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方管理心理学主要理论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为费斯廷格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认知失调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 认知失调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是指一个人
2、的态度和行为等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为了正确理解失调论的含义,我们必须注意下面两点:首先是有关“认知”的概念。在费斯汀格的原意中,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认知结构中的“要素” ,一个要素即一个认知。它们是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它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外部客
3、观事物的认识。 总之,它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若某种事实尽管存在,但个体并没有意识到,那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的认知。任何两种认知或者是一致的,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相关的。只有在两者既相关,又不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失调。第二个注意之点在于“由。 。 。 。 。 。可以推出”的确切含义。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要素之间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是由个体的心理意义决定的。换句话说,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就一个个体来说,如果由一个认知可以推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那么两个认知就是不协调的。实际上,这两个认知在逻辑上并非一定不一致,只是因为个体依照自己的心理
4、逻辑才体验到了两种认知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失2调。 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对费斯汀格来说,认知的不一致就意味着认知不协调或失调。关于认知失调的定义,费斯汀格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人有这样两种认知:“抽烟能导致肺癌” , “我抽烟” ,这个人就会体验到
5、认知失调。因为由“抽烟能导致肺癌”可以推出“我不应该抽烟”的结论。为了正确理解失调论的含义,我们必须注意下面两点:首先是有关“认知”的概念。在费斯汀格的原意中,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认知结构中的“要素” ,一个要素即一个认知。它们是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它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之,它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若某种事实尽管存在,但个体并没有意识到,那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的认知。任何两种认知或者是一致的,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相关的。只有在两者既相关,又不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失调。第二个注意之点在于“由。 。 。
6、。 。 。可以推出”的确切含义。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要素之间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是由个体的心理意义决定的。换句话说,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就一个个体来说,如果由一个认知可以推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那么两个认知就是不协调的。实际上,这两个认知在逻辑上并非一定不一致,只是因为个体依照自己的心理逻辑才体验到了两种认知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失调。 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最简单的方式是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致最容易导致失调,
7、一个人在态度上可能反对战争,这样“我反对战争”和“我参加战争”就是两种矛盾的认知,个体也就必然产生认知失调。这3种范例同样可应用于两种不一致的行为。 在谈到失调对行为的影响时,费斯汀格做了两个假定:“当失调存在时,由于个体心理上的痛苦,个体则试图减少失调,达到认知和谐,以减少心理上的不舒适体验。当失调存在时,除了努力减少失调外,个体还积极地避开可能导致增加失调的情景和信息” 。减少失调可通过三种方式:(1)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2) 改变自己的行为。(3)改变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例如,倘若抽烟导致认知失调,个体减少失调的方式是:停止抽烟,或改变对抽烟消极后果的认识。 二、平衡理论1958
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 )提出了改变态度的 “平衡理论” ,又被称为“P-O-X 理论” ,P 与 O 各代表一个人,X 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 POX 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
9、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例如:P 为学生,X 为爵士音乐,0 为 P 所尊敬的师长。如果 P 喜欢爵士音乐,听到 0 赞美爵士音乐,P0X 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 的认知4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 P 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 O 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 P 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
10、论。海德的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 用符号 P 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 O 与 X 表示二个态度对象。 O 与 X 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 P 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 O 与 X 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
11、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 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 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 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现将上述的 P-O-X 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 ”表示负的关系,那么, 共有 8 种工,其中 4 种是平衡的结构,4 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如图(P-O-X 关系形式):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
12、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 P(女青年) ,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 P 的男朋友) ,X(男青年 O 自愿当清洁工) 。 5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 对 O 与 X 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 对 O 与 X 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 对 O 持赞成态度,对 X 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 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 改变对 O 的看法,认为 O 很老实,肯干; P 改变对 X 的看法,认为 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 劝说 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
13、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管理心理学 主编 王德清 杨东三、领导作风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概述 美国管理学家罗夫怀特(Ralph k. White)和罗纳德李皮特(Ronald Lipper)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怀特和李皮特所提出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权威式、参与式、放任式领导方式,是最有影响的分类。 三种领导方式理论内容 1.权威式领导 所有政策均由领导者决定;工作分配及组合多由领导者单独决定;领导者对下属较少接触。此类领导者也被称为是“独裁式”的领导,他们几乎决定所有的政策;所有计划及具体的方法、技术和步骤也由领导者发号施令,并要
14、求下属不折不扣地依从;工作内容、资源的分配及组合,也大多由他单独决定;平时他们对下属和员工的接触、了解不多,如有奖惩,也往往是对人不对事。大多数权威式的领导者为人教条而且独断,往往借助奖惩的权力实现对别人的领导, 对下属既严厉又充满要求。 2.参与式领导 6参与式领导者一般会在理性的指导下及一定的规范中,使下属及员工为了目标做出自主自发的努力,他们往往认真倾听下属的意见并主动征求他们的看法。参与式领导者将下属视为与己平等的人,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在参与式领导者管理的团队中,主要政策由组织成员集体讨论、共同决定,领导者采取鼓励与协助的态度,并要求下属员工积极参与决策;在确定完成工作和任务的计划、
15、方法、技术和途径上,组织成员也有相当的选择机会。通过集体讨论,领导者使团队成员对工作和任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就此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 参与式领导方式按照下属及员工的参与程度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咨询式:领导者在做出决策前会征询组织成员的意见,但对于组织成员的意见,他们往往只是作为自己决策的参考,并非一定要接受。 共识式:这类领导者鼓励组织成员对需要决策的问题加以充分讨论,然后由大家共同做出一个大多数人同意的决策。 民主式:领导者授予组织成员最后的决策权力,他们在决策中的角色则更像是一个各方面意见的收集者和传递者,主要从事沟通与协调。 3. 放任式领导 此类领导者喜欢松散的
16、管理方式,极少运用手中的权力,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决策权都完全下放,并鼓励下属独立行事。他们对下属员工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下属自己确定工作目标及行动。他们只为组织成员提供决策和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信息、资料、资源和条件,提供一些咨询,并充当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人,而尽量不参与、也不主动干涉下属、员工的决策和工作过程,只是偶尔发表一些意见,任务的完成几乎全部依赖团队成员的自主工作。这种领导方式虽然控制力较弱,但对专业人员却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曾有美国学者通过一项实验来探讨以上三种领导方式哪一个更优越。实验是将一群孩子分成三个小组来堆雪人,事先分别训练各组的组长按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行事。实验表
17、明,放任式领导下的小组工作效果最差,所堆的雪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如其他小组。权威式领导下的小组,堆的雪人数量最多,说明工作效率最高,但质量不如民主式领导下的小组。在民主式领导的小组中,由于孩子们积极主动发表意见,显示出很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小组长7又在旁引导、协助和鼓励,结果堆出的雪人质量最高,但工作效率不及第二组,因为孩子在商量时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讨论才达成了一致意见。这次实验表明,权威式和民主式领导利弊并存,而放任式领导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弊多利少。-管理心理学新编四、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简介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
18、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 双因素理论8激励因素是指能
19、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 (国内各教科书翻译为:不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不满意,等于是说没保健因素时不满意,有保健因素时也没有什么不满意;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满意,等于是说有激励因素时会感到满意,没有激励因素时也感不到满意。逻辑混乱,且与赫茨伯格原意不符,显然是原翻译错误,而教科书又长期错误运用,所以特加以修改并加以说明。欢迎有原文者提供原文资料并给予批评) 。双因素理论的产生过程赫茨伯
20、格(Fredrick Herzberg),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曾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双因素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最主要的成就,最初发表于 1959 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在 1966 年出版的工作与人性一书中对 1959 年的论点从心理学角度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阐发,1968 年他在哈佛商务评论 (12 月号)上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职工一文,从管理学角度再次探讨了该理论的内容。赫茨伯格调查图 20 世纪 5O 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 11 家工商企业机构中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
21、调查访问,调查中他设计了许多问题,例如, “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满意?” “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不满意?” “原因是什么?”等等,请受访者一一回答。目的是验证下列假设:人类在工作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需要,即作为动物要求避开和免除痛苦的需要和作为人类要求在精神上不断发展和成长的需要。9赫茨伯格调查图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调查结果可用图示表示如下:在图中,纵坐标
22、上列出的是影响职工满意程度的因素。每种因素对应着一个长方形线框,其长度表示该因素在面谈中出现的频数,宽度表示满意或不满意情绪持续的时间。横坐标的左半段表示因某项因素不具备或强度低而导致不满意,右半段表示因某项因素具备或强度高而导致满意,数字表示因素出现频数百分比。保健因素:赫茨伯格从 1844 个案例调查中发现,造成员工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不善。这些因素的改善,虽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真正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却能解除员工的不满,故这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研究表明,如果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
23、极怠工,10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激励因素:赫茨伯格从另外 1753 个案例的调查中发现,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等等。这些因素的满足,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热情,对于员工的行为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常常是一个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好办法。研究表明这类因素解决不好,也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它虽无关大局,却能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因此,赫茨伯格把这种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赫茨伯格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在两种因素中,如果把某些激励因素,如表扬和某些物质的奖励等变成保健因
24、素,或任意扩大保健因素,都会降低一个人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内在满足,引起内部动机的萎缩,从而导致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降低。对双因素理论的误解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现在普遍单纯认为激励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等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内容,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内容。有人甚至因此将这些内容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对比,认为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错误联系激励因素则相当于社交、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实际上,就赫茨伯格调查结果图示我们可以
25、看出,大部分项目因素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其既有激励因素的一面,也有保健因素的一面,只是有些项目因素在更多时间与频率上更倾向于激励或保健因素而已。更何况,赫茨伯格的调查有其局限性和非典型性,固定地认为社会各阶层和各时代都是如此心理倾向是不客观现实的。11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错误联系双因素激励理论的谬误与贡献双因素理论的谬误1、双因素以满意不满意作为判断员工是否具有积极主动性的标准具有主观性。实际上,员工满意既可表现为以岗为家、认真负责,也可表现为志得意满、不求进取,前者是员工忠诚职守的表现,而后者是员工具有颓废心理的显示;而不满意亦可表现为忠言与建议,也可表现为冷漠与敌视,前者亦是员工工作主
26、动可靠的显示,后者则又是员工消极被动的表现。所以说,双因素理论是就各项因素的满意与不满意程度进行的调查研究,既没将满意程度与被调查人的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判断,也没有将“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12联系起来,只是主观地以“员工对某项因素满意就有相应的积极主动性”为判断的唯一前提,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法纪法规、权威榜样等内心与外界压力因素对人们积极主动性的正面影响,且具有主观臆测的成分。2、双因素理论调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同时,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刘云硕士 2004 年通过对国内
27、 5 家企业,以随机抽取一些绩效高的员工和绩效差的员工为调查对象,发放收回了 115 份有效问卷,由此在其所作的保健和激励因素对员工激励作用的调查分析中得出了:“激励因素具备时,员工可能会出现高绩效,也有可能会出现低绩效;保健因素具备时,员工也是可出现高绩效,可能出现低绩效;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励因素未必具有激励作用,保健因素也未必没有激励作用”的结论。因此对于赫茨伯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3、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赫茨伯格的调查研究只是针
28、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的,而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就国内的农民工、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管理阶层相比,不可能一致都将工资薪金作为保健因素,而都将成就感作为激励因素,恰恰相反的是:对于农民工来说,工资薪金相对于成就感则往往是更具有激励作用的,因此说赫茨伯格的调查是有其局限性和非典型性的。 双因素理论的贡献双因素理论尽管有以上的不足与谬误,但其“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保健因素的改善,却难以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从而真正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及“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但激励因素
29、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这两个论断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在现实中往往也会看到类似现象,比如当我们年年过年前给员工发福利时,往往也不见员工因此在工作上会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但若我们某年取消了这一福利政策又往往会造成人们的不满甚至因此消极怠工。再比如当管理层13将公司办得象家一样,照顾得面面俱到、互相间关系其乐融融、环境优美、福利良好,固然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若管理层将公司办得就象公司一样,也就不见得员工就因此而感到不足不满了。所以说,双因素理论的这两个论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双因素理论的谬误除了其单纯地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划分归类以外,
30、关键还在于其将满意表现与积极主动性联系起来,而将不满意表现与消极被动性联系起来。有满意的表现虽然不一定就有积极主动性,但企业单位的工作责任目标必须满足员工的需求需要才能具有激励作用却是受到人们公认的。按照双因素理论的叙述满足了保健因素则会使员工不会不积极,但也不会使其积极,且过度的保健因素的满足反倒会滋生惰性;同时给予其激励因素会使员工很积极,但不给予其激励因素也不会使员工不积极。所以,双因素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告诉了管理层:尽管在人们需求需要与其责任目标相统一的条件下人们才会有积极主动性,但有些需要需求形式是难以完全满足或只能给予其基本满足的,而有些需要需求形式尽管不是员工内心里主动追求的,
31、但却能最大激发其满意满足程度,进而由此最大程度激发其积极主动性。双因素理论的运用方法与原则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核心在于:“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这一论断,因此如何认定与分析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并“因材施政”这才是关键。比如就销售从员的工资薪金设计来说,按照双因素理论,应该划分为基础工资与销售提成两部分,基础工资应属于保健因素,销售提成则属激励因素,对销售人员而言,通常做法是低工资高提成,这样才能促使销售人员尽可能的多做业务。所以,将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运用于管理,首先在于对存在的各因素进行质的分析与划分,明确或创造出保健与激励因素两部分
32、;其次,再进行量的分析与划分,既保障保健因素的基本满足程度,又尽量地加大激励因素的成分,从而最终由此最大程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有什么实质区别?保健因素应该满足到什么程度?激励因素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分量?这种量的划分原则是什么?14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实质区别就在于“平等因素”与“公平因素”的区别,凡是共同享有的、共同承受的、共同面对的就是平等因素,而与其工作职责目标紧密统一的,必须按工作成就成绩分层次、分等级享有、承受与面对的则就是“公平因素” 。凡是平等的必然是保健的,因而是必须给予其基本满足,但却是永远难以完全满足的因素;相反,凡是公正的必然
33、是激励的,因而虽然是员工不会主动要求的,但却是最大程度地有激励性的,从而也是应该给予提倡与实施的。我们知道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实质区别,就明白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区别,而没有内容上的区别,任何内容都可能因其平等享有或公平处置而具有保健性或激励性,当然可就多项内容划分为保健与激励的,但也可就一项内容划分为保健与激励的,例如薪金就可划分为基本工资与奖金两部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在量上的划分,关键还是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当员工的工作性质安全舒适度要求很高时,高工资高福利政策也就是必须的,比如很多高科技公司对员工之所在福利待遇上照顾地无微不至、工作环境也搞得优美随意、工作时间非常宽松
34、,其原因就在于高科技公司的工作是高创造性的,创造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的产生往往与需要创造人心无旁骛,由此高基本工资福利与高福利待遇显得也就非常重要。相反,当员工的工作性质需要其高外向性,必须面对外面各种令人畏难的艰难困苦环境时,实施低基本工资与高激动工资也就非常必要,比如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就反映了这一道理。注解利 昂 费 斯 廷 格 1919 年 5 月 8 日 生 于 纽 约 市 。 1939 年 在 纽 约 市 立学 院 完 成 大 学 教 育 之 后 , 他 去 衣 阿 华 州 立 大 学 , 1940 年 得 硕 士 学 位 ,1942 年 得 博 士 学 位 。 先 后 在
35、 衣 阿 华 大 学 、 罗 切 斯 特 大 学 、 马 萨 诸 塞 理 工 学院 、 密 歇 根 大 学 和 明 尼 苏 达 大 学 担 任 教 学 和 研 究 工 作 之 后 , 于 1955 年 任斯 坦 福 大 学 心 理 学 教 授 。 1957 年 , 当 时 任 斯 坦 福 大 学 心 理 教 授 利 昂 ?费 斯廷 格 知 写 的 认 知 失 调 理 论 (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一 书15出 版 。 1968 年 , 他 参 加 了 纽 约 市 社 会 研 究 新 学 校 的 教 授 会 。 费 斯 廷 格 认 为 ,人 基 本
36、上 是 一 个 试 图 使 其 生 活 协 调 有 序 的 有 思 维 的 个 体 。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896 年 2 月 18 日-1988 年 1 月 2 日):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1923 年-)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 30 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曾任美国凯斯大学心理系主任。在激励因素取得成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赫茨伯格回到
37、了与他于 1968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发表过的一篇论文的争论上,这篇论文的题目是:“ 再问一次,你如何激励员工? ”重印后共售出 100 万份的成绩是其成为该刊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文章。赫茨伯格还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员工等 100 多篇论文。在美国和其他 30 多个国家,他多次被聘为高级咨询人员和管理教育专家。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在管理学界的巨大声望,是因为他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与保健因素理论” 即“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赫 茨 伯 格 的 主 要 著 作 有 : 工 作 的 激 励 因 素 ( 1959, 与 伯 纳 德 莫 斯 纳、 巴 巴 拉 斯 奈 德 曼 合 著 ) 工 作 与 人 性 ( 1966) 管 理 的 选 择 : 是 更有 效 还 是 更 有 人 性 ( 1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