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佛教养生之道》.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6404052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2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养生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佛教养生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佛教养生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佛教养生之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佛教养生之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佛教养生之道-前言-佛说“人身难得” ,因此,关爱生命成为佛修者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这不仅仅表现在关爱一切众生上,而且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普度一切众生,使其开启智慧,明心见性,得证佛道。养生的目的应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个方面,而佛教的一切修证行为恰恰就包涵了这两点。基于此,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甄选出简单易行且又不会出现不良后果的佛教修身养性方法,期望对身处激烈竞争的现代人在养生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和启迪。佛教养生重在修禅,对初学者而言,修禅典籍莫过于民国年间蒋维乔先生所著因是子静坐法 ,其中不但有详细的修性修心术,更有详尽的入禅方法和作者的亲身体验。可谓熟读因是子静坐法即可登堂入

2、室,入于佛家养生长寿之门。然尚有不足尔!佛教养生分修心、修性、居食养生三部分。修心术主讲慈悲、博爱;修身术主讲禅定,又分为内修身与外修身两部分,内修身就是坐禅形定,外修身就是对筋骨肉的锻炼;居食养生主讲生活起居长寿活人之法。这三部分又是一个整体,是故,本书循序渐进,从入门的因是子静坐法而至外修身功夫达摩易筋经 ,再至内修身之典籍洗髓经 ,逐步阐述佛教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让初学者也可循序修炼。 六妙法门与小止观是佛教养生不可不读的典籍,故本书亦收录之。古人之典籍,余不敢有丝毫篡改,只根据从医之经验,略作解释,能有益于初学修炼养生者,则余额首称庆,不胜欣慰。佛教养生著作不乏滥竽充数者。本稿余斟酌校对

3、再三没有谬误,不欲误人尔!任修瑾编者-佛教养生要义-佛教养生的要义是心身健康、延长寿命、明心见性,以期修证成佛。虽然中国佛学与发源于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佛学一脉相承,不过中国佛学有特殊的面目与系统。中国佛学的特质就在于禅。中国佛教的养生文化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巧妙的结合。从总体上来看,中国佛教的2养生长寿方法分为南北二支,南支注重于“理义修心”养生法,北支注重于“静坐修心”养生法,两者同工异曲,都提倡禅定的修习。禅,为梵文“禅那”的音译,其义为“静虑” 。早在释迦牟尼之前,禅法作为古瑜伽的重要一脉,流行广泛。 奥义书时代的禅法,主要特点是:闻声以入道,舍念而达梵。 禅宗由来自东汉末(明帝永平

4、年间)始建成的洛阳白马寺,标志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而“禅”的起源则始于释迦世尊灵山拈花微笑“以心会心、不立文字”而建立的“教外别传” 。自摩诃迦叶承继衣法,在印度传二十八代而至菩提达摩,菩提达摩观见中国人有大乘根器,即泛海东来,于梁武帝时到达健康(今南京) ,即为中土禅宗初祖。此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传至六祖慧能,即已系统而完整地奠定了以禅为核心的中国大乘佛教理论体系。六祖以后的“五宗(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分灯” ,把禅的理论更进一步地完善化。自是,中国佛学以“禅”为核心的理论一枝独秀,而遍布于国内及海外的佛教寺庙亦绝大多数以“禅寺”定名。由是而论:禅文化在中国业已具有上千年

5、的深厚民族根基。据传灯录记载,达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年间(二年或七年八年)来中国的,武帝乃迎接他至健康。因与武帝机缘不投,达摩乃潜渡北上,至嵩山少林寺,便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时有神光,系一中年博闻善讲之士,闻达摩之名,特地跑到少林寺去亲近他。他到了少林,见达摩朝夕端坐,面向墙壁,默然无语。神光自己心里便这样想: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今我何人?如是他就在一个大雪夜里,端正地立在达摩的旁边,积雪过膝。这时达摩很怜悯他,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神光悲痛而泣曰:“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

6、冀真乘?”神光听了,乃潜持利刀,断臂于达摩之前。达摩知是法器,为其易名曰慧可。可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答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觅心不得,乃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与汝安心竟。 ”所以神光易名慧可,是从他顿悟的智慧而印可的。达摩初创了禅宗,慧可为第二祖。后来达摩欲回印度,便召集门人说:“时候到了,你们怎么不各言所得?”时有门人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说:“你只得我的皮。 ”一尼名总持的说:“我今所解,如庆喜(阿难)见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达摩说:“你得我的肉。 ”道育说:

7、“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达摩说:“你得我的骨。 ”最后慧可礼拜达摩,依位而立。达摩说:“你得了我的髓。 ”因此便将衣法及四卷楞伽传与慧可。又示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并云:“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二百年后,衣止不传。 ”自此以后,在中国有了不立文字的宗门禅。佛陀禅定的内容可以在大般涅槃经中找到:“此是如来最后说法。如是世尊进入3初禅,出初禅进入二禅,出二禅进入三禅,出三禅进入四禅,出于此处进入空无边处,出空无边处进入识无边处,出识无边处进入无所有处,出无所有处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出于此处遂进入灭尽一切想与受处。尔时长老阿难

8、询问长老阿拿律:阿拿律,世尊入灭乎?阿难,未也,世尊尚未入灭,世尊已入灭一切想与受处。尔时世尊出于灭一切想与受处,入于非想非非想处(继续依照相反的次序,返回到初禅状态)出初禅入二禅,出二禅入三禅,出三禅入四禅,自四禅出,世尊立印入灭。 ”禅定为修道的不二法门。经中所谓初禅,是指摈除世间种种欲念,由“离”生乐。如果断除觉、观,不见身境,无念内净,喜悦更增,便是达到了二禅。舍却二禅时获得的喜乐,进入更深的定境,得到世界上最高的喜悦,并由定生慧、达到正念、正知阶段,从而进入三禅之境。忘却物我,超脱苦乐,不苦不乐,心极寂定,就是四禅。佛教小乘有四禅,大乘则有九种大禅: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

9、入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此外, 大智度论还载有般若经典所传的一百多种禅定。而释迦牟尼佛所证定境则更为高超,四禅之上,又有五个境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一切想与受处。 佛教的养生长寿术禅定在佛教徒的修习上,禅定是关键,它不但是修身良法,而且还是养性妙方。因此,在佛门受到极度的重视。佛门弟子修习的正业是“一禅二诵” ,佛教徒通过禅修去探求生存的奥秘,追寻人生本真。中国佛教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云:“有灵则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化灭。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 ”佛教的养生修行,以“灵情”修行作

10、为修习的基础,以期超脱世俗,达到一种高层次的修养境界。此时的“情” ,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情,而是人体中本原的精妙之物,一种绝对的安静、无思无念的精神境界,即“涅槃”境界。慧远法师云:“反本求宗,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新译作“涅槃” ) 。 ”这样就可以达到养生长寿的境界。唐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去西天佛国取经,他提出的“唯识”修身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代以后的佛学界。玄奘在理论上主张“意念现象”入手进行人体身心的修行。 “心”为实有,提出了“万法唯识” 、 “一切唯识所现”的人体身心的修行方法,将人体凌

11、驾于宇宙之上,将宇宙万物看成是意念(识)创造出来的“影像” ,让人体与宇宙万物进行意念的交流,于“人体宇宙”的交流中达到“唯识无境”的境界。在修习方法上,提出了“我”与“法”的人体身心修习方法。 “我”者,生命的主体也;“法”者,生命的客体物(宇宙世界万物及其运动、生成规律)也。 “法”由“我”变, “彼相皆依识所较变而假施设” ,一切现象源于意识,通过人的意识力去汲取自然界诸物的营养能量,补充我体。无论是慧远禅师还是玄奘法师,他们的修养方法都是“禅定” ,由“定”而生“慧” ,4炼性修心以达到长寿延年。佛门的养生修持,小乘佛教采用“戒” 、 “定” 、 “慧”三学。戒者,戒掉摒除一些不利于人

12、的道德修养的不良之习;定者,禅定也;慧者,一种身心修养的高境界也。大乘佛教采用“布施” 、 “持戒” 、 “安忍” 、 “禅定” 、 “精进” 、 “智慧”六学来进行养生修行。前三者实际上还是“戒” ,后两者是“慧” 。 禅的特色“禅”是梵语一词的音译,全译为“禅那” ,意为“静虑” ,即取“安详、反思”的意境。由六祖坛经中著名的传法偈(诗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知禅学理论的核心内涵是“无” 、是“空” ;禅宗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因此,禅宗广纳众生、普度群迷;禅宗强调“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认识观,因此,禅宗以动态观念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自

13、身;禅宗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此,禅宗推崇超越表象、深究缘由的认识论;禅宗强调“诸法空相,是为实相” ,因此,禅文化以其深邃、活泼、灵动、辨证的“随宜方便”而著称于人类的哲学领域。无神:禅宗崇佛而不佞佛。因为既然众生皆可成为大彻大悟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菩萨” ,故有“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之说。因此,就佛教而言,其所最推崇至上的佛实际上是由广大的众生而成就。佛教还同时认为从众生到佛,全在“自心觉悟” , “一切种智,随业转藏;果缘因起,境由心造” ,故而佛教持无神论主张。无常:即动态观。认为世间万物皆流转不定,处于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缘起:即因果论。认为世间万法皆“

14、循因而起、因果相依” (属自然科学中变量函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定性描述) 。故而,排除民间佛教拜忏等迷信表象形式,深究禅宗之教义理论核心,乃是介乎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中观、唯识论”学说。近两千年来,具有博大精深之思想内涵的禅宗理论在世间广为传扬、递代继承,业已具有十分深厚而悠远的民众根基。-禅定概论-禅定术作为佛门的养生之术,有修心、修身、居食医药三个方面的内容。 修 心修心,与道教的修德养性有许多共同之处。佛教十分讲究四大戒条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修习禅定之前乃至修习禅定之后,都必须清净心灵、弃恶行善、约束行为、涵养道德,使人具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博爱胸怀。 修 身修

15、身分内修与外修两个部分。禅定是修身的主要入门阶梯,有的佛修者,毕生心血花5费在修身上,以求有一个健康的肉体和自在的灵魂。)内修内修就是坐禅入定。佛门的坐禅,是一种人体的元气调息活动,但它又有别于道教的气机调息。禅定又讲究参悟佛教义理,它不仅仅局限于元气的调息上,它是借助于元气调息这种手段来由静入定,由定而慧,最终修得正果。禅定修习是佛家的奥秘,由于其义理深奥,历来不为普通人所掌握。民国初年蒋维乔先生佛道双修,尤重礼佛,根据自己的修炼经验,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公开流传,由于其接近白话,易于掌握,很受欢迎。修习禅定要有一定的条件,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所谓禅定的修习,必须做到“备六项” 、 “调

16、五事” 、 “弃五盖” 。()备六项备六项是进行禅定修习前的基础。这六项是持戒清净、衣食俱足、闲居静处、断诸杂务、入欲知足、近善知识。分述如下:持戒清净戒者,佛门的道德规范及修习者应遵守的戒律。归纳起来就是四个方面: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衣食俱足修习禅定,必须是衣食无忧,这样才能安心修禅,不为生活所发愁,当然出家的和尚要有衣食供养。闲居静处修习禅定的地方,最好是昼无人、夜无声之安静之处,最好是要远离野兽虫蛇、怨家仇人,疾病瘟疫,同时要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当然,所谓“大隐隐于市” ,只要心静意诚,在闹市区同样也能修习禅定。断诸杂务修习禅定,必须要心静,修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断掉一些不必要

17、的繁杂事物,尽量将当天应该做的事情做完,了结杂务心事,使心净意纯,专心修禅,这样才能很好地入定。入欲知足修习禅定,不可多欲、事事不完足,这是修禅的一大障碍。知足常乐,是修禅的最佳心态。近善知识修习禅定,最终目的是生“慧” ,而要使人获得大智大慧,就必须亲近有道德有知识的人士。()调五事修禅之初,调“五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调五事是调饮食、调睡眠、调息、6调心、调身,分述如下。调饮食修习禅定,在饮食上必须做到不过饥过饱,不食不干净、不宜食之物。 “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闷塞,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 ”调睡眠初修禅定,不可放纵贪睡,但又不可刻意减睡,而是适量而

18、睡,睡醒即起。调身修习禅定,要保证有充足的体力,因而在坐禅之前不宜做剧烈的运动,以免伤身。在坐禅之时,姿势要安好,不可过度紧张,亦不可过于松弛。调息修习禅定,须将呼吸调练到“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的境界,佛教称此种呼吸为“息相” 。调心修习禅定,入定前心要做到“不沉不浮” ,即坐禅时意念不要飘逸浮动,这样会引起身体不安;也不要昏暗无知,头脑低垂,这样身无生气。入定之后心要做到“不急不宽” ,即入定后不要摄心太猛,这样会出现头痛、胸痛。若是发生此症状,便要放宽心,意想身中之气流向下身;也不要任心过度,这样会由于意志散漫而出现倾倚曲瘘、口中流涎或者是心暗晦不明之症状

19、,若是发生此症状,使要敛身提念,令心住一缘。()弃五盖五盖者,修禅之障碍也,进行禅修必须将之弃掉。这五盖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分述如下:贪欲盖修禅时心中萌生的贪求食、色、名利、权位等念头。瞋恚盖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由于别人有负于自己而产生的愤恨、恼怒、报复等念头。睡眠盖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睡欲。掉悔盖掉有三种:身掉不喜修禅,想游走戏耍;口掉谈天说地,歌吟辩论;心掉心猿意马,杂念丛生。悔有两种:一是知道生“掉”之后而懊恼不安;二是心理负担沉重而悔恨怖畏,负疚悔罪。疑盖疑盖有三种,第一疑己怀疑自身素质低劣而非修禅之人;第二疑师怀疑业师无功而不堪教徒;第三疑业怀疑禅修不行而见异思迁。()禅

20、定修习的时间7禅定的修习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庙院中修习的僧尼,修禅的时间很讲究,他们必须在初夜和后夜坐禅修行,于中夜可作短暂的睡眠,在家修习的佛门信徒,修禅的时间没有僧尼这么讲究,但要求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等时辰里修禅为好。在吃饭前后半小时不宜修禅。初习禅修者,时间要短,次数可多,而且留有余兴;久习禅修,可以坐禅小时为度,不可过长。()禅定出定时的注意事项禅定修习结束时,要进行“收功” ,佛教称为“下座” 、 “结坐” 、 “出定” 。大乘、密乘教派坐禅结束时,须“回向” ,即心念口宣,上求佛道,与众生共成佛果,然后缓缓调和气息、身体,将所观想放出去的一切都收回于身心之中,最后慢慢下座。坐禅

21、出定时,应放下各种念头,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摩手令暖,以掩两眼,然后慢慢睁开。待身热后稍歇,方可随意出入。如果不这样做,而仓促出定,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以后再入定时易烦躁不安。)外修人身外修人身就是对筋骨肉的锻炼。这种锻炼方法多是作适度的体育锻炼,如跑步,打拳等等,但切忌做得过度疲劳。筋骨肉的锻炼最好是采用武术形式。本书所附“达摩易筋经”就比较适合修禅的人练习。 居食医药佛教在居食上比道教更为讲究。生活起居上,讲究远离尘世,寻幽深之处进行修行,并有“色戒” ,不允许进行两性的接触。在饮食上有“斋戒

22、” ,不吃肉腥之食。佛门内中的僧尼有此二戒乃是教内修行的需要,俗家弟子,或者对于佛门之外欲修禅的人来说则没有什么具体要求。远在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就下旨允许曾有恩于他的少林寺武僧可以开戒食荤,以增强体质。为了长寿养生的教外之士在修习禅定的时候,不必“色戒” 、 “斋戒” ,不可过分压抑自己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为了保证身体和心理健康,适度的营养是必须的,适度的家庭生活也是必须的,但不管是性生活还是饮食,都要有所节制。佛门弟子十分重视医药在修身时的功用。易筋经中就有服药法:“练壮之功,外资于揉,内资于药。行功之际,先服药一丸,约药入胃将化之时,即行揉功,揉与药力两相迎凑,乃为得法

23、,过犹或不及皆无益也。行功三日,服药一次,照此为常。 ”内壮药:“野蒺藜(炒去刺) 、白茯苓(去皮) 、白芍药(火煨酒炒) 、朱砂(水飞) 、熟地黄(酒制) 、甘草(蜜炙)各五两、中参、白术(土炒) 、当归(酒制) 、川芎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重一钱,每服一丸,温汤任下。一云:多品合丸,其力不专。另立三方任用,只须一味任用。”佛门弟子借助于药物的补益功效来促进修行的功力增进,也借助药物的作用来防止疾8病。-炼心修性术-修心养生佛教与道教一样,十分讲究炼心修性,但是与道教又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禁欲”和“来世幸福”上。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各人修行的深浅而决定其所达到境界的高低。

24、只有当“无量烦恼悉除灭已,佛便现前” 。佛教中的“佛” ,是指具有大智慧且心身自在的人,也是佛教徒修证的最终目标。佛教认为, “人性本净” ,因此, “万法在自性” 。在世界面前,众生之本原心性是平等的。“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要炼好心修好性,就必须放下一切而不离一切。如唐代净觉禅师说的:“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色身清净,寄住烦恼之间;生死性起,权住涅槃之处。故知众生与佛性,本来共同。以水况冰,体何有异?冰由质碍,喻众生之系缚;水性通灵,等佛性之圆净。 ”在

25、这里,净觉禅师要人们像冰释成水一样,挣脱“质”的障碍,以求得“心净” 、 “圆净” ,让心性清净,以证佛道。佛门高僧慧能发展了前世的炼心修性理论,提出了“心修”学说,即“我心即佛” 。他说:“我心自有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心见者,只汝自心” 。这与庄子的“心斋”是同工异曲的。为了达到“我心即佛”的炼心修性境界,他进一步提出: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去,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佛教崇尚“善” ,这点与道教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 “善”是炼心修性的根本。慧能大师提出: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慧能大师不但在理论上阐

26、述了炼心修性,还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这是难能可贵的。佛教认为将“心”与“性”修好了,就能得“道”成“佛” ,从而健康长寿,大智大慧。修德养生9炼心修性,首先要修养出一个好的道德情操来,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有可能修习出一副好的心性。修养道德情操,关键在于自觉地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发扬人性中“善”的优点,抑制甚至最终消灭人性中“恶”的缺点。怎样才能使人修养出一个好的品德呢?)陶冶性情陶冶性情,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注意,时时保持意静神宁,遇事均以心平气和而处之,这样,喜、怒、忧、思、悲,恐、惊人性七情就不会妄动了,人体的气机也就自

27、然畅和,人的心性也就宏达明朗了。)开阔心胸一定要有一个开阔的心胸,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泰然处之,不可耿耿于怀,要做到心胸无时无处不“坦荡荡” , “大肚能容容天下最难之事” ,乐观开朗,知足常乐。)克除私欲私欲是阻碍人心性修养的桎梏,克除私欲,是涵养道德的根本。所谓私欲,并非人心中一切欲望,这里指的是那些损人利己的欲望。克除私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功课,而且是必须做好的功课。)根治陋习人的习性有好有坏,好的习性利人利己,被誉为美德,而坏的习性损人也损己,是人炼心修性的一大障碍,必须根治。如果有自傲、任性、嫉妒、瞋恨、自卑、诡诈、奸滑、虚伪等等陋习,必须时时谨防,注意根治,否则难修正德,难成正果。

28、)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一个人具有高尚品德的衡量器。佛教教义中强调的“广行善事” ,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助人为乐。时时先人后己,助人为乐,那么,情性也就在无形中被陶冶了,心胸也就自然而然地开阔了,私欲、陋习也就没有萌生的机会了,人的品德就在助人为乐中得到了修养。入静炼心修性“静”是道佛二教炼心修性的主要方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道德经“静”能使人心洁意纯,也就是说,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涵养人的道德。炼心修性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做到“相离无念” ,就是让心性“灵空” ,从而实现“万象有而非有,一心空而非空”的修持境界。所谓“有非有” , “空非

29、空” ,指的是人内心的一种状态,即人的意念尚存,但却无他想,不为外界诸般事物所干扰,不为内心诸般情绪所困惑。10-因是子静坐法- 绪言写这书的本意,是有鉴于我国上古一直传到如今的医疗预防法极有价值,不过遗下来的书籍,满纸是阴阳五行、坎离铅汞等代名词,叫学者没有方法去了解,理论又涉于神秘,所以不能广泛流传。我本想写一本明白晓畅的书,公诸于世,然没有功夫,搁置多年。到年(我那时岁)看见日本流行的冈田式静坐法 ,他说这是他发明的,我乃不能再自迟疑,于是写了一册因是子静坐法公世。静坐两字,我国人老早用过,宋朝理学家,多用静坐功夫,明朝袁了凡有静坐要诀一书行于世,实在与“禅定”的意味相同。不过静坐这两个

30、字很响亮,通俗易解,我也就取用这个名词,人们本有四种威仪,叫行、住、坐、卧,惟有坐的时候,全身安定,最容易下手,所以不论道家、佛家,都采用趺坐的方法;平卧时候,也可作这功夫。功夫到极其纯熟,走路时,停住时,也能够动中取静,心不外驰,那是不容易的。我的原书出版以后,销路极广;大约到年(我那时岁) ,我又采取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撰成静坐法续编公世。两书不径而驰,重版数次,到如今又经过年(我现年岁) ,积了不少经验,证实了“奇经八脉”的通路,可以供医疗预防的参考。这书从原理、方法、经验三方面加以说明,但比前两书丰富得多。 因是子静坐法)身体的姿势()两脚怎样安放:少年筋骨柔软,可用“双盘膝” 。就是

31、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脚掌和右股略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架在左股上面;这时候两脚掌向上,两股交叉,好像三角形,这叫做“双盘膝” (见图一) 。它的好处是两膝盖必定紧贴在坐垫上,坐的姿势自然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歪斜。但这种双盘膝姿势,不容易学,中年以上的人学起来更难,不必勉强。其次是“单盘膝” ,坐时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脚放在左股下就得了(见图二) 。这比双盘膝容易得多。它的缺点是左膝盖不能够紧贴坐垫,入坐稍久,身体要向左边歪斜;只要你自己觉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没有妨碍的。倘若老年的人,连单盘也做不到,那就把两小腿向下面盘也可以的(见图三) 。不过两膝盖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应随时注

32、意改正。还有两腿有毛病的人,连向下盘也做不到,那就把两脚垂下平坐也可。但须把左脚跟靠在右脚背上,叫做“四肢团结” ;或两脚底平放地面也可,但腿与脚掌,要保持九十度直角(见图二) 。初学盘腿时,入坐略为长久,必感觉两脚麻木,此时可以徐徐放开,等到不麻时再盘;11或就此起身徐行,等到第二次再坐,都可以。()两手怎样安放:两手应该宽松,丝毫不可着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在两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地放平,如图四所示。()头颈、面孔、眼睛、嘴巴: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轻轻闭合,嘴巴也要闭,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腭。()我上文说到的行、住、坐

33、、卧,是人们举止的四种威仪,都可以用习静的功夫。当然,行时习静为最难;住时也不容易,非到功夫很深时不办;坐时行功最合标准,所以把它作为主要的练习方法;卧时虽易致昏沉,然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时,就不妨以卧式来代替。卧式如人们睡卧一样,有仰卧侧卧两种。仰卧姿势与平常仰卧一样(见图五) 。但须记得将头肩等部略事垫高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程度,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势均同前述。至于侧卧,虽然左右都可,但以作者的研究,当以右侧为宜。因左侧卧则心脏常受压迫,不是顶好。右侧卧的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势也同前述,但头及上身须略前俯,上面的腿比较下面的应更加稍弯曲些,使达最舒适的程度。自膝盖以上的大腿叠于下面的腿上,膝盖以下的小腿

34、和脚就很自然地贴放于下面小腿和脚的后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弯曲。上面的手也自然地伸出,掌心向下,轻轻放于髋关节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开,放于头畔枕上,距离头部少许,须看你怎样觉得最舒适为准。这个卧法,在功夫上有个名字,叫做“狮子王卧法” (见图六) 。)精神的集中静坐的时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下丹田” ) 。初学的人,对这种功夫,极难下手。人们的妄念,一起一灭,没有一秒钟停止,所以说“意马心猿” ,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最后功夫,就是能够调伏这些胡思乱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那么怎样下手呢?应该在平常行动做事时候,时刻当心,不

35、要乱想;到静坐时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方法。如初学者觉得这种定力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而目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 。静静地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遇有口津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自然地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一如上述,这样可以得到不少帮助。还有一种方法,仍将两眼轻轻闭合而用“数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这叫做“心息相依” 。其他姿势一如前述,而最最要点,仍是在于“意守下丹” 。这

36、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有最紧要的一句话,就是要请读者记住这一个方法:因为这几种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方法,可以没有流弊,读者但择哪一种方法在实地练习时经常觉得最舒服者,就是哪一种方法于他最为合宜。初学静坐的人,常常说:“我没有学静坐的时候,妄念倒还少,一入坐后即妄念反而12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要知道人们妄念,本来随时都能有,平常时因和外面环境的接触,把注意力分散了,故不觉得多;习静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这是一种初步的自觉。能够从这下手,返观自心,妄念是怎样生起来的;练习久之,它自然渐渐会减少,不必怕它。初学的人,又有两种境象:一是散

37、乱,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一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大概初学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乱,无法收敛,练习的时日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学静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治散乱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大概说来,人们因为白天劳累的缘故,夜里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来入坐,因为夜里睡眠已足,就不至于昏沉了。 (读者可参看第五章佛教养生静坐法问答 ) 静坐的原理)静字的意思地球一刻不息在那里转动,我们人类在地球上面,比蚂蚁还小得多,跟着地球去动,自己一点不知道:但自己无时无刻

38、也在自由行动,即使睡眠时,心脏的跳动,也绝不能停止。这样说来,宇宙间充满动力,哪里有静的时候?所以静与动,不过相对的名称。我们自己身心有动作,与地球的动力相反,这就叫做动,我们自己没有动作,与地球的动力适应,这就叫做静。人们在劳动以后,必须加以休息。譬如厂中劳动的工人,劳动多少时间,必有休息时间;在学校从事脑力劳动的教师,教学五十分钟,也必休息十分钟,这休息就是静。不过这种静,不是身心一致的,有时身体虽然休息,心中恰在胡思乱想,所以不能收到静字的真正效验。)身心的矛盾人们有身与心两方面,不去反省,也就罢了,若一反省,那么身与心,没有一刻不在矛盾中间。例如做一件坏事,不论是好人、是坏人,在没有做

39、的时候,他们的良心第一念,总知道这事是不应该做的;然身体不服从,良心为欲望所逼迫,就去做了,做后追悔,也来不及了,这就是身心的矛盾。古人说“天理与人欲交战” 。若是比较好的人,在没有做的时候,以良心去制止人欲,就是良心战胜人欲,也就是矛盾的调和。这矛盾究竟从哪儿来的呢?因为宇宙间的事事物物,没有一件不是相对的,既然相对,就必定相反。举眼望空间,就有东西、南北、大小,高低、长短,方圆等等;再看时间,就有古今,去来、昼夜、寒暑等等;再看人事,就有苦乐、喜怒、爱憎、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可见我们所处的内外环境,一举一动,没有一处不是相对的,也就没有一件不是矛盾的。矛盾既是对待而有,也就能相反而成。所

40、以素有修养的人,身心清静,没有一点私意夹在里面,碰到矛盾,就能够凭良心的指导,去把它调和,这是静坐最初步的效验。 静坐与生理的关系13)神经静坐能影响全部生理,外而五官四肢,内而五脏六腑,没有一处没有关系;然这里不是讲生理学,未便一一列举,只可就极有关系的神经、血液、呼吸、新陈代谢四种来说说。向来我们总是把身与心看做两样的东西。自从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明大脑皮层统辖全身内在与外在环境的平衡而起种种反射作用,因外在环境的改变,刺激了感受器,又能影响大脑皮层的活动,因此人类精神与肉体更不是两样的,而是一个有秩序的现象,是统一的、不能分离的。反射有无条件反射及条件反射两种方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

41、,不学而能的,比较简单的。例如物体接近眼睛的时候,眼睑一定作急闭的反应,鼻孔受刺激引起打喷嚏,喉头受刺激要咳嗽或呕吐,手碰到热汤一定要回缩,这都是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决不够应付生活上千变万化的环境,但积聚许多无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作用就能前后联系起来成为“条件反射” 。例如梅子味酸,吃了口中流涎,是无条件反射;后来看见梅子,不必入口,就能望梅止渴,这是“条件反射” 。这样我们对内外一切事物的反应范围就扩大了。我们的思想日益发展,又有语言文字的第二信号,去代替实际事物的第一信号的刺激,这样条件反射就可达到没有止境的广大范围了。反射具有两种作用:就是“抑制”或“兴奋”作用。神经受刺激,大脑命令全

42、身或局部发生兴奋,兴奋到相当程度,又能发生抑制作用。那么静坐与神经有什么关系呢?大脑反射,在我们习惯上说起来,就是妄念,妄念一生一灭,没有停止的时候,容易扰乱,非但叫心理不能安静,并且影响到身体。例如做一件秘密事体,偶然为人揭穿,必然面红耳赤;又如碰到意外惊恐,颜面必现青白色,这就是情绪影响到血管。盖惭愧时动脉管必舒张,惊恐时静脉管必舒张的缘故。又如愉快时则食欲容易增进,悲哀时虽见食物也吃不进,这是情绪影响胃肠机能的缘故。这种例子很多,所以我们必须叫精神宁静,反射作用正常,使植物性神经系统两种功能对抗的平衡,庶几身心容易达到一致。然妄念实是最难控制的,惟有从静坐下手,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可以统

43、一全体,听我指挥。古人说:“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就是此意,可见静坐与神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血液血液是人们生活的根源,循环全身,没有一刻停止。这个循环系统,包括心脏与血管两大部分。心脏是中心机关,身体各部分的红色血液(动脉血)都从心脏输出,同时各部分紫色血液(静脉血)也都回归到心脏。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输送血液到身体各部分的叫动脉管,输送血液回归心脏的叫静脉管。这血液循环的工作,在保持全体血流的均衡,叫各部分的活动配合总体的要求而发展,所以循环的工作也随时跟着全体活动而变异。当身体某一部分活动特别强烈时,这一部分的血液循环特别旺盛,以集中多量血液。如饱食14时,胃部血液比较的集中,运动

44、后则四肢充血,反之,在活动较少部分,则血液的容积也就较少。这样在一健康身体的各部分,于一定时间内所得到的血量,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方能保持正常的循环工作。血液所以能够周流全身,继续不停,固然是靠心脏与血管有舒张及收缩性,但必在一个总的领导之下,方能没有偏颇的弊病。担负这个领导的就是中枢神经,尤其是大脑皮层。巴甫洛夫说:“从脑脊髓传至心脏与血管的神经,一为兴奋性,一为抑制性,前者令心动加速,血管口径缩小;后者令心动变弱变慢,血管口径弛张,这两种作用维持着一定的交互关系,使循环系的活动能够得到调节。 ”血液循环一有停滞就会生病,所以不论中、西医生诊病时,必先指按脉搏。血液停滞,有内在的原因及外来的

45、原因。()内在的原因内脏虽统辖于中枢神经,受脊髓神经及植物性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与大脑是间接的,疾病潜伏时期,引起异常反射,血行也不正常;常人全身血量,大半储于腹部,腹部筋肉柔软无力,有时不能把血尽量逼出去,以致多所郁积,使其他各部失调;内脏器官,我们不能随意直接指挥它,血液如有迟滞,非但不知不觉,就是知道了,也只有到疾病发作时请教医生,自己别无办法;心脏跳动,对于动脉管的发血,接近而有力,至于静脉管的血,从头部四肢回入心脏时候,距离心脏跳动较远,力量较弱,比较容易停留在腹部。()外在的原因由于寒暑、感冒、外伤等物理的和化学的刺激,使血液循环失调,更为显而易见。静坐的功夫,把全身重

46、心安定在小腹。练习日久,小腹筋肉富有弹力,就能逼出局部淤血,返归心脏,并且内脏的感觉渐渐灵敏,偶有失调,可以预先知道,因此血液循环十分优良,自然不易生病。这种医疗预防法,比较在疾病发生后再去求治其功效是不可以比拟的。)呼吸呼吸对于人们的生活机能,关系十分重要。人们都知道饮食所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就要饥渴以至死亡;殊不知呼吸比饮食更加重要,人们若断食,可挨到七天尚不至死,倘一旦闭塞口鼻,断了呼吸,恐怕不到半小时就要死的,这是呼吸比饮食重要的证据。人们要得饮食,必需金钱,要得金钱,必须靠劳动,至于呼吸,可在大气中随时取得,不费一些劳力及金钱,所以常人只知饮食的重要,不知呼吸的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47、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与热量,主要来源是食物的氧化,胃脏好比机器的锅炉,食物消化好比锅炉的燃烧。物理学的公例,燃烧必须氧气,燃烧以后必产生二氧化碳(旧称炭酸气) ,氧化过程所需要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都是来自大气中,回到空气中的。这种身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过程,总称为呼吸。氧气吸入时系先到肺部,由肺部转到心脏,使静脉15血变为动脉血,依动脉管的输运而分布于身体各部,然后脱离血管而入于组织,以供细胞的利用;细胞所产生的是二氧化碳,这气有毒,必须排除,就循相反的路径,由静脉管的输运回到心脏,由肺达口鼻,向外呼出。气体出入肺脏,主要依靠胸部肌肉及膈肌(横膈膜)的运动,总称为呼吸运动。这运动日夜不停,终生没

48、有休息(照实说来,心脏一跳一停,呼吸的一出一入,中间也有极短的休息) ,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全由于中枢神经的指挥,而达到气体出入的平衡。呼吸运动:当吸气时,空气从鼻孔经咽喉而至气管,然后由支气管及小支气管而入肺部;当呼气时,肺泡中的气仍由原路而出。肺分左右两部,左肺两叶,右肺三叶,生理学者估计人肺全部的肺泡数目,为亿个,其总面积在平方米左右,约有平方米的面积具有呼吸功能。这一面积,比起人们身体表面的总积来,约大余倍,想不到一个小小胸腔内,竟能容纳那么广大的面积,可见肺的结构之精巧了。呼吸时气的出入,虽然也有氮气及水蒸汽夹杂在内,但无关紧要,主要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静脉管中的紫血变成红血,再输入动脉管,所以血液循环,全靠呼吸运动来帮助。这种循环,约秒钟全身一周,一昼夜周;人们呼吸次数,一昼夜万余次,所吸清气,共余立方尺。每人体中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计算,它所澄清的血液,有万余斤。这种伟大的工作,人们通常竟不能觉知,真是奇妙。一呼一吸叫“一息” ,人们生命寄托在此,一口气不来,便要死亡。静坐功夫,正对这生命本源下手。古往今来,无论卫生家、宗教家,均要练习呼吸,初步入门是这个,练到成功,也离不了这个。)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的物体所共有的特性,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重要区别的所在。进化到了人类,新陈代谢更是最基本的生理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