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公允价值.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414397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公允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公允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公允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公允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公允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的文献综述摘要: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方式,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努力的方向,然而关于公允价值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却尚未构建,其中一些基本的问题也成为会计研究重点。本文将从我国公允价值的产生和概念、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关系、公允价值的运用方面及公允价值应用进行了展望,对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运用1、公允价值的概述1、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背景公允价值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有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大多还显示良好

2、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为此投资者强烈呼吁FASB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适用性。陆宇建、张继袖、刘围艳(2007)认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公允价值会计应运而生。王海(2007)认为公允价值的历史渊源在于以下三个方面:资本市场发展和报告环境日益成熟、资本信用瓦解以及资产信用重构和完善、资产存量配置决定效率逐渐成为主流和共识。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是经济环境不断变更的必然,经济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2、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定义正式在我国准则中出现是1998年,财政部在颁布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3、,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成果相比国外而言是落后,但仍有一些研究的亮点,就公允价值的定义,我国学者也有自己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葛家澍(2001)认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 ”, “为了真实公允的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卢永华和杨晓军(2000)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就目前而言,公允价值指现行市价或未

4、来现金流量现值。 ”对公允价最透彻、最全面的是谢诗芬老师,她在博士后论文基于价值与现值的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3)中,详尽地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外延,她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它并非特指某一种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其本质是真实与公允并存、可靠和相关并重” 。 陈美华(2006)认为, “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实际发生的或假设发生的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出于正常的商业考虑,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虽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理解各有不同,但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即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特定主

5、体对资产及负债价值的认定。公允价值是一个现时的、面向市场的、强调公开、公平的价值形态3、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研究“公允价值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计量属性”是我国学术界有关公允价值研究中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对于此,我国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葛家澍、徐越(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市场价格、历史成本及现行成本有所区别的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只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恰恰相反的市场价格、是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和相关的脱手价格都是实际价格。王建成、胡建国(2007)把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归结如下表:特 计量 点属性时间 入账脱手价值 市场 交易 市场参与者交易费公允价值计量日

6、脱手价值 参考市场 有序交易非关联方,相互了解,有合法进行交易的财务能力,自愿不包括历史成本购置时点 入账价值现实中的实际市场 现行成本 现在 入账价值 参考市场 可变现净值 现在 脱手价值 参考市场 正当经济活动 包括现行市价 现在 脱手价值 参考市场 有序的清理交易 现值 现在 脱手价值 参考市场 综上,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属性的拓展,但又不等同于现行市价,还包括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通过估价技术估计的价格。研究者应从公允价值与计量属性关系的研究中,去寻找更能表达资产或负债真实价值的途径,以克服历史成本计价法所固有的弊端,从而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准确反映提供可靠的基础,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7、二、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研究国内关于公允价值应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公允价值所具有的优越性于永生(2005)从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收益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无形资产最相关的计量属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公允价值在相关性方面的优势。李慧、刘广生(2006)从与历史成本比较的角度,归结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公允价值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的要求;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司振强(2006)认为,新准则中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弥补了我国一直以来没有专门关于金融工具确认和

8、计量会计规范的空白,标志着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率先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有利于银行间的国际协调,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对我国金融企业的改制也必将起到推动作用。公允价值的发展与金融工具的广泛采用是分不开的。当前,我国金融业对外资已基本开放,金融工具在国内的广泛采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规范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不容我们再犹豫等待。本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优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强调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对客观价值的计量,强调价格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而资产的客观价值则是它的现行市价。它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资产计量的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即计量什么和如何计量。二是它强调资产计价必须立足现在时点,坚持

9、动态的会计反映观。、公允价值存在的困惑和不足潘立新(2002)从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认为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现阶段的运用达不到反映经济差异的目的,甚至还不是基于市场的判断,因而可能扰乱市场秩序,引起社会财富的不公平转移,因此,在我国现阶段不宜运用公允价值。实际上,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目前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获取方式已取得共识,即不一定非要从市场获得,可以采用估价技术获取。所以虽然我国目前市场环境并不很完善,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仍坚持大规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来核算经济业务。徐培2(2006)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尽管公允价值可以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但

10、在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上明显不如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在不存在活跃市场时需要运用估价技术,而估价技术需要掌握较好的数理统计分析知识。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张连起(2006)认为,公允价值产生的信息主观性太强,易于被人操纵。即使没有主观操纵的故意,也不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因为框架中要求不同会计人员对同一会计业务处理的结果应当一致,而这显然在应用估价技术进行公允价值估计时无法保证。、公允价值的可行性谢诗芬(2001)认为,在我国完整地运用公允价值是切实可行的。原因在于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与公平交易相联系的,即从外部条件看,只要有公平交易,就可以有公允价值。活

11、跃市场可以存在公平交易,但存在公平交易的市场不一定是活跃市场,更不一定是市场经济或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公平交易市场的要求低于活跃市场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环境也将越来越完善。澍诗芬(2005)总结出公允价值符合十大理论基础,即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对十大理论基础的研究说明,公允价值不但能体现现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精髓,更有利于消除其内在逻辑上的不一致,使其能真正

12、一贯地坚持作为概念框架所应遵循的规范。王乐锦(2006)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意义深远,表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运用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发挥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基础设施作用的必然要求。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其应用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财务报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三、促进公允价值的发展综上所述,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明显滞后于欧美国家,对于公允价值的概念内涵及应用理论方面,国内许多学者的认识都没有达成一致,而是各执已见。但要看到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趋势,同时

13、,仍有许多问题需重视:如何统一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认识;怎样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采用何种切实可行的准确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怎样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计量使用公允价值的效益和成本;如何详细而低成本地对公允价值进行披露。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要继续加强对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借鉴先进经验与做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理性策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公允价值应用的推广,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会不断深入,公允价值将成为公认计价基础,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将是必然结果。参考文献1 罗绍德、杨中环对“公允价值”的反思【J】财会通讯,2003(

14、10)2 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3邢浩.会计电 算化的发展趋势网络会计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6-774 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5 谢诗 芬、戴子礼现值 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 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9)6李婉莹.略 论网络经济环境中的网络会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11):90-917 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J】 财经论丛,2005(9)8 葛家澍、徐 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 9

15、 刘广生、于飞财会月刊(理论) 2007(6):8110 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会 计研究, 2000:411 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 值与现值 FASB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概览会计研究,2000;512 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上海会计,2001;113 谢诗芬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辨析财经论丛2001:114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15 李广娟. 今日财富会计论坛2009年1月16 王爱明今日 财富会计论坛 2009 年 1 月17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 2l 世纪的计量模式 fJl会计研究,1997, (12):10-1118 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1 会计研究,2000,(4):606219 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3-620 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 财会月刊,2004,(A1) :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