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学习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学习难点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学习方法赏读法、赏析法、领味法、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 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 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 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 7 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 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2、1928 年 8 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 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 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 “国史馆”馆长、 “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 。1969年 12 月 25 日他病逝台北,享年 73 岁。作者研究中国的教育,发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智慧”与“学问”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智慧”与“学问”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二、自主学习(一)读准
3、字音,看清笔画: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二)积累词语 1、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2、无关宏旨: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3、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4、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5、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6、寸积铢累:一点一滴的积累。 (三)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看每一部分些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讨论分析得出中心论点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第一部分: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
4、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第二部分: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精读探究 阅读文章第 5、6 两段,回答问题。1、 “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笼罩” “透视” “运用”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2、第 5 段中“肥皂泡” “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第 6 段把“学问”比作 ,把“智慧”比作 ,从学问与智慧各自的作用来证明二者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五、练习达标:理解
5、句子1、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2、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六、类文阅读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美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 ,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 。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6、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会贯通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
7、未必真懂化学。 ”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 “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
8、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 ,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定期整理,随时摘记,激发创造,深入思考。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友,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说“积累知识是基础,融会贯通更重要”?3. 第五自然段中“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应如何理解?4.结合实际,试举一例来谈谈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七、总结归纳: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参与答案:四、1、不能交换。因为三个词语的排列顺序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2、 “肥皂泡”比喻没有学问的智慧,虽然耀眼一时,但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探照灯”比喻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它能引导人们走向更高的境界。3、建筑材料 建筑师的匠心六、1、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2、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3、不被知识束缚,在头脑中有创造的空间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