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的详略得当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
2、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写记叙文,不管记叙何人、何事,文章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一确定,要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去选择材料,有详有略地记叙。思路点拨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
3、辅相成的。没有“详” ,就无所谓“略” ;没有“略”就无所谓“详” 。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确定哪些地方应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简括地说:最能直接的、具体生
4、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学生作文,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有时甚至一写一大段。这些都应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表现。形神兼备所谓写“他” ,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刻画,来表现其外貌特点、个性特征、思想情感等。写活“他” ,不仅要画其形
5、、描其神,更应铸其魂。写好“他” ,应注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展开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 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展开细腻的描写应注意以下三点。 描写要真实。我们笔下的人物形象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可一写正面人物就是完美无缺,一写反面人物就是一无所是,应该辩证的描写人物的优点与缺点,给读者真实的感受。 描写要细腻。要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就要采用多种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外貌,应力求写出人物的风度、气质和神韵;写动作,应精选动词,对其行动过程进行生动的描摹;写心理,应善于运用细腻的内心独白、梦境或幻境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写语言,应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态,让个性化的语言充
6、分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描写要抓住特点。可运用生动的细节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可将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来抓住人物特征;也可利用其他人物的介绍、评价,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呈现人物特征。 描写人物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忌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差异;忌主次不分,没有典型形象。 二、搜寻典型的事件支撑人物 人物的个性需放在典型事件中加以展示,只有在典型事件的支撑下,才能窥知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搜寻典型事件的方法有:以小见大法,鲁迅的一件小事通过车夫送受伤老妇回家来表现其崇高品质;以平见奇法,魏巍的我的老师选用七件平常事来突出老师的人格魅力;矛盾冲突法,张之路的羚
7、羊木雕通过人物对羚羊木雕的不同态度来表现大人的自私;对比烘托法,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中鞭笞人性的冷漠;渲染铺陈法,鲁迅的孔乙己用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鄙视来刻画其悲剧式命运;夸张漫画法,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胡屠夫打婿治病扯衣褶皱等来活画其市侩嘴脸;结尾出奇法,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对夫妇互赠的礼物变成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来讴歌爱情的纯贞 三、勾画生活的环境烘托人物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分。环境可以为人物的个性服务的。或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或暗示人物心情;或烘托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以实景衬实情。物定的社会环境造就特定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的闰
8、土生活在“多子、饥荒、战争”的年代,因而是一个麻木、贫苦的形象。特定的自然环境暗示特定的人物心情,如羚羊木雕中“月亮出来了,发出冷冷的光”来暗示“我”内心的沮丧。以实景衬反情。以乐景衬哀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富人家飘出的欢庆圣诞的乐曲来反衬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以哀景衬乐情,如夜走灵官峡中以气候的恶劣来反衬劳动者的热情。还可以以幻景衬实情,通过想像,幻觉来表达情感、感受。 环境描写可点缀散见于文中,也可铺陈集中于文中,但必须为人物服务。总之,我们采用众多的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刻画,就是让“他”形象鲜明的站立在我们的文章中,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可观可感、丰满而又有感染力的形象。如何写好 状物作文物,大
9、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动物,如马、牛、羊等;一类是植物,如花、草、树等;还有一类是静物,如书、文具、小闹钟等。写状物作文,就是让同学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这些物体,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写状物作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习作状物作文能够培养和提高同学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状物作文呢? 一、仔细观察,了解物体的外部特征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要想写好状物作文,就必须留心观察。对于动物,我们不但要观察其外表,如大小、形状、颜色等,还要特别注意观察其静态和运动时的神情和姿态,了解其生活习性。对于植物,我们不仅要对其根、茎、叶、花等部分进行观察,
10、还要懂得植物生命的周期性,了解其色彩、形状、大小等随四季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对于静物,我们不仅要观察其形状、大小、颜色、还要了解其构造、用途等。总之,观察是状物的第一步,只有仔细观察,作文时才能栩栩如生地再现物体的形象。 二、选取描写的具体内容,有序写作 状物作文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这样才能让人读了以后,觉得层次清楚,对所描写的内容才能清楚地了解。由于描写的物体不同,因而写作顺序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写动物,往往按照先写其外表,后写其习性的顺序写作。写其外形时,可以按从头到尾、从体到肢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述。写植物,可以按照根、茎、叶、花、果的顺序一步步观察描写。写静物,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来描写
11、。 当然,状物作文的描写顺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时间顺序写,按生长规律写,按由远及近或从外到内等不同方位顺序写。因此,我们在作文时要灵活运用。 三、抓住物体的个性特征 好的状物作文,应力求所写物体形象逼真,让人喜爱、如见其物之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抓住物体的个性特征描绘。 “描虎不能像猫,画叶不能像花” 。由于物体的类型不同,形态、习性各异,我们在描摹物体时,只有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加以刻画,才能把物写真、写活。如松柏苍劲挺拔,柳树柔软多姿,小鸟雀跃在枝头歌唱,高粱笑红着脸在微风中招展不同的物,各有特征。 四、融入感情,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一篇好的状物作文,不应只是为写物而写物,而应当通过对
12、物的描述,表达其人格化的精神品质。在状物的同时,如果能“水到渠成”而又巧妙地表达出作者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情怀,对作文就能起到“托物言志” 、画龙点睛的作用。 “托物言志” 、 “借物抒情” ,这是对状物作文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优秀的状物作文不仅能表达作者对物的外形之爱,而且能由表及里地表达出作者对物的实质之爱,让人读后从中受到感悟,得到教益。(一)、观察时怎样才能抓住特点呢?1观察颜色:譬如我们要观察黄瓜,就可以抓住黄瓜的叶子、花儿、茎、果的颜色的特点来具体观察。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观 察和描写黄瓜的颜色的特点的:花儿的颜色:黄瓜藤上开满了小花,像黄色的小喇叭,非常密集。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13、,引来了成群唱着歌儿的蜜蜂,给宁静的菜园带来了生机。美不美?一见颜色心就醉!这样写,当然就突出了黄瓜的特点了。2观察形状。只要是能看见的东西,其“形”与“色”都同时存在,并同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自然界中如弯弯的月牙、圆圆的夕阳、崎岖的山路、如镜的池水,无不给人留下鲜明的形象。观察和描写果树的时候,有下面几种方法:一是观察叶的形状,如椭圆形的白杨叶等。二是以物喻形,即借这一物的形比喻另一物的形。如植物的叶子就是心形、掌形、扇形、针形、伞形等等。二是观察果的形状:不同的瓜果有不同的形状,认真地果和描写瓜果的形状的特点,也是状物的一种好方法。抓住果的形状来具体地描写,能给人如见其物、传神逼真的感觉。
14、3.描写滋味:描写瓜果的滋味,写的好,也是突出土产的特点的好方法。(二)、写出感情:描写家乡的瓜果土产,要带着自己感情来写,要写出自己的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来。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关键是如何写出自己浓浓的感情来。其实, 在状物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感情也不难,要注意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尽量地把所写的物品写得生动形象有趣。介绍一种蔬菜、水果,结尾的方法很多。如:反问法: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也喜欢吃葡萄了吗?抒情法:你看,家乡的红辣椒多么令人喜爱啊!我爱家乡的红辣椒。赞美法:西红柿真是老少皆宜的好蔬菜哟!总结法:西瓜不仅给家乡人带来一份美食,也为发展家乡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许多农户就是靠种
15、西瓜致富的恰当说明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摹状貌。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
16、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
17、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
18、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
19、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如何写景巧用修辞“写一次游览的经历”有些同学从早晨起床,刷牙漱口洗脸开始,到游览结束
20、,晚上睡觉为止,不分大小巨细,主次轻重,点滴不漏,照写不误,结果写出的文章像一笔流水帐。有的甚至把记叙重点放在游览过程中的一些吃了玩了等的小事上,严重偏离了本次训练目标。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 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他的眼睛就好比一架照相机,能把景物的颜色、形态拍下来,印在脑子里,画起画来就会逼真,写起文章来就会活灵活现了。鲁迅先生就是因为儿时细致地观察了生活,注意了身边的景物,他才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出了“紫红的桑椹,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大黄蜂,轻捷的叫天子”那
21、样的名段。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 ,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要选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描写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
22、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观察还要有顺序、从局部到整体,或从静态到动态,也可以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抓住景物最明显的特点,要指导学生努力发现和描绘景物的色彩特征。我们平时常说,要观察和描绘出多彩多姿的景物,所谓“彩”就是指颜色, “姿
23、”即姿态。任何景物都有它自身独特的形状色彩,比如,同是山,桂林的山又“奇” ,又“秀” ,又“险” ,一座座“拔地而起” 、 “各不相连” ,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大兴安岭却是“群岭起伏,连绵千里” , “每条岭都是那么轻柔” ,两处山景截然不同,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捕捉各自的特点,再写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二、展开想象,运用修辞。文章写得细致传神还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是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的关键。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再现,是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脑子里再现出来, (再现性想象) 。如郑板桥的“胸有成竹”和我们写文章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画家
24、绘画用的是线条、颜色,我们作文用的是语言文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联想(创造性想象) ,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或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会使文章的感情、立意更深刻。如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丰富的想象。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 ,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一文中,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 “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
25、足轻重的作用, “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在写景时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在描写时,要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手法。如:联想、比喻、夸张等。只有这样枯燥的景物描写才会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才会吸引读者。如在课文三峡之秋中,文章恰当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跳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表现出长江的气势、生机和灵性。本文语句优美、简洁,比拟生动形象,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走进去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写得很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我们在写作中
26、也要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就会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善于引用名诗名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同学们如果能把自己积累下来的名诗名句巧妙地引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将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写作中引用名诗名句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引用名句开头。巧用名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能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一位同学写又是一年正月正这样开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揭开了又一年的日历。这样以诗句开头,让人觉得很美,喜欢再读下去。 引用名句结尾。有位同学写这件事感动了我,结尾写道:我帮她写好地址,寄完信,看着她消失在人群中,我突然想起哲人的一段话:“外在美是暂时的
27、,是不可靠的,只有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永恒的美。”这样以警句结尾,不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收到了“曲终意犹存”的效果。 引用名句写景状物。古诗文中写景状物的佳句比比皆是,巧妙引用,能使文章富于文采。有位同学在“北国”之行一文中这样写道:在这冰雪的世界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毛主席的一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近处,一棵棵四季长青的松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引用名句抒情议论。引用名句抒情议论,能使抒情更加感人,议论更具说服力。请看我读有感片段:“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是满池满塘”这使我觉得荷花是那么合群。古语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
28、花齐放春满园。”做人也应这样。这段议论恰当引用诗句,多么得体,多么令人信服!当然,写作中运用名句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只要同学们巧妙地引用名句,你的作文将会变得文采飞扬。引用开篇法提示: 无论引用诗词、格言还是警句作为文章的开篇,都有突出文章中心、深化主题、领起下文的作用。 使用这种方法应注意: 1、所引用的诗词等,一定要有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的作用。 2、所引用的诗词等,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3、所引用的诗词等,要是人们较为熟悉,易于理解、接受的 ,且要符合人物身份。轻文重感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
29、“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
30、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写 读 后 感 的 重 点 应 是 联 系 实 际 发 表 感 想 。 我 们 所 说 的 联 系 实 际 范 围 很 广泛 , 可 以 联 系 个 人 实 际 , 也 可 以 联 系 社 会 实 际 , 可 以 是 历 史 教 训 , 也 可 以 是当 前 形 势 , 可 以 是 童 年 生 活 , 也 可 以 是 班 级 或 家 庭 状 况 , 但 最 主
31、 要 的 是 无 论怎 样 联 系 都 要 突 出 时 代 精 神 , 要 有 较 强 的 时 代 感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
32、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选好感点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
33、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
34、,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
35、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