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步学案 3.2.2气温的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温线是反映某地气温变化的曲线 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表示温度变化小C.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并不一定相等D.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右图是小强画的等温线图,读图完成2、3题。2.老师说右图标注的温度数据有一个地方不正确,请你找出不正确的数据( )A.28 B.20C.10 D.83.在改正之后的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是高温中心 B.丙地是低温中心C.乙地是高温中心 D.丁地是低温中心4.(2011山 东聊城)读下图判断,甲、乙、丙三地的年平均气温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C
2、.乙丙甲 D.丙乙甲 下图是中纬度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略图,(两地 纬度相同) 。读图完成5、6题。5.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处的平均气温低于处 B.两处的平均气温相同C.处是海洋,处是陆地D.处是陆地,处是海洋6.每年7月,下面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A.内蒙古高原昼长夜短 B.南极中山站出现极昼C.长江进入枯水期 D.寒潮频繁南下7.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但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其主要影响 因素是( )A.地形地势因素 B.纬度因素C.海陆因素 D.洋流因素8.某山山脚下温度为30,山顶温度为12,这座山的相对高度约为( )A.3 000米 B.2 000米 C.800米 D
3、.200米9.明明阅读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后,归纳出如下结论,其中有错误的 是( ) A.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弯曲B.世界年平均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升高C.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D.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二、综合题 10.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热带地区的年平均 气温在_ _以上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_以下,全球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_。(2)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地形 D.洋流(3)受海陆性质的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_气温高,冬季_气温高。(4)南半球20等温线大致与_平行,穿过_洲、_洲和_洲。(5)图中
4、A、B、C 三地相比,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是_地,判断依据是_ _。诱思探究有人总结出我国夏季避暑的三大佳径为“北上、下海、上山” ,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 答案解析1.【解析】选 D。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等温 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2、3.【解析】2选 C,3选 C。第2题,相邻 的等温线间隔的数值应该是相同的,图中的10等温线应为12。第3题,在改正后,图中的甲是低 温中心 ,乙是高温中心。4.【解析】选 B。读图可知甲地 纬度高于66.5,乙地纬度低于23.5,丙地纬度在23.566.5之间, 纬度越低年平均气温越高。5、6.【解析】5选 D,6选 A。根
5、据气温变化规律,可判断这是北半球的等温线图,7月为夏季, 地平均气温在2022之间,平均气温高于20,地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平均气温低于20,所以地平均气温高于地,地是 陆地,地是海洋;此 时,内蒙古高原昼长夜短,南极中山站有可能出现极夜,长江进入丰水期,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7.【解析】选 A。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由于乞力 马扎罗山海拔较高,出现了虽地处赤道附近,但山顶却终年白雪皑皑的景象。8.【解析】选 A。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约0.6,山顶气温比山脚下低18,则两地海拔相差(180.6)100=3 000米。9.【解析】选 B。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6、10.【解析】此题考查了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第(1)题,从图中分析可看出,热带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下,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第(2)题,从赤道到两极随纬度的增高,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因此,纬度因素是影响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第(3) 题,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陆地受热快,升温快,海洋受热慢,降温慢,所以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则是海洋气温高。第(4)题,从图中看出,南半球20等温线大致与南回归线平行,穿过了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第(5)题 ,A 位于北寒带,终年寒冷;C 位于热带,终年炎 热;B 位于北温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大。答案:(1)20 -10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2)A (3)陆地 海洋(4)南回 归线 非 大洋 南美(位置可互调) (5)B B 地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大诱思探究 【解析】“北上、下海 、上山”与影响气温的纬度、海陆、地形三个因素有关, “北上”是指高纬度地区,夏季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光热少,气温低。 “下海”是指距海洋近的地带,夏季距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气温低,凉爽。 “上山”是指海拔高,气温低。答案:“北上 ”-纬度因素 “下海”-海陆因素 “上山”- 地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