” )③倒装句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仁为己任” )三、朗读 1.教师范读或者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诵读课文。 2.尝试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二、初步感知1.文题探讨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1980 年版)中节选的有关阐释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言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谈话记录, “论”就是编纂的意思。2.分层解读第一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从忠诚、诚实、学习三个方面多次反省、检查自己。3第二则:讲孔子对待贤者与不贤者的态度,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要求,既勉励上进,又指出要避免错误。第三则:赞扬颜回“不改其乐”的精神,即人为了理想,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困顿也自得其乐。第四则:阐述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第五则:讲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终生为实现“仁”的理想奋斗不已。第六则:讲时间的宝贵,劝诫人要珍惜时光。第七则:讲孔子对坚守人生志向的感悟,告诉学生:人应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八则:讲孔子主张“成人之美” 。他不仅要求人要正己,还要成就别人的美德。第九则:讲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人要宽容,即儒家所提倡的“恕”道。第十则:讲学习方法: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既要多问问题,又要多想当前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而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三、深层领悟1.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指孔子勉励学生珍惜时光。说消逝的时光如流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体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学生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2)孔子用积极的观点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 ”人生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3)这句话包含很多深层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中。历史是不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是“他人” ,接着是“朋友” ,最后是“自己” ,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个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品质。3.怎样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深层含义?不符合于道义的荣华富贵, “我”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孔子所执着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着。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革除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的物欲贪念,为牟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4.“博学而笃志”一句中“博学”和“笃志”之间有什么关系?“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使种子茁壮成长,直至开花结果。【结束语】《论语》中的这十则语录,着重阐释了这样一些道理:做人要重视道德修养,多自省,讲“恕”道,成人之美;做人要有理想抱负,耐得贫穷,坚守节操;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珍惜时光,博学而笃志。【板书设计】《论语》十则吾日三省吾身4见贤思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做人道德修养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也不改其乐士不可以不弘毅 做人理想抱负 真知灼见 言简意深匹夫不可夺志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活和学习态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二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和“大丈夫之道” ,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2.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过程与方法1.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2.感受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理解文章思想内容。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教学工具】教学 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二则》 ,思考关于“生”与“义”的抉择,体会“大丈夫之道”的境界。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孟子(约前 372—前 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发展为“仁政”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宋朝朱熹把《孟子》 《论语》 《大学》和《中庸》定为“四书” 。2.背景链接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官位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都城的中心地带修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由此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气概。 3.语基积累2(1)生难字蹴(cù) 一豆羹(gēng) 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一箪食(dān)不屑(xiè) 所恶(wù) 苟得(gǒu) 勿丧耳(sàng)(2)通假字故愚有所不辟(通“避” ,躲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 ,文中是感激的意思;通“欤” ,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 ,从前)(3)古今异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一种粮食作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增加,文中指带来好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4)一词多义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词,这)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动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助词,通“欤”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得 二者不可得兼(动词,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 ,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居 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所)道 行道之人弗受(名词,道路)行天下之大道(名词,治世原则)(5)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用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6)特殊句式①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 ,判断句标志)②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 , “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 ,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三、朗读背诵由老师范读,带领学生感受孟子行文特点,最后让学生自由读写背诵。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上节课的预习情况,抽生朗读背诵。注意学生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二、初步感知31.文题探讨“鱼我所欲也” ,为编者所加,先秦文章后人多取第一句话作为标题。 “鱼我所欲也”就是说: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作者以鱼为喻,通过鱼和熊掌的比较,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富贵不能淫” ,也为编者所加。 “富贵不能淫”的意思: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 “淫” ,意为“使昏乱、扰乱” 。作者以三个排比句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释“大丈夫之道” ,语言流畅有力,观点鲜明。2.分层解读《鱼我所欲也》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本文论点,并对论点进行分析、阐释。第一层(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 ,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第二层(“生亦我所欲”至“所恶有甚于死者”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再从反面来申述。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第二部分(第 2~3 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心,进一步深刻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富贵不能淫》第一部分(开头至“独行其道” ):写怎样行大丈夫之道和大丈夫的立身处世态度。第二部分(最后内容):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三、深层领悟1. 《鱼我所欲也》一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 《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1)用比喻论证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在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自然得出结论。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 ,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示例: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4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4.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倡孟子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示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不能变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挫折,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跳杆,挑战它,战胜它。社会上应多制作一些这种不畏险阻战胜困难的宣传片,鞭挞不良风气,形成一股正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我们自己也应该遵守做人准则,提高品行素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等,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结束语】《鱼我所欲也》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 ,舍生取义的道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富贵不能淫》写了怎么行大丈夫之道、大丈夫的立身处世态度和大丈夫的判断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暴,做真正的“大丈夫” 。【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提出论点 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也 比喻论证逻辑推理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由因推果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舍生取义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假设推理举例论证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正反对比 富贵不能淫何为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坚持正道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不畏强暴威武不能屈 1《马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述的深刻道理。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建设祖国事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2.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感悟。3.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教学工具】教学 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我们国家正在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离不开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这不是只看表面的,要真正有眼光的人才能识别出来。近年来我们把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称为“伯乐”。其实,真的伯乐倒不是能识人,而是能识马。伯乐的名字是孙阳,春秋时人。那么“伯乐”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相传,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座,掌管天马。而孙阳因为善相马,就世称伯乐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有一个叫王良的也善相马,是伯乐。那么,“伯乐”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和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中的《杂说》(《昌黎先生集·杂说》)。《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2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3.语基积累(1)生难字粟(sù) 执策(cè) 食马者(sì) 祗(zhī) 槽枥(cáo lì)骈死(pián)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3)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4)一词多义能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本领)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相当于“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代“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充音节,可不译)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通“饲”,喂)食不饱(动词,吃)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词类活用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6)特殊句式①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策”之前省略主语“食马者”)②倒装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3三、自学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第二课时一、检查自学情况注意纠正学生重点字词读音,句子朗读节奏。二、初步感知1.文题探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就是“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题目点明文体和文章议论的对象。本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2.分层解读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部分(第 2 段):写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第三部分(第 3 段):抒发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三、深层领悟1.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但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与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也可看到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2.本文作者是怎样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明中心的?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这些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讽刺作用。3.伯乐和千里马的喻义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结束语】本文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无知,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4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人才能被发现和重用。同时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板书设计】马说 韩愈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事例论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达:怀才不遇控诉:埋没人才希望:重用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