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广东省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1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一文言文阅读一二课件201811301258.ppt
- 广东省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1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一文言文阅读三四课件201811301256.ppt--点击预览
- 广东省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1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一文言文阅读五课件201811301257.ppt--点击预览
- 广东省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1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201811301255.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 1章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读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该考点能力层级为 B级 ,理解层级。“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是指能根据具体语境 ,辨别、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特殊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但也存在一些差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而用法 ,则主要指词类活用现象 ,同样是在语法范畴。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法现象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存在着活用现象。【 方法指引 】1.分类整理、积累、熟悉了解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的基本语法特点。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特点和规律 ,在复习过程中 ,通过分类整理 ,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 ,找出其规律性 ,从而达到分类辨识 ,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的目的。2.结合课本中的典型例句掌握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利用课本中出现的典型例句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文内容有助于理解文中的句子 ,理解处于具体语境中的句子的含义 ,则有助于理解句子中所包含相对抽象的句式特点、语法物点。3.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在异同的规律中更易于把握古汉语语法的特殊性。有些古汉语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并无太大差别 ,将现代汉语相应的句式或用法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找出相同与不同点 ,有助于更快速准确地把握古汉语特殊的句式或用法。特别是 ,利用在现代汉语中还广泛使用的成语 ,成语中大量保量着古汉语的语法特点 ,借助相对熟悉的成语结构与古汉语相类比 ,则更易于理解古汉语语法的特殊性。例如 ,“甚矣 ,汝之不惠 ”,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 ,而这种倒装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 ,如 “放心吧 ,爸爸妈妈 !”起着强调、突出谓语的目的。又如 ,成语 “唯利是图 ”其实包含着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 ,正常的语序是 “图利 ”,“唯……是 ”是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若利用这个成语来分析 ,则理解这种宾语前置的结构就容易多了。4.注重具体语境 ,培养语感 ,仔细揣摩把握。着眼于文意以理解句意 ,培养语感 ,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 ,是防止错误解读的好办法 ,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用 ,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例如 ,《 季氏将伐颛臾 》 中 “既来之 ,则安之 ”一语 ,若孤立地看 ,可能会理解为“既然来了 ,就安下心来 ”;但若放到全文的语境看 ,结合上文 “远人不服 ,修文德以来之 ”进行揣摩 ,则可推断 “来 ”和 “安 ”都应是使动用法 ,应译作 “使 ……前来归顺 ”和“使 ……安定生活 ”。【 知识梳理 】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1)文言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而一般不使用判断词 “是 ”。常见的形式包括 “……者 ,……也 ”“……,……也 ”“……者 ,……”“……者也 ”等;也可能句中没有任何标志 ,直接由两个名词组成句子。例 :师 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例 :项脊轩 ,旧南阁子 也 。 (《 项脊轩志 》 )例 :四人 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 ,安上纯父。 (《 游褒禅山记 》 )例 :人视之 ,儒 者也 。 (《 段太尉逸事状 》 )例 :七略四库 ,天子之书。 (《 黄生借书说 》 )(2)有的文言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语气 ,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 “乃 ”“必 ”“亦 ”“即 ”“诚 ”“皆 ”“则 ”等。例 :事 乃 有大谬不然者。 (《 报任安书 》 )例 :夺项王天下者 ,必 沛公也。 (《 鸿门宴 》 )(3)否定判断 ,“非 ”常作为否定判断的标志 ,译作 “不是 ”,但注意 “非 ”为副词。例 :非 我也 ,兵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例 :且夫天下 非 小弱也。 (《 过秦论 》 )(4)用 “为 ”或 “是 ”联系两个名词 (代词 )或名词短语 ,表示判断。例 :如今人方 为 刀俎 ,我 为 鱼肉 ,何辞为 ?(《 鸿门宴 》 )2.被动句(1)文言文中 ,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 ,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常见的形式包括 “见 ”“于 ”“见 ……于 ……”“受 ”“受 ……于 ……”“为 ”“为所 ”“为……所 ……”“被 ”等。例 :不者 ,若属皆且 为所 虏。 (《 鸿门宴 》 )例 :为 仲卿母 所 遣。 (《 孔雀东南飞 》 )例 :身死人手 ,为 天下笑。 (《 过秦论 》 )例 :公见人 被 暴害 ,因恬然。 (《 段太尉逸事状 》 )(2)还有一种情况 ,被动句中不出现表被动的形式 ,动词本身表被动。例 :戍卒叫 ,函谷举。 (《 阿房宫赋 》 )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过秦论 》 )例 :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 郑伯克段于鄢 》 )例 :而刘夙婴疾病。 (《 陈情表 》 )3.倒装句(1)主谓倒装句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感叹句中 ,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 :甚善矣 ,子之治东阿也 !(《 晏子治东阿 》 )→子之治东阿也 ,甚善矣 !例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 与妻书 》 )→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2)宾语前置句 :①疑问句中 ,疑问代词 (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 ……)作宾语 ,会出现宾语前置现象 ;②否定句 (常出现 “不 ”“未 ”“毋 ”“无 ”“莫 ”等否定词 )中 ,代词作宾语 ,会出现宾语前置现象 ;③以 “之 ”或 “是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大王来何操 ?(《 鸿门宴 》 )→大王来 操何 ?例 :而彼且奚适也 ?(《 逍遥游 》 )→而彼且 适奚 也 ?例 :不然 ,籍何以至此 ?(《 鸿门宴 》 )→不然 ,籍 以何 至此 ?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孟子 》 )→然而不王者 ,未有之 也。例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 师说 》 )→不知 (之 )句读 ,不解 (之 )惑。(3)定语后置句 :①定语放在中心词后 ,用 “者 ”字结尾 ,组成 “中心词 +定语 +者 ”的格式 ;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 “之 ”字 ,组成 “中心词 +之 +定语 ”的格式 ;③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构成 “中心词 +数量词 (定语 )”的形式。例 :邠人偷嗜暴恶 者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 段太尉逸事状 》 )→偷嗜暴恶之邠人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例 :客有吹洞箫 者 。 (《 赤壁赋 》 )→有吹洞箫之客。例 :蚓无爪牙 之 利 ,筋骨 之 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 劝学 》 )→蚓无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例 :我持白璧 一双 ,欲献项王 ;玉斗 一双 ,欲与亚父。 (《 鸿门宴 》 )→我持一双白璧 ,欲献项王 ;一双玉斗 ,欲与亚父。(4)状语后置句 :古汉语中常见用 “以 ”“于 ”“乎 ”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 ,出现状语后置的现象。例 :青 ,取之 于 蓝 ,而青 于 蓝。 (《 劝学 》 )→青 ,于蓝取之 ,而于蓝青。例 :具告 以 事。 (《 鸿门宴 》 )→以事具告。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 己。 (《 劝学 》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4.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 鸿门宴 》)→沛公谓张良曰 :“(公 )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2)省略谓语。例 :除臣洗马。 (《 陈情表 》 )→除臣 (为 )洗马。(3)省略宾语。例 :晞再拜曰 :“公幸教晞以道 ,恩甚大 ,愿奉军以从。 ”(《 段太尉逸事状 》 )→晞再拜曰 :“公幸教晞以道 ,恩甚大 ,愿奉军以从 (公命 )。 ”例 :竖子不足与谋 !(《 鸿门宴 》 )→竖子不足与 (之 )谋 !(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 “于 ”和 “以 ”。例 :项王则受璧 ,置之座上。 (《 鸿门宴 》 )→项王则受璧 ,置之 (于 )座上。例 :赐之彘肩。 (《 鸿门宴 》 )→赐之 (以 )彘肩。二、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名词的活用现象(1)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 衣 帛矣。 (《 寡人之于国也 》 )衣 :穿。 例 :假舟楫者 ,非能 水 也 ,而绝江河。 (《 劝学 》 )水 :游泳。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 师 。 (《 师说 》 )师 :学习。(2)名词的使动用法例 :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 之。 (《 鸿门宴 》 )王 :使 ……为王。(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 师 之。 (《 师说 》 )师 :以 ……为老师。例 :孔子 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师说 》 )师 :以 ……为老师。例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 赤壁赋 》 )侣 :以 ……为伴侣。 友 :以 ……为朋友。(4)名词作状语表示方位的名词、时间的名词、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表示比喻的名词、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 ,都可能活用作状语。判断一个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主语 ,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 ,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作状语 ,否则就是主语。例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 食埃土 ,下 饮黄泉 ,用心一也。 (《 劝学 》 )上 :向上。 下 :向下。例 :有 席 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 过秦论 》 )席 :用席子。例 :天下 云 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 过秦论 》 )云 :像云一样。例 :常以身 翼 蔽沛公。 (《 鸿门宴 》 )翼 :像翅膀一样。2.动词的活用现象(1)动词活用为名词例 :燕赵之 收藏 ,韩魏之 经营 。 (《 阿房宫赋 》 )收藏、经营 :金玉珍珠。例 :追 亡 逐北。 (《 过秦论 》 )亡 :逃跑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 亡 诸侯。 (《 过秦论 》 )亡 :使 …… 灭亡。例 :沛公旦日 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 鸿门宴 》 )从 :使 …… 跟从。例 :项伯杀人 ,臣 活 之。 (《 鸿门宴 》 )活 :使 …… 活下来。3.形容词的活用现象(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 :不如登 高 之博见也。 (《 劝学 》 )高 :高处。例 :四 美 具 ,二 难 并。 (《 滕王阁序 》 )美 :美好的事物。 难 :难得的贤主嘉宾。例 :猥以 微贱 。 (《 陈情表 》 )微贱 :卑微低贱的身份。(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 弱 秦。 (《 过秦论 》 )弱 :使 ……削弱。例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 弱 天下之民。 (《 过秦论 》 )弱 :使 ……变弱。例 :太上不辱先 ,其次不 辱 身 ,其次不辱理色。 (《 报任安书 》 )辱 :使 ……受辱。(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 :于其身也则 耻 师焉 ,惑矣。 (《 师说 》 )耻 :以 ……为耻。例 :便 利 此月内 (《 孔雀东南飞 》 )利 :以 ……为吉利。4.数词的活用现象例 :六王毕 ,四海 一 。 (《 阿房宫赋 》 )一 :统一。 (活用作动词。 )三、粤教版高中 《 语文 》 必修 1—5册词类活用《 阿房宫赋 》六王毕 ,四海 一 一 :数词用作动词 ,统一。骊山北 构而西折 骊山 :名词用作状语 ,从骊山。 北、西 :名词用作状语 ,向北 ,向西。长桥卧波 ,未 云 何 龙 ? 云、龙 :名词用作动词 ,出现了云 ,出现了龙。复道行空 ,不霁何 虹 ? 虹 :名词用作动词 ,出现了彩虹。辞楼 下 殿 下 :名词用作动词 ,走下。辇 来于秦 辇 :名词用作状语 ,坐辇车。朝歌夜弦 朝、夜 :名词用作状语 ,在早上 ,在晚上。 歌、弦 :名词用作动词 ,吟唱 ,弹奏。鼎 铛 玉 石 ,金 块 珠 砾 鼎、玉、金、珠 :名词用作动词 ,把鼎 (玉、金、珠 )当作 ……。后人哀之而不 鉴 之 鉴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 ……为鉴。廊 腰 缦回 腰 :名词用作状语 ,像腰带一样。蜂房水涡 蜂房、水涡 :名词用作状语 ,像蜂房 ,像水涡。族 秦者秦也 族 :名词用作动词 ,灭族。蜀山 兀 兀 :形容词用作动词 ,变秃。日 益骄固 日 :名词用作状语 ,一天一天地。奈何取之 尽 锱铢 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尽。楚人一 炬 ,可怜焦土 炬、焦土 :名词用作动词 ,放火 ,变成焦土。一肌一容 ,尽态 极 妍 极 :副词用作动词 ,极尽。燕赵之 收藏 收藏 :动词用作名词 ,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赤壁赋 》况吾与子 渔樵 于江渚之上 渔樵 :名词用作动词 ,打鱼砍柴。下 江陵 ,顺流而东也 下 :名词用作动词 ,攻占。歌 窈窕之章 歌 :名词用作动词 ,朗诵。月明星稀 ,乌鹊 南 飞 南 :名词用作状语 ,向南。西 望夏口 ,东 望武昌 西、东 :名词用作状语 ,向西 ,向东。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侣、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 ……为伴 ,以 ……为友。舞 幽壑之潜蛟 舞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舞动。泣 孤舟之嫠妇 泣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哭泣。渺 沧海之一粟 渺 :形容词用作动词 ,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 白 白 :形容词用作动词 ,显出白色。《 逍遥游 》不过数仞而 下 下 :名词用作动词 ,降落。彼于 致 福者 致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到来。德 合 一君 ,而 征 一国者 合 :使 ……满意。 征 :使 ……信任。《 齐谐 》 者 ,志 怪 者也 怪 :形容词作名词 ,怪异的事物。《 兰亭集序 》映 带 左右 带 :名词作动词 ,环绕。一 觞 一咏 觞 :名词作动词 ,喝酒。群 贤 毕至 ,少长 咸集 贤 :形容词用作名词 ,贤士。 少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 ,年长的人年少的人。死生亦 大 矣 大 :形容词用作名词 ,大事。齐 彭殇为妄作 齐 :形容词用作动词 ,把 ……看作相等。辜知 一 死生为虚诞 一 :数词用作动词 ,把 ……看作一样。足以 极 视听之娱 极 :副词用作动词 ,穷尽。《 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 鼓 之 鼓 :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然而不 王 者 王 :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树 之以桑 树 :名词用作动词 ,种植。五十者可以 衣 帛矣 衣 :名词用作动词 ,穿上。王无 罪 岁 罪 :名词用作动词 ,怪罪。养生 丧 死无憾矣 丧 :名词用作动词 ,为 ……办丧事。谨 庠序之教 谨 :形容词作动词 ,认真从事。《 劝学 》假舟楫者 ,非能 水 也 水 :名词用作动词 ,游水。君子博学而 日 参省乎己 日 :名词用作状语 ,每天。上 食埃土 ,下 饮黄泉 上、下 :名词用作状语 ,向上 ,向下。不积小 流 ,无以成江海 流 :动词用作名词 ,河流。积 善 成德 ,而神明自得 善 :形容词用作名词 ,善行。不如登 高 之博见也 高 :形容词用作名词 ,高处。故木受绳则 直 直 :形容词用作动词 ,变直。假舆马者 ,非 利 足也 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走得快。用心 一 也 一 :数词用作形容词 ,专一。《 过秦论 》序 八州而 朝 同列 序 :名词用作动词 ,排列座次。 朝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朝拜。履 至尊而制六合 履 :名词用作动词 ,登上。子孙 帝王 万世之业也 帝王 :名词用作动词 ,做帝王。追 亡 逐北 亡 :动词用作名词 ,逃跑的人。外 连横而 斗 诸侯 外 :名词用作状语 ,对外。 斗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争斗。吞二周而 亡 诸侯 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逃亡。却 匈奴七百余里 却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退却。约从 离 衡 离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离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亡 秦族矣 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灭亡且夫天下非 小弱 也 小弱 :形容词用作动词 ,变小变弱。会盟而谋 弱 秦 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变弱。以 愚 黔首 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愚笨。士不敢 弯 弓而报怨 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弯。《 师说 》吾 师 道也 师 :名词用作动词 ,学习。或 师 焉 ,或不焉 师 :名词用作动词 ,从师学习。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 :名词用作动词 ,从师。吾从而 师 之 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 ……为师。君子不 齿 齿 :名词用作动词 ,同等看待。其 下 圣人也亦远矣 下 :名词用作动词 ,低于。则 群 聚而笑之 群 :名词用作状语 ,成群。小 学而 大 遗 小、大 :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圣 人之所以为圣 圣 :形容词用作名词 ,圣人。惑 而不从师 惑 :形容词用作动词 ,有疑难问题。而 耻 学于师 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 ……为耻。《 鸿门宴 》项伯乃 夜 驰之沛公军 夜 :名词用作状语 ,连夜。吾得 兄 事之 兄 :名词用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那样。常以身 翼 蔽沛公 翼 :名词用作状语 ,像鸟的翅膀那样。头发 上 指 上 :名词用作状语 ,向上。间 至军中 间 :名词用作状语 ,从小路。沛公 军 霸上 军 :名词用作动词 ,驻军。沛公欲 王 关中 王 :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籍 吏民 籍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范增数 目 项王 目 :名词用作动词 ,使眼色。刑 人如恐不胜 刑 :名词用作动词 ,处罚。道 芷阳间行 道 :名词用作动词 ,取道。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 之 王 :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 ……为王。项伯杀人 ,臣 活 之 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活。交戟之卫士欲 止 不内 止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止。拔剑撞而 破 之 破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破。沛公今事有 急 急 :形容词用作名词 ,紧急情况。《 陈情表 》则 外 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 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内 :名词用作状语 ,在门外 ,在家里。但以刘 日 薄西山 日 :名词用作状语 ,一天天地。臣之 进退 ,实为狼狈 进退 :动词用作名词 ,是否出来做官之事。凡在 故老 ,犹蒙矜育 故老 :形容词用作名词 ,年老之人。猥以 微贱 微贱 :形容词用作名词 ,卑微低贱的身份。无以 终 余年 终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结束。保 卒 余年 卒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终了。谨拜表以 闻 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知道。《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 舍 于其址 舍 :名词用作动词 ,筑舍定居。以故其后 名 之曰 名 :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有泉 侧 出 侧 :名词用作状语 ,从旁边。其进愈难 ,而其 见 愈奇 见 :动词用作名词 ,所见景象。入之甚寒 ,问其 深 深 :形容词用作名词 ,深度。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 :形容词用作名词 ,深、暗且叫人迷惑的地方。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 也 穷 :形容词用作动词 ,走到尽头。火尚足以 明 也 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 ,照明。后世之 谬 其传 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错误。【 能力突破 】题型示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嗟乎 !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 ,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节选自 《 阿房宫赋 》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 ,不正解 的一项是 ( )A.“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 ”,是状语后置句。 B.“戍卒叫 ,函谷举 ”,是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C.“灭六国者 ,六国也 ,非秦也 ”含否定判断句。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 D【 答案解析 】 并非宾语前置句 ,是 “鉴 ”出现名词的意动用法 ,译作 “以 ……为鉴 ”。(五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读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该考点能力层级为 C级 ,分析综合层级。就文言阅读而言 ,“分析综合 ”能力 ,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等方面。其要求考生在通读文言文本的基础上 ,能够对文中相关信息和中心意思进行筛选辨析、归纳概括 ,这是对文言文本进行分析综合能力的体现。“筛选文中的信息 ”是指文章里面包含的信息有主次之分 ,有类别之分 ,有情理之分等等 ,考生需根据要求进行辨别筛选。“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 ”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或内容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浓缩表达 ,或者对给出的表达作出正误判断。 “中心意思 ”是文章的灵魂 ,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 ,概括中心意思是对全文作总体把握的关键。对应本考点的考题往往设为选择题 ,要求对选项中所表述的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正误的判断。【 方法指引 】1.要通读文本。答题前 ,要通读文本 ,对整个文本有总体的认识 ,理解全文内容 ,不能孤立地就选项分析选项。2.要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答题时务必要回到原文 ,把相关选项放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去解读 ,以揣摩人物的动机、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 ,正确辨析主次内容 ,以迅速排除次要枝节 ,筛选出必要的信息。同时 ,还要注意进行比较 ,排除掺杂其中的错误信息 ,仔细分析原文内容与选项之间信息的异同 ,才能判断其正误。3.了解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错误选项的设置是有一定规律的。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是最常见的错误选项设置逻辑 ,把握这些常见的方向 ,在判断选择是有意识地比较辨识 ,有助于准确答题。4.积累一些文体知识、文化常识。掌握、积累一些古代文体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对准确理解文言文本 ,筛选信息 ,概括内容 ,分析综合很有帮助。【 知识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1.称谓(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自称姓名或名 ;②用于介绍或作传 ;③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 ,成年时 (男 20岁 ,女 15岁 )取字 ,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 :名是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字是由自己取定 ;号 ,一般只用于自称 ,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4)称庙号与谥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 ,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谥号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5)其他 ,如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等。(6)兼称 ,如 《 游褒禅山记 》 中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 ,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 ,再称名和字。(7)谦称。大致有以下几种。①表示谦逊的态度 ,用于自称 ,如 “愚 ”“鄙 ”“敝 ”“卑 ”“窃 ”“臣 ”“仆 ”等。②古代帝王的自谦辞 ,有 “孤 ”“寡人 ”等。③古代官吏的自谦辞 ,有 “下官 ”“末官 ”“小吏 ”等。④读书人的自谦辞 ,有 “小生 ”“晚生 ”“晚学 ”等 ,“不才 ”“不佞 ”“不肖 ”等。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 ,常用 “家 ”“舍 ”等谦辞 ,如 “家父 ”“家兄 ”等 ,“舍 ”则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 ,前者如 “寒舍 ”“敝舍 ”,后者如 “舍弟 ”“舍妹 ”“舍侄 ”等。⑥其他自谦辞还有 ,如 “在下 ”“小可 ”“老朽 ”“老夫 ”;女子自称 “妾 ”;老和尚自称 “老衲 ”。(8)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 ,也叫 “尊称 ”。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对帝王的敬称有 “万岁 ”“圣上 ”“圣驾 ”“天子 ”“陛下 ”等。驾 ,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 ,于是用 “驾 ”代称皇帝。②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 “令 ”“尊 ”“贤 ”等 ,如 “令尊 ”(对方父亲 )、 “令堂 ”(对方母亲 )、 “令郎 ”(对方的儿子 )、 “令爱 ”(对方的女儿 )、 “尊驾 ”(称对方 )、 “尊意 ”(对方的意思 )、贤弟 (称对方的弟弟 )等。③称谓前加 “先 ”,表示已死 ,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称已死的皇帝为 “先帝 ”,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 “先考 ”或 “先父 ”,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 “先慈 ”或 “先妣 ”,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 ”。④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 “君 ”“子 ”“公 ”“足下 ”“夫子 ”“先生 ”“大人 ”等。(9)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 “竖子不足与谋 !”(《 鸿门宴 》 )中的 “竖子 ”,又如“小子无所畏 ,何敢助妇语 !”(《 孔雀东南飞 》 )中的 “小子 ”。(10)一些专属特殊称谓。①对平民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 “布衣 ”“黔首 ”“黎民 ”“生民 ”“庶民 ”“黎庶 ”“苍生 ”“黎元 ”“氓 ”等。②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专门技艺为职业的人 ,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如 《 师说 》 中的 “师襄 ”。③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 “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 “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 “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 “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 “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 “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 “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 “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 “忘形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 “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 “神交 ”(“神交 ”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④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 ,不直接说出多少岁 ,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 “垂髫 ”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 ”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 ,“束发 ”是男子十五岁 ,“弱冠 ”是男子二十岁(成年 ),“而立 ”是男子三十岁 ,“不惑 ”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 ”是男子五十岁 ,“花甲 ”指六十岁 ,“古稀 ”指七十岁 ,“耄耋 ”指八九十岁 ,“期颐 ”指一百岁。2.官职任免升降的常用词语(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 :拜官授职 ,授予官职。(3)擢 :提升官职。(4)迁 :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 “迁升 ”“迁授 ”“迁叙 ”,降级叫 “迁削 ”“迁谪 ”“左迁 ”,平级转调叫 “转迁 ”“迁官 ”“迁调 ”,离职后调复原职叫 “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罢、免、夺 :都是免去官职。(7)去 :解除职务 ,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 ,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致仕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9)下车 :新官刚上升。3.古代地理(1)中国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 ,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2)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 ,称 “中华 ”,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3)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州名分别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4)赤县、神州 :古人把中国称作 “赤县神州 ”。(5)中原 (中土、中州 ):狭义的 “中原 ”指今河南省一带 ,广义的 “中原 ”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或指整个黄河流域。(6)海内、四海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 ,故称国境之内为 “海内 ”。 “四海 ”指天下、全国。(7)六合 :上下和四方 ,泛指天下。(8)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 ,犹称 “天下 ”。(9)江东、江左、江表、江南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 ,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 ,可指南京一带 ,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 “江东 ”;“江左 ”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 ,以西为右 ;“江表 ”指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 ”是长江以南的总称 ,所指区域因时而异。(10)山东 :顾名思义 ,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 ,因 “山东 ”之 “山 ”,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 ,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 鸿门宴 》 中 “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货 ”的 “山东 ”和 《 过秦论 》 中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的 “山东 ”,都是以崤山为标准的 “山东 ”。(11)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 “关中 ”。(12)百越 (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 ,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13)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 “阳 ”,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 “阴 ”。4.古代科举制度(1)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形式①察举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 ,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 ,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②征辟 :征 ,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 ,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 ,再向朝廷推荐。(2)科举科举是从隋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 ,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 :院试 (即童生试 )、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以 “四书 ”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必须以朱熹 《 四书集注 》 为准。童生试也叫 “童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 (秀才 )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 “举人 ”。乡试第一名叫 “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 “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 ,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 “贡士 ”,第一名叫 “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 ,赐 “进士及第 ”的称号 ,第一名称 “状元 ”(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 “探花 ”;二甲若干名 ,赐 “进士出身 ”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 ,赐 “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 “进士 ”。殿试后录取进士 ,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 ,故而称 “黄甲 ”“金榜 ”,因多由皇帝点定 ,俗称 “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 “金榜题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应试未中的叫 “落第 ”“下第 ”。 “登科 ”是及第的别称 ,也就是考中进士。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被称为 “连中三元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 “同年 ”。5.风俗礼仪(1)伯 (孟 )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 伯 ” (孟 )是老大 ,“ 仲 ” 是老二 ,“ 叔 ” 是老三 ,“季 ” 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 “ 伯 ” (孟 )、 “ 仲 ”“ 叔 ”“ 季 ” 表示排行 ,字的后面加 “ 父 ” 或 “ 甫 ” 字表示男性 ,构成男子字的全称。(2)天干地支简称 “ 干支 ”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 ,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这种 “ 干支纪法 ” 形成的一种历法 ,叫 “ 干支历 ” 。(3)十二生肖又称 “ 属相 ”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 ,子为鼠 ,丑为牛 ,寅为虎 ,卯为兔 ,辰为龙 ,巳为蛇 ,午为马 ,未为羊 ,申为猴 ,酉为鸡 ,戌为狗 ,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4)祭祀礼①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 “牺 ”,体全为 “牲 ”。②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 ,后来也称鸡、鱼、猪为 “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③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 ,牛、羊、豕 (猪 )三牲全备为 “太牢 ”;少牢只有羊、豕 ,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 ,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天子祭祀社稷用 “太牢 ”,诸侯祭祀用 “少牢 ”。(5)礼仪①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 ,称为三揖 ,一为土揖 ,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二为时揖 ,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 ;三为天揖 ,专用于同姓宾客 ,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 ,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②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 ,拱手高举 ,自上而下。③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 ,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④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 ,为 “九拜 ”之一 ,俗称 “叩头 ”。行礼时 ,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 ,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⑤稽首 :古代的拜礼 ,为 “九拜 ”之一。行礼时 ,施礼者屈膝跪地 ,左手按右手 ,拱手于地 ,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手在膝前 ,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 ,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 ,也都用此大礼。⑥再拜 :先后拜两次 ,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 “再拜 ”,以表示敬意。⑦跪 :两膝着地 ,挺直身子 ,臀不沾脚跟 ,以示庄重。⑧坐 :古代席地而坐 ,坐时两膝着地 ,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 ,坐法颇有讲究 ,“虚坐尽后 ,食坐尽前。 ”“尽后 ”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 ,以表谦恭 ;“尽前 ”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 ,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⑨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 ,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 ,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 ,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 ,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 “南面 ”,称臣叫做 “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 ,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 ,其次是坐北向南 ,再次是坐南面北 ,最卑是坐东面西。⑩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 (二十岁 )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 ,由父亲主持 ,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 ,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 ,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 “字 ”,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 “弱冠 ”。6.文学艺术(1)五声、宫调五声也称 “五音 ”,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 ,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 “宫 ”,即 “宫调式 ”,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 “调 ”,如商调、角调等 ,统称为 “宫调 ”。(2)文房四宝文房 ,即 “书房 ”。 “文房四宝 ”是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著名的有 :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3)永字八法“永 ”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 :点、横、竖、撇、捺、折、钩、提。(4)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笔画凸起的叫 “ 阳文 ” ,凹下的叫 “ 阴文 ” 。(5)四书五经“ 四书 ” 是 《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 的合称。宋人抽出 《 礼记 》 中的 《 大学 》《 中庸 》 两篇 ,与 《 论语 》《 孟子 》 配合 ,至南宋淳熙间 ,朱熹撰 《 四书章句集注 》 ,“ 四书 ” 之名由此而定。此后 ,“ 四书 ” 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 ” 是 《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 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 ,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 六经 ” 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 ,即在 “ 五经 ” 外 ,另加 《 乐经 》 。也有称 “ 六经 ”为 “ 六艺 ” 的 ,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韩愈 《 师说 》 中的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中的 “ 六艺 ” 即 “ 六经 ” 。【 能力突破 】题型示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念父母 ,顾妻子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 ,无兄弟之亲 ,独身孤立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节 ,怯夫慕义 ,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 ,欲苟活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且夫臧获婢妾 ,犹能引决 ,况若仆之不得已乎 ?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 (文王 )拘而演 《 周易 》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屈原放逐 ,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 ,厥有 《 国语 》 ;孙子膑脚 ,《 兵法 》 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 《 吕览 》 ;韩非囚秦 ,《 说难 》《 孤愤 》 ;《 诗 》 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 ,孙子断足 ,终不可用 ,退而论书策 ,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节选自 《 报任安书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 ,不准解 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都是贪生怕死的 ,所以自己受宫刑屈辱后苟活也是理所当然的。B.作者强调真正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 ,让文章彰显于后世更有意义。C.文章列举了很多著称于后世的卓越的人 ,以及他们留存下来的精神财富。D.作者对孙膑、左丘明等人非常敬慕 ,表示要学习他们著书立说警示后世。【 答案 】 A【 答案解析 】 作者受宫刑屈辱后仍苟活的原因并非是觉得人贪生怕死是理所当然 ,而是希望能完成自己的文章著述 ,使之流传后世。对点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节选自 《 陈情表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 ,不准解 的一项是 ( )A.作者追述了自己多次受到地方官员和皇帝赏识被授予官职但又无法赴任的情况。B.“切 ”“峻 ”“责 ”“逋 ”“慢 ”等词语 ,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C.作者提出晋朝 “以孝治天下 ”的治国纲领 ,迫使晋武帝放弃让自己做官 的念头。D.作者描述祖母刘氏的病 ,笃图和自己跟祖母血肉关系 ,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 答案 】 C【 答案解析 】 作者提出晋朝 “以孝治天下 ”的治国纲领 ,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 ,是为 “愿乞终养 ”设置根据 ,也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题型示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 ,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 ,故不受也。夫即受鱼 ,必有下人之色 ;有下人之色 ,将枉于法 ;枉于法 ,则免于相。虽嗜鱼 ,彼必不能长给我鱼 ,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 ,虽嗜鱼 ,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节选自 《 韩非子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 ,不准解 的一项是 ( )A.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 ,他做了鲁国的宰相后 ,人们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B.公孙仪的弟子替公孙仪收下了别人送的鱼 ,公孙仪讲出一番道理批评他。C.公孙仪认为若收了别人送的鱼 ,以致破坏律法而被罢相 ,是得不偿失的。D.公孙仪不贪赃值得称赞 ;但他反对受贿的出发点却是为保住自己的地位。【 答案 】 B【 答案解析 】 公孙仪的弟子并未替公孙仪收别人送的鱼 ,只是问他为何不收别人的鱼。【 参考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 ,并且特别喜欢吃鱼 ,全国的人都争相着买鱼来献给他 ,公孙仪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 :“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 ,这是为什么 ?”他回答说 :“我正因为爱吃鱼 ,所以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 ,一定会要迁就他们的脸色 ;(若 )迁就他们的脸色 ,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 ;(若 )歪曲和破坏法律 ,我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 (我 )爱吃鱼 ,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 ,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 ,就不会被罢免宰相 ,尽管 (我 )爱吃鱼 ,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 ,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对点练习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 ,而或不达于事 ;识其大矣 ,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 ,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 ,问焉以破其疑 ,所谓 “就有道而正 ”也。不如己者 ,问焉以求一得 ,所谓 “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也。等于己者 ,问焉以资切磋 ,所谓交相问难 ,审问而明辨之也。 《 书 》不云乎 ?“好问则裕。 ”孟子论 :“求放心 ”,而并称曰 “学问之道 ”,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 “尊德性 ”,而归于 “道问学 ”,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 ,不择事而问焉 ,不择人而问焉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非苟为谦 ,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 ,有学而无问 ,朋友之交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其以义理相咨访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未之多见也 ,况流俗乎 ?(节选自刘开 《 问说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 ,不准解 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要做学问就一定要学会向别人提问请教 ,善问才能善学。B.作者指出向德才高于自己的、低于自己的、与自己相当的三种人请教应有的态度。C.作者引用孟子和子思的观点 ,又运用舜的例证 ,都是为了介绍向别人请教的方法。D.作者指出当下的人们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 ,勤勉学习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答案 】 C【 答案解析 】 作者引用孟子和子思的观点 ,又运用舜的例证 ,是为了强调向别人请教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 ,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 ”和 “学 ”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 “学 ”就不能提出疑难 ,不 “问 ”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 ,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 ,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 ;认识了那些大的 (原则、纲领、总体 ),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 ,(对于这些问题 )除了问 ,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 )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 ,向他们问 ,借以破除那疑问 ,(这就是孔子 )所说的 “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 (对于 )不如自己的人 ,向他们问 ,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这就是曾子 )所说的 “以高才能向低才能 (的人 )问 ,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 (的人 )问 ”。 (对 )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 ,向他们问 ,借以共同研究 ,(这就是 《 中庸 》 )所说的 “互相诘问 ,详细地考察 ,明确地分辨它 ”。 《 尚书 》 不是说吗 :“喜爱问 (的人 ,学问知识 )就丰富。 ”孟子论述 :“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 ”(的时候 ),并提 “学问之道 ”,“学 ”之后 (就 )紧跟着 “问 ”。子思谈 “重视品德修养 ”(时 ),归结到要 “(好 )问 (勤 )学 ”,(在他的提法中 )“问 ”并且在 “学 ”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 ,不挑选事情地问 ,不挑选人地问 ,(只要能 )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 ,以 (他们的 )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 ,不是偶然的谦虚 ,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 ,有 “学 ”而没有 “问 ”,朋友间的交往 ,能做到规劝做好事 ,不做坏事就不错了 ,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 ,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 (的人 )未多见 ,(更 )何况世俗的人呢 ?【 强化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4题。先是 ,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 ,自占数十顷 ,给与农 ,曰 :“且 熟 ,归我半。 ”是岁大旱 ,野无草 ,农以告谌 。谌曰 :“我知入数而已 ,不知旱也。 ”督责益急 ,农且饥死 ,无以偿 ,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 巽 ,使人求谕谌 。谌盛怒 ,召农者曰 :“我畏段某耶 ?何敢言我 !”取判铺背上 ,以大杖击二十 ,垂死 ,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 :“乃我 困 汝 !”即自取水洗去血 ,裂裳衣疮 ,手注善药 ,旦夕自哺农者 ,然后食 。取骑马卖 ,市谷代偿 ,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 ,刚直士也。入见谌 ,大骂曰 :“汝诚人耶 ?泾州野如赭 ,人且饥死 ;而必得谷 ,又用大杖击无罪者。 段公 ,仁信大人也 ,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 ,贱卖市谷入汝 ,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 ,又取仁者谷 ,使主人出无马 ,汝将何以视天地 ,尚不愧奴隶耶 !”谌虽暴抗 ,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不能食 ,曰 :“吾终不可以见段公 !”一夕自 恨 死。(节选自柳宗元 《 段太尉逸事状 》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且 熟 ,归我半 且 :将来 B.太尉判状辞甚 巽 巽 :谦恭C.乃我 困 汝 困 :使 ……困 D.一夕自 恨 死 恨 :仇恨【 答案 】 D (恨 :遗憾。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农以告谌 ”,宾语前置句 ,“农 ”作宾语被前置。B.“无以偿 ”,“无以 ”是固定结构 ,译作 “没有用来 ”。C.“使人求谕谌 ”,省略句 ,“谕 ”字后省略 “于 ”D.“段公 ,仁信大人也 ”,判断句 ,“也 ”表判断语气。【 答案 】 A (省略句 ,以 (之 )告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