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卷第4 期2006 年7 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 rmal Univer 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Vo l. 29 No. 4Jul. 2006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韩银燕1 , 钱 鑫2( 1. 大连轻工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辽宁大连116034; 2.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130021) 收稿日期: 2005 12 20作者简介: 韩银燕( 1967 ) , 女, 吉林敦化人, 大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社会语言学研究;钱 鑫( 1980 ) ,
2、 女, 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摘 要: 文化气象万千, 无所不在。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 时间信息的传递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 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如何对待时间以及如何使用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导致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的文化因素, 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时间取向,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关键词: 时间观念;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
3、: C91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1751( 2006) 04 0015 03A Contras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ime Concept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HAN Yin yan, QIAN Xin( 1. S chool of I nter national Communication , Dalian I nstitute of L ight I ndustr y , Dalian 116034, China;2. School of For eign Languages , J ili
4、n Univers ity , Chang chun 130021, China)Abstract: Culture is ubiquitous and is ever yw here. As an import ant par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t ransmission of t imemessag e a lso has pr ofo und cultur al connotation. Differ ent cult ur es have shaped different concepts of t ime. The difference
5、s betw 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philosophy, histor ical backg round and social sy st em and so on hav e caused their differences in concept of time and att itude tow ard t ime, and as a result, have created different mo des of time or ientat ion. The way todeal wit h t ime and use time, to
6、 a g reat ex tent, influences the effect of cro ss cultur al communicatio n betw een t hem. This ar ticle, thro ug h co nt rastiv e analy ses of the cult ur al factor s causing the differ ences in time concept betw een Chinese cultur e andwestern culture, aims at a deeper under standing of the diffe
7、rent o rientatio ns of t ime, in or der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 eness o fcr 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t ime concept; cr 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 n; cultural differences一、引言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作为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 具有自身独特的交际功能。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 H all) 所指出的, 时间会讲话 , 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
8、, 有时比有声语言更直截了当 1 。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认识和反应构成了时间观念, 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产物。正如霍尔( H all) 所说, 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一样, 拥有自己的 时间语言 2 。在非言语交际的各要素中, 时间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 3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社会实践、时间处理和安排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各自的时间观念也必然互不相同。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观念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判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言行。反之, 言行又传递人们关于时间观念的某种信息。当来自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
9、交际时, 时间观念会在无形中制约和支配人们的言行, 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本文试图就中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 15 韩银燕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际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密切, 两种时间观的演变与融合。二、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1. 中西方时间认知之哲学基础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10 个天干和12 个地支组成60 对干支。干支两两交叉, 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 天人合一 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4 , 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
10、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 时 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 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 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 天人合一 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 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 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 过了半天 , 一小会儿 , 好长时间 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
11、才能准确理解。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 二元 的思维模式, 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 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 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 并对此有所区分, 在时间中只有 过去 , 现在 , 将来 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 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 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 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同时, 钟表是由西方人发明的,
12、这使得在西方文化中, 计时往往精确至分和秒这样的单位。钟表的发明使西方人往往严格遵守时间, 注意时间的有效利用和节约。这种时间观在中国人看来常常显得刻板、乏味。2. 多向时制与单向时制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把不同文化模式的时间观念分成多向时间制( po ly chr omic t ime) 和单向时间制( monochromictime) 两种范畴 5 。多向时间制将时间看成发散的, 认为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出现, 事件的完成不必受日程、计划的限制, 有很大的灵活性。而单向时间制重视计划、安排、时间分段, 强调在特定时间内做特定的事, 行事果断干脆, 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割的一条直线。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整
13、体, 善于综合性思维, 因此趋向于采用多向时间制式。中国人善于同时计划多件事, 亦可同时与多人谈话。中国人在做事时注重审时度势, 行动的每一个步骤经常是依据周围环境随机决定, 因而灵活性很强。也正因如此, 中国人在进行社交活动时提前预约较少, 走亲访友经常是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打招呼。这样的情形在西方国家是极为少见的。西方人倾向于采用单向时间制式, 往往在特定单位时间内只做某件特定的事, 因此做事周密、严谨, 讲究计划。正如霍尔所说的: 在西方世界 , 任何人都难逃时间铁腕的控制。 在西方, 不论社会生活还是商业生活都要受时间的主宰。时间本身深深制约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的, 时间也协调着西
14、方人的人际关系。不遵守预约通常会被视为是以自己为中心、不顾他人或没有礼貌的表现。中西方人们对时间制式的不同态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比如, 西方人讲求实际、直截了当, 不会以长时间闲谈来营造氛围、建立关系。而中国人恰恰相反, 他们乐于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闲聊, 以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再如, 西方人对待约定非常严肃认真, 不守时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这一点而想当然地以本国时间制式观念去进行跨文化交际, 就必然会造成交际障碍。3. 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取向世界各种文化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向度的理解各有差异。中国文化以农业为主, 在时间取向上倾向于过去。人们对过去怀
15、有强烈的崇敬感,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 过去的经验教训往往对今天的事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对未来的关注则大大弱于过去, 因为未来往往是难以把握的。中国人有尊师敬祖的优良传统,做事喜欢引经据典, 追本溯源。这种凡事都喜欢看过去的时间取向在中国人的性格塑造上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在中国, 统一与稳定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和社会发展的保证; 中国百姓中 从一而终 、 厚古薄今 、 祖宗之法不可变 等观念也都是不思变革和过去取向的体现。西方文化则极少回顾过去, 一切着眼于未来, 未来取向有着重要的价值。例如, 美国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注重历史与传统, 人人机会均等, 只要努力奋斗就可
16、获得成功的念理深入人心。西方文化认为未来可以驾驭,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变革意味着进步, 新事物总是优于旧事物。因此, 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崇拜祖宗, 年龄和经验也不会作为受人尊敬的资本。人人都必须靠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受这种未来取向的影响, 西方人往往比较好动求变, 喜欢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在这方面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两种文化中 前 与 后的指代有很大不同。如英语We are g etting ahead of the stor y. 汉语相应的表示为 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 ; 再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 , 汉语就不能说成 最后的消息 , 而是 最新消息
17、 6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别是中西方文化对 老年 、 老人 等概念的不同理解。中国是个以传统为导向的社会, 年龄、经验是评判个人能力的重要参考因素, 因为这往往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但这种观念在西方却并不被认同, 因为在西方人心中, 老 意味着青春消逝, 是能力 16 韩银燕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衰退的代名词。因此如果确实要称呼, 就必须用Respected或Senior 而不能用old。4. 重过程与重开头的时间观在时间序列选择方面, 中西方人的言与行都存在一定差别。中国人写日期采取年、月、日这样由大到小的顺序, 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中国人写信的地址顺序为国家、省、市、县(
18、 或区) 、街道、门牌、收件人。而大多数西方人则完全反过来, 认为收件人最重要, 所以收件人放在最前面, 采取的是门牌号、街道、市、省、国家的顺序。写日期和写地址这两种排列方式, 反映了中西方人不同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重过程, 过程优先, 从大到小, 一切事情都喜欢循序渐进, 认为只有第一阶段通过, 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如寄信行为, 如果一封信不寄到一个国家, 就不能到进一步到达某省、某市, 更无法送达收件人手中。因此信的地址应该遵循由大到小这一顺序。西方人重开头, 开头优先, 从小到大。西方人习惯把信息量最大、时序最近的排在前面予以强调, 因为他们认为开头最为重要。同理, 在西方书面语中, 每
19、句话的开头字母也必须大写。在日常交往, 尤其是打电话中, 中西方人对时间序列的选择也有明显差别。中国人在打电话时, 一般是拨打电话的一方负责明确双方的身份, 如 喂, 是x x x 吗? 。如需通报姓名, 也是拨叫方自己先报名。然而, 在西方国家, 却往往是接电话的一方先报上自己姓名。经贸与商务谈判, 也能够反映出中西方人对时间序列选择的差别。西方人在谈判时通常喜欢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摆出问题, 然后逐渐加以论证。而中国人则习惯一点一点地摆出理由, 使对方有思想准备, 然后再归纳观点, 谈到实质性问题。所以,西方人常常抱怨中国人谈判时总兜圈子, 而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谈判的方式使人感到唐
20、突和莽撞。此外, 中国人习惯于在说可能会让对方不舒服的话之前, 先说好听的话起缓冲的作用, 而西方人则习惯于直来直去, 不绕弯子。四、中西方时间观的变化与交融一种文化的时间观念是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 但并非一成不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日益增多,这些都会对各自的时间观念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中国受加入WT O 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旧的时间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和挑战, 新的时间观念开始逐步形成。1. 过去取向向未来取向转化新世纪的世界瞬息万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 向后
21、看或者后退都意味着没有出路, 只有不断向前超越才有希望。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开拓进取,已成为社会时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龄、经验、师长等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勇于创新 、 把握机遇 、 与时俱进 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一些不符合时代的观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在正视自己过去或辉煌或暗淡的历史的同时, 都在着手为未来制订各种计划与目标。在21 世纪, 一种建立在理性、务实、效率的现代观基础上的线性的、面向未来的时间意识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同时,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时间观念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 时间价值性与效率性增强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里, 人们的时间价值观非常淡薄, 人们可以
22、边劳动、边闲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渊源于农耕社会的模糊时间系统开始逐步向更为严格、精确的现代时间系统迈进。人们的时间价值观大大增强, 时间紧迫意识不断提高。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习惯把时间量化, 做事讲究效率, 以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一方面更加务实, 感情淡薄了; 而另一方面彼此更尊重个人时间, 不随意打乱他人的生活秩序, 时间观念的社会协作性大大增强了。三、结语时间观念的差异反映了来自不同文化人们的心理倾向和文化积淀。时间观念是长期逐渐形成的, 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
23、发展、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中西方人们交往的日益增多, 这些无疑将会对各自的时间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 中西方时间观念作为各自文化的深层因素, 其定势与偏见有其根深蒂固的一面, 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它们的差异不仅表现在非言语系统的表达层面, 而且更多的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们的思维、言语和行动中。因此, 当东西方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都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和障碍, 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参考文献: 1 H al l E dward T. T he S il ent L ang uag e M . N ew York: Anch orBooks, 195
24、9: 20. 2 H al l E dward T. T he S il ent L ang uag e M . N ew York: Anch orBooks, 1973: 36. 3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49. 4 张立文 和合之境 中国哲学与21 世纪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5. 5 Hall Edw ard T . Monoc hromic and Pol ychr omi c T ime M / / 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 Port er A, Reader. Wadsw orth Publis hing Com pan y, 1982: 16. 6 张劲松. 东西方时间与跨文化交际 J . 集美大学学报, 2003( 3) : 96. 责任编辑: 于钦波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