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商务版七上第五章 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目标】 知道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读城乡景观照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者的景观差别。 结合实例说出聚落的区位(地理位置) 、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教学模式】问题导学式模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观察法、自学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
2、图导入新课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对“城中村”的拆迁和改造,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城中村”?这里所说的“城市”和“乡村”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话题人类的聚居地。以身边的实事热点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第一框题 乡村与城市 模块 1 聚落分为城和乡展示目标 请一学生代表诵读本模块学习目标 识记本模块学习目标:知道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分述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提出问题研讨学习1.利用大屏幕,展示导学问题,引导学习:请根据课本第 102 页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什么是聚落?(2)聚落一般分为哪几个类型?2.教师巡视学情,两分钟后,对上述问题作简要
3、反馈:分别请两位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教师针对重点稍作强调。3.口头引导思考:结合我们刚才所说的“城中村”改造的例子,想一想,城市和乡村这两种聚落在形成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4.继续发问:在这里,能不能把“乡村”换成“农村”?为什么?接着展示导学问题:读课本 103 页第二自然段,说说乡村和城市的分类。1.快速认真阅读课本第 102 页第一段,完成下面两个问题:(1)什么是聚落?(2)聚落一般分为哪几个类型?2问题反馈:(1)聚落:人类聚居的场所(2)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乡村和城市。3.学生可能齐答:一般来说,先有 乡村 聚落,后有 城市 聚落。(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演化而来的。)4速读课本 1
4、03 页第二自然段,完成:(1)乡村可分为 渔 村、 牧 村、农 村、 林场 等不同类型,居民主要从事农业 生产活动。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交流点拨 5. 巡视学情,两分钟后,展示图片并对上述问题作简要反馈:分别请两位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教师针对重点问题稍作强调,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将这些知识点标注出来。(2)城市可分为 大 城市、中等 城市、 小 城市等,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 生产活动。5按老师要求在课本上将上述知识点标注出来。标注重点、强化落实。衔接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乡村和城市是两种不同的聚落类型,其实,二者的差异不仅仅是在
5、形成时间上,在外观上,两者的差异也很大。模块 2 城乡景观不一样展示目标 请一学生代表诵读本模块学习目标。 识记本模块学习目标:读城乡景观照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者的景观差别。分述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提出问题研讨学习交流点拨1.利用大屏幕展示导学问题,引导学习:读课本 102至 103页四幅城乡景观图片,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体验,同位之间互相谈谈乡村与城市在外观上的差异。可参考下表进行比较说明:聚落类型范围的大小建筑物的高矮道路的疏密人口数量的多少汽车流量的大小其他乡村城市2.巡视学情,指导讨论活动。3.对上述导学问题及表格中的问题进行简要点评。4.口头引导学生思考:城乡之间外观差异很大,二
6、者相比,谁的功能更加1. 读课本 102至 103页四幅城乡景观图片,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体验,同位之间讨论乡村与城市在外观上的差异,完成下表:聚落类型范围的大小建筑物的高矮道路的疏密人口数量的多少汽车流量的大小其他乡村城市2.同位之间适当交流上表中的疑难。3倾听点评。4.积极思考、尝试回答。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利于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强调重点健全、多样化?5.继续发问、引导思考:你认为城乡之间最本质的差异是什么?(本问题难度较大、可适当降低要求。 )6.联系实际,引发思考:你的家乡属于何种聚落类型,其景观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令人夸赞的地方?5. 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尝试回答。(生产方式的不同)6
7、.侃侃而谈:各抒己见。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衔接过渡 通过大家的辩论可以看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都有值得令人夸赞的地方,但是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因为任何一种聚落形态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形成的,那么具体而言,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和分布的呢?第二框题 聚落与自然环境 模块 3 环境决定聚落样展示目标 请一学生代表诵读本模块学习目标。 识记本模块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出聚落的区位(地理位置) 、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述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提出问题研讨学习1.利用大屏幕展示图片:(课本 104页上方的聚落与自然环境图片) 。提出问题
8、,引导学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哪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哪些?)2.引导思考:假如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建造自己的家,你想把家建在什么地方?(单纯从自然环境因素考虑)3.针对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情况作简要点评,然后进行进一步说明: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人类历史上的一些早期聚落,大都选择在那些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不仅如此,自然环境还深刻影响着聚落的形态、规模和密度等。4.展示下列图片,引导学生完成导学题目。1.先读图思考,后回答问题: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主要素有 、 、 和资源等。2.积极思考、讨论、回答。3.倾听点评。4.观察聚落图片可
9、知:(1)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 )状,且规模较( ) ,密度( ) ;山地丘陵地区的聚落,主要位于山谷地带,多呈( )状,且规模较( ) ,密度( )。(2)河湖附近的聚落,往往沿着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分布,呈( )状或( )状;(3)沙漠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 )上,呈( )状或( )状。(4)由以上可知,由于( )不同,造成聚落的形态、规模和密度的不同。通过读图,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利用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总结归纳出自然环境因素与聚落的关系,以突出重点。交流点拨5.话题承转: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10、不仅如此,它对聚落的主体设施-房屋建筑的结构、风格也有深刻的影响。6.展示图片,出示问题,引导探究:分别展示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民居建筑-竹楼、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同位之间探究讨论自然环境与民居特色的关系。7.请学生思考:我们家乡的民居有何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8.话题承转: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因而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5.根据图片和问题,同位之间进行探究交流。6.思考并回答。7.联系家乡的实际进行思考。8.结合课本第 105页最后一自然段,结合自己的体验,体会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体会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家
11、乡的民居特色,说明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衔接过渡 世界各地的聚落千差万别,风格独特,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但有科研价值,也有文化审美的价值。于是,有些聚落已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三框体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模块 4 发展保护宜思量展示目标请一学生代表诵读本模块学习目标。 识记本模块学习目标: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分述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提出问题研讨学习交流点拨1.出示问题,要求学生结合问题快速默读本框题内容,进行自主学习。2.三分钟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简单点拨。3.提到聚落文化遗产,不能不提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下面请欣赏
12、一段视频:(央视探索与发现)之走进丽江古城4.视频播放完毕后,请学生完成课本106 页思考题。5.展示课本图 5-3-1,世界部分文化遗产分布图,请学生据图说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6.展示一些世界著名聚落文化遗产的风光图片,请学生欣赏图片以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7.保护聚落文化人人有责:(1) 。利用课本 108 页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2)利用活动(2)组织讨论:我能为保护聚落文化遗产做些什么?1.快速默读读本框题内容,结合实际,然后独立完成:(1)聚落文化有哪些价值?(2)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聚落的现状如何?(3)怎样保护聚落文化?2.尝试回答上述问题。3.欣赏视频。4.思考:议
13、一议,云南的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重要价值?5.根据课本 5-3-1 图,找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熟知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大致的分布。6.欣赏图片,体会价值,增强意识。7.积极发言,畅谈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对文字资料的归纳能力。利用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兴趣。以丽江古城为例,加深对世界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理解。加深对保护传统聚落文化重要性和措施的认识。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回忆,以回顾本课所学的重要知识点。2.学生回顾本课所学主要内容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精要概括:聚落就是城和乡;城乡景观不一样;环境决定聚落样;发展保护宜思量。1.娓娓道来:谈收获、话感悟。2
14、.将教师精要的概括记在课本中的适当位置,便于提纲挈领的把握本课内容。及时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当堂达标】1.聚落一般分为 和 两大基本类型。2.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 状,且规模较大;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 状,且规模较小。3.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 等。4.早期聚落一般选择怎样的自然环境 ( )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 空气清新的高原区 土壤肥沃的地区 水源充足的河湖地区 温暖湿润的气候区林地 降水充沛的雨区 佳通便利的河流沿岸 A. B. C. D.全部都是5.关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地多竹林,就地取材 B.当地湿热,两层竹楼住二楼利于散
15、热、防潮 C.当地降水频繁,楼顶陡,便于雨水流走 D.当地经济落后,没钱盖砖瓦房屋6.某地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炕,窗户小,有的还安有双层玻璃,屋顶高耸。这种民居的建筑反映出该地区 ( )A.气候寒冷 B.地势平坦 C.森林茂密 D.草原广阔7.以下有关聚落的正确说法是 ( )A聚落特指人类劳动生产的场所 B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农村聚落 C城市人口密集称为聚落,农村的人口稀疏不能称为聚落D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聚落分布较密集8.下列有关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B.我们应该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C.传统聚落是
16、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问题导学式模块教学模式,将教材中的三个框题内容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成了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别用一句简练的语句进行概括,既突出了主干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同时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采用的是分述式:每过渡到一个模块后,随即展示这一模块涉及到的学习目标,然后请学生进行有意的识记,这样处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目标的把握和落实。在问题设计上力求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分明,师生额双边活动和谐。另外,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图片资料,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力求使知识呈现更加直观化和生活化。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防止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特别是一些学生的讨论活动,要严格按照教案设计进行;二是要提高对课堂的调控和驾驭能力,因为可能由于学生的讨论活动过于热烈或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学生可能比较兴奋,造成课堂气氛的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