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示范教案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44493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示范教案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示范教案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示范教案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4 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条件,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二、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匈奴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进而认识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以培养用正确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2.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学要点一、匈奴族的发展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2.匈奴经济的发展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2.卫青、霍

2、去病大破匈奴三、昭君出塞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归汉2.昭君出塞四、东汉同匈奴的和战教学内容和过程分析一、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难点在于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二、 “匈奴族的发展”一目,讲解前,最好先讲清下三个问题: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本目的重点之一。讲述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说明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发展。但是到秦末,秦朝的统治瓦解,边防松弛,接着又发生楚汉战争,匈奴乘机崛起。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在公元前 209 年即单于位,励精图治,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

3、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教材中的小字,具体叙述了冒顿励精图治的情况,教师可不讲解,学有余力者可自己阅读,但不作为要求。2.匈奴经济的发展。应指出当时匈奴的畜牧业和冶铸业都发展了起来。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所以许多手工业品往往以动物图案作为装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最后可向学生指出,匈奴经济的发展是冒顿得以统一蒙古草原并且获得白登之围胜利的物质基础。3.白登之围。 (本内容为选学)讲解时,应着重指出,冒顿乘秦末汉初中原混乱,重新夺取河套地区,逼近长安,严重威胁到西汉的统治。公元前 200 年,匈奴大军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抵御,结果在白登山遭到匈

4、奴大军的包围,经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汉军此役之所以惨败,是因为当时西汉王朝刚刚建立,社会非常贫困,讲述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汉初社会贫困的具 体史实,以便加深印象。教材中的小字详细说明白登之围的过程,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可自行阅读,但不作为要求。三、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包括两个内容: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教师在讲述时,可用提问方式请学生追述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形,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卫青、霍去病进军漠北。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

5、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第一次是公元前 127 年卫青率军夺回河套,史称漠南战役或河套战役;第二次是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率军夺取河西走廊,史称河西战役。这两次战役,课本均作小字安排,教师不必讲述,也不要求学生阅读、掌握,有余力的学生可自己阅读;第三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 119 年,由卫青、霍去病率领数十万大军进击漠北,大败匈奴单于,史称漠北战役。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 “漠南无王庭” ,汉军夺取了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间的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并移民屯田,进行开发。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课本有一段小字生动地叙述了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和优秀

6、品德,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好材料。教材还配有兵器和霍去病墓的插图。教师应指导学生看图,并鼓励他们阅读这段小字,不过不作硬性要求。以上内容讲完,教师可进行小结,指导学生回答:“结合本课和前面课文所学内容,思考一下,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四、 “昭君出塞”一目,包括两个内容:1.呼韩邪单于归汉;2.昭君出塞。昭君出塞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讲述这两个内容,应着重指出这两个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而昭君出塞,则进一步加强汉匈之间的团结,发展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课本中的一段小字、以及有关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的文献资料(不作要求) 和一幅插图,

7、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安排的。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昭君出塞图 ,加深学生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的认识,均不作要求。然后指导学生回答:“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五、 “东汉同匈奴的和战”一目包括两个内容(不做要求):1.南匈奴和北匈奴;2.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后一个内容是本目的重点,讲解时应着重说明以下几点:第一,战争的起因。北匈奴控制着西域,隔绝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并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 ,河西走廊更是深受其害。东汉出兵反击北匈奴,是为了解除北匈奴对它的严重威胁。第二,战争的结果。窦固进攻北匈奴,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统治。窦宪大败北匈奴,使北匈奴遭到沉重的打击。后来,北匈奴向西迁移了

8、。六、小结本课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并进行概括:第一,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北疆;第二,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第三,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然后对学生指出,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在阶级社会里,既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也存在和平友好的关系。但各个民族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教学分析本课是我上的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因为在处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上把握较好,分析透彻,运用史料丰富而合理,特别是有关王昭君的诗词和画面的使用,如翦伯赞的诗,郭沫若的题字等,使课堂增色不少。学生的活动也很得体,问题设计符合学生主认知水平,达到了提高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双重目的。同时,这一节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开展得比较成功,如通过问题:“你认为匈奴族对开发祖国边疆做出了什么贡献” ,对少数民族的贡献,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另外通过分析“汉朝为什么能在公元前 119 年大败匈奴”的讨论,使学生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纵向联系能力和全面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