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渔业科技发展总论.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417985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渔业科技发展总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渔业科技发展总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渔业科技发展总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渔业科技发展总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渔业科技发展总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渔业科技发展总论 (一)现状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科学技术将获得高速发展,每一项科学技术的突破,过去要用多年,几十年,而今只要十几年、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进程和步伐,要有所作为,有所发展,要为我国水产业的持续发展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世界科学技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位置。 建国后,特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水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近 20 年来,我国水产品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10.5%,超过世界年均增长率 6.8%的发展速度。1998 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3906 万吨,其

2、中捕捞产量 1724 万吨、养殖产量2182 万吨,已连续 9 年位居世界首位。从 1995 年起,我国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1998 年人均水产品 31 公斤,超过世界人均水平10 公斤以上。我国水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所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我国水产业的科技进步率目前已达到 48%左右。这些重大技术突破是:“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海带和紫菜的人工育苗技术,电厂余热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贻贝采苗和养殖技术,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扇贝人工育苗技术,池塘大面积综合高产养鱼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大水面“三网”(网箱、网围、网栏)养鱼和资源增殖、施肥综合配套养鱼

3、技术,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技术等,为我国水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 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到 13 亿,到 21 世纪中叶将达到 16 亿,食物安全保障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头等大事。水产品是人类重要的蛋白源,它对减轻我国因人口增长对粮食带来的压力和在提高我国人民健康素质中将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作用。水产科学技术作为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在保障 21 世纪我国水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应该做些什么和应遵循什么原则?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民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 ,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主

4、体目标是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用科学技术解决我国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水产科学研究要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思想,紧紧围绕这一主体目标,从我国的国情和水产发展长远目标出发,在水产科学研究领域选定有限目标,尽早拿出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用于水产生产。农业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庞大领域之一。许多相关学科,不仅仅向农业科学交叉和渗透,而是通过交融,将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传统农业科学及其基础科学。水产科学研究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促进水产学科、交叉学科、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如水产遗传育种学、水产分子生物学、水

5、产发育生物学、水产分子分类学、水产环境学等,从而在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学科结构、应用领域等方面把水产学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造就一批在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水产科学家。1.水产业的重要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 年渔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已超过 10%。在解决我国人口增长的食物安全保障中,我们必须加速增加粮食和肉类的生产;而在肉类中,鱼肉蛋白显得更为重要。人类是从渔猎时代生存和发展过来的,目前世界上还有约 10亿人口靠获取鱼类蛋白质生活。鱼、虾、贝类除蛋白质外,还富含 EPA(二十碳五烯酸)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

6、生物活性物质,它对人类大脑发育、智力开发,提高人体免疫机能、防病能力和健康素质是不可缺乏的营养源。同时,渔业的发展可增加农(渔)民的收入,1998 年渔民人均纯收入 4 323 元、劳均纯收入 7 285 元。水产养殖业已成为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 我国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水域辽阔,水生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和多样性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经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至广西北仓河口,全长达 1.8 万多公里。海域总面积约 472.7 万平方公里(按新的国际海洋法规定,应归我国管辖的水深 200 米以内的大陆架海域约 140 万平方公里) 。渤海是我国一个半封闭的内海,面积 7.7 万

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18 米,海底平坦,海岸线 2 937 公里,有黄河、海河、滦河和辽河汇入此海。黄海是我国和朝鲜之间的一个半封闭的陆缘浅海,面积约 38 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44 米,海岸线 3 927 公里,有大同江、鸭绿江及淮河汇入此海。东海是一个宽阔的浅海,面积约 77 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架 57 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370 米,海岸线长 5 795 公里,大陆架海底平坦,有长江、钱塘江、瓯江和闽江等汇入。南海是一个较大的深海盆,面积约 350 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1 212 米,有珠江、韩江等汇入。四海区滩涂总面 2 607 万亩,浅海总面积 1.1 亿亩,有大小岛屿 6

8、 500 多个,岛屿岸线长 1.44 万多公里。四海区滩涂基质极其多样,有岩礁滩涂、珊瑚礁滩涂、砂质滩涂和泥质滩涂等,从而造成了栖息生物的多样性。我国沿海的基础生物饵料丰富,浮游植物的年均生物量各海区不同,在 502 500104 个/米 3 之间,浮游动物在 100400 亳克 /米 3 之间。潮间带的生物丰富,生物量大,但以贝类和甲壳类为主,生物量在 441 207 克/ 米 3。由于我国南北的地理、气象等自然生态条件极为不同,从而也蕴育了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我国是世界上 12 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海域有7 500 多种水生生物栖息,其中鱼类 3 032 种,虾,蟹

9、类 1 388 种,螺贝类 1 923种,海藻类 790 种,鲸、海豹和儒艮等哺乳动物 39 种,石珊瑚 240 种,红树植物 40 种以及其它水生生物。我国内陆水域辽阔,总面积约 2.7 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十五分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国土中水面占 27 亩。其中湖泊 1.25 亿亩,河沟 7 920 万亩,水库 3 450 万亩,池塘 2 880 万亩,分别占总水面的 43%、30%、13% 和 11%。有面积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5 000 余条,3 亿亩的低洼盐碱荒地(其中宜渔的3 500 万亩)和 9 000 万亩宜于发展稻田养鱼的稻田。我国是个多湖国家,1 平方公里(1.5

10、 万亩)以上的天然湖泊有 2 600 多个,其中面积在 1 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湖 12 个。这些湖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平原、蒙新高原区、东北平原和云贵高原区,多数为淡水湖,少数为咸水湖。我国又是多水库国家,全国有水库 86 852 座,总库容量 4 139.6 亿立方米,总面积为 3 082.1 万亩左右。它们大多分布在长江、淮河、珠江等七大水系,以长江水系的水库数量最多,其中大中型水库占全国同类型水库总数的 16.7%,小型水库占 56.5%。全国水库分布在东北区的多为大型水库,面积 547 余万亩;西北区的多为平原大型水库,面积 233 万亩;华北区的各类型水库都有,植被差,库

11、内淤积严重,面积490 万亩;长江中下游区的水库稠密,大、中、小型水库都有,面积 710 余万亩;华南区多为山谷中小型水库,面积 510 余万亩;西南区多为丘陵中小型水库,面积 250 余万亩。低洼盐碱荒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其中沿黄河流域有1 350 万亩。这些盐碱荒地,水化学组成复杂,除高碱、高碱度外,一些水域离子间比例失调,有些离子严重缺乏,这给利用改造带来难度。在我国内陆水域中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 800 余种,海、淡水洄游 性鱼类近 70 种,其它如虾、蟹等甲壳类;螺、蚌等贝类和鳖、鳄等爬行类水生动物以及莲、藕、菱、芡、苇等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这些丰富多样的海、淡水水生

12、生物种质资源为我国水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3.建国后,我国水产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我国水产业历史悠久,建国后,特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水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它不仅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我国人口从解放初的 4 亿、20 世纪末的 13 亿、21 世纪中叶的 16 亿的增长中,依靠水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粮食的需求压力和在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中,将显示出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近 20 年来,我国水产品年均增长率达到 10.5%,已超过世界年增长率6.8%的增长速度,与 20 年前相比提高了 8.3 个百分点。1998 年的水产品总量达到 3 906 万吨,比 1978 年(

13、536 万吨)增长 7.29 倍,比 1949 年(52 万吨)增长约 75 倍,这是世界渔业史上罕见的。我国水产品产量已由 1978 年世界的第4 位,上升为 1989 年的第一位,至 1998 年已连续 9 年位居世界首位。20 多年来,全国水产养殖面积已发展到 9 120 万亩,比 1979 年扩大了 11 倍。1998 年的水产养殖产量达到 2 182 万吨,已连续 11 年超过捕捞产量,比 1978 年增加了 12.9 倍,年均增长 14%以上。在水产品增加的绝对量中,有 61%的产量来自养殖,水产养殖的比重从 20 年前的 29%上升到 56%,提高了 27 个百分点。1997 年

14、,我国水产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 32%,约比 1978 年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从 1995 年起,我国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至1998 年达到 31 公斤,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约 10 公斤。我国水产业的总产值已达到 1 617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了 12 倍;水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 1949 年的 0.2%,1993 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 8%,到 1998 年超过了10%,显示出水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增加。在我国水产品增产中,科技含量的贡献率目前已达到 48%左右,比 20 年前提高了 20 个百分点。我国远洋渔业从零起点,从

15、 1985 年起经过 10 余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已拥有 1 000 余艘各类型的远洋渔船,分布在三大洋的 36 个国家和地区作业,年捕捞量达到 100 余万吨,已跻身世界水产贸易和远洋渔业大国行列。我国渔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1)近海渔业资源高度利用已到了极限,远洋渔业和资源增殖刚刚起步建国后,我国海洋水产资源得到了高速发展和充分利用。1998 年全国海洋水产品总量达到 2 356 万吨,其中海洋捕捞量为 1 496 万吨,比 1978 年(365万吨左右)增长了 4.09 倍,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60 年代前,近海捕捞量约在 200 万吨左右,捕捞对象是大型底层种类和近底层

16、种类,如大、小黄鱼、带鱼、鲆鲽类、鳕鱼和乌贼鱼等;70 年代中期,捕捞量达到 300 多万吨,捕捞对象是上述经济种类减少,代之以小型中上层鱼类;80 年代中期,海洋捕量平均以 20%的速度增加,而捕捞对象只以鳀鱼、黄鲫等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它们已占总量的 60%以上,黄海、东海鳀鱼的总生物量已达到 300 万400 万吨。与 10 年前相比,19921993 年,渤海的无脊椎动物减少了 39%,鱼类产卵群体的平均体重只有 10 前的 30%,鲈鱼、鳓鱼、真鲷、牙鲆、半滑舌鳎、对虾、梭子蟹等重要经济渔业资源的生物量只有 10 年前的 29%,而鳀鱼、稜鳀等低值种类却增加了 2.4 倍。1998

17、年的调查表明,渤海渔业资源生物量已下降到 1992年的 11%。东海区大、小黄鱼、乌贼、马面 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带鱼、鲐鲹类及虾类资源虽相对稳定,但群体组成趋向低龄化、小型化。各海区由于捕捞过度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了捕捞种群的交替现象,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已到了极限。为了拓宽海洋资源的捕捞生产,从 1985 年起,我国开始发展远洋渔业,尽管起步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但发展速度较快,已先后开发了西非渔场、北太平洋渔场等三大洋渔 场,1996 年的产量为 92.6 万吨,占世界远洋渔业产量的 10%左右,占我国海洋捕捞产量的 7.4%,远洋渔 业已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该看到

18、,远洋渔业的发展将取决于远洋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技术装备优势的竞争。为了海洋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我国从 80 年代起开始向海洋试验放流鱼、虾、贝类,以增殖海洋渔业资源。从 1984 年至 1994 年间,全国沿海共增殖放流对虾约 272 亿尾,放流水域已从黄、渤海区扩展到东南海区的象山港、舟山海区、三门湾、乐清湾、东吾洋、三都湾、大亚湾、北部湾及珠江口一带,回捕 4 万多吨。在黄海、渤海、东海大规模放流 410 毫米伞径海哲碟状体 8 亿只,已开始回捕。在海洋岛底播虾夷扇贝 15 万亩,回捕率达到 30%,最高年产量达到 4 0005 000 吨。鲍鱼、海参、蚶类、牡蛎、河蟹、罗氏沼虾、梭鱼、

19、真鲷、黄盖鲽和大麻哈鱼等品种的放流规模正在扩大,一些水域水产资源有所增加,已显示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景,但该项工作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应该加强。(2)海、淡水养殖生产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品种、病害仍将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998 年,海水养殖产量达到 860 万吨,比 1978 年(42.4 万吨)增加 20.2倍,占全国水产养殖产量的 39.4%;海水养殖面积为 1 500 万亩,比 1978 年的151 万亩增加近 10 倍。我国海水养殖的发展得益于 50 年代海带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突破,60 年代紫菜人工育苗技术的成功,70 年代贻贝采苗和养殖技术大面积推广,80 年代

20、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和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和养殖生产的扩大,从而使海水养殖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海水养殖品种由传统的四大滩涂贝类发展到鱼、虾、贝藻、蟹、参等 40 多个品种,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虾养殖平均亩产由 1978 年的 22.5 公斤增加到 1991 年的 99公斤;贻贝养殖采用高新技术,平均亩产由 1978 年的 2.4 吨增至 6 吨;扇贝养殖实现零的突破,全国平均亩产 2.6 吨;海带养殖平均单产由 1978 年的 0.98 吨增加到 1991 年 2.06 吨,其它养殖品种的产量和单产也有较大的提高。1991 年,对虾养殖产量达到 22 万吨,比 1978 年(4

21、50 吨)增加 450 倍;养殖面积 1978年全国仅 2 万亩,1988 年发展到 244 万亩,1991 年调整到 221 万亩,1993 年后,由于对虾发生暴发性流行病,全国对虾养殖生产发生了大幅度滑坡,1994年对虾养殖产量仅 5.5 万吨,至今尚未恢复。贝类养殖,从 80 年代开始,1988年养殖产量 84.5 万吨,养殖面积 289.4 万亩,分别比 1983 年增加 89.1%和 2.3倍,其中扇贝养殖由 1978 年的空白发展到 1991 年的 19 万吨。藻类养殖,从50 年代中期开始,到 1985 年养殖面积 29.7 万亩,产量 27.0 万吨,其中主要是海带,它的养殖面

22、积占 59.3%,养殖产量占 94.1%。近几年来,贝类养殖由于品种退化,养殖密度过高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扇贝等养殖贝类发生大量死亡,扇贝的死亡率由 80 年代的 5%左右上升到 15%20%。鱼类养殖,开始是纳苗粗养,亩产仅 510 公斤,1958 年以后由于人工繁殖苗种的解决,1984 年后有了较大发展,养殖面积达到 67.9 万亩,养殖产量约 1 万吨,平均亩产 14 公斤;1988 年养殖面积降至 60.2 万亩,但养殖产量增至 3.27 万吨。1988 年,海参养殖产量为 107.9 吨。海水鱼、虾、贝、藻和海珍品育苗已有一定规模,全国已建成育苗能力 60 亿以上的海带育苗室,可满足

23、20 多万亩养殖用苗;紫菜育苗能力 6 000 多万贝壳,可供 10 万多亩的养殖用苗;对虾育苗水体近 70 万立方米,年育苗能力 1 000 亿尾以上;海珍品育苗室 7 万立方米,可年产扇贝苗 100多亿粒,鲍鱼苗 5 000 万粒,海参苗千万头,缢蛏苗 13.2 吨,蛤苗 27 吨。全国有 18 家海水鱼(包括真鲷、黑鲷、黄鳍鲷、河魨、大黄鱼、黄姑鱼、黑鮶、石斑鱼、鲈鱼和引进种大菱鲆、红拟石首鱼、美国条纹狼鲈等)育苗工厂,水面8.7 万平方米,年单位产苗量可达 100 万尾以上。 我国的淡水养殖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获得高速发展是在建国后。50 年代末“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从根

24、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依靠捕捞天然鱼苗的局面,使淡水养鱼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群众养鱼“八字精养法”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提高和发展,成为我国池塘养鱼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核心;以投放大规格鱼种,高密度多品种混养、高强度轮捕轮放、配合饲料和驯化养鱼技术的使用、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治为主要技术内容的大面积综合高产精养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在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了传统的桑基、蔗基、芽基和杂基鱼塘的养殖技术,配以畜、禽、蛋等综合养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养殖技术模式和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大中水面以网箱、网围、网栏的“三网”养鱼和湖泊养殖及化肥养鱼配套技术的突破和推广,使我国大中水面养殖生产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国淡

25、水池塘养殖亩平均单产 273.6 公斤,是 1978 年(46.0 公斤)的 5.95 倍;湖泊养殖亩平均单产 53.27 公斤,是 1978 年(9.0 公斤)的 5.9 倍;水库养殖亩平均单产 43.3 公斤,是 1978 年(6.0 公斤)的 7.2倍;河沟养殖亩平均单产 63.36 公斤,是 1978 年(37.34 公斤)的 1.7 倍。1996年全国淡水养殖面积 7 286.85 万亩,占可养水面的 75.4%,养殖产量 1067.4 万吨,分别是 1978 年(4 084.2 万亩,76.23 万吨)的 1.78 倍和 14.0 倍。其中全国池塘养殖面积 2 939.7 万亩,养

26、殖产量 804 2 万吨,分别是 1978 年的 1 082.7 万亩和 49.71 万吨的 2.7 倍和 16.17 倍,池塘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淡水鱼产量中占了 3/4,其中占养殖面积 21.7%的渔业专用塘,提供了 60.9%的产量。湖泊养殖面积 1 326.45 万亩,已占可养面积的 41.1%,养殖产量 70.6 万吨,分别是 1978 年的 796.65 万亩和 7.22 万吨的 1.67 倍和 9.78倍;水库养殖面积 2 282.25 万亩,已占可养水面的 80.8%,养殖产量 98.8 万吨,分别是 1978 年(1 812.6 万亩,11.22 万吨)的

27、1.26 倍和 8.8 倍;河沟养殖面积541.2 万亩,已占可养面积的 47.1%,养殖产量 56.1 万吨,分别是 1978 年(392.25 万亩,8.07 万吨) 的 138 倍和 6.95 倍。1996 年,全国已有淡水鱼类苗种场 1 390 余个,池塘面积 178 万亩以上,生产淡水鱼苗产量 3 183 亿尾,其中人工孵化鱼苗 2 977 亿尾,占总数的 93.5%,培育鱼种 400 亿尾,约 90 万吨。70 年代以来,我国以现代设施为载体的集约式、工厂化养殖鱼有了一定发展,以热电厂温排水养鱼为主的养鱼工厂有 109 家,年产鱼 50100 吨,它们分布在黑龙江、苏、鲁、豫地区和

28、新疆及河西走廊;以冷流水养殖虹鳟为主的集约式养殖场,已分布到 22 个省、市、区,有 500 多家,年产虹鳟鱼 3 0004 000吨;以加温或日光温室的海淡水育苗或养成场有 1 万余家。70 年代以来,上海、北京、湖北、深圳、宁波、营口等先后引进西德、日本养鳗工厂技术和设施,可年产鳗 320 吨,鲤鱼 180 吨;山东荣城、上海青浦引进了韩国的鲆、鳖工业化养鱼技术。目前,我国最大的全封闭工业化养鱼厂是中原油田的 6 000 平方米水面的养鱼工厂,年产鱼 600660 吨。工业化养殖的主要品种有鲤、鲫、罗非鱼、草鱼、虹鳟、鳗、牙鲆、对虾、鲍、鳖等鱼和育苗。我国的设施养鱼还刚刚起步。80 年代以

29、来,我国的渔用饲料工业发展很快,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产、稳产起了重要作用。全国现有大中型渔用饲料厂 360 家,年设施生产能力 270 万吨,比 1988 年增加 116 万吨,年生产渔用配合饲料 130 万吨,比 1988 年增加近 1倍。饲料生产设备已基本国产化。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饲料质量已有很大提高。目前,鳗鱼饲料主要指标已超过台湾,与日本相同,饲料系数 1.5左右;对虾饲料系数 1.8 左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配合饲料已应用于鲤鱼、草鱼、团头鲂、罗非鱼、虹鳟、鳗鱼和对虾;鳖、罗氏沼虾、河蟹、鲍和海水鱼等名优品种的饲料生产发展也很快。有些品种如鳗、鲤、对虾等从育苗到养成的饲

30、料已进入系列化。同时,渔用饲料正逐步向规模化发展,一些小厂被淘汰。1988 年,全国饲料厂有 1 000 多家,在总产量翻番的情况下,目前只剩下不到 400 家。饲料的进口量下降,不久将全部替代进口品。目前,渔用饲料发展存在的问题,除管理、生产外,主要是基础研究落后,系统的科学研究缺乏,大多数养殖品种饲料营养需求研究不深入,制约了渔用饲料业的发展。水产(鱼、虾、贝)病害研究和防治,从 50 年代就开始,到 80 年代,较集中于细菌性和寄生虫性鱼病研究和防治,近期则较多地研究病毒性鱼病。由于我国采用施肥养鱼和多品种混养的综合养鱼技术,鱼病的种类多,流行范围广,给鱼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已

31、发现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霉菌等病原性和非生物因子引起的鱼病约有 100 余种;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现并流行的鱼类暴发性传染出血病和对虾病害,已成为水产养殖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我国鱼病学研究紧密结合生产,除进行病原、病理学研究外,着重进行鱼病防治技术与对策研究,形成了我国鱼病学研究的特色。目前,大多数常见的细菌性鱼病已能控制,近期集中对虾等病毒性病的研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我国的鱼病学研究,在鱼病学基础研究和病毒性的研究水平上,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3)水产优良品种选育和优异种质资源开发,促进了水产业的高速发展,但与生产发展需要仍有很大差距良种是水产业增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育成

32、一个良种可以增产 15%以上。我国水产良种选育,从 60 年代开始至 90 年代,共育成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玻璃红鲤、建鲤、松浦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德国镜鲤选育、彭泽鲤等 8 个鲤、鲫鱼品种。70 年代,全国进行了涉及 3 个目、5 个科、32 种鱼类的 112 个杂交组合的杂交,除鲢鱼和鳙鱼、草鱼和团头鲂、鲤鱼和鲫鱼的杂交,杂种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如生产快、抗病等,并少量应用(如湖南的湘云鲫)于生产外,其它杂交组合都未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鲤鱼品种间杂交,获得了几个具有生长优势和应用价值的杂交种,如丰鲤、荷元鲤、颖鲤、岳鲤、三杂交鲤等,这些杂交鲤一些在全国推广,一些

33、在地方推广都取得较显著的经济效果,推广面积都在 20 万亩以上。我国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从 50年代起全国开展了海、淡水水产生物种类和生物学调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开展长江、黑龙江、珠江三江“四大家鱼”和罗非鱼、团头鲂、银鲫、镜鲫等种质多样性研究,开展了鱼类配子保存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野生种类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60 年代以来,野生种质的开发利用,对我国养殖生产的增产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如团头鲂、银鲫、异育银鲫、鳜鱼、头吻鮠、梭鱼、鲻鱼、牙鲆、河鲀、真鲷、大黄鱼、石斑鱼、对虾、河蟹、鳖等 40 余种,已成为沿海滩涂、内陆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主养品种或塔配品种。团头鲂

34、和异育银鲫的养殖面积在 30 万50 万亩,养殖产量在 20 万吨左右;鳜鱼养殖面积在 10 万亩以上,产量 1 7641 吨;河蟹的养殖面积在 3 500 亩,产量17 473 吨(1993 年) 、甲鱼养殖面积 3 万亩,产量 4 427 吨;鳗鱼养殖面积 13万亩,产量 8 万吨(1993 年) ;石斑鱼主要是网箱养殖,1992 年广东、福建发展网箱 1 000 多个,网箱年产量为 70 万公斤。优良品种的引进,从 1957 年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到 1994 年共引进水产增养殖对象 65 种,其中淡养殖种 47 种,海水养殖种 11 种,饵料生物 6 种。在这些引进种中已有约 20%的种

35、类在全国适宜地区试养和推广,并形成一定的商品养殖规模,如罗非鱼、虹鳟、白鲫、革胡子鲶、罗氏沼虾、海湾扇贝、太平洋牡蛎、淡水白鲳、露斯塔野鲮、鲈鱼、德国镜鲤等。1990 年,这些种类的放养面积约为 280 万亩,产量约 37 万吨,分别占全国同期水产养殖总面积与总产的 4.4%与 6.1%。其中引种效果最好的是罗非鱼及其杂交种,1990 年养殖面积为 180 多万亩,产量约 20 万吨;虹鳟推广到 20 个省市,500 多家养殖场,年产 3 0005 000 吨;淡水白鲳全国养殖面积不详,1988 年广东养殖面积为 2.2 万亩,产量 550 吨;美国加州鲈,1990年养殖面积 10 万亩,产量

36、 1 000 吨;尖吻鲈,1987 年广东养殖产量 1 000 余吨;德国镜鲤作为杂交亲本,培育出的杂交种,1990 年推广面积(混养)550 多万亩,主养面积 5.7 万亩,产量 26.1 万吨。引进的海湾扇贝、太平洋牡蛎、虾夷扇贝、绿鲍和红鲍等 6 种,海湾扇贝全国养殖面积 39.8 万亩,产量 72.8 万吨,亩产 3 000 公斤;太平洋牡蛎等正在扩大生产。罗氏沼虾、斑节对虾和麦龙虾等 4 种,罗氏沼虾已全国推广,1994 年养殖面积 3.5 万亩,产量 3 809 吨,年育苗量 2 亿多,亩产 100 公斤。生物技术育种,近 20 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鲤、鲫移核鱼已育成,并在四川等

37、地推广养殖,同时应用于颖鲤的杂交亲本,杂交种颖鲤全国推广后,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鲤、鲫细胞工程鱼已育成,已推向生产,年生产鱼苗 200 万300 万尾。应用雌核发育和性别控制相结合的技术育成的松浦银鲫和用同工酶标记技术选育的高背鲫都已推广。海藻单倍体育种、紫菜体细胞酶法育苗、对虾三倍体、四倍体育苗取得突破。由海洋“863”项目支持的海水鱼、贝三倍体细胞工程育苗、性别控制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取得进展,育出了全雌性鲆种苗、转外源基因真鲷 100 尾和牙鲆苗 1000 尾,外源基因的整合率 22%。从“七五”开始的“863”项目,鲤、鲫鱼快速生长基因工程育种,已获得转外源 基因的 F3,遗传率达到 60

38、%90%,有性成熟亲鱼 600 余尾。发现一尾生长速度比对照鱼快 1.8 倍的“超级”生长转基因鲤鱼,现已 4 龄,可望今年繁殖后代。获得了一批可繁殖和生态安全的鲤、鲫不育鱼的亲鱼,它具有雌核发育特性,可望成为世界上最早上市的转基因鱼。尽管生物技术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进入生产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我国水产良种不多,鲤鱼的更换率仅 12 次,其它养殖品种还都是野生种,水产良种的选育速度显然落后于生产。(4)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较大渔业生态环境,是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渔业环保工作,已在长江、珠江、黑龙江三大流域和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海区建立了国家级渔业环境监测站,重点省

39、市也有渔业环境监测机构,已有一支较大的水域环境监测队伍,开展了海区渔场生态环境调查和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制订了“渔业水质标准”和一系列水域环境质量标准,开展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一些地区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进行不适当的围湖造田、填海围垦、工厂有毒废水的大量排放和高密度养殖带来的自身污染,使渔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80 年代以来,沿海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加。90 年代以来,有记录的已发生赤潮 310 次,而且有毒赤潮生物种类和发生次数逐年增加。1997 年 10 月至 1998 年 4 月,广东和香港水域相继发生赤潮,仅网箱养鱼就损失 3.

40、5 亿元;接着又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发生,面积达 5 000 多万亩,使贝类大量死亡,经济损失达 5亿元。黄、渤、东、南四海沿海水域的 COD 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增加,无机氮浓度全部超标,尤以长江口、珠江口、大连湾、胶州湾、辽东湾和渤海湾污染最严重。全国 1200 余条河流中,有 850 多条受到污染,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在 2 800 多公里河段上鱼虾基本灭绝。1997 年全国七大水系中,有 50%河流有机物污染,86%的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超标。大型淡水湖和城市湖严重富营养化。19861996 年,中营养状态的湖只占 39%,而富营养或超富营养状态的湖占 61%。水库污染相对较轻,部分

41、水库总磷、总氮和挥发性酚超标。养殖池塘严重老化和富营养化。污染源主要来自工厂废水中的汞、镉、铅、砷等主要重金属离子。沿海工业城市直接排海的污水达 100 亿吨,主要有害物质达 146万吨。目前,虽然污水排放量总体下降,但局部地区上升。河口和沿海水域,主要是石油污染,1985 年以来,石油浓度的超标率达 54%。南海沿海水域石油污染较严重,历年都超标。长江口、珠江口、大连湾、胶州湾石油严重污染。农药和环境激素污染严重,已认定的环境激素类物质有 70 余种,如二恶英、多氯联苯、DDT 等,它们能干扰水生生物和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和免疫等基本功能。它们来自工农业和生活用品中的油漆、清洁剂、

42、化装品、纺织品、杀虫剂、除草剂和塑料制品等。其次是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和增养殖场老化引起的污染,如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渔用营养物质、渔用药物等,使水体营养指数升高,下层水体贫氧,表层水体中硫化物、有机质和营养盐升高,残留药物积累,有害微生物和噬污生物占优势,养殖水域生态失衡,各类病害频繁发生,导致对虾、贝类大量死亡和赤潮的发生。因此,渔业环境污染已是影响水产业高速发展的“瓶颈”之一。(5)水产加工业有很大发展,但深加工能力差,附加值不高水产加工是提高水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表现。建国以来,我国水产加工业有了很大发展,1996 年全国共有水产冷冻加工企业 5 362 家,加

43、工能力达到 1 032.1 万吨,加工产量为 431.2 吨,约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 30.6%,水产加工品总产值为 338.46 亿元。现有水产冷库 4 231 座,冷冻能力 7.7 万吨/天,冷藏能力 110.9 万吨/次,制冰能力 8.7 万吨/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已建成冷冻调味食品、鱼糜、鱼片生产线 60 余条,烤鳗生产线 50多条,紫菜精加工生产线 170 余条,干制品生产线 100 多条,盐渍海带、裙带菜生产线 50 余条;还引进了一批鱼糜食品、模拟食品、鱿鱼丝、冷冻升华干燥、单冻和冷调味食品等生产流水线和单机。虽然,我国水产品加工有了较大发展,但加工能力与世界相比还落后 37.

44、1%。各省淡水鱼加工能力很低,淡水鱼重点省的广东、两湖、安徽、江西和江苏等 6 省仅占 68%,水产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的开发还刚刚起步,因此,水产加工业的研究必须加强,应提高它的地位,否则将影响我国水产业的持续发展。(6)现代渔业装备和工程有了一定基础,但与渔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现代渔业装备和工程是使水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我国现代渔业装备和工程,从 50 年代起步,至今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我国水产业持续高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在:渔船从机帆船发展到钢质渔轮,目前正向 FRP化发展;捕捞机械解决了起网机、绞网机,传动系统由过去简单机械传动改为低压、中高压液压传动,提高了捕捞作业效率

45、,改善了操作的安全性。水产养殖解决了挖塘、清淤、增氧、水质净化、颗粒饲料加工等配套机械,已成为水产养殖高产中不可缺少的装备。由于海、淡水网箱养殖业和海洋流刺网渔业的发展,渔网纺织机械业已成为现代渔业装备中的新兴产业。水产品加工解决了制冰、冻结、干燥、鱼糜加工、海藻类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及鱼粉加工等设备。90 年代中期研制的渔用 GPS 卫星导航仪,现已走向普及。随着我国由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粗放养殖向集约式养殖、高产模式渔业向持续生态渔业、常规渔业向新技术渔业转变中,现代渔业装备和工程将获得更大发展。(7)渔业经济和渔业信息技术刚刚建立渔业经济和渔业信息技术,为国家的现代化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将

46、越来越被国家和生产者重视。我国的渔业经济研究和管理是从 50 年代开始,首先在水产院校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黄海水产研究所等设立了渔业经济学的教研室,渔业经济研究所;1978 年成立了全国渔业经济研究会,到 1990 年有 29 个省市(区)先后成立了渔业经济研究会,黑龙江省设立渔业经济研究所,全国有从事渔业经济工作人员 5000 余人。1983 年,召开了全国渔业经济研究会,许多研究成果为国家起草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六五” 、 “七五”期间开展了渔业经济体制改革、渔业经济管理、渔业生态经济、渔业资源经济、水产科技进步等的研究,出版了中国渔业经济 技术经济手册(水产卷) 水产经济工作手册

47、 渔业技术经济学 、 渔业经济管理学等专著,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基础,同时,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近些年来,开展了“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渔业发展战略” 、 “渔业经济结构” 、 “渔业经济政策” 、 “渔业科技进步的经济分析”和“渔业经济法规”等课题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将为国家的水产发展提供了依据。信息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被国家重视。我国渔业信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有较大进步和取得了很大成绩,从 80 年代起计算机技术开始引入渔业,已建成了渔业科技文献、全国渔业区划、实用养殖技术、科技成果和专利等几十种渔业信息数据库,开展了科技成果查新和科技文献检

48、索等社会服务;水科院院部和各所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与国际互联网连通的网络信息系统。 “八五”期间,开展了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信息处理系统(RS )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等在渔业生产上的应用,利用“RS”技术和“GPS”技术, “DOAA”卫星信息,再经图象处理得到海洋温度场、海洋锋面和冷暖水团的动态变图,以实现海况、渔况测预报业务;利用美国资源卫星的“TM”信息,对我国 10 几个湖泊的形态、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分布、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估计,以实行大型湖泊生态环境的宏观管理;研制成功带航迹显示作用的渔用“GPS”和“渔船航海工作电脑系统” ,为渔船更新导航系统和保证了渔船的安全

49、航行等。4.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骨干队伍建国后,我国除西藏外,29 个省市都先后成立了水产研究所,加上上海水产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 6 所大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以及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研究所等形成了全国性的渔业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对我国渔业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研究体系中,最活跃、成果最多的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该院设有长江、珠江和黑龙江三个流域所和黄渤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所,为渔业现代化提供装备和工程技术的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所和挂靠在我院的黄河水产研究所、鱼病研究室,以及营口、长岛、北戴河、下营等 4 个海洋渔业资源增殖站。现有科研人员 1 400 多人,其中高级职称 330 多人,中级职称 640 多人。在近 20年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 、 “对虾工厂化育苗” 、“远洋渔业资源调查” 、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 、 “鱼虾暴发性流行病” 、 “现代渔业装备和工程” 、 “优良品种选育”等对我国水产生产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突破成果,获得部(省)以上奖励 370 多项,其中国家奖 35 项,其它奖 400 多项。这支队伍经验丰富、思维活跃、刻苦忍耐、工作勤奋、素质高,是一支 21 世纪水产科学研究必须依靠的科研队伍。(二)任务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