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20181107365.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苏教版20181107364.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20181107366.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苏教版20181107363.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资料苏教版20181107362.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20181107346.doc--点击预览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时训练苏教版20181107347.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1. 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2. 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活动方案】上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由课前的歌曲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活动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学生读书 2 分钟,适当批注→组内交流→展示)活动 2: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历史上古今中外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谈谈自己的体会。 (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组长分工→展示) 活动 3:举行班级辩论会。对照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认为“创造力只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人的专利”,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 (确定小组内的观点→为自己组内的观点确定理论和事实论据→小组演练→全班展示)活动 4:奇思妙想。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 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个性调整课堂随笔【附录:发散性思维经典案例】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21983 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创造学首届学术研讨会。被邀请的日本专家村上幸雄隔海赶来,为与会的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发明家、厂长、经理、教育专家们讲课。日本专家连续讲了 3 个半天,讲得很有魅力,挺新奇。台下一片闪亮亮的专注的眼睛。面对这些创造思维能力很强的学者同仁,风度潇洒的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把回形针:“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说出这些回形针的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多而奇特!”片刻,山西、广东的一些代表踊跃回答“回形针可以别相片,可以夹稿件、讲义。”“钮扣掉了,可以用回形针临时钩起……”七嘴八舌,大约说了十几种,其中较奇特的是把回形针磨成鱼钩去钓鱼,引来一阵笑声。村上对大家在不长时间讲出近 20 种回形针用途很称道。人们问:“村上您能讲多少种?”村上一笑,伸出 3 个指头。“30 种?”村上摇头。“300 种?”村上点头。人们惊讶。不由得佩服这个人聪慧敏捷的思维。这时,一位名叫许国泰的年轻人向讲台递了张条子:对于回形针用途,我能说出 3 千种、3 万种!邻座对他侧目:“吹牛不罚款,真狂!”第二天上午 11 时,这位年轻人“揭榜应战”走上了讲台,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村上幸雄回形针用途求解。原先不以为然的听众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许国泰说:“昨天,大家和村上讲的用途可用 4 个字概括。这就是:钩、挂、别、联。要启发思路,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简单的形象思维工具——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我把回形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 10 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根标线连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回形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进3行要素分解,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许国泰从容地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切交合。他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回形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把回形针分别做成1、2、3、4、5、6、7、8、9、0,再做成+、-、×、÷的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数量,就有一千万、一万万……在音乐上可创作曲谱。回形针还可以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回形针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用回形针做指南针,串起不导电。回形针是铁元素构成,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以不同比例与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则是成千上万种……实际上,回形针的用途是接近于无穷的!许国泰在台上讲着,台下一片寂静。此时,再也没有人说回形针有 3 千种、3 万种用途是吹牛,而是对这种新的认识工具感到了新奇,普遍陷入打破了原有思维格局的沉思……【反馈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深 dì( )固 zī zī( )( )不倦 汲( )取锲( )而不舍 不言而yù( )2.下面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星期五下午,我们举办了一次“优秀散文诗歌”的演讲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踊跃上台演讲。演讲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①气氛非常热烈得很。文娱委员的演讲,声情并茂,精彩纷呈,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②通过这次演讲活动,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第①处,修改意见: 第②处,修改意见: 3.阅读杜甫的《绝句》,完成下列题目。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4(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4.填上文章中空格的部分。5.“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选择一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56.根据课文内容,作者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7.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什么是创造性思维。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8.解释字词。成 去 方 欲 9.翻译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0.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反馈练习】1.蒂 孜孜 jí qiè 喻 2. 第①处,修改意见:“非常”与“得很”删去其中之一。第②处,修改意见:“的改进”去掉。 3. ⑴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2)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4.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5.只要能顺畅地表达出一件相关的事情即可。 6.①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②知识是形成6新创意的素材。③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知识。④不能进行自我压制,要注意平时小小的创意和灵感。 7.不拘泥于唯一的、程式化的答案,能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有着一种对新事物的不断探求的追求……诸如此类的比较顺畅地表达即可。8.完成 离开 正 想要 9.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10.凡事都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难点】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汲取( ) 孜孜( ) 锲而不舍( ) 根深蒂固( )2.写出下列成语的反义词。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的的进行各种尝试。持之以恒:⑷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锲而不舍:4.简答。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2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合作探究】6.阅读全文,完成填空。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 。②.课文论述思路清晰。首先提出问题:由文章开头设置的一个有趣问题,引出这一话题;然后分析问题:先分析了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的条件,继而用两个设问句过渡到分析 ;最后解决问题:水到渠成地总结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 。③.恰当地运用过渡词,是本文过渡自然的一个原因。第 4 自然段中“ ”的和第 9 自然段中的“ ”在上下文衔接时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反馈检测】7、阅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回答问题。(15 分)对 于 上 面 这 个 问 题 , 你 是 怎 么 回 答 的 呢 ? 要 是 你 选 择 的 是 B, 那 就 恭 喜 你 答 对 了 。因 为 图 形 B 是 唯 一 一 个 仅 由 直 线 构 成 的 图 形 。 不 过 , 也 许 有 人 会 选 择 图 形 C。 因 为 非 对 称 性 图 形 只 有 C 一 个 , 所 以 会 被 认 为 与其 他 图 形 不 同 。 确 实 如 此 , 这 也 是 正 确 答 案 。 答 A 也 是 可 以 的 。 因 为 A 是 唯 一 没 有角 的 图 形 , 所 以 A 也 是 正 确 答 案 。 那 么 , D 又 怎 样 呢 ? 这 是 唯 一 一 个 由 直 线 与 曲 线 构成 的 图 形 , 因 此 D 也 是 正 确 答 案 。 换 句 话 说 , 由 于 看 图 形 的 角 度 不 同 , 四 种 答 案 全 都正 确 。“正 确 答 案 只 有 一 个 ”这 种 思 维 模 式 , 在 我 们 头 脑 中 已 不 知 不 觉 地 根 深 蒂 固 。 事实 上 , 若 是 某 种 数 学 问 题 的 话 , 说 正 确 答 案 只 有 一 个 是 对 的 。 麻 烦 的 是 , 生 活 中 大 部 分事 物 并 不 像 某 种 数 学 问 题 那 样 。 生 活 中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并 非 只 有 一 个 , 而 是 多 种 多 样 。由 于 情 况 的 变 化 , 原 来 行 之 有 效 的 方 法 , 到 了 现 在 往 往 不 灵 了 。 正 因 为 如 此 , 如 果 你 认3为 正 确 答 案 只 有 一 个 的 话 , 当 你 找 到 某 个 答 案 以 后 , 就 会 止 步 不 前 。 因 此 , 不 满 足 于一 个 答 案 , 不 放 弃 探 求 , 这 一 点 非 常 重 要 。①.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3 分)②.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有趣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了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4 分)③.作者倡导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4 分)④.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试举一例加以证明。 (4 分)4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2. 学习本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2.学习本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自主导学】8.给下列词中加点字注音。渊博( ) 机械( ) 持之以恒( ) 不言而喻( )9.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①( )而不舍 ②不( )二喻 ③持之以( )④根生( )固 ⑤( ) ( )不倦 ⑥一事( )成10.填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 ,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自主合作探究】1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她们的深刻含义。①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②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5③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及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他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小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1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我们眼界大开,思维拓展,真可谓受益匪浅,说说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13.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14.阅读第 4—8 自然段,回答问题。①.第 4 自然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需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③.第 7、8 自然段举了哪两个典型事例?其作用是什么?6【反馈检测】15.阅读第 9—12 自然段,回答问题。 (20 分)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3 分)②.分析选段内容,说说下面那一项不属于作者观点。( )(3 分)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③.这两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 分)④.第 9 自然段的句式有何特点?在本文结构上有何作用?(4 分)⑤.“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请举实例证明这一观点。(4 分)16.仔细研究下面的例句,仿照其特点再造几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多,造得有创意!(2 分)例句:书是阶梯,助人登上知识的顶峰;书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7答案: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jí zī qiè dì2.功成名就 有始无终 意味深长 难上加难3. (1)比喻根基深厚稳固,不容易动摇。 (2)勤奋努力,不知疲倦。⑶长久地坚持下去⑷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4. 论点是作者对自己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看法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就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是议论的基础,解决的是“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解决的是“怎样证明“的问题。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正反论证 对比论证5.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就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去做。6.①.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态度意识和三个关键③.然而 不过7.①. 用有趣的问题开头,生动形象地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论题,吸引读者,发人深省。②.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生活中大部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我们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③.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④.示例:不少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且有的解法比较简便,省时省力。8、yuān xiè héng yù9.①锲 ②言③恒④蒂⑤孜孜⑥无810. 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11.①阐明唯一答案对人的一种禁锢作用。②阐明知识只是形成创意的一个必要条件,真正形成创意,关键在于灵活运用知识。③要求我们平时多思考、多观察,只有这样,灵感才会不断闪现。12.①课文过渡自然,说理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②本文论述的是转换思维角度、不同概念的组合等问题,但全文并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术语。文章开头有一个具体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剖析。③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使文章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13.这种看法当然不对。一是不仅伟大人物有创造力,一般的人也有创造力。如鲁班发明了锯子,黄道婆明了纺织法……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创作了一幅画等。二是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成长起来的,伽利略发明摆的规律时还是一名学生,当时谁也不认为他伟大;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来只是一个学徒;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家认为是一个“蠢物”等。14.⑴从提出问题过渡到分析问题,即由论述“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重要性过渡到分析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因素。⑵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①渊博的知识;②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⑶.德国的约翰古登贝尔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美国的罗兰布歇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15.①.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②.D ③.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④.设问 过渡,进一步提出问题,把问题引向深入,激发读者的思考。⑤.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由此可见,伟人们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16.示例:书是良药,可以医治思想的愚昧;书是清泉,能够涤荡污浊的灵魂1二十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2.理清文章思路。(重点)3.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难点)4.品味课文语言。(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那么,怎样去寻找和发现新的答案呢?《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会帮你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放飞创造力的翅膀,去发现新的事物,去创新……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 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 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2.了解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会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为了澄清这些认识误区,树立人们的自信心,作者写了这篇文章。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汲取(jí) 依赖(lài) 驾驭(yù)罗迦(jiā) 恭喜(gōng) 压榨(zhà)2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zī)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héng)渊博(yuān bó) 不言而喻(yù)4.解释词语。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毫不相关: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毫:丝毫,形容极细微。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止步不前:停止脚步不往前进,比喻不对事物做更深的研究。灵感: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长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寓有创造性的思路。5.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在篇末才给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的全部答案?明确: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第二问: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逐层论述后,最后才给出答案。这符合人们由“分”到“总”的思维规律和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明确: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寻找第二种答案——创造性思维的论题提出——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的事例论证——结尾点明中心论点:只要3具备几个要素,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二)论点探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论点究竟是什么?文章是怎样对其进行论述的?明确:从论文的结构来看,一般情况下,都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那么本文中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呢?如果非要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中心论点,那么,从文章开头到“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地方这篇文章就应该结束了。因为实质上,在这段话里,作者已经得出了一个论断,已经说明清楚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也就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而文章从这之后的段落,实质上都是在讲“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就是作者在本文中提出来所要解决的论题。只不过,他用了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例,引出论题,可以引起大家加倍的重视,同时,这个事例引出来后,为“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论证,也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论据。然后引用别人的话:“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 6 分钟之后,也可能在 6个月之后,6 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之一,也就是知识的重要性。再指出创造性因素应该还要会运用知识,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有信心等因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句段品味选择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出来并品味或赏析。明确:1.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品味:这一段话,承上启下,通过设问,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2.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品味: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4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品味:这段话结构明晰。三句话,第一句话告诉人们,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第二句话提出要拥有创造力的三个要求;第三句话强调能做到这三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4.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品味:这一段文字的观点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这句话指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这段文字的思路明晰,先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最后得出一句结论性的话。这段文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的头脑中往往也存在着“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对照作者的分析进行一些自我解剖。四、板书设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问题(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分析问题(4~12):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学识渊博运用知识持之以恒,有信心解决问题(13):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五、课外拓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龟兔赛跑》的故事还记得吗?请把你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5来的观点写在下面。(至少两个)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要盲目狂妄自大,骄傲必落后;只要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不能成功。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角度理解就可以读出多种启示,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身上读出不同的人生启示,比如读《龟兔赛跑》 ,我们可以从龟身上得到启示,也可以从兔身上得到启示,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社会特点得到启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2.理解本文的结构特征。(重点)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巨大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为何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启示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今天我们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谈创造性思维的。二、自主预习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明确:①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 7 自然段)、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第 8 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②引证法:第 5 自然段和第 10 自然段。三、合作探究(一)归纳主题本文由一题目的答案入手论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了什么是创6造性思维,提出了必须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是创造力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观点。从全文看来,作者旨在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指出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目前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也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对我们来说,在个人生活中,要提倡包容性,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就要学会容纳不同的认识和见解。(二)写作亮点1.开头设置问题,引出命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文章从一个有趣的数学题谈起,再对人们头脑中“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进行剖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命题。2.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这是本文在论述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的层次可概括为: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层层展开,环环相扣,把问题引向更深处。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文章开头设置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就自然地进入了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错误思维模式的剖析,引出了必须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观点;接着点出寻求其答案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展开对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记述;然后用两个问题引出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归纳全篇。全文顺流而下,过渡自然。恰当地运用衔接词,也是使文章过渡自然的原因。4.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本文的又一特点。本文论述的是一个创造学上的问题,全文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从创造学角度看,文章论述的是转换思维视角、不同概念的组合等问题。但全文并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术语。文章开头由一具体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剖析,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给不同层次的读者予以深刻的启示。5.语言上,注意用词的准确,保证论述的严密。如副词,像“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等;再如关联词语的运用,使论述滴水不漏,像“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就会止步不前” “但这并不是说”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等。四、板书设计7设置问题,生动形象围绕中心,逐层论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用词准确,论述严密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五、课外拓展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荆棘虽多,但棘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就有灿烂的彩虹!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渊博( ) 锲而不舍(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根深 dì 固( ) jí 取( ) zīzī 不倦(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________在大多数情况下,________是他们,________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________,这种非凡的灵感,________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________一 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___充实。5.简答。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2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 这并不 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 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6.“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作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写一个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2.“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创造超越的人生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金币在等着你呢。”开罗人急着问:“在哪里?在哪里?我当然想发财了,我都想得快发疯了。”“好,”那吐金币的人说, “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说完就不见了。开罗人醒过来,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了。“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再攀上扎格罗斯山,才到得了那山巅之城。”开罗人想,“我很可能死在半路上,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去,他不见得一定能发财,谁能相信梦里的事?但是不去,他必定会悔恨。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还是决定冒险。千山万水我独行。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饭、喝水,把开罗人救活。“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我从开罗来。”“什么?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因为我梦见神对我的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开罗 人坦白地说。警卫队长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 7 颗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金币呢!真是胡说八道,快滚回你的开罗吧,别到伊斯法罕来说梦话了!”4开罗人衣衫褴褛,一无所有地回到了开罗,邻居看到他的可怜相,都笑他疯了。但是,回家没几天,他成为开罗最有钱的人。因为那警卫队长说的 7 棵无花果树和水池,正在他家的后院。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金币。开罗人有没有白去伊斯法罕走一遭?当然没有。虽然金币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我们的一生不也像这样吗?正如老人所说:“人生不过如此,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们的一生好像四季,也仿佛一天,春天和秋天同样是太阳移到赤道的位置;日出与日落同样是________。当我们老的时候,体力差了、记忆力差了,我们的动作变得像幼儿,用的词语愈来愈简单。有一天,我们吃不动了,只能吸流 质的食物,确实好像回到了幼儿时期。问题是,秋天毕竟不是春天,日落毕竟不是日出。难道就因为我们有一天会死,就因为有一天自己会看开一切,我们在少年时就不必努力,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没有春发、夏荣,怎会有秋天的丰收?没有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如同没有警卫队长的一番话,开罗人如何知道财富居然就在自己的后院?13.作者叙述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开罗人长途跋涉,来到了贫穷且正在闹土匪的伊斯法罕时,他的心情怎样?试用第一人称进行一下心理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金钱其实就藏在自家的后院里,这个开罗人去伊斯法罕是不是白走一遭?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把文中空缺处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圆周运动,始于起点,终于起点。你认为是这样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你认为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yuān qiè 2.蒂 汲 孜孜 3.(1)比喻根基深厚稳固,不容易动摇。(2)勤奋努力,不知疲倦。(3)以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坚持做一件事情。(4)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4.然而 即便 也 相反 往往甚至 逐渐 5.答案示例: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就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去做。(一)6.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就容易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7.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8.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9.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10.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1.提示:必须是现实生活中运用自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具体事例略。12.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6(二)13.目的就是为了由此引出自己要说的 一个道理。14.只要合情合理即可。示例:“天哪!我怎么到了这个乌七八糟的地方,脏乱不堪,又不安全,我怎么能就相信了那个子虚乌有的梦呢?”15.不是。因为他不去伊斯法罕就不会知道自己家后院埋着金币。16.太阳位于地平线的地方。17.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就必须经受奔波与历练。18.不是。人从起点出发的时候,他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但他到达终点的时候,他因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懂得了许多。19.要创造超越的人生,人就必须经历许多磨难,就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平凡的过程,这样当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上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人生是辉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