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员工选拔.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6371704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员工选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员工选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员工选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员工选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员工选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企业人才管理的选拔与培养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人力资本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不断涌现,归根到底还取决于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与管理机制。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与比较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在培养、选拔与管理方式上的异同,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对这些问题的评价及满意度,从而探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选拔与管理规律,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一、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问卷主要由 5 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基本情况、人才的选拔方式、培养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满意度,共 30 项。我们向江苏省 1

2、3 个省辖市 3 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发放了1000 份问卷,回收 972 份,回收率为 97.2。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根据各种类型企业的分布及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大致比例,确定了相应的抽样比例,然后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按比例抽取被调查对象。去掉无效样本后,我们得到的样本分布如表 1 所示。1.人才的培养(1)培养方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接受培养的途径和机会较多,一般参加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其中 63.1的人参加过企业内部上课培训,70.5 的人参加了企业内部的实践锻炼,56.5 的人曾被选送到企业外上课培训,另有 10

3、.9的人曾被选送到企业外实践锻炼,12.3 的人被选送到国外上课培训,仅有 2.6的人从未受过任何培训。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基本相同,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更注重企业内部上课培训、企业内部实践锻炼以及企业外上课培训,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相对更重视企业外实践锻炼以及送到国外上课培训的方式(见表 2)。(2)培养效果评价。被调查对象对所接受的培训总体上是满意的,当问及 “培训对你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帮助大吗”时,17.7的人认为“ 大”,71.5的人认为“较大”,仅有 6.3及 0.3的人认为“不太大”和“ 不大”。在这里,来自于 3 种类型企业的管理者做出的评价并无明显差异。当

4、问到“何种培训对你最有帮助”的时候,选择“企业内部实践锻炼”及“选送到企业外上课培训”的人分别占到 33.5和 33.1,选择“选送到企业外实践锻炼”的人占 13.9,9.7的人认为 “选送到国外上课培训”最有帮助,但选择“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仅占 7.9,与上述受过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数的高比率(63.1 )相比而言,显然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从表 3 可以看到,人们一般对自己参加过的培训评价较好,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参加过的培训作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培训方式,也就是说,不管是何种培训,实际上都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较大的帮助,只有企业内部的上课培训例外。不仅未参加过该类培训的人对其选择

5、较少,那些接受过企业内部上课培训的人也较少将之作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培训方式。(3)对培养方式及内容的要求。当进一步问到“你希望得到何种企业外培训学习的机会”时,64.5的人希望得到“短期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项培训”,22.5的人希望 “读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生”,37.7的人则希望被“选送到企业外实践锻炼”,另有 20.3的人希望被“选送到国外参观学习”,26.1的人希望被“选送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培训”。显然,短期的专项培训、实践锻炼以及出国学习更备受欢迎。对于“你认为目前的培训需要加强什么”的这一问题,超过半数以上的人(53.3 )认为应该加强实用性, 39.1的人认为要加强针对性,仅有

6、4.9和3.0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培训的理论性和普遍适用性。2.人才的选拔(1)选拔方式。从表 4 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方式是多样的,原有的“由政府或上级组织任命”的方式在经营管理人才的任用方面已不是主要方式,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相关的一系列人才选拔方式在企业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企业内部提拔任命”仍是目前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显然企业目前所使用的人才选拔方式与我们调查对象所认为的比较好的方式是有差距的,他们更倾向于将“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以及“公开招聘” 作调查对象认为的较好方式之比较 单位:为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被调查对象获得目前岗位的方式反映了

7、企业实际使用的人才选拔方式。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被调查对象大多通过“企业内部提拔任命”得到目前的岗位,这一比例高达 41.0,其次是 “由董事会聘用”(18.4),还有 14.8的人通过“公开招聘”上岗, 12.0的人由“政府或上级组织任命”, 10.3的人由“企业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产生,还有 2.6的人是“自己创业”,“ 从国外引进”的仅占0.1。可见,经由“企业内部提拔任命 ”上岗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要远远超出任何其他方式。不同性质的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表 5 中可以看到,尽管“企业内部提拔任命”在 3 种类型的企业中都是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较少使

8、用“内部竞争上岗”的方式来选拔经营管理人才,而较多采取“公开招聘” 和“ 由董事会聘用” 的方式;国有企业相对而言,则较少使用“公开招聘 ”与“由董事会聘用” 的方式。进一步比较来自于不同性质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各种人才选拔方式的认同度,可以看到,“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的方式在国有企业中得到的更多的认同,82.1的人认为这是比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在民营企业与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将之作为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 74.3和 62.2,略低于国有企业;“由董事会聘用”的方式却在民营企业内得到了更高的认同,43.9的人认为这是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在国有企业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这一比

9、例分别为 34.8及 26.6。显然,中级与高级两类管理人才的选拔方式不尽相同。在本调查中,25.8的人是由政府或上级组织任命的,32.2 是由董事会聘用的,也就是说,政府或上级组织的任命以及董事会聘用是目前企业选拔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方式。对于中级管理人才的选拔,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提拔任命,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 56.5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职位的。(2)人才特质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能力在各个企业的人才选拔中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问到,“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任用方面,你所在企业比较重视什么”的时候,高达 83.6的人选择了 “能力”,而人品也被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44.8的人选择了 “人品”,选择“业绩

10、”的人也占到 35.9,“经验”和“学历”在人才的选拔中,则相对作用较小,分别只有 19.9和 13.8的人选择了它们。企业在人才选拔中对于能力的高度关注得到了较高的认同,在“你认为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任用,什么更重要”这一问题上,同样有 84.0的选择了“ 能力”,对于“人品 ”,人们也给予了较高的关注,高达 66.7的人认为“人品”更重要,认为“业绩 ”与“经验”更重要的人分别只有 26.9和 13.7,而“学历”则最不为人所看好,仅有 3.6的人认为学历重要。按照不同企业的性质进一步来看,“经验”在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中得到更多的关注,该类企业中有 34.6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在人才的选拔中比

11、较重视“经验”,而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这一比例仅为 15.5和 18.5;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人才的选拔上更强调“业绩”,分别有 41.6和 36.2的人选择了“业绩”,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相应选择的人为 25.2,明显地低于前两者;“人品”在民营企业中,被放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53.3 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比较重视“人品” ,这一比例在国有企业为 42.9,在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为34.2。3.人才的管理(1)激励方式。对于人才的激励方式较多,但薪酬以及升职乃是企业用来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主要手段(见表 6)。企业所采用的人才激励方式与被调查对象所认为的更能发挥激励作用的方式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12、,除了股权这一项而外。由此看来,目前企业所采用的人才激励方式较好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我们试图对不同性质企业的人才激励方式加以比较,结果发现,相对而言,民营企业更多地使用了“股权”这种方式,民营企业中,选择此项的占 28.8,国有企业以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选择此项的分别是 16.3和 16.7,低了10 多个百分点,而在“升职”这一项上,民营企业则比其他两类企业低了近 10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为 59.3,而国有企业为 69.3,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为67.6。我们还看到, “精神”鼓励在国有企业中被更多地采用,来于国有企业的调查对象中,有 53.3的人认为本企业主要的激励方式是“精神” ,而民

13、营企业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同比分别为 38.5和 24.8。(2)对业绩不良者的对待方式。从(表 7)可以看到,对于那些经营管理业绩不佳的人员,企业常用的方式依次是“换岗”、“批评”、“降职”、“ 降薪”、“培训”、“辞退”。但目前企业所采取的这些对待方式与人们认为较好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表明,我们调查对象实际上将经营管理业绩不佳的原因归诸于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欠缺,而不是主观上的未尽职,不努力。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对待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业绩不良的经营管理人员,国有企业更多地采取“批评”的方式(61.9 ),而民营企业与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相对较少,选择率分别为 53.3和 41.

14、9;在“辞退”这一项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选择率是 40.1,大大高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 13.4和27.5;“ 换岗”也是国有企业较常采用的方式,对此的选择率高达 74.4,而另两类企业相对较少采用,民营企业的选择率为 59.6,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选择率为 58.6。总体看来,对于业绩不良的经营管理者,国有企业的对待方式更为柔性,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更为刚性。(3)人才流动。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在我们的调查中,19.9 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有相应的规定,“而且比较完善” ,60.0的人认为“有,但不完善 ”,认为“基本没有”的仅占 1

15、9.4,“根本没有”的则微乎其微了,只有 0.9。比较不同类型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的管理规定可以看到,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规定更加完善,有 27.1的人认为其所在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有着“比较完善” 的规定,而来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对此的选择率分别为 17.3和 17.5,低了 10 个百分点。对于“你认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一问题,56.5 的人认为应以“市场机制为主,行政引导措施配合,有条件地放开”;40.7 的人认为应“全面放开,由市场机制决定”;仅有 2.8的人认为应以“政府措施为主,适当结合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在人才流动方面,人们越来越倾向于

16、要求通过市场来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而政府在这其中的作用更多地被定位于“搭台”,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人才市场体制,开放人才市场,加强人才交流”来体现;尽管不少人提出应该“全面开放,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但也是“在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的前提之下,“建立良好的企业家市场”,而市场运作机制的规范,非政府莫属。因此,政府的作用并没有被人们忽略。二、分析与讨论1.建立怎样的培养机制从前面的结果来看,无论何种人才培养方式,主要还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大多参加过多种培训,而且觉得对自己经营管理是有帮助的。现有的各种短期培训班解决了经营管理知识的普及问题,但职业化企业家以及经营管理者的培养是一个长

17、期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专业学习与专门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开放、便利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在此,政府的重要作用应该体现在建立起市场化、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对社会性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地整合,为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而企业自身,也应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增加培训投入,积极开展针对中低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出国培训力度,把优秀的人才选派到中外合资的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掌握先进管理知识、熟悉国际化运作惯例和接受最新技术的能力。2.建立怎样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前面的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采

18、取的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是“企业内部提拔任命”,尽管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近半数的人也是通过这一方式得到目前岗位的,但他们大多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人才选拔机制。而“企业内部竞争上岗或民主选举”以及“ 公开招聘”,是他们较为看好的两种人才选拔方式,虽然这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些技术问题,但它们最大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相对公正,为每个人提供了机会上的公平。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寻求的,它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为人才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机会,相信随着这一人才选拔机制的逐步完善,将会逐步取代传统的“提拔任命的方式”。3.建立怎样的人

19、才管理机制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调查对象大多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况是“满意”(13.3)和“比较满意 ”(72.7) ,两者相加,满意率达 86,而“不太满意”(13.0 )和“ 不满意”(0.9)仅占 14。由于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了相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我们对来自于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满意度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我们进一步分析他们为何满意以及为何不满意,却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诚然,感到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的专业或特长得到了发挥”、“企业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氛围好”以及“企业经营状况好”,但从对比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似乎更注重发挥特长的机会,相对而言,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则更注重利益方面的激励。从不满意的原因来看,可以得出与上述基本一致的结论。从前面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更加柔性和人性化一些,而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则更加刚性,但管理者们的满意度并未因此而产生显著的差异。因此,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建立起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包括利益导向机制及约束机制。注释:考虑到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地位,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模式有着更多的了解,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仅限于中、高级管理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员工关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