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八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 1 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类型;(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收集材料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视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教学难点难点: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特别是图片) ,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
2、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展示一组常见的微生物的图片:如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的图片,不同种类细菌图片,提出问题: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是什么?属于生物吗?从而引出本章本节内容: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二、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提出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2.微生物有哪些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阅读课本有关部分内容,分析,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归纳: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根据细胞结构特点,分别介绍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动植物体体内或体表及一些恶劣
3、环境,因此微生物分布极广。既然微生物分布广泛,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呢?看课本 53 页活动内容。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 我们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呢?请学生分组谈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探究我们身边的微生物”为主题充分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 最后全班交流。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课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整个研究活动。三
4、、微生物的生活1问题引入:微生物作为生物应该有着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等,微生物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 2. 展示相关图片,重点介绍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最后简介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归纳: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四、微生物的繁殖特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56 页第 1 自然段,由学生自行比较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微生物繁殖速度极快。五、总结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
5、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板书设计:第 18 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什么是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二微生物的种类1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 放线菌 蓝藻 等2多细胞微生物: 霉菌 蘑菇 等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 类病毒 朊病毒 等三微生物的生活1腐生微生物:分解者、作用2寄生微生物:消费者3自养:生产者4固氮作用四微生物繁殖特点:繁殖速度极快随堂练习:1.根据结构微生物可分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和无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根据代谢类型可分为腐生性微生物、寄生性微生物和自养微生物。2.微生物代谢的特点是类型多,强度高,生长繁殖的特点是速度极快。3.微生物固氮作用有根瘤菌、黏球菌等。教学反思:此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在教学中尽量多的联系实际,同时配以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