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报批稿)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六年七月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水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 .2第一节 水务发展现状 2第二节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 5第三节 水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第四节 水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8第二章 水务发展目标、策略与总体布局 12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第二节 基本原则 .12第三节 发展目标 .13第四节 发展理念 .15第五节 治水策略 .16第六节 总体布局 .17第三章 水务建设与发展重要任务 20第一节 实施治水提质,提升河流环境质量 .20第二节 打造立体防洪,提升综合防御能力 .25第三节 优化水源配
2、置,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28第四节 优化水厂布局,提升城市供水品质 .31第五节 促进绿色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3第六节 突出保水利土,提升水生态修复能力 .35第七节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水务科技创新能力 .37第八节 构建智慧水务,提升水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42第九节 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水务综合管理效能 .47第四章 规划投资与实施效果 53 II 第一节 规划投资估算 .53第二节 规划实施效果 .53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56第一节 规划协调性分析 .56第二节 环境的有利影响 .56第三节 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56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57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
3、8前 言“十二五”期间,深圳水务建设投入持续加大,水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深圳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阶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深圳水务将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和“节水优先、系统治理、空间均衡、两手发力”治水方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建管并重,管理和治理并行,继续补短板、提标准、优服务,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扎实有力的支撑保障。依据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深圳市水务局于 2014 年 7 月开始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编制工作。 规划把握经济
4、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机遇,围绕我市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体制机制与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治水提质为抓手,以水务基础设施和生态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区域协作发展为保障,科学谋划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一体大文章。 规划是全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在水务领域的落实和延伸,是“十三五”期间水务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对于加快建成现代化水务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 2 义。 3 第一章 水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治水理念,以保障
5、防汛安全、提高饮用水质量、改善人居水环境、强化公共服务为发展目标,开展水务工作。经过努力,水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水务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水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水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全市水务建设投入 268 亿元,水务投入呈持续增长态势, “十二五”主要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保 障 民 生 、 改 善 环 境 做 出 积 极 贡 献 。第一节 水务发展现状(一)城市防洪能力整体增强。“十二五”期间,围绕河道、海堤、水库、泵站四个体系, 持续开展防洪(潮)排涝减灾体系建设。五年完成 238 公里河道治理,观澜河、龙岗河及坪山河干流基本达 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原特区内
6、福田河、新洲河达 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较好应对了多场台风暴雨侵袭。通过新建泵站或排水管网、疏通河道或管渠,共整治内涝点 400 多处。完成 123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二)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二五”期间,以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为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五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3.0 万吨/日,比“十一五”期末总能力 266.5 万吨/日增长 80%,新建污水管网 1402 公里、排水达标小区 1294 个,污水处理量、COD削减量分别由 2010 年底的 8.4 亿吨、24.1 万吨提升到 2015 年的 16.2 4
7、 亿吨、42.1 万吨,分别提高 93%、75%,2011 年被财政部列为第一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主要河流水质呈好转趋势,重污染河流断面比例持续下降,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跨界河流全河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比省人大挂牌督办前分别下降 70%、74%和46%,深圳河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比 2010 年下降 27%,福田河、新洲河、大山陂水、大浪河、新圳河、西乡河达到景观水体要求。(三)水资源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积极统筹水源、水厂及管网建设,实施分片优化调度,水源供水保障体系逐步增强。全市新增供水调蓄能力 6036 万立方米,水厂日设计供水能力达到 674.0 万吨,年供水
8、量达到 17.0 亿立方米,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稳定在 10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 99%以上。全面启动优质饮用水入户一期工程及原特区外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获得“国家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荣誉称号,市铁岗石岩水库管理处成为华南地区首家“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行节约用水,以节水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万元 GDP 水耗作为产业导向目录的核心指标,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推行阶梯水价、推广节水器具,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再生水使用。全市万元 GDP 用水量由 2010 年的 19.95 立方米下降到2015 年 11.37 立
9、方米,下降 43%,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 67,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 、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五)城市水保生态效益增强。“十二五”期间,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全过程监管,加强工程弃 5 土管理,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从 2010 年的 47.6 平方公里下降至 2015年的 25.3 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稳定在 95%以上。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第八批、第十批)和市管八座、区管七座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水利部、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并获得国际风景园林管理类最高奖项“主席奖” 。(六)科技信息建设
10、持续推进。“十二五”期间,信息化整体水平和信息化设备、系统的运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建成与部、省、市、区广泛互联的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完善了全市三防基础数据库,城市供水、污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重要防洪地段的视频监控系统,全力推进三防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强化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参与国家 “十二五”水专项研究,组织承担一批应用及集成技术项目研究,率先开展城市低影响开发模式示范区建设、华南岩质边坡工程绿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水务集团和水务规划设计院两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七)水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以法制建设为基础,以规范执法为重点,公共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修订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
11、理条例 ,出台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管护办法 ,会同相关单位发布一系列配套规范性文件,组织编制发布 10 余项技术标准文件。印发了深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与配套政策文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得到有效落实。河道、排水设施市场化管养全面铺开,全市河道专业化管养覆盖率达到八成以上。建立 22 支水政执法监察大队 , 强 力 推 进 水 资 源 、 供 水 、 水 土 保 持 、 排 水 、 河 道 、节 水 等 六 个 方 面 的 执 法 工 作 , 五 年 来 累 计 处 理 水 违 法 案 件 22000 余 件 。 6 第二节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一)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12、“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 20 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 10 项,预期性指标 10 项。 “十二五”期末,已有 10 项指标提前完成,7 项指标如期完成,3 项指标略有滞后,目标完成率达 85%,完成情况良好。3 项略有滞后指标包括应急备用水源、河道水质及主要河道防洪达标率。应急备用水源未达预期目标,主要是公明供水调蓄工程和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两大储备水源工程受征地拆迁等制约,建设进度滞后所致。2015 年底两工程未建成蓄水情况下,全市应急备用水源能满足 45 天左右需求。河道水质未达预期目标,主要是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等三大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不达标。我市跨界河流为雨源性河流,雨季水位暴涨暴
13、落,旱季来水几乎全部为污水处理厂尾水,缺乏动态水源补充,河流水质差。要实现水质达标必须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流域污水管网系统和污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推进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才能见成效,因此短期内难以达标。主要河道防洪达标率未达预期目标,主要是部分支流由于项目选址、前期工作周期长及征地拆迁等问题,规划整治河道 432公里, “十二五”期间仅完成 238 公里河道整治。 (二)规划项目及投资完成情况。“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水务工程 270 项,总投资 328.2 亿 7 元。 “十二五”期末,实际完成及进入准备阶段工程 192 项,实施率71%;完成投资 268 亿元,完成率
14、82%。规划实施中主要制约或影响因素包括:前期工作推进周期长。水务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大型项目建设,项目的论证、意见征求往往时间较长。征地拆迁难度大。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拆迁户对补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征地费用经常超过建设费用,征地拆迁困难,重要“水缸工程”以及部分河道建设由于用地协调问题导致开工建设延迟,建设进度滞后。规划实施落地难。由于水务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衔接,城市土地用途管理和水务工程建设未有效结合,没有预留、控制出足够的水务工程建设用地,导致工程建设落地难。居民对周边环境要求逐渐提高,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场等设施选址地市民
15、对项目建设普遍持排斥态度,导致工程落地困难。区级水务管理力量薄弱。目前,原特区外河道治理、污水管网主要采用市投区建模式建设,由于各区(新区)水务管理力量薄弱,多数水务工程建设难以落实,河流支流整治与污水支管网建设推进困难。外部边界条件变化。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客观环境常发生变化,社会利益多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导致部分规划内容难以实施,以及少数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或无实施必要。第三节 水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水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深圳开发建设强度大、人口高度密集、产业高速发展,污染负荷重,河流短小,环境容量小,水环境治理难度大。同时,由于水环境治理缺乏流域统筹,系统性不强
16、;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尚不完 8 善,污水管网欠账多,需新建污水管网 5938km;局部地区污水厂处理能力不足;部分规划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受阻,本地污泥处理处置能力不足,全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较多。按照国家要求,2017 年底前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时间紧,任务艰巨。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等跨界河流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的 2015 年阶段考核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茅洲河 2013 年被省环保厅、监察厅挂牌督办,2014 年省人大决议将茅洲河纳入全省重点督办的四条河流之一。(二)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明显不足。我市原特区内、外的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不统一,河道防洪达标率
17、为51.5%,已建防涝设施的治涝标准普遍低于国家现行标准。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水系,临河建筑侵占河道现象严重,排水管网运营维护不够,防洪排涝调度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变化的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另外,在城市不断开发建设过程中,许多片区形成局部洼地,城市内涝点显著增加,2015年“5.23”特大暴雨中集中暴露出一批内涝点。(三)供水水源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趋势预测,2020 年需水量达到 23.0亿立方米,水源供应能力 20.9 亿立方米,用水存在 2.1 亿立方米缺口。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境内、外水源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威胁
18、,部分供水水库 NH3-N、TN 等部分指标季节性超标问题仍然存在。全市大部分水厂仍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应对水源水质季节性变化、水质突变能力有限。原特区外供水管网建设、改造投入不足,部分供水管网服务时间长、管材质量不过关,带来水质二次污染问题。 9 (四)水务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水务管理体制不够明晰,市、区、街道三级水务部门工作衔接不够顺畅,水务与其他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治水合力不强,系统性不足。缺乏专门城市水文机构和科研队伍,缺少水文实测数据,技术研发支持不足。水务信息化建设进度滞后。部分水务法规没有及时调整,基层水务执法能力不足。基层水务机构、人员不稳定,管养经费不足,管理能力比较薄弱。
19、区、街道管辖范围内水库、河道、泵站等设施管养标准偏低,管养维护水平不高。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滞后,水务市场力量发挥不足。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廉政监督、招标监督、技术管理有待加强。第四节 水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决胜期,是建设美丽深圳的加速期。中央、省相关政策赋予水务改革发展更多更新的内涵,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水务发展赋予更大的期望,对治水提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国家治水政策赋予水务发展新的思路。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水利工作方针。落实节水优先,要求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保障水资
20、源的可持续利用。把握空间均衡,要求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原则,加强需求管理,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刚性约束。注重系统治理,要求把握系统治理的思想方法,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林,打造立体水务系统。提出两手发力,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与市 10 场作用,充分利用水权水价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提升水务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十三五”期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加强水环境治理: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大力推进生态
21、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到 2020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 10%以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总体高于 93%,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 90%以上,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 10%以内”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方式,重点区域建设应以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绿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径流的自然积存、渗
22、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强化水资源约束: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规范、约束和引导用水行为,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二)区域一体化为水务发展提供开放的环境。 11 珠三角协同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提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推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加快
23、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建设进程,水务建设需要增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及深港的合作和交流,在供水、治污、联防联治等方面合作,推进区域内水源保障体系建设及界河(跨界河)综合治理,提高区域联合防灾减灾能力,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互惠互利” 。深莞惠区域融合:深莞惠三市是珠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区, 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 年) 提出,要积极推动发展规划一体化、跨界交通对接、环保联防联治、水利能源共享、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合作等六个方面的工作。作为引领深莞惠经济圈发展的深圳,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需要统筹协调,合作解决的事务日益增多。(三)
24、深圳发展定位对水务发展提出高质量的要求。支撑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我市要对照勇当“ 四个全面” 排头兵的标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水务建设与管理需要以国际化标准为引领,对标国际、注重民生、依法治水、改革创新,促进水务更高能级、更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桥头堡:2013 年中央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冲,具备特区和湾区的叠加优势。市政府落实国家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聚焦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力争到 2
25、030 年建成全球一流湾区城 12 市、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城市。保障重点开发片区建设:为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功能,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启动了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大空港新城、坂雪岗科技城等 15 个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水务设施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必须结合各区域的发展特色,全方位推进与保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治水提质计划:我市印发深圳市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治水提质行动方案和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 年) ,对照国家水污染防治各项要求,结合深圳实际,提出“治水十策”和“治水十大行动” ,指明了未来五年全市水环境治理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与
26、主要任务。 13 第二一章 水务发展目标、策略与总体布局第一节 指导思想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围绕我市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以“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为引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体制机制与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治水提质为抓手,以水务基础设施和生态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区域协作发展为保障,科学谋划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文章,系统解决水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深圳的新期待,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水务发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
27、于民,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务问题作为水务工作的优先领域,加快水务事业共享发展,保障水务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群众,推动水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加快推进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科学推动河湖库海水系连通,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促进人水和谐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均衡协调: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不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当前长远,系统分析解决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供水安全等重
28、大问题,加快完善水务基础设施网络。 1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意识,均衡地上与地下空间布局,优化特区内外资源配置与水务设施布局。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水务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点、线带面,以面带整体,在水务发展不同领域进行示范,并不断延伸拓展,整体提升水务公共管理水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水务发展新格局。坚持国际标准,深谋远划: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深圳自身条件,对比国际标准,科学谋划水务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高品位、高标准、全方位系统规划。第三节 发展目标通过五年建设,围绕“红线、绿网、蓝湾”建设,实现水务基
29、础设施从基本保障向国际化、品质化、一体化保障提升,水务管理从粗放式向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提升。全面建成防汛安全可靠、供水水质优良、河流环境友好、水务管理高效、与国际先进城市相匹配的现代水务综合保障体系,打造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构建“水质达标、环境优美”的水环境体系:主要河流水质达到环境功能要求,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基本达标,其他主要入海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类,主要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构建“体系完备、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主要防洪(潮)工
30、程达标率提高到90%,防洪(潮)能力达到200年一遇。构建“调配灵活、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应急备用水 15 源满足城市3个月用水需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以上。构建“绿色低碳、高效集约”的节约用水体系: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18.5,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90。构建“绿色健康、环境友好”的水生态体系:城市水面率达到4.7%以上,建成区 20%以上面积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水土流失面积小于 25 平方公里。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和单位 2015 年现状值 2020 年目标值
31、指标属 性1 城市污水处理率() 96.6 98 约束性2 污泥无害化处置率() 100 100 预期性3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70 85 预期性4 主要河流水质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氨氮、总磷等指标超过地表水类,其它指标达到类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达地表水类,深圳河、茅洲河达地表水类约束性5 主要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 0 预期性水环境治理6 建设污水管网(km) 4260 预期性7 整体防洪(潮)能力 100 年一遇 200 年一遇 预期性8主要防洪(潮)工程达标率()51.5 90 预期性防洪减灾9 内涝防治标准 1020 年一遇 2050 年一遇 约束性10 用水总量(亿m3) 18.
32、8 21.13 预期性11 应急备用水源 满足城市 45 天用水需求 满足城市 3 个月用水需求 预期性水资源保障12 集中式饮用水源 100 100 约束性 16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和单位 2015 年现状值 2020 年目标值 指标属 性地水质达标率()13 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 99.9 99.9 预期性14 万元 GDP 水耗累计下降() 43 18.5 约束性15 供水管网漏损率() 12.9 10 预期性节约用水16 再生水利用率() 67 90 预期性17 城市水面率() 4.1 4.7 预期性18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城市建成区 20%以上面积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预
33、期性水生态 保护19 水土流失面积(km 2) 25.3 25 约束性第四节 发展理念注重质量引领:把质量作为新常态下水务发展第一追求,把提升标准和打造品牌作为水务质量的基础支撑,高标准推进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水务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市水务发展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注重创新开放:把创新作为水务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工程设施建设创新、科技创新、智慧创新,水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水务建设与管理的活力和竞争能力。注重协调发展:加大原特区外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积极开发地下空间,在重点区域新建地下雨洪调蓄设施、泵站、分洪隧洞工程等
34、,进一步拓展城市防洪排涝等水务建设和发展空间。 17 注重海绵城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水务建设和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重两手发力:进一步扩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在水务发展的积极作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推进水务基础设施市场化投资运营。注重区域协作: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加快建设契机,加强区域在跨流域调水、跨界河流污染治理、污泥处理处置、洪涝灾害治理、弃土场建设等跨界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合作。第五节 治水策略流域统筹,系统治理:以流域
35、为单元,统筹“五位一体” ,系统规划治水提质,强化治理的系统性,有效衔接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全面开展治水工作。 统一标准,一体推进:统一原特区内、外的水务规划、建设和管理标准;以国际发达城市为标杆,制定一批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匹配的防洪排涝、水资源和城市供水、水环境治理、水务设施管养等方面的技术标准。雨污分流,正本清源:严格排水许可制度,新建片区、城市更新区严格执行分流制。以立法和创新制度为保障,发动社会力量,启动新一轮排水管网正本清源行动。 分片实施,联网提效:按照“分片建设,建设一片,见效一片”的思路以及“偿还历史欠账与杜绝新增错接乱排同步推进”的要求,盘活存量,
36、建好增量。 集散结合,提标扩容:加大污水直排整治力度,因地制宜建设 18 规模化与分散处理设施。加快完善污水处理厂布局,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适应性调整污水处理工艺。海绵城市,立体治水: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LID)模式,加大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量的刚性约束,打造“渗、滞、蓄、净、用、排” 有机结合的水系统,缓解城市内涝。 以水定地,控污增容:城市规划建设要以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为约束,保障治污设施、河道整治用地。注重城市开发、产业发展、市政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生态化,提升城市水环境容量。 引智借力,开放创新:全面开放水务市场,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央企、大企业、上市公司参与水务建设。高标准
37、规划建设 “智慧水务”。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探索以PPP模式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清淤治违,畅通河渠:专项治理涉水违法行为,强化水环境管理。严格水土流失监管,实施河道、海湾、水库、管网清淤。 防抢结合,公众参与: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指挥救援机制,加强抢险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兴起全民治水的新氛围。第六节 总体布局依据全市九大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务发展现状及先天自然条件,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红色控线、绿色水网、蓝色港湾为建设目标,提出四大片区分类推进策略,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高质量的水务支撑和保障。(一)深圳河湾片区(深圳河
38、流域、深圳湾流域世界级滨海湾区) 。 19 深圳河湾片区是企业总部、金融、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产业密集区域,未来区域发展定位为国际化中心城区。目前,片区内水务设施建设和管理体系比较健全,但由于经济总量大,人口密集,生产生活废污水排放量大,水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十三五”期间该片区重点实施雨污分流和饮用水库入库支流治理,实施深圳河四期、布吉河、小沙河等河道综合整治,以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全面提升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打造高品质湾区水环境。(二)珠江口片区(珠江口水系、茅洲河流域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 。珠江口片区处于港深穗发展轴线上,是大型交通设施和港口集聚区,未来
39、区域发展定位为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和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区。目前,片区内排水设施不健全,内涝多发频发;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完善,水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区域位于境外引水的末端,局部片区供水保障程度较低。“十三五”期间该片区重点完成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完善排水管网和排水泵站建设,加强城市内涝整治;推进雨污分流和饮用水源水库入库支流治理,实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和提标改造,完善污水配套管网,推进茅洲河干支流、西部海堤综合整治,促进河流防洪能力和水环境整体提升;积极配合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开展深圳境内配套工程建设,提高区域以及全市的供水保障;依托重点片区开发,大
40、力开展大空港片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三)东江流域片区(龙岗河流域、坪山河流域、观澜河流域跨界河流治理重点区) 。 20 我市的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均属东江流域,所在片区是深圳重要的工业基地,未来区域发展定位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区、高端服务和智能制造聚集区。目前,片区内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原特区内,雨污分流比例低,水环境治理、特别是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难度大。 “十三五”期间该片区重点实施污水系统完善工程,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龙岗河、坪山河及观澜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整治,确保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到省政府考核要求。(四)东
41、部海湾片区(大鹏湾水系、大亚湾水系绿色生态保护区) 。东部海湾片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是深圳市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生态乐土,未来区域发展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港城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目前,片区内人口密度低,污染程度低,污水管网骨架基本形成,水环境总体较好,但支管网及管网接驳工程不完善,污水收集率偏低,同时需统筹解决生态保护、滨水开放空间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协调发展。 “十三五”期间该片区依托区位优势,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加强排水管网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加强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以低影响开发理念指导区域建设,实施坝光片区水生态保障系统建设。 21 第三第二章
42、水务建设与发展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四个全面”对全市水务工作的总要求,按照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位一体”的理念,以“治水十策”为指导,以河流治理、污水处理、水源保护、防洪排涝为重点突破,以红色控线、绿色水网、蓝色港湾建设为目标,构建水务发展九大体系,着力提升九项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深圳的期待,保障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第一节 实施治水提质,提升河流环境质量注重提质治水,攻坚截污纳管,构建“水质达标、环境优美”的城市水环境体系按照“削减存量、杜绝增量”的原则,以流域为单元,以河流黑臭水体、重点流域、近岸海域等敏感水域为重点,强化源头控制,雨污分流和沿河强化截污
43、并举,水陆统筹、河海兼顾,结合片区排水管网完善、面源污染控制、排污口整治、水质改善新技术应用及严格土地开发建设,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河湖海水系连通,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提升水环境承载力,为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水环境保障。(一)攻坚片区雨污分流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盘活存量、建好增量”的原则,以及“分片建设,建设一片,见效一片”的思路,以正本清源为基础、雨污分流为目标,严控管材质量标准,实施管网分期分片区建设,同步推进“用户-支管-干管”建设工作,确保建成一段、收集一片污水,基本建成路径完整、接驳顺畅、运转高效的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加快推进重点水源保护区及重点发展区域的污水管网建设,新建城区
44、和旧城改造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完成人口密集区的污水管网建 22 设,实现排水管线连网成片及人口密集区雨污分流改造。推动旧城中心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与片区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从系统上考虑片区上下游排水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开工建设污水管网 4260km。原特区内:原特区内污水管网完善工程,长度 208km。宝安区:宝安区污水管网工程,长度 1474km。龙岗区:龙岗区污水管网工程,长度 1062km。光明新区:光明新区污水管网工程,长度 326km。坪山新区:坪山新区污水管网工程,长度 308km。龙华新区:龙华新区污水管网工程,长度 673km
45、。大鹏新区:大鹏新区污水管网工程,长度 209km。(二)实施污水处理集散结合提标扩容。强化源头治理,针对偏远、分散区域和污水漏排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建设一体化模块化污水净化装置、小型地下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等分散处理设施。完善污水系统布局,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环境友好型污水处理厂,完成东冲、洪湖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对照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广东省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 年) 目标要求,制定提标改造技术规范,保障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到一级 A 及以上,优先改造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跨界河流流域内的污水厂。开展厂网匹配性研究,采用新技术
46、、新工艺,适应性调整污水处理工艺。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 23 污水厂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改、扩、续建 19 座污水处理厂,2020年污水处理总规模 683 万 m3/d 以上。规划提标改造 19 座污水处理厂,涉及规模 314 万 m3/d。新建污水处理厂:洪湖水质净化厂(10 万 m3/d) 、樟坑径污水生态处理工程(1 万 m3/d) 、观澜污水处理厂三期(8 万 m3/d) 、沙湖污水处理厂(4 万m3/d) 、东冲污水处理厂(0.3 万 m3/d) 、坝光污水处理厂(3 万 m3/d) 。改造污水处理厂:布吉河水质净化厂(现状 20 万 m3/d,改
47、造后 5 万m3/d,减少 15 万 m3/d) 。扩建污水处理厂:南山污水处理厂(24 万 m3/d) 、蛇口污水处理厂(5万 m3/d) 、固戍污水处理厂(30 万 m3/d) 、福永水质净化厂(12.5 万 m3/d) 、沙井污水处理厂(35 万 m3/d) 、松岗水质净化厂(15 万 m3/d) 、埔地吓污水处理厂(5 万 m3/d) 、坂雪岗污水处理厂(10 万 m3/d) 、沙田污水处理厂(5 万m3/d) 、光明污水处理厂(10 万 m3/d) 、公明污水处理厂(10 万 m3/d) 。续建污水处理厂:福田污水处理厂(40 万 m3/d) 。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罗芳污水处理厂(4
48、0 万 m3/d) 、蛇口污水处理厂(3 万 m3/d) 、南山污水处理厂(56 万 m3/d) 、盐田污水处理厂(12 万 m3/d) 、沙井污水处理厂一期(15 万 m3/d) 、观澜污水处理厂(6 万 m3/d) 、坂雪岗污水处理厂(4 万 m3/d) 、横岭污水处理厂(20 万 m3/d)等。(三)综合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开展基于本地处理处置的污泥处置布局规划修编。采用“以厂内深度脱水减量+综合利用为主”技术路线,鼓励具备条件的污水厂自行处理处置本厂污泥,推进上洋污泥焚烧厂和上洋污泥深度脱水厂整合和投产运行。利用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区域一体化建设时机,探索与周边城市联合处理处置污
49、泥工作机制,推动共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 24 污泥处理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建污泥处理工程 4 处,新增规模1425t/d,2020 年全市污泥处理工程规模达到 3255t/d。新建南山污水厂污泥处理工程(400t/d) 、盐田污水厂污泥处理工程(100t/d) ,罗芳污水厂污泥处理工程(400t/d)、福田污水厂污泥处理工程(525t/d)。(四)加快推进河流综合整治。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整治河流 144 条,整治长度 552km。深圳河湾流域:实施深圳市布吉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小沙河综合治理工程等 10 条河道治理,治理长度约 23km。前海(大铲湾)水系:实施前海湾水动力改善工程、双界河水环境改善工程、前海深港合作区铲湾渠水廊道、前海深港合作区环状水廊道工程等 6 条河道治理,治理长度约 30km。茅洲河流域:实施茅洲河中上游段干流综合整治工程、排涝河截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