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教程残疾人事业主讲 朱春林中国残联组联部调研员1第一节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9491966 年,残疾人事业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十年“文革”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19491966 年,残疾人事业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广大残疾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欺凌、压迫和歧视,许多人流离失所,沿街乞讨,过着悲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残疾人,苦难深重的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起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开始
2、走向新生活,残疾人状况有了相当改善,残疾人事业开始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残疾人的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同健全人一样,得到2法律保障。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性卫生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有这种权利。一些政策中也对保障残疾人权益作出规定,如 1951 年 10 月中央政府政务院下发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它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等特殊教育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2广泛开展了社会救济工作。建立了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荣军院、精神病
3、院等,无依无靠的重残人、残疾孤儿、残疾老人、伤残军人得到收养安置。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救济。农村残疾人分得了土地和生产工具,城市残疾人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以后逐步发展为各种福利工厂。1960 年起开始在农村建立五保制度。3残疾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得到了发展。1952年政府组织盲人和语言专家制定了汉语盲文并向全国推行,自此中国盲人有了自己的书面语言。1954 年创办了发行全国的盲人月刊 。1958 年拟定了聋人汉语手语方案,逐步在全国施行。残疾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到 1959 年全国3特教学校达到 297 所。一些地方开展残疾人扫除文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生产了反映残疾人生活的影片,举办了全国盲
4、人、聋人运动会。全国成立了 40 多个盲人聋哑人俱乐部,举办了文艺汇演,丰富了残疾人业余文化生活。4残疾预防工作起步。开展了计划免疫、盲聋防治、地方病防治等工作。1956 年至 1958 年在 54 个县对盲人、聋哑人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1959 年成立了中国耳聋防治委员会筹备会,1960 年中央成立地甲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了防盲治盲及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规划。5残疾人组织相继建立。1953 年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1956 年成立中国聋哑人福利会,1960 年两会合并组成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这些组织广泛联系盲人聋哑人,反映他们的呼声,协助政府开展劳动就业、教育、康复等工作,组织开展盲人聋人
5、文化体育活动。这一时期残疾人的状况与解放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残疾人工作主要侧重于对残疾人的扶助、收养和救济上,水平不高,工作也比较分散,平等参与社会的问题尚未提出。4二、十年“文革”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十年动乱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人道主义遭到践踏,残疾人事业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人被迫害致残,一些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遭到批斗,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被迫停止活动。三、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残疾人事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帮助和促进残疾人不断改善
6、状况,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走上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特色、系统发展的道路,由过去以福利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社会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比较系统的业务体系、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5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残疾人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
7、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第二个方面,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计划和行动。第三个方面,提高公众意识,改善社会环境。第四个方面,鼓励和推动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第五个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我国重视依法保障残疾人的权利。 宪法第 45 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1990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 ,对保障残疾人各项平等权利作出了全面的规定,2008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对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了修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实6施办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
8、、律师法、劳动法、教育法、社会保险法、婚姻法、继承法等 60 多部重要法律中有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具体规定。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 (1994 年) 、 残疾人就业条例 (2007 年) 、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2012 年) 。全国大部分的县(市) 、乡镇(街道)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对残疾人给予优惠、扶助和照顾的具体规定。以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基本法律,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扶助残疾人规定的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确立。全国人大和各级地方人大积极对残疾人保障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项检查,促进了
9、法律的实施。各级人民法院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大量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全国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 811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 2979 个,仅 2012年就为残疾人办理案件 3.1 万件,有力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7二、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计划和行动1.开展残疾人抽样调查。1987 年进行了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 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摸清了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需求,为制定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2.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
10、见 (中发20087 号) ,深刻阐明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对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3.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规划。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大经费投入,1988 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实施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六个五年工作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 年1992 年) 、 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 年1995 年) 、 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 年2000 年) 、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 年2005 年) 、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
11、 年2010 年) 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8二五”发展纲要(2011 年2015 年) ) ,全面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各项事业。4.建立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1993 年建立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综合协调有关残疾人事业方针、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06 年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级政府也相应建立了残工委。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卫生部等 16 个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019 号) ,全面推进
12、两个体系建设。6.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 。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后,我国政府于 2007年 3 月 30 日签署。2008 年 6 月 26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公约。我国认真做好履约工作,将履约与残疾人事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和各项权利的实现,并向联合国提交了履约报告。9三、提高公众意识,改善社会环境1.弘扬人道主义,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采取措施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2.广泛开展助残活
13、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全国助残日、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形式多样的助残活动,为残疾人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困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全国已建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 30 余万个,注册助残志愿者发展到 700 多万人,受助残疾人近 5000 万人次。3.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一是推进物质环境(道路、建筑、设施)的无障碍建设,街道和商场、医院、学校、影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物及居民住宅设置和改建了一大批坡道、盲道、扶手、电梯、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无障碍设施。一些公共交通工具配置了无障碍设备。二是发展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一些电视台开设了手语新闻栏目,许多电视节目、
14、影视作品加配了字幕,10一些公共机构提供了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不少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做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设计。这些为残疾人出行、进行信息交流、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四、鼓励和推动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1.建立残疾人组织,发挥残疾人组织的作用。1978 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恢复工作;1984 年,成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8 年组建了各类残疾人的全国性统一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它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开展各项业务,直接为残疾人服务,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省、市(地) 、县(区) 、乡(镇、街道)普遍成立
15、了残疾人联合会。村、社区普遍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各级残联还设立了代表各类残疾人利益并为他们服务的五个专门协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残联成立以来,为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激励残疾人的自强精神。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努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做贡献。国家于 1991 年、1997 年、2003 年和 200911年对 586 名残疾人自强模范予以表彰。这些自强模范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造了感人的业绩,他们的事迹和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残疾人中产生强烈共鸣。3.发挥残疾人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16、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残疾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目前全国有 4800 余名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成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认真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政议政,就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状况的改善提出议案和建议。4.支持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为残疾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和服务,许多地方开辟了残疾人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场所,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传媒广泛报道残疾人生活,并开设残疾人专题、专栏节目。各地举办了残疾人艺术汇演及美术、书画、摄影、集邮等各类展览。积极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使残疾人增进了身心健康
17、,增添了生活情趣,扩大了生活领域。12五、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赶上了非常有利的国际形势,1981 年是“国际残疾人年” ,19831992 年是“联合国残疾人十年” ,以后还有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 ,联合国先后通过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 (1982 年) 、 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 (1993 年) ,这些对中国残疾人事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执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 ,积极参与“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 年) ”行动,倡导并支持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行动,大力推动“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制定进程,与国际残疾人组
18、织和有关国际机构建立并发展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分享和借鉴了不少国外的有益经验,促进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13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1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迅速扩大。2310 万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 1221 万件,残疾人康复机构发展到 5948 个,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 55.2%。2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特教学校发展到 1
19、853 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长足进步,目前在校的残疾大学生达到 3.5 万名。3就业状况得到相当改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城镇就业人数达到 445 万人,1770 万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发展到 5271 个。4扶贫开发取得重要进展。1000 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贫开发解决了温饱。5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1070 万城乡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 280.914万,城镇残疾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到 498.6 万人,1333.8 万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达到 97.4%。享受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
20、城乡残疾人分别达到 239.1 万人和 36.3 万人。接受托养服务的残疾人达到 74.7 万人。6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活跃。开辟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 506 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 214 个。创作出一批高扬自强不息精神、反映残疾人生活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倾情奉献“我的梦” ,以特殊艺术的独特魅力打动了国内外观众。残疾人运动员多次在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为祖国赢得荣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残奥会、上海第 12 届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和广州亚残运会,上海世博会首次设立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 ,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就和社会的文明进步。7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
21、大为改善。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社会资源日益丰富,为残疾人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增多。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多。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日益形成。残疾人的权利越15来越多地受到尊重,能力越来越多地得到肯定,歧视和偏见大为减少。过去叫“残废人” ,后来改称“残疾人” ,现在越来越多地称“残障人” ,从残废人到残疾人再到残障人,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怀,体现了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8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自食其力。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型,他们的业绩
22、和精神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人。9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就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授予中国残联及其领导人“联合国人权奖” 、 “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 、 “联合国和平使者奖”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残疾人十年特别奖”等十余个奖项。第四节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它的16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弘扬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社会树立和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尊重残疾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把维护好和发展好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残疾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扎扎实实为残
23、疾人服务,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2.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保障权益和发展事业。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行政、执法检查、法制宣传和法律救助,将残疾人权益保障和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和促进残疾人权利的实现,为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3.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将残疾人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大局协调发展。党委把残疾人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将相关残疾人
24、工作纳入其职责范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17各司其职、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开展社会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理解、关心和帮助;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为残疾人事业捐款捐物;建立广泛的助残志愿者队伍,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残疾人事业;支持和引导社会利用现有机构、设施及其他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服务。5.坚持适应国情、讲求实效的发展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适应国情的残疾人事业业务体系、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为事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残疾人迫切需要而又可能满足的基本需
25、求,重点抓好康复服务、教育、劳动就业、扶贫开发、社会保障、维权等受益面广、适用有效的工作,给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推动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所有残疾人,同时建立完善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特惠制度。将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直接为残疾人服务。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18作。6.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积极参与,有效发挥作用。残疾人不仅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受益者,更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各项事业中,提出意见,建言献策,推动工作。残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始终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密切联系广大残疾
26、人,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做好服务和管理,协调各方面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活跃因素和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第五节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就是用现代文明社会的文明、进步、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残疾人和正确对待、处理残疾人问题,从而建立起的一系列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核心是“平等参与共享” 。 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主要内容有:1.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会代价。192.残疾人有人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应受到尊重和保护。禁止任何歧视、侮辱和侵害残疾人的行为,特别是要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27、3.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4.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的障碍。外界障碍的存在,使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政府和社会有责任消除障碍,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5.残疾人事业是高尚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6.扶残助残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在帮助残疾人的过程中,帮助者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得到升华,社会的文明程度会得到提升。7.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需要社会的帮助,也取决于自身的奋斗。残疾人要自强不息,履行应尽义务,实现人20生价值。8.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残疾人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的意义: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是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指南,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