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第九“合唱”交响曲如今距离 1824 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
2、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
3、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感受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乐名城维也纳,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铭刻在音乐艺术的辉煌史册上。在这座讲究礼仪的艺术之城,就是皇族驾临,人们也不过行三次鼓掌礼,而在这个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许这个掌声会有十次、二十次 这是一个何等恢宏壮伟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里,一部不朽的音乐杰
4、作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乐坛上。 罗曼罗兰用激动的笔触写道: “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是的,当人们从这震撼寰宇的音响中苏醒过来,当人们从这欢乐之声的轰鸣中站立起来,片刻沉默之后的暴发,竟壮观得使皇族驾临的威重礼仪暗然失色。人们狂热地欢呼鼓掌,涕泪交流地涌上舞台,向这位为人类铸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杰作的大师奔去 但是,有谁想像得到,这位伟大作品的作者 这位在音乐世界中创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贝多芬,此刻却背向狂热的观众毫无
5、所闻。当女低音歌唱家翁格尔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时,他不是听到,而是“看到” 了听众强烈爆发的热情。双耳失聪的作曲家激动得当场晕倒了从这个惊心动魄的首演之夜开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扩展着、延续着,以至于许多音乐艺术家竟然也急不择词地对这部巨作加以热情的赞美。 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 ” 斯塔索夫说:“贝多芬的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呢?不是 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 柏辽兹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无憾。” 瓦格纳说:“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里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
6、为了。” 但是,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是不屈的英雄。他声言,自己要以“有力的心灵去鞭策那些胆怯的人”。作曲家在维也纳的郊外密林峡谷中漫步,他挟着笔记本,大声歌唱着心中涌出的音乐主题;有时忘记吃饭,有时连续三天在森林原野中徘徊,他那满头乱发,犹如雄狮的蓬毛在风雨中飘摇 此刻,他倍感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同自己心中的音乐是那样的接近。 1823 年,贝多芬终于谱出了他一生杰作之中的顶峰巨作第九交响曲,表现出亿万人民拨开黑暗,走向光明;步出痛苦,走向欢乐的悲壮历程。正如他在札记中写的那样:“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席勒在 1785 年写的欢乐颂作为当时德国人民争取自由
7、的呼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这个响彻在作曲家心灵世界中的洪钟之声,使贝多芬产生了一个艺术上的大胆设想,他要在交响曲这种器乐形式中引入人声,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人声赞颂自由、讴歌欢乐。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古典交响曲中,是一部篇幅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的大型作品。全曲共有四个乐章,作曲家在第一乐章中表达人们在艰苦磨难中的奋斗精神,经过振奋向上的第二乐章和充满抒情沉思的第三乐章,通向最终结论性的第四乐章,在这里,贝多芬用欢乐颂作为歌词谱出了亿万人民结成兄弟的时代强音。这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一个概括了整部交响曲思想内容的著名乐章,它不但综合了前几个乐章的音乐主题,而且深刻地表达出“用痛苦换来欢乐 ”
8、的悲壮历程。如果说,在前几个乐章中,贝多芬只是用音乐表达尖锐的斗争和严峻的思考,那么,在这个终曲乐章中,作曲家开始向着他终生向往的理想世界进军了:穿过黑暗到达光明,战胜痛苦取得欢乐,这个伟大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惊心动魄的强大序奏揭开了第四乐章沸腾炽热的第一页,这是黑暗与痛苦的最后挣扎,还是人们为争取光明与欢乐的决胜一击?我们从管乐器疾驰而来的暴风骤雨般的乐句中,感受到这两种力量的聚合与较量。接着,大提琴与低音提琴象英雄巨人一般吟咏出一句有力的宣叙性音调。贝多芬原想从这里开始歌唱,但他还是决定用器乐来作出对残酷现实否定的结论! 接着,贝多芬把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引到这个终曲乐章,唤起人们对艰苦
9、奋斗历程的回忆。在第一乐章主题片段以快板再现时,随即被用威严的大提琴声部奏出的那个变化了的宣叙调主题所打断,贝多芬曾为这段旋律写下这样的歌词:“不,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于是,第二乐章主题便以轻捷的身姿跑过来。但对于这个活跃的主题,英雄巨人轻轻一瞥,说道:“不,也不要这个,这只是开玩笑罢了,要更好些、更美些的东西。”于是,大提琴的宣叙调又驱散了戏虐的浪花,第三乐章的抒情主题登场了。这个主题刚刚依偎到英雄巨人的身边,就被推开了:听,大提琴上的宣叙调焦躁地陈述了自己的否定态度:“这太温和了,应当找到更有力的东西” 经过几个回合的选择,人们看到,前三个乐章中那胜负未决的奋斗,那汇聚力量的召
10、唤,以及那浸透伤感的抒情,都不是理想的彼岸。在紧张的探索之后,作曲家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体现全人类的胜利与欢乐的基本主题。这时,从木管声部隐隐传来欢乐颂的主题音调 当欢乐主题动人心魄地暴发之后,管弦乐队突然终止,仿佛天地陷入一片沉寂。这时,男中音用大提琴那支宣叙调旋律唱出了贝多芬自己写的歌词:“啊,朋友,不要旧调重弹,让我们来唱一些愉快欢乐的歌吧!”接着,欢乐仿佛从天而降,光辉的欢乐颂终于在人声鼎沸的高潮中高歌而至。贝多芬用生命之笔谱写着自己神圣的共和理想,讴歌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欢乐,他用合唱、重唱、独唱,以及多种乐器的变奏手法,充分表达了席勒的伟大诗篇欢乐颂的思想!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
11、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下,一切人类成为兄弟。”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切生灵都吸吮着欢乐,人不分高低善恶,都循着玫瑰香踪欢乐地求索。” “有如长空里的太阳,在瑰丽的的天际飞奔,兄弟们快乐地在征途上高歌猛进!” “拥抱起来,亿万人民!让全世界接个吻。兄弟们,在那群星之上,必有一位仁慈的天父,去寻找吧!他一定在那儿住。” “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的主调高唱着,和圣咏主题中“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热情呼声辉煌地交织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震彻寰宇的高潮,贝多芬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第九交响曲在宣告人类团结友爱的胜利欢乐的时代巨响中结束。贝九
12、赏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 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 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
13、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 品” 。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 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
14、,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 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 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 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第二乐章: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
15、。 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 杂性。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而结束。 第三乐章是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 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 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16、。 第四乐章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 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 西,要创新,要前进。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欢 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 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
17、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由男中音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 快、欢乐地唱起来吧。”于是“ 欢乐颂 ”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欢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 现了他的理想。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 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
18、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 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马克思资本论所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作者)最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乐曲被 推向了新的高潮,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庄重 d 小调快棋逢对手乐章是一个巨大而紧张的斗争场面,是英雄克服重重困难险阻的宏大画卷。引子由独奏的圆号开始,然后小提琴奏出一些断续音调,调性很不明确,寂静得令人警觉,这是作曲家回想过去的苦难。引子过后,仓乐队奏出最强音、严酷、黑暗的第一主题同处境困难、悲壮、要求自由解脱的第二主题,在展开部和再现
19、部均展示了一暴风雨般的博斗。第一主题既严峻、倔强;又顽强、激奋,具有贝多芬特有的音乐特性。罗曼,罗兰称它是“命运的动机“。第二主题既象哀怨的叹息,又是一种不平之鸣,它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更积极的性格,甚至出现过英雄气概的合奏音调,好像对第一主题的“命运的动机“的反抗。展开部很长,主要发展第一主题,特别是其中的“命运动机“的变奏。斗争虽在继续,但结果仍然是第一主题的悲剧性形象占优势,而第二主题的出现好象是奋斗中的喘息。再现部一开始便形成全乐章发展的顶峰,既有骚动,也有愤怒,又有激烈的斗争。庞大的结尾充满着令人惊心动魄的音调,仿佛是宣告这场严酷斗争的结束。在弦乐器震音半音阶的伴春下,管乐的咆哮音
20、调,充分体现出在无限痛苦中的坚强意志,其气势之浩大,情景之悲壮,难有匹敌。第二乐章急速活跃的诙谐曲形式的第二乐章打破了传统的慢板乐章程式。也许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在第一乐章悲剧性的结束以后,需要立即表现出积极的行为,音乐的形象应明朗、振奋、积极。敲击性的下行八度跳跃,加上符点的节奏,似与前乐章的第一主题有联系。据说这是贝多芬一次从黑暗中突然走向光亮处想起的。轻如游泳、略带顽皮的主部主题,据说早在 1815 年的手稿中即已出现。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 B 大调,双主题变奏曲式。这一乐章同其他三个乐章形成了深刻的对比,这是由于其前后乐章都充满着汹涌澎湃的冲力和戏剧性,而本乐章是在此后哲理性的静观和沉
21、思,充满着最微妙的抒情诗意,同贝多芬晚期风格的联系最为直接。第一主题是一支流畅的旋律,沉思如歌,在全乐章中以其丰富的旋律和变奏的发展,表达出巨大的感情力量。作曲家在这个主题中采用不太亮而倾向于朦胧效果的音色,以体现迷惘不定的梦幻似的意境。第二主题也是抒情的适中的快板,略带圆舞曲的特色,贝多芬曾标注为“小步舞曲风格“这段旋律有如生活音乐的回响,但它宁静而温存,也显得有点疲惫之感。众所周知,从贝多芬的性格、气质等方面,把他比作雄狮再贴切不过了。然而他能写出如此脉脉温情的柔板,真是让人难以理解棗不,这是天才,这是勤奋!第二主题先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后又由双簧管演奏,声音是那么温和,而旋律又是那么优美
22、,切分的节奏又显得那么缠绵,既像是爱情的表述,思绪的波动,又似虔诚的祈念。主题过后是四次变奏,时而丰美活泼、具有生气,时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味,抒情而恬静。在谧静而温存,显得有点疲惫之感的旋律过后,两次威武的军号声,打破了原来那种田园诗般的安宁,它预告了狂热激情的末乐章的来临,使我们想起这部交响曲的英雄性形象,心中再次猛然充满了英雄的崇高人生使命感。第四乐章是急板、变奏与回旋的混合自由式。这一乐章分为两大部分:器乐部分和声乐部分,前者包括序奏和宣叙调,是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并出现了欢乐的主题;后者交响合唱部分唱词采用了德国大诗人席勒的长诗欢乐颂。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风的总结:前三个乐章表现了“通过斗
23、争和思索,去寻求自由和欢乐“,而末乐章则总结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因此,也可以说,经九交响曲是贝多芬自己一生的总结,这部交响曲至可列为人类精神的最伟大的成就。引子中的一个狂风暴雨般的急板乐句。狮吼的怒涛过后是低音弦乐的宣叙调,以上用号召和惊心动魄的音调变奏重复后,好像是为了回忆过去的斗争,前三个乐章的基本主题按序一一重现。此后,“欢乐“主题,由低音弦乐奏出。继而由中提琴、小提琴、管乐和乐队合奏一再地重复,最后进入雄伟的序奏的尾声中。交响曲中引入声乐,是贝多芬的一大创举。读者不难从上面的叙述中看出在这里引入声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交响合唱部分,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但又分为七个自然段
24、落,由男中音、合唱、重唱等组成。第四段是一首宗教风格的众赞歌,由合唱队演唱,壮严的行板,气势磅礴,旋律进行中的九度、六度大跳,使情绪倍加激昂:拥抱起来亿万人民!大家相亲又相爱!第五段全部为合唱,气氛热烈,歌颂人类的崇高和伟大。第六段由四重唱用复调对位手法唱出变奏的“欢乐“主题。贝多芬作品赏析之d 小调第九交响曲( 合唱) 第四乐章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 1814 年,1823 年完成,1824 年 5 月 7 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
25、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把席勒的诗欢乐颂用人声写进交响曲,以表达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愿。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构思,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创造性地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贝多芬交响曲发展的顶峰。第四乐章:(合唱) ,急板、变奏与回旋的混合自由式。经前三个乐章的铺垫后,进入了急板的第四乐章-人们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和深沉的思考,所期待的欢乐就要到来。这一
26、乐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器乐部分,包括序奏、宣叙调、前面三个乐章的回忆和欢乐主题的出现;第二是声乐部分,是一部用庞大的人声合唱写成的回旋变奏曲。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做出“ 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是乐章的中心思想。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瓦格纳称之为“ 恐怖的号角声”。但它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所否定:“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原来,贝多芬的构思是在这段宣
27、叙调的地方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因此,他把唱词乐段向后推移。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 ”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
28、”,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第一次展示无任何伴奏,随后逐渐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突然, “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声了。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 。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
29、象变化,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欢乐颂的赏析第九交响曲是音乐大师贝多芬晚年的巅峰之作。直到今天每当我们聆听到那耳熟能详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时,依然深深地被气势恢宏的音乐所打动,同时也臣服于音乐中所透露出的大师那崇尚人性自由的道德观。贝多芬所处的 17-18 世纪交替的年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反革命复辟的拉锯的时代。英雄主义的理想和追求自由解放的道德标准,贯穿了大师以及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其中第三交响曲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大师对英雄的
30、无限敬仰;第五交响曲不屈不挠的叙述着大师对命运的奋力抗争;第九交响曲挥洒自如的描绘了大师对自由的美好憧憬。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度欣赏大师的非凡之作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吧。第九交响曲的前三乐章,大师通过突显大调凌驾于小调的技巧,表达了较第五交响曲更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的奋斗历程(人性被压抑,强烈的要求自由解放) 。第四乐章,大师则史无前例的把交响曲转变成哲学法典与个人抒怀(席勒的欢乐颂几乎就代表贝多芬自身的道德观) ,进而从理想化的自我层次升华为拥抱全人类。欢乐颂以一段戏剧性的叙奏为前导,先逐一召唤前面三个乐章的重要主题,然后新的主题登场,先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在以整个管弦
31、乐团宣示。突然男中音独唱者大声劝诫“噢,朋友们,别发出这种声音!”,好像在宣称:虽然管弦乐对此主题的诠释很美,但仍嫌不够。他开始以新的旋律唱出席勒的词句,合唱随即加入。这个著名的主题,节奏很平凡,是那种妇孺皆知的曲调,或许这就是大师的暗示:最崇高美好的事物往往出现在最平常的地方(这也是后人无法超越第九交响曲的原因所在)在贝多芬心目中,普遍的人性最重要;最高的道德真理拥抱兄弟情谊的快乐、对造物者的敬畏都要以普遍的人性为基础,才有意义。为此大师在这里有意安排了男高音独唱的进行曲,并以土耳其乐器作强烈的伴奏,演绎出为理想勇往直前的英雄和无畏的英雄气概。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师在欢乐颂那欢欣鼓舞的终曲里,把管弦乐团里所有乐器和人声揉合在一起,化为一片对人性自由解放、世界大同博爱的赞美呼声,把整个第四乐章,乃至第九交响曲推向极致,推向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