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实用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443900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实用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实用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3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2、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

3、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农业的进步: 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农具: 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耧车:播种工具农作物: 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

4、、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类别 成就兴修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农业农作物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丝织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手工业冶铁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