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401546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 2007-12-13 13:44:00 | By: jiaoyanjy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在我国古代的文献和传说中,就有不少地方讲到茶。神农食经讲,经常喝茶可以“令人有力悦志”。广雅记载:“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东汉时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也说过:“苦茶久食益意思”。由于茶对人体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因此,在很早以前,茶就受到我国人民的重视。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不叫茶,最初称茶为“苦荼”。茶是一种苦菜,也当“茶”字用。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渴,又富有清香味道,是一种很好的饮料。于是,人们开始大

2、量种植、采制,逐渐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茶”字也就随之出现,并成了它的专用名称了。西汉时期,茶从药用过渡成为一种饮料,而作为饮料的茶为何会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呢?一、佛教徒饮茶的原因公元前六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了中国,结合中国地域文化形成中国佛教。佛教规定僧人在饮食上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视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通常坐禅长达九十天之久。长时间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因此,需要一种符合佛教戒律,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这

3、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东晋时,佛教徒饮用“茶苏”,“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这时的茶叶还没有单独饮用。唐宋以后,佛教中的禅宗得到迅速发展。禅宗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饮茶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

4、容。二、寺院饮茶丰富了茶文化元曲玉壶春中有这样的话:“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油盐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重要的地位。唐宋以前饮茶的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之类的东西,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将茶团捣碎,放上葱、姜、橘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煎煮。这种方法,仍保留着最初茶作为药用的那种遗风,不仅饮用时很麻烦,而且损害了茶叶的清香。从元代开始,饮茶的方法有了革新,是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不再加其他调料,并且出现了泡茶。用茶叶代替茶团、茶饼,不仅提高了制茶技术,而且饮用起来很方便,更适合于人民的需要。生活在我国边疆地区的兄弟民族,有

5、喝奶茶的习惯,由于他们食肉饮酪,特别需要茶来帮助消化。宋朝根据这一特点,使用茶去同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并设立专门机构提举茶马司管理这项工作。一直到明清时期,仍进行这种交易。在我国古代,男女结婚还有以茶为礼的习俗。由于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人们便取其含意,把茶作为婚姻中女方接受男方的订婚聘礼,叫做“受茶”。这种风俗,一直承袭明清两代。红楼梦中,王熙凤说林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指的就是“受茶” 的典故。由此看来,茶在古代不仅作为一种饮料,而且是缔结两性婚约和沟通民族关系的媒介。饮茶在民间受到人民的重视,在寺院中更倍受青睐。饮茶已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中设有“

6、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内演说佛法的戒集会之处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寺院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做“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做“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做“戒腊茶”;请所有众僧饮茶,称做“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做“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

7、禅产生的疲劳。由于寺院对饮茶的重视,促进了佛教徒对于茶事的鉴赏与研讨,丰富了茶文化,影响了社会饮茶风俗。宋代浙江余杭径山寺经常举行由僧徒、施主、香客参加的茶宴,进行鉴评各种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并发明了把幼嫩的优质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即现在我们常用的冲泡茶叶的方法。名冠中外的宜兴紫砂陶壶,是茶具中的珍品。相传,紫砂陶壶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他选用精细的紫砂细泥,捏成树瘿型坯胎,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制成。烧出的紫砂壶不仅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而且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深受人们的喜爱。宋代时僧徒福全发明了倾注茶汤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

8、象的游戏,称作“茶百戏”。他能使汤纹组成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后世尊为“茶神”的陆羽,虽然不是僧人,但却出身于寺院,他一生的行迹也几乎没有脱离寺院。三岁时,被竟陵西垱寺智积禅师收养。智积禅师嗜好饮茶,陆羽专为他煮茶,久之练成一手高超的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他遍游各地名山古刹,采茶,制茶,品茶。结识善烹煮茶叶的高僧,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前人的成就,著成茶经一书。书中论述了饮茶的历史,茶的起源,性质,茶的产地,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饮茶的方法,所用的茶具等等。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部茶书,对后世研究茶史有重要影响。据太平御览记载,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们

9、称之为“茶神”了。三、寺院种茶提高了茶品质佛教寺院提倡饮茶,同时主张亲自耕作,许多寺院都位于名山大川中,适宜种植茶树,采制茶叶。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之中,自然条件好,因此寺院种植出许多名茶。如四川蒙山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称作“仙茶”。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尤善制茶,出产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

10、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它曾以特优的质量在 1919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宋代的蔡襄,是一位茶的鉴赏家,著有茶录一书。他对茶具有丰富的学识,品茶能力很高。有一年,福建建安能仁寺的和尚送给他一些精品茶,名叫“石岩白”,是寺里自产的珍品。过了一年以后,蔡襄回到京师开封,去拜访朋友王禹玉,主人用上好的茶招待他,他端起碗来闻了闻就说:“这茶极像能仁寺的石岩白,你是怎么得到的?” 主人听后,大加佩服。这茶就是“石岩白”。佛

11、教寺院在长期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过程中,对栽培,焙制茶叶的技术均有所创新。唐代湖南佛寺中创造了竹间种茶的方法。因为茶树有喜爱温湿和耐阴的特性,竹间种茶为茶树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佛教徒们创造的“竹间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园庇荫栽培方法。同时僧徒们还创造成了炒青工艺方法,使茶品质提高。四、佛教传播带动了茶外传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台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很快,饮茶的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中国茶叶早在汉代已传入日本,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的传播提倡,饮茶已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

12、习俗。唐代时,日本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时将茶种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种,得到嵯峨天堂的称赞。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从中国引进了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饮茶仪式,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誉为日本第一部茶书,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俗有重大作用,元代日本圣一禅师将中国的“点茶法”和“斗茶”的习俗传入日本。15 世纪,奈良和尚村田珠光创造了茶道。然而把饮茶和茶道真正提高到艺术水平的是千利休(1522-1591)。他自幼刻苦钻研茶道,16 岁时在东京举办“早茶会”。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千利休制定的。其茶道传统也是由他的子孙流传至今。中国的饮茶礼节在日本发展成“茶道”,成为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套饮茶礼仪,饮茶文明的代表作。总之,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现在已蜚声海内外,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从种植到饮用,形成自己的文化,乃至向海外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中国佛教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