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质学理论对比.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6416435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理论对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质学理论对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质学理论对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质学理论对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质学理论对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质学理论(地质力学、板块学、地球新论)对比项 目 对 比提出人地质力学李四光板块学 勒皮雄 地球新论 江发世地壳运动定义地质力学 无板块学 无地球新论 地壳及组成物质岩石相对某一参照物发生位置变化叫做地壳运动。固体地球坚硬的外层叫做地壳,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地壳及组成物质岩石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位置变化以及风化作用对地壳及岩石的剥蚀、搬运等作用都属于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分类地质力学经向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板块学 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大陆型板块大洋型板块地球新论1、以银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2、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3 、以地轴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4、以地理坐标为参

2、照物的地壳运动; 5、以地表物体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6、以球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力来源地质力学地球自转快慢引起板块学地幔热对流引起地球新论1、以银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是地球绕银心公转引起的银心捕获太阳形成的。2、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引起的太阳捕获地球形成的。3、以地轴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外球转动引起的。4、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是地球自转由两级向赤道的离心力与自转时各区域大小、质量、位置等不同引起各区域快慢不同,共同作用形成。各种地壳运动都会引起:以地表物体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以球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地球结构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无地球新论依据地震波和物

3、态,将固体地球结构进行了重新划分:固体地球结构(一级、二分层)示意图 地球内部运动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无地球新论地球起源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无地球新论在距今 46 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地核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内过渡层。地球外表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外壳。外壳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外过渡层。在地球的中间形成液态层,地球形成分层结构,由内向外:地核、内过渡层、液态层、外过渡层、外壳。地球是在太阳系外宇宙空间形成的,在距今 5.4 亿年前,地球运行到太阳附近时被太阳捕获,成为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地球开始有了

4、阳光,地质时期进入显生宙的古生代。在装满水的瓶子里放入一个石子,系上一根绳子绕手旋转,结果:在瓶子内的石子始终偏向引力的另一侧。 同样道理,地球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旋转,内球将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地球的内球或地核转动比外球快,由于地球的内球不在地球中心,始终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导致内球和外球转动的角速度不一样,内球快,外球幔。角速度 =V / R ,V 为线速度,R 为半径。在 A 点内球的半径小于 A 点到地球中心,依据角速度公式,内球角速度大于外球的角速度。地球物质来源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无地球新论形成地球的物质来源于宇宙,是通过引力由地核捕获的。 在距今 46 亿(?)

5、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地核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内过渡层。地球外表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外壳。外壳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外过渡层。在地球的中间形成液态层,地球形成分层结构,由内向外:地核、内过渡层、液态层、外过渡层、外壳。生命起源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无地球新论逆向思维,地球破碎了其上的生命怎么样?或完整或破碎漂浮在宇宙在。无性繁殖的如杨、柳等,到适合的星球上就会生根发芽。很多动物能冬眠,有些冻死后能复活。地球破碎后,漂浮在宇宙空间的冬眠等动物,降落到适合的星球就会复活。地球上的植物是宇宙植物在地球上的生根发芽

6、。地球上的动物是宇宙动物在地球上的复活。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宇宙岩浆来源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岩浆是由地球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量使固态物质重熔形成的。地球新论是地核通过引力核捕获宇宙中高温熔融物质形成的。宇宙高温物质来源,在地球内 29004700 公里处,地震横波消失,证明是液态物质。如地球破碎,这些物质就漂浮的宇宙中。在距今 46 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地核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内过渡层。地球外表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外壳。外壳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外过渡层。在地球的中间形成液态层。地球的液

7、态层是岩浆。岩浆运移动力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岩浆是由地球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量使固态物质重熔形成的。大洋地壳俯冲到大陆地壳下,被重熔。岩浆运移动力是热循环作用形成的。地球新论地震成因地质力学地质体受力作用超出强度而产生的。板块学 是板块发生相撞挤压时,地质体断裂产生弹性回跳形成的。地球新论在地球内部的一些地质作用形成一些地质空间,在压力作用下,气液体进入地质空间,形成高压藏。高压藏发生形变形成地震。主要有二,其一是:内球的挤压力。地球的内球始终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形成由内向外的挤压力,将液态层的岩浆挤压出地表形成火山。其二,液态层的岩浆在结晶和其他反应时,产生气液等物质

8、,这些物质膨胀,形成由内向外的挤压力。2014 年 6 月 23 日央视新闻联播:天河二号对美国大地震模拟研究,结果就是高压藏围岩发生弹性变形形成地震。地球公转自转成因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无地球新论地轴倾斜成因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无地球新论南极煤炭来源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地球新论用磁铁捕获小铁球模拟试验,磁铁捕获小铁球就会产生公转和自转。小铁球在磁铁的不同侧面,就会产生不同的公转和自转方向。 磁铁与小铁球的距离,磁铁的速度等,小铁球的公转轨迹形状就不同。地球在宇宙中运行时,在距今 5.4 亿年前被太阳捕获,成为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行星。地球是在和太阳赤道面大约 2326夹角方向运行被太阳捕获,变成绕太

9、阳旋转的行星。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地轴和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为 6634。在星系演化趋势作用下,地球由形成时的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方向移动了 2326,并已移动到太阳赤道面附近。移动时,地轴保持被捕获时的状态,所以地轴倾斜。南极板块原来在低纬度,中生代后由于板块运动,南极洲到达现在的位置外球转动形成的。在夏至时,北半球受到的引力大,冬至时南半球受到的引力大。地球中间是液态层,在地球绕地月质心等颤动作用下,产生外球转动。南极洲由低纬度到现在位置。青藏高原成因地质力学欧亚“山字形”在形成过程中,东翼受力大形成的。板块学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地球新论海脊成因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是大洋板块的诞

10、生处,地幔热对流岩浆由地下深处被挤压出地表,推动大陆地壳向两侧移动,中间形成海洋,岩浆凝固形成大洋中脊。地球新论海沟成因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因俯冲而形成的。地球新论属于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是地球自转由两级向赤道的离心力与自转时各区域大小、质量、位置等不同引起快慢不同,共同作用形成。在青藏高原,水和风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巨厚的沉积地层。据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 1:25 万温泉兵站幅地质报告,古生代出露的沉积地层厚度为 6969 米,中生代出露的沉积地层厚度为 5353 米,新生代出露的沉积地层厚度为 2197 米,合计厚度为:14519 米。由于覆盖等

11、原因,各地质剖面是在不同的地点测的。沉积地层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和灰岩。巨厚的沉积地层是青藏高原隆起的物质基础。沉积作用形成了巨厚的欧亚大陆,在由北向赤道方向作用力和由东向西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像模拟试验形状的隆起。由东向西的作用力赤道附近大,向两极变小。标注的箭头在近赤道的大,近北极的变小。地球自转产生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高出地表的物质受到的离心力大,低于地表的物质受到的离心力小。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随着地球的自转,地壳物质受到自东向西的挤压力。玄武岩浆粘性小流动性大,多次喷发,在大洋底形成了多层玄武岩盖层。在挤压力作用下,发生隆起,形成大洋中脊。玄武岩性脆,中央形成裂隙。脆性物体弯

12、曲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弯曲部位的裂开。地球自转由两级向赤道的离心力与自转时各区域大小、质量、位置等不同引起各区域快慢不同。陆地高出海面,洋底低于海面,两者相差很大,两者离开形成海沟。将装水的盆吊起来,放入两个不同的物体快,用绳将两个物体块分别与盆底重物连接,两个物体块并在一起,转动盆,两个物体块分开,连接两个物体块的绳呈“V”字型。海沟的横剖面呈“V”字型。北极海面高于南极 5千米成因地质力学无板块学 无地球新论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而凸出,南半球向内凹,北极高出球面 19 米,南极低于球面 26 米,南北极相差 45 米,从赤道方向看地球近似一个“梨”的形状。高出球面的北极是海水覆盖的北冰

13、洋,而低于球面的南极却是陆地。南极洲的最高峰是文森峰,海拔 4,897 米。证明北极海平面高于南极近 5000 米。在地史中发生过几次全球性海进海退事件,海进时形成海进的沉积建造,形成灰岩,有海生动物化石。海退时形成海退的沉积建造,有煤形成,有陆生动植物化石。形成上述的两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绕银河的银心转动而产生的。地球自转,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形成潮汐。地球表面的水在引力方向凸出的高。地球北极的水比南极凸出的高,说明在地球北极方向存在引力。在地月系、太阳系中,通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北极的水凸出依旧,说明地球北极方向的引力与地月系和太阳系无关。地球除绕太阳公转外,还绕银河系的银心公转,公转周期为

14、2.5 亿年(?) 。地球的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为 2724(?) 。由于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在黄道面上,其夹角是 6634,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 2326) ,地球绕太阳公转,在夏至时,地球的北半球距太阳近,受到太阳的引力大。在冬至时,南半球受到的太阳引力大,导致地球的外球转动(可见地球新论一文,在网上搜索) ,形成地极和磁极移动(南极洲的煤是这种原因来的) 。同理,由于地轴倾斜在银道面上绕银心公转,在银道面的夏至位置时,地球的北极受到的银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北极水凸出的比南极高。在银道面的冬至位置时,地球的南极受到的银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南极水凸出的比北极高。当地球在银道面春分和秋分的位

15、置时,地球赤道位置的水受银心、太阳和月亮的共同引力作用,水凸出的更高。地球水的这种变化,就形成全球性海陆变迁,其周期由地球绕银心公转周期决定。在南北极的全球性海陆变迁周期为 2.5 亿年(?) ,在其他地区的全球性海陆变迁周期为 1.25 亿年(?) 。全球性海陆变迁的海进海退方向为南北方向。受陆地的影响,海进海退方向会发生改变。全球性海陆变迁的海水深度,依据现在的地球南极和北极海水平面与球面差,可达 5000 米。目前,太阳到银心的距离是大约距离,太阳绕银心公转周期也是大约的。因此,全球性海陆变迁的周期也是大约的。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 2724是从天球上计算出来的,天球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人为球,在银河系,银心是中心,太阳绕银心公转,地球也随太阳绕银心公转。所以,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 2724是参考数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