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1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78918 上传时间:2019-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1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1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1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1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教学重点1.气温的年变化。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教学难点1.有关气温的计算。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3.等温线图的判读。教学方法结合生活体验,对比、推理、图表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生活和气温气温的变化第二课时 气温的分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天气)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气温)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

2、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板书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讲授新课一、气温和生活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 P50 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3)怎样观测气温?2.请 23 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 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3.投影展示课本 P49 图 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

3、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如需观察 4 次,每隔 6 小时观察 1 次;如需观察 6 次,就是每隔 4小时观察 1 次)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5.让学生阅读课本 P50 活动,思考讨论各项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

4、活哪些方面的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五个实例分别说明的是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6.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仿照已有资料再列举出一些,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关系的实例。7.根据学生列举情况,教师评价点拨,以加深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然后让学生再观察投影“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说说气温在一日之内不同时刻的气温一样不一样,继而转入气温变化的学习。板书 二、气温的变化 1. 投影展示课本 P51 图 3.12“气温日变化”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2. 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 小时) ,纵坐标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3. 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然后让

5、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说明一4. 日之内气温的变化,指出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午后 2 时左右)5. 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日出前后)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验证。 6. 教师进一步说明气温在一日之内的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气温午后 2 时左右板书 1.日变化最低气温日出前后2.让学生观察指出该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约 31)最低值是多少?(约 24.5)并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约 6.5)由此得出结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的日较差,即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3.投影展示课本 P51 图 3.13“气温年变化” ,先让学生观察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气温

6、曲线图有什么不同?(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 12 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 12 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然后让学生根据气温曲线的弯曲状况,观察一年内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学习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并填表。该图是北半球某地年气温变化曲线图,最高和最低的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海洋上呢?南半球大陆和海洋上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大陆 海洋月平均最高温月平均最低温月平均最高温月平均最低温北半球 (7 月) (1 月) (8 月) ( 2 月)南半球 (1 月) (7 月) (2 月) ( 8 月)4.教师指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得出表中结论。至于大陆和海洋的差异,只要学生知道结论

7、就行,不要讲解原因。对于南半球,启发学生用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去得出结论。并让学生根据当地一年内气温的变化加以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气温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5.让学生观察该图中月平均气温最值是多少?(约 24)最低值是多少?(约-6)并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约 30)计算时要注意提示学生,温度出现了零上和零下度数的时候,按有理数法则去计算。如:24-(-6)=24+6=30。通过计算让学生得出结论: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而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 最低月平均气温。6.投影展示课本 P51 表 3.1“某地月平均气温” (用当地的更好

8、) ,完成下列各题。月份 1来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气温/-20.1 -15.8 -6.0 5.8 13.9 19.7 23.3 21.6 14.6 5.6 -6.7 -16.8(1)用表中的气温数据,画出该地气温曲线图。(2)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3)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4)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5)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6)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为什么?气温曲线呈什么形状?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应该呈什么形状?7.教师边讲述,边示范,引导学生共同来绘制该地气温曲线图。(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分成 12 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把握图

9、幅的大小,横坐标轴不易过长或过短)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注意把握温度差不易太大或太小,并要根据月均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确定和标注气温的刻度) 。(3)画出 4 月、7 月、10 月份与横坐标轴的垂线,以及各气温刻度与纵坐轴的垂线。(4)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5)将各点平滑地连接成一条曲线(注意画曲线时,既要平滑,又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 。(6)教师在检查评价学生的画图情况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52“气温曲线图的画法和步骤” ,为了好记,可将其概括为:一横月,二纵温,三网格,四定点, 五连线。8.引导学生根据所绘制的某地气温曲线图,共同分析读图

10、要求:(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7 月,数值为 23.3。(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1 月,数值为-20.1。(3)气温年较差为 23.3-(-20.1)=43.4。(4)该地气温夏季热,冬季冷,年较差大,四季分明。(5)该地是在北半球,因为该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7 月,最低值出现在 1 月。气温曲线形状呈波峰状。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形状应该是呈波谷状。9.让学生将自己画的气温曲线图和课本 P51 上的几幅气温曲线图加以对照比较,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归纳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以及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气温曲线弯曲的程度的大小和气温变化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10.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小结。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方法:一是找极值,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二是看弯曲,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三是析变化,即分析气温的变化。11.投影展示下图。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年(日)较差、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和气温变化特征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新-课-标-第 网1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 P51 活动 1。(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7 月,数值为 22;(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1 月,数值为 1.5;(3)气温年较差为 20.5;(4)该地气温冬暖夏凉,年较差不很大。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书知识要点,强调重点,2 种计算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2 个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