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执着弘扬陶艺文化的匠师李思月陈步峰 匿迹于世的黑陶是如何复生的?是谁听见了古老文明的召唤,是谁把惊艳绝伦的黑陶文化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是谁将卫河沿岸的红泥变成艺术珍品?卫水河畔的一个农家子弟,怀着一颗对黑陶文化热爱之心,历经千辛万苦,踏遍百里河堤,经过 20 多年的苦苦探索,不但掘开了厚厚的黄沙层捧出了尘封几千年的卫河红泥,再现了匿迹几千年的黑陶文化,通过把先人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让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原始的泥土价值得以升华。这位黑陶文化的传承人,就是执着于谱写黑陶断代文化的李思月。4600 年前,随着仰韶半坡彩陶艺术的衰落,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黑陶工
2、艺可谓我国工艺美术幼年时期的一颗珍珠。而黑陶工艺的艺术特征,明显地区别于较早的仰韶文化彩陶工艺。它的器物造型特点是规整、单纯、更富于直线变化。以直线为主,直曲相关,圆锐相间,凸凹相衬,比例适中。 1928 年春,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处距今四千多年的以生产磨光黑陶为主的窑址。这不仅使黑陶文化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同时也确凿地证明了“龙山文化”的存在。然而,这种失传已久的古典文化能否重焕异彩,成了国人的期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思月获悉:馆陶县是我国龙山文化的区域,过去有座庙处窑之说。此番话激起了他追求黑陶艺术的欲望。 李思月沿着卫运河沿岸古老的文化遗址,开始了他的黑陶之旅。他采集到多种胶泥的样土,到处拜
3、师求教,询问用这些土料制黑陶的可能性。一年多之后,李思月从一位老专家口中得知本地的红胶泥就是上好的制陶原料。陶山黑陶在历史的岁月中曾销声匿迹,直到年,以李思月名字命名的思月陶艺有限公司在邯郸馆陶县诞生了。自此,人们才得以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欣赏到黑陶的艺术,品味古老的黑陶文化所创造的断代文明。为学习陶艺工艺,李思月多次赴京寻访高人指点迷津,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画家汪易扬教授被李思月立志献身陶艺事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欣然出任技术指导。李思月又从当地挑选了一批有一定艺术修养的顶尖人才。第一窑黑陶烧出来了,但因成色达不到标准而全部报废;又是一窑没有成功,十几万元扔掉了。面对濒临倒闭的公司,难道李思月真的
4、走到绝地了吗?看到人们失望的眼神,李思月心酸得落泪了。这个坚强的汉子大病了一场,在床上一躺就是四五天。冥思苦想之后,他似乎悟到了什么,从病床上一下地,就毅然拿起烧制的黑陶样型,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途中,累了就睡在候车室,饿了就着自来水吃几口干粮。当他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家们的面前时,他那颗干事业的赤诚之心,深深地打动了艺术界的权威们。享誉海内外的漆画家乔十光教授看着李思月疲惫的身体,感动地说:“搞艺术不容易,文化创业更难,我也是馆陶人,我全力支持你!”返乡后,李思月一方面加强技术攻关,一方面成立黑陶艺术学校,聘请知名专家教授讲学指导。天道酬勤。1988 年 5 月,第一窑
5、达标的黑陶终于烧制成功。凝望着倾注着自己全部心血的乌黑闪亮的黑陶,这个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汉子,竟如孩子般地呜呜地哭了起来。也许这是激动的泪水,也许这是创业的心酸之泪剥开几千年沉积的胶泥层,取出古拙的红胶,用水慢慢浸泡,用一双带着灵性的巧手雕成各种形态,在高温的窑炉中,水、火、土变幻为墨黑发亮的“精灵”,它凝结着古老的智慧和千年的幽思复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李思月呼吸着泥土与火焰的芳香,拥抱着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体味着那一份穿越千年的黑色的执着。黑黑的精灵,这黑色绝非是因为施釉的缘故,而是采用了独特渗碳法的结果。渗碳法就是在烧制时封闭窑室后用烟熏陶器,这是黑陶的独特之处。4千多年前的黑陶,表面朴素
6、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装饰技法也只有刻划、捏塑和堆贴几种。 随着专业技术和制造设施水平的提高,卫水河畔的红胶泥,在火焰的拥抱中变成了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这是李思月的功劳。在李思月的手中,黑陶以其特有的质地、含蓄的光泽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尽显了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黑陶的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陶文化,李思月开始以馆陶为中心,逐步建立起黑陶的市场网络,让这古朴典雅,象征文化和艺术修养上乘艺术品,进入到人们生活的艺术享受层次。黑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做工细腻考究,形意丰富,魅力超群,传统产品古朴典雅,渗透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产品采用当地独有的陶泥,
7、经过选料、练泥、手工拉坯、反复手工压光、手工雕刻、土窑人工烧制等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造型设计有仿古的瓶、罐、鼎、尊、鬲、簋、垒、简、熏、炉等几十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也有现代的奖杯、纪念盘、壁挂、人物、动物、花、鸟、虫等。图案设计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和爱好,饰以龙、凤、虎、雀等传统图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民情、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企业标志、产品商标等随意设计制作。工艺技法沿用线刻、镂空、浅刻、挑地、绘画、影雕、高浮雕等,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之在稳定的仿古陶艺基础上,创造出了现代韵味的新品种“陶山黑陶”。上世纪 80 年代,生活并不富裕的人们对黑陶还很陌生,公司在缺少宣传资金和销售人员的困扰
8、下,产品销路不佳,李思月就进京去参加各种展览会。为节省经费,他和同伴们常常是人背肩扛地带着样品参展。1990 年,李思月携带黑陶赴广州参展,宽阔的展厅富丽堂皇,参展的老板个个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惟有李思月穿着一身皱巴巴的布衣,背着一箱子黑陶,悄无声息地进了展厅,一位服务员走到他身边,惊奇地问:“你也是来参展的吗?”当李思月不动声色地从箱子里取出神奇的黑陶艺术品时,与会者惊呆了:“真不可思议!”展厅里顿时沸腾起来,人头攒动,争相观看黑陶艺术展品。一位泰国客商左右端详,爱不释手,连声称赞,人们纷纷赶来抢购,由于人手不够,邻展台的朋友自动前来帮忙,一时间,所带的 300 多件黑陶艺术品被中外客商抢购
9、一空。同时黑陶也引起了多家媒体记者的关注,1992 年 3 月,中央电视台一套拍摄了专题片陶山黑陶,河北电视台拍摄了古陶神韵等予以多次重点报道;1992 年 8 月,邓小平同志 88 寿辰时,公司特制 88 厘米高,88 个寿篆字组成的“岁岁平安”大寿瓶;1994 年 9 月,公司参与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装修,特制的2 米多高的黑陶大瓶被评为“最佳配套装饰品”;1997 年香港回归之际,公司特制了 99 厘米高的“回归龙瓶”送抵中南海。2000 年 11 月,陶山黑陶作为国礼赠给美国世界和平圣诗主编、世界诗人大会主席罗思玛丽女士,同时受世界和平圣诗编委会委托生产刻有五国文字的双层龙瓶,分别赠给美国
10、、英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五国元首。2008 年,由雕塑艺术大师关玉良精心设计,公司组织生产完成的黑陶“国娃”,在北京奥运会上作为国礼赠送各国代表团团长。陶山黑陶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历经多年的拼搏后,李思月的陶艺公司迈出了“三部曲”。由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一家知名民营企业,再到一家占地 8400 平方米、拥有资产 1200万元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三部曲”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再通过三年努力,生产规模将扩大 50%以上,年产量达到 50 万件,年销售收入达到1200 万元。围绕“中国黑陶艺术之乡”、“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以黑陶文化为载体,延伸黑陶产业链,形成黑陶设计、制作、包
11、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黑陶文化产业基地”。启示:李思月把别人认为根本干不成的事情干成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匠学人才,尤其难能更可贵的是填补了黑陶文化的空白,使人们感受到陶艺文化的无穷魅力,其文化贡献可圈可点。他也完成了由一个泥腿子向文化自觉的企业家和工艺美术家的华丽转型,趟出了一条发展文化化创意产业的新路,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强烈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光荣梦想和“弘扬陶艺文化”的使命感事业心及其献身精神,是李思月执着探索艰苦奋斗的源动力。李思月认识到经济可能使国家强大,但文化能使国家 伟大,中国梦首先是文化强国
12、梦,而黑陶文化是中 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弘 扬断代的黑陶纹让其绽放异彩,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荣耀和信仰追求。李思月深知,黑陶艺术品那坚硬的质地,那富有特色的造型和纹饰,以及选料、澄泥、揉和、制坯、雕花、烘干、烧制等十几道工序中,都隐藏着我们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必须下功夫了解它独有的内涵。为此,李思月千方百计搜集、购买大量书籍,在“贪婪”地学习和研究的同时,他遍访高人,引进和培养人才,进行艰苦的探索。虽然红泥、紫火、黑陶。古老而神秘的黑陶文化对李思月来说显得遥远而又陌生,虽然黑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而且已失传了四千多年,要想让它重现辉煌具有相当的难度和风险,但李思月却从
13、不退缩义无反顾。有人劝他不要自找苦吃瞎折腾。李思月却毅然答道:“黑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她发扬光大,就是倾家荡产我也要干成”!正是凭着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自省和和执着的追求,使他成为谱写黑陶断代文化第一人。 伟大的工匠精神是李思月成功的关键。从李思月的创业史、从他那充满睿智的目光中、从他那与众不同的谈吐中、从他那独到的经营思路和犀利又有哲理的语言以及一件件精品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文化魅力。那就是 精益求精精准求实精雕细刻的高贵品质,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耐心、专注、坚持和耐得住寂寞、把工作当修行、把服务当事业、快乐服务享受艺术的职业心态以及传承传授和基于顾
14、客需求的创新的使命感和服务精神。李思月终于用自己的执着和对黑陶深深的爱,唤醒了这沉睡良久的红胶泥,唤醒了沉睡 4 千年的黑陶精灵。他用这份执着深深地感动着教授们和艺术家们,让他获得了黑陶艺术;他用这份执着与真诚感动了客户和领导,使他获得了关爱支持;他用这份锲而不舍的追求,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将这最原始的泥土化作人世间最宝贵的珍品;他用十多年年的心血,使这遗失了四千年的绝世艺术,在冀南平原一个小村庄中重放异彩。培养德才兼备的工匠人才是持续发展的保证。工艺品之所以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就在于它是专业的人才依靠专业的技能在专门的时间精雕细琢一点点打磨出来的。一般的工人尤其是心浮气躁频繁跳槽急功近利的人是难以担此重任的。因此,培养一大批敬业乐业潜心于工艺传承的匠师至关重要。李思月专门成立了思月陶艺学校,他亲任校长和老师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已培养初级工匠 310 人,匠师 168 人,先后有 3 人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2 人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公司还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积极与县劳人局、残联合作,创办了馆陶县残联职业培训学校,先后培训了 290 多名残疾人,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在思月陶艺公司的带动下,馆陶县黑陶产业形成了较大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带动了全县及周边地区 1300 多人就业。(作者陈步峰为中国服务文化研究会会长 服务文化新科学开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