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402509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 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袁贵仁强调,要增加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数量。据悉,201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 630 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新闻网 11 月 20 日)也是去年这个时候,为解决 2009 届 611 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推出包括提早安排全年网络招聘,提前启动全国性大规模网络招聘活动等五项举措,全面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 (中国青年报2008 年 11 月 21 日)与去年这些具体举措相比,教育部今年的举措,无疑更具前瞻性,不仅仅是“救急”,而是想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人才培养

2、机构,探索求解就业难的长效机制。可是,教育部对改革的要求,却同样让人感到改革形势如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样严峻。袁部长强调,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 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那么,改革的第一步, 应该是明确分析社会 对高等教育、对大学以及对大学生究竟有什么需求。教育部门已经明确知道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了吗?单从大学生人才需求数量来说,就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教育部一直强调,整个社会的大学生数量并不多,扩招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甚至有官员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可大家不解的是,既然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旺盛,可为何还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数据,2009

3、 届 611 万大学毕业生至今仍有 26%未就业,总数达 159 万),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不如官员们所指责,各地不断有消息传出,很多名牌大学生已经争抢卖猪肉、淘粪工的岗位,一个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岗位在大学里招聘,也至少获得 10 倍以上的应聘者,这表明大学生们根本就不存在不愿意去基层、不愿意去艰苦行业的观念问题,而是教育部门所掌握的“信息” 有 误。而说到信息,对于 2009 届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至今也存在严重“分歧”。今年 7 月,官方的数据显示,到今年 6 月底,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 68%,此后,有大学生上网曝自己 “被就业”,一时之间,不少大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

4、被就业”、 “被要求就业经历” ,虽然go-vern-ment 部门仍旧坚持自身统计的就业率是科学的、可信的,可民间机构调查的数据却进一步指证,截止今年 6 月底,应届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 40%,高职高专学生签约率为 33%。业数据当然不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如果 go-vern-ment 部门统计和公布的就业数据都不准确,其后果则是十分严重的有的高校某个专业可能只有 10%的学生签约就业,可 “统计”、“公布”的数据却达 80%,这会不会误导新大学生选择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会不会让这所大学继续在就业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照样扩大招生规模?会不会对来年的大学毕业生产生信息误导,以

5、为这个专业就业很好,因此就业定位偏高?另外,按照这样的就业数据,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又会提供给学生怎样的就业信息呢?为了让这一届的就业数据依旧好看,可能从就业之初,很多“ 准备”工作就开始了。其实,除了上述社会需求,需要教育部门深入调查,全面了解外,对于不同的高校,社会的需求一致么?对于不同高校培养的人才,社会的需求有哪些不同?对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社会又有怎样的需求?这些“需求 ”,是 远远不能被一句“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涵盖的。更不能在实践过程中,演变为政绩需求、利益需求。英国教育部门 2003 年提出,升大学的毛入学率要从新世纪初的 43%提高到超过 50%。因此,他

6、 们也要扩招, 但是怎么扩招?就是根据社会需要。英国教育部门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准备大幅度扩招两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之对照,我国高等教育在 1999 年扩招时进行过社会需求的深入分析?我国各大学在新增专业、扩大招生时,又做出相关调查吗?今年我国教育部宣布,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其依据又何在呢?新一轮教育改革,应该力促教育部分析社会的需求信息、重视真实的社会需求科学决策,同时让各高校能面对社会对自身的要求,进行办学定位与调整,受教育者则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以便选择教育、评价与监督教育。前者,要求教育部门转变角色,从管理教育到服务教育,从自己参与办学到为所有学校营造平等的发展空间,尊

7、重基本的教育规律;后者,则要求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落实各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学不同于一般技术学院或职业学校。后者在后发展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可以测量的指标性贡献,往往比前者更大,毕业生就业更容易,甚至起薪点也更高。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学应该朝着那样的方向努力。大学存在的价值,在于能够超越不断波动的社会需求变化,探究较长期影响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重大问题。大学教师如果没有这种超越精神,就不可能坚持学术独立精神和高深的研究取向。大学如果没有学术可言,混同于其他,势必沦为社会的赘物。王国维早就断言,强调有用无用的人是不知学。同样道理,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应被动顺应社会需求,一方面要坚持教育和学术

8、的发展规律,以引导社会,一方面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能太过趋时,否则容易过时。所谓极旧之下每有极新,越是好的大学,越能够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而保留那些无用之为大用的学科和专业。一味由市场无形之手推动的社会需求,其实相当盲目。这些年不少新设专业的冷热随供求关系大幅度波动,一些炙手可热的专业不数年就人满为患,毕业生成为无人问津的滞销品。如此恶性循环,要是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随波逐流,最终大学势必成为牺牲。市场其实有大量用工需求,只是被制度因素压抑住了 要赶紧采取措施,把用工需求释放出来。应该允许有多种用工形式,在政策上松绑。否则,靠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等措施只是画饼充饥。市场其实有对大学毕业生的用工需

9、求,只是被制度性的因素压抑住了。要赶紧采取措施,把用工需求释放出来。应该允许有多种用工形式,在政策上松绑。如果在用工政策上不突破,靠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等措施只是画饼充饥。专业结构调整得再好,学生学得再明白,创业者不敢创业,不敢雇用,仍然解决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目前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备条件,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 2010 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自 1999 年大学 扩招开始,大学 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毕业生。然而,我们也看到,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工厂招不到一技之长的人。这 是为什么?

10、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了。业界评价我们,有句非常不好听的话,说什么本科生知道 泰晤士报是哪一年办的;研究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 一月办的;博士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天办的虽然很刻薄,但也反映出我 们的大学教育与业界脱节,学的东西和实践完全没有联系的现象。 ”有人追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说这是扩招惹的祸。但如把大学生失业看作全社会青年失业的一部分,则他们的失业与扩招没关系。假使不扩招,情况就变成了更多大学文化程度以下的青年失业,而且是更早失业。扩招不会改变就业人数总量,只是使青年的学历身份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所谓“改变就业观 念” ,“先就业后择业”的劝导,也是相当无关痛痒和

11、不得其要的。在严峻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面前,真正不会自动“改变择业观念”,固守“学有所用” ,或者有能力单边强力守护自己的受教育成本的,只能是一部分家庭背景较为优越的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当然是就业成功的条件,但是,在这竞争过分激烈的时期,在这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份。父辈的权力和“人脉 ”,会以某种方式“世袭” 。也许,有关大学毕业生或者整个这一代青年的就业和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不是“就业率”,而是“起薪”。据报道,至 2007 年,在上海这个房价已经超过每平米 1 万元的城市,起薪两千多的

12、工作,也令大学生们趋之若鹜。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须知,对于一切从头开始的大学毕业生,两千的月收入,在城市生活中除了维持生计,所有人生的计划都是无法开始的。这是这一代青年的痛苦和彷徨。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晴雨表,代表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其中,大学生 则是青年中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社会诉求、主体意识最强的活跃群体。如果这一群“ 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因为他们无“老”可“ 啃”而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失业威胁之下,当是重大的社会课题。这是中国社会进入转轨时期以来,第一次面临如此重大的失业危机。而

13、转型尚未完成,许多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没有建立或完善。大约在两年前,第一次有人提出给大学生以失业救济,立即引来一阵哄笑。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包括大学毕业生自己,也不好意思去申请。但事实上,没有理由不给他们以救济。在西方,法制完备的国家,如果大学生毕业没有找到工作,从第一个月起就可得到失业保障金,并且政府部门会免费给你推荐工作。今年以来,我国有关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密集地给出了许多政策。在“促增长,保就业”的前提下,首先提到的,一定是大学生的就业。至于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把大学生就业当成一项“主要工作” ,某地甚至宣布,把它作为领导职务考核内容。“学士流动站”虽然还没有建立,

14、但某地据说要给乡村小学校长及优秀教师,配备一到两位大专生做“助理”。“到西部去就业 ”,也有可能会得到更优惠的政策鼓励。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 2009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900 万人以上。许多办法看起来具有“救急”的性质,这也反过来说明了问题的严重和紧迫。 劳动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 权利。失 业的痛苦需要国民共同分担。但在“共渡时艰” 的重要关头,失业者确实只能扮演主角。你可以失业,但社会不能失去你们。你可以失业,但不可以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就业难这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只是个教育问题;首先是整个政府的事,而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但这个问题已积累了多年,不能再拖下去,否则矛盾的焦点又会集

15、中到教育部门。导致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普通高校爆炸性扩招。因此,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应逐步减下来。特别是“ 三本”的招生人数。此外,中国的教育结构非常不合理。普通中学、普通高校招生多了,而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及成人再培训发展不够。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表明了公共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的浪费。既给学生家庭造成了很大经济负担,又使一些年轻人学不到真本领,成了一些干不了力气活,没有糊口一技的无用之人。许多农村孩子,从小不干活,只读书,花了那么多钱,结果找不到工作。这些年农村普通中学退学的很多,也算一种市场调节。现在一些家庭有一种花这么多钱上大学是被骗的看法。如同 1990 年代,有些县市政府利用

16、农村人想进城的愿望,让其交钱办农转非,结果一些农村人花钱成了城里人,却既没了地又没有工作(或进了工厂,没几天工厂就不行了)。这些年高校扩招,也有点高校利用农村人的旧观念,糊弄人交钱上学的意思。我走访过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父亲病故欠下巨债,弟弟读初中,全靠母亲打工度日,却选择了每年光学费就要 2 万的“三本” 重点大学开办的收费昂贵的独立学院。我问,去学费相对低廉的专科岂不更合适?孩子母亲答:这读出来可是本科生呀。我心底升起一丝悲凉。在这个博士硕士多如牛毛的年代,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一大社会问题,那些生活困顿的家庭,却宁可付出经济和精神上难以承受的代价,去争得一个“本科生”名分。至于那些大力兴办“三

17、本 ”“四本”的大学,正是瞅准了人们这种惟学位是从的心理,以“ 本科”学历为饵,把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学子也钓了进去。当教育变成这样赤裸裸的敛财工具,所失去的又岂止公平!大学生就业的寒冬里,南方周末报编发专题报道, 超级毕业生和女毕业生的死亡日记两文的主人公有着相近的家庭背景,均就读于非重点的高校,可算是绝大部 分大学毕业生的代表。在对就业前景的共同焦虑中,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亦换来一喜一悲的迥异结局。除却当事人个人因素使然,也应深思的是,我们的学 校乃至社会是否可以倾注更多。扩招也许并没有改变劳动力供济总量,可是它对劳动力受教育结构的改变却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绝对与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必

18、然联系。京津两地就业调查人民大学的李同学对“关系”似乎有更丰富的理解。关系难道不是一种能力么?这就是社会现实,我们必须接受。” 来自黑龙江的她,通过一轮轮笔试和面试,最终签约哈尔滨银行,对于那些凭关系的人,她觉得“很正常” ,“因为关系也是一种 综合实力。 ”在回答“你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可选两项)一题时,两校学生中,只有 24%选择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部分将矛头对准了自己,5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所限,42%认为自己的期望太高。中西部的经济社会条件显然无法吸纳成倍上涨的毕业生。于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工潮”之后,21 世纪初,一股来自中西部的“大学生潮”开始

19、形成,大规模地涌向吸纳能力相对较强的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国家人事部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 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 4 城就接收了人事部抽查的 15 个省市 10.9%的高校毕业生。更有论者指出,近年北京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每年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然而一个城市的吸纳力是不可能极速膨胀的。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这股就业洪流由此变得曲折起来,一些就业支流甚至正在演变成胡良奎式的大学生找工“新盲流”。“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成了北京大学生们普遍的就业心态。中央民族大学就业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去年 73%的毕业生都是留在北京工作,就业去向太集中于北京了, “像我

20、们学校的学生,要是到其他地方,即使是省会城市都是很好找工作的,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去。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立平也介绍,80% 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 “学校很多涉及林业技术的专业在基层林场用得上” ,可去基层林场的毕业生几乎没有, “去了也养不住”。据统计:2008 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 559 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 50 万的速度增长。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 2007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 16001700 元/ 月。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 2007 年的 30

21、 年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增长了逾 20 倍。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 570 万人和 424 万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但是,2005 年至 2007 年,分别为 307 万、377 万、 495 万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 70,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 630 余万人,比去年增加 20 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根据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已实现就业人数为 455.6 万人,约有 175万人尚未就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今年年初表示,2010 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目标是:

22、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 70%左右,如今 72.2%的数字已经超出目标。据介绍,全国教育系统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截至目前,仅各地教育系统为 2010 届高校毕业生举办现场和网络招聘活动 1 万多场, 提供岗位信息 430 多万个,岗位信息数与去年同比增长 9.5。教育部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各地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政策措施。如,辽宁、江苏、四川、云南 等省出台了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多项税收减免政策。重庆对大学生创办的微型企业按注册资本 3050给予补贴,最高可达 5 万元。河南、山 东等省推出 了

23、高校毕业生“试营业”制度,实行货币出资“零缴付” 、 经营场地“零成本”、服 务创业“零收费”等措施。1980 至 1989 年出生的一代人,是坐过父辈“28 式” 单车上学的最后一代;是将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当作童年奢侈的最后一代;是狂吃干脆面,集齐“小浣熊”贴画儿的最后一代;是看着“葫芦娃” 、“圣斗士”、 “七龙珠”直至“灌篮高手”长大的最后一代;是迷恋随身听和成摞的港台歌曲磁带,墙上贴满“ 四大天王”、 “小虎队”海报的最后一代;是拉过蛔虫,背过“五讲四美 ”,白天学赖宁、晚上偷打“ 魂斗罗” 和“超级玛丽”的最后一代。从历史的维度看,1980 年代甚嚣尘上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80 后”们仅仅赶上了一点末梢,如同浮光掠影;1990 年代兴起的重商主义大潮,他们成为当仁不让的被动受洗群体;而 2000 年代产生的撕扯碰撞、颠覆疯狂、时艰劫难,他们则是必然的承受者、担当者,抑或逃避者、牺牲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劳动就业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