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间彩虹-漫话中国桥梁.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1558989 上传时间:2018-08-04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21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间彩虹-漫话中国桥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人间彩虹-漫话中国桥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人间彩虹-漫话中国桥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人间彩虹-漫话中国桥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人间彩虹-漫话中国桥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间彩虹- 漫话中国桥梁第 一 章 桥 梁 分 类中国是一个有 5000 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 低而西北高, 河道纵横交错, 有著名的长江、 黄河和珠江等流域, 这里孕育了中 华民族, 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 , 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 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 占有崇高的 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中国古代桥梁不外梁、浮、索、拱等类型。第一节梁桥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 桥建于商代 (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 。 周武王伐纣, 克商都朝歌 (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 , 发钜

2、桥头积粟, 以赈济贫民。 自周代以迄秦汉,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宋 代 建 造 为 数 众 多 的 石 墩 、 石 梁 桥 。 200 多 年 间 , 仅 泉 州 一 地 , 见 于 古 籍 的 桥梁就有 110 座, 其中名桥 10 座。 如安平桥, 有 362 孔, 桥长 5 里 (2223 米) ,故又名五里桥 (现桥长 2100 米) , 保持了 700 余年的桥长记录。 桥始建于宋绍兴 八年(1 138 年) ,成于绍兴二十一年(1 151 年) ,历时 13 年。又如泉州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共有 47 孔,建于洛阳江入海口,桥总长约890 米, 桥宽 3.7 米。 桥始建于宋皇佑五

3、年 (1053 年) , 完成于宋嘉裕四年 (1059 年) 。两桥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漳州江东桥的石梁最为巨大。该桥于宋嘉熙元年(1237 年 ) 由 木 梁 桥 改为石梁桥, 计有 15 孔, 每孔三片石梁。 石桥现存 5 孔, 其中最大的石梁长 23.7米,宽 1.7 米,高 1.9 米,重量达 200 吨 。 这 样 巨 大 的 石 梁 , 在 没 有 重 型 起 重 设 备的古时,其采、运、安装等工作都是十分艰巨的。不论木梁或石梁, 为了加长桥跨, 采用了多层并列梁, 由下向上逐层外挑的 方法, 以支承中部的简支梁。 在当时石梁称为叠涩; 木梁称飞桥或称握桥, 即为 伸臂梁

4、桥。 木伸臂梁在公元 4 世纪时已有记载。 石桥叠涩, 出檐不远; 木桥伸臂达到 20 米。现存清代重修的甘肃文县阴平桥为单孔木伸臂桥,桥跨达 60 余米, 桥上建有桥屋。木梁桥上一般建有桥屋或桥廊, 侗族风雨桥就是一种桥屋。 广西三江侗族自 治县的程阳永济桥, 是一座 4 孔 5 墩的木伸臂桥屋, 全长 644 米, 建于 1916 年,5 座 墩 台 上 均 有 桥 亭 , 用 桥 廊 把 桥 亭 相 互 贯 通 。 桥 亭 起 着 重 力 平 衡 作 用 , 把 装 饰 与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梁桥外形平直, 古时称为平桥。 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的两岸, 就成了梁 桥。梁桥的构造最简单,

5、出现也最早。早在原始社会时, 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战国时 期 , 单 跨 和 多 跨 的 木 、 石 梁 桥 已 普 遍 在 黄 河 流 域 及 其 他 地 区 建 造 。 1972 年 对 春 秋战国时齐国的国都山东临淄的挖探中, 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 两 处桥梁的跨径均在 8 米左右。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 记录了在山西汾水上有座有三十柱, 柱径 5 尺的木柱 木梁桥, 桥始建于春秋晋平公, 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 据 史记 苏 秦列传记载,战国时的苏秦对燕王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尾生的鲁国人, 与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女子没有来, 尾生为

6、了表示不失信约, 水涨上来也 不走, 抱着梁柱而死。 相传尾生抱着桥下木柱墩而死的桥梁, 就在陕西省蓝田县 东南五十里的蓝峪水上,是座多跨木梁木柱桥,称为蓝桥。闻名中外的渭水三桥中渭、 东渭和西渭桥, 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河 上,是三座多跨木梁木柱桥。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中渭桥全长约合 525 米,宽约 13.8 米,接近南京长江大桥汽车道宽度;它由 750 根木柱桩组成了 67 个桥墩,68 个桥孔,平均每孔跨径 7.72 米,中间桥孔跨径达 9 米;在木柱桩群上加盖顶横梁组成排 架墩, 再在排架上搁置大木梁, 然后铺上木桥面, 桥两侧设雕花木栏杆。 中间桥 孔高而大, 两边桥孔低而小

7、, 呈八字形, 既能使高大楼船顺利通过, 又可以迅速 排 除 桥 面 雨 水 , 防 止 腐 朽 。 两 端 桥 堍 上 竖 立 着 华 表 、 镇 水 妖 石 件 、 石 灯 柱 等 , 作 示标、照明之用。这座桥始建于战国时的秦昭王, 秦始皇时又作了改建和加固。 修桥是为了把 渭河南面的兴 (长) 乐宫和北面的咸阳宫联系在一起, 用渭河象征天上银河, 架 桥南渡以效法牵牛星座,以显赫天子的超凡。到了汉朝, 又重修了中渭桥, 增建了东渭桥和西渭桥。 刘邦死后, 丞相陈平、 太尉周勃诛除诸吕,并率领群臣在中渭桥迎候代王刘恒(汉文帝)入长安即位。 汉将李广利出兵匈奴时, 丞相刘屈氂为他祖道送行,

8、 至渭桥而别。 汉宣帝时匈奴 呼韩邪单于朝汉时, 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 在渭桥下列队相迎, 汉宣帝登上渭桥 时,人们高呼万岁。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焚毁了中渭桥, 魏文帝曹丕修复了它。 唐武德末年 (626 年) 突厥颉利可汗寇泾州进至西渭桥的北面, 唐太宗李世民出玄武门到了桥的南 面 , 隔 着 渭 水 与 颉 利 交 谈 , 并 结 盟 于 西 渭 桥 上 。 由 此 可 知 , 在 汉 唐 时 代 , 渭 水 三 桥是送往迎来的重要交际场所。咸阳地区文管会在七十年代初发掘了唐朝东渭桥的遗址。 该桥坐落在今天渭 河耿镇公社周家大桥,桥宽约 20 米,桥梁基础由青石砌成。青石一般长 1 米,宽

9、0.5 米,厚 0.2 米。青石之间有用铁水浇铸的铁栓板相连,石缝中灌以铁水, 石头之间打有松木桩,规模之大,施工之精细,在古桥梁史上是罕见的。 唐 六 典 说 : 天 下 石 柱 桥 有 四 座 , 河 南 洛 阳 的 天 津 桥 、 永 济 桥 和 中 桥 , 西 安的灞桥。 灞桥位于西安东北二十里的灞水上, 是一座石柱墩木梁桥。 自汉朝建 桥后,两千年间一直是长安与潼关以东的交通咽喉,又是古人折柳送别的所在, 所以李白忆秦娥词写道: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灞桥千百年来屡毁屡建,直到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 年)花了九个月才建 成 了 今 天 的 多 跨 梁 桥 。 桥 长 近 400

10、 米 , 67 孔 , 每 孔 净 跨 6 米 左 右 , 桥 宽 约 7 米。桥墩由六根石柱组成; 每根石柱用四层石磙叠砌, 底部用石盘承托, 石盘下打了 十一根柏木梅花形桩; 六根石柱顶端盖上一根石梁, 把六根石柱合成一体, 形成 了今天所说的石排架墩, 是桥梁史上最早的一种轻型墩。 又在桥墩之间和桥墩上 下游各 4 米宽的河床内筑有厚约 1 米的白灰三合土护底铺砌,以防止冲刷桥基。1957 年将它改建为公路桥时,曾对桥墩、桥基进行了科学鉴定,发现桩木未朽,石墩牢固,河床护底完整无损,可以承受 60 吨坦克或载重卡车的荷载, 高超的造桥技艺令人惊叹。 因此当时仅将老桥的木梁石板桥面改换成钢

11、筋混凝土 板梁,古桥就成了现代的公路桥。旧灞桥古为今用,独具一格。到了北宋时, 战胜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当时福建泉州地区对外贸易迅速 发 展 , 泉 州 湾 等 港 区 , 帆 樯 林 立 , 百 舸 争 流 ; 市 集 上 中 外 商 民 熙 熙 攘 攘 , 川 流 不 息。处于泉州湾洛阳江口上的渡口(万安渡) ,因水阔五里,上接大溪,每当风 潮交加, 便无法渡过, 急需把它改建成不受潮汐影响的石桥。 但又苦于海潮汹涌, 无法施工。相传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给海神写了一封求助信, 派了一名叫下得海的公差 前去投递。 下得海随着涨潮入海送信, 潮落而归, 得了仅有一个 “醋” 字的复信。 蔡襄

12、看信后领悟其意,说“海神令我在八月二十一日酉时动工造桥” 。 到 了 那 一 天, 果然海潮退落, 经过八昼夜的紧张创建, 终于使万安桥屹立在洛阳江入海的 喇叭口上。万安桥又名洛阳桥, 是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 年) , 实际上花了六年零八个月。 桥长 360 丈, 宽 1.5 丈, 有 47 个桥孔的长石梁桥, 共花费了 1400 万文。 造桥时, 首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满抛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估计这条石堤长 5 00 余 米 , 宽25 米左右,高 3 米以上。这种桥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它 为“筏形基础”

13、。然后再在矮石堤上, 用一排横、 一排直的条石砌筑桥墩。 为了使桥基或桥墩 的石块连成一体, 不能沿用以前用腰铁或铸铁水来联结的办法, 因为铸铁件很快 会被海水腐蚀。 而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贝壳类软体动物牡蛎, 利用它附 生在岩礁或别的牡蛎壳上的特点, 把松动、 散置的石块、 条石胶聚成一体。 实践 证明, 这是一种别开生面、 行之有效的办法。 为此, 不准在万安桥附近捕捉牡蛎就成了历代沿用的一条法律。最后,又利用潮水的涨落,把重达 78 吨的石梁一根接一根地架设到桥墩 上 , 把 桥 建 成 。 因 此 , 万 安 桥 也 开 创 了 浮 运 架 梁 的 记 录 , 直 到 今 天 , 浮

14、 运 架 梁 仍 是建造现代桥梁的好方法, 不同的是机械设备现代化了, 浮运重量提高了成百倍。“闽中桥梁甲天下” 。这是对南宋时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石墩桥的真实写 照。由于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南宋政治中心又南迁临安(今杭州) , 万 安 桥 的建成为大量建造滨海长大石梁桥提供了技术与桥工等, 所以南宋时, 闽中地区 大量建造石梁石墩桥。 仅 泉州府志 中就记载了一百十座, 其中五里以上的长 桥有四、 五座 。 特别是在绍兴年间 (1 131-1162 年) , 每年都要造一华里以上的石 梁桥,为建桥史上所罕见。这个时期所建的石梁石墩桥无论在长度、 跨度、 重量、 建造速度、 施工技术、 桥型

15、和桥梁基础等方面部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在中外建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仅以安平桥和虎渡桥为例:安平桥俗称五里西桥,坐落在晋江县安海公社。 始建于宋绍兴八年 (1 138 年) , 花了十四年才建成, 总长 811 丈, 五华里多, 362 孔,为世界上少见的古长桥,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据安平志记载,因 桥太长, 建桥时就在桥上造了五座亭子, 以便行人少憩。 而且一桥分属两县, 桥 中“水心亭”作为晋江县和南安县的分界。在郑州黄河大铁桥于 1905 年建成以前的七、八百年中,安平桥一直是我国 最 长 的 桥 梁 。 解 放 后 , 被 列 为 全 国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1980

16、 年 开 始 又 拨 巨 款 作 全面修缮。1240 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位于漳州市东四十里的柳营江(九龙 江 ) 上 , 现 桥 长 285 米 , 25 孔 , 桥 高 约 15 米 , 1933 年起已利用旧桥墩桥基改建 为公路桥。它采用了悬挑四层的石墩以增大桥下净孔,最大的石梁长 23.7 米,宽 1.7 米 , 高 1.9 米 , 重 达 207 吨 , 是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石 梁 桥 。 即 使 在 今 天 的 技 术 条 件 下 , 要 开 采 、 运 输 、 架 设 如 此 巨 大 的 石 梁 , 也 是 十 分 困 难 的 。 至 于 七 百 多 年 前人们是

17、如何建成虎渡桥的,至今还是个谜。江南水乡的石梁石墩桥, 为了便利于舟船通航, 常常做成中孔高大、 边孔低 小的八字式或台阶式,两边桥头还砌有几级台阶踏步以便行人上桥。在绍兴至杭州的运河边还有一种纤道桥, 桥不是跨河而是与河流平行, 是为了纤夫顶着刺骨的西北风拉纤运粮, 当时纤歌声声, 低沉悲愤。 绍兴城东的八字 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巧妙,东西两端运用不同的落坡以适应地形地物, 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和拉纤过桥, 在建造中又可以不拆除房屋, 适应街道走向。 有 些古石梁桥在桥下设闸或在桥上设渠道,使一桥多用。据说浙江钱塘县的石涵桥闸为唐朝李泌所建, 白居易在 钱塘湖石涵记 中 说, 由于北面有石

18、涵桥闸, 南有笕决湖, 每一寸厚的蓄水可灌溉农田十五顷 (近 1500 亩 ) ,一昼夜可灌溉五十余顷,真是“涵开涵闭管年丰” ,可见石涵桥闸作 用之大。当河谷宽度超过 10 米,中间又不便砌筑桥墩时,石木简支梁桥就难以胜任 了, 为增大木梁桥的跨度 , 古人创建了伸臂木梁桥 。 它采用圆木或方木纵横相隔 叠起,由岸边或桥墩上层层向河谷中心挑出,犹如古建筑中的层层斗拱。伸臂木梁桥起源于公元 4 世纪以前, 记载中的第一座桥建在甘肃与新疆交界 地区被称作段国的地方, 当地人称它为 “河厉” 。 它层层挑出的外形, 如鸟展翅, 加上桥中间一般无墩, 故又称飞桥。 从古至今, 它遍布于西北、 西南各

19、省和广西、 湖南、福建、浙江等省木材比较丰富的地区,一孔的最大跨度达 33 米。桥上有 桥屋或桥廊, 屋廊内有彩画、 佛座仙像, 桥景似花, 所以又称它为花桥或大花桥, 逢年过节花桥又成了人们娱乐、庙会、赶集的场所。广西三江程阳桥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木梁桥,坐落在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 为 侗 族 地 区 特 有 的 风 雨 桥 , 建 于 1916 年 , 全 长 64.4 米 , 宽 3.4 米 , 高 16 米 。 五 个墩台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 宫殿型桥亭, 桥亭檐层层向上, 如翼如飞, 亭 与亭之间以廊相接, 亭廊的板壁上, 有许多侗族图案的雕刻。 整座桥均由三江盛 产的杉木制成,最

20、大杉木头径达 53 厘米;构件间的连接没有一颗钉和铁件,全 部用榫结合或竹木梢。 桥墩上木梁支座处运用杠杆原理将桥跨中负载分三次逐层 传递到桥墩上, 桥亭为桥梁增添了彩色, 不仅是行人憩息躲雨纳凉的雅所, 起着 防止木梁、木桥面受雨腐蚀的作用,而且能镇压住木梁支座,达到重力平衡。由此可见我国侗族人民心灵手巧、 智慧非凡。 程阳桥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 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 像程阳桥的桥亭那样, 把功能与装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事例,在我国古代桥梁中还有不少,这是我国桥梁艺术的一大特色。伸臂木梁桥的挑出层次总是有限的, 一般不超过四、 五层次。 同时施工费工费料,刚度差,变形较大,难以跨越 20

21、 米以上的河谷和承受较大的荷重。 湖南醴陵的渌江桥, 始建于宋宝祐年间 (1253-1258 年) , 它用五层挑梁, 在第四层挑梁处加了斜木撑,跨度近 20 米,是伸臂木梁与撑架相结合的桥型。由 此, 再发展到木撑架桥以及木拱桥。 浙江泰顺县的仙居桥, 就是撑架与拱式相结 合的木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 年)九月。全长 41.4 米,净跨 35 米,宽5.3 米,高 12.7 米。这种被当地人称为“蜈蚣桥”的木桥,在泰顺县有几十座,最大的“三滩桥” ,净跨达 42 米。最古的 “叶树阳桥” 建于明景泰五年 (1454 年) , 1965 年拆除, 改建成石拱 桥, 存在了五百一十一年。

22、 据 1980 年的实地调查, 这种桥型在浙江云和、 庆元、 龙 泉 等 县 , 福 建 东 北 的 政 和 、 屏 南 、 寿 宁 、 祐 荣 、 宁 德 等 县 还 有 不 少 , 并 多 出 于 福建巧匠之手。木桥除悬臂梁式桥外, 多数都是梁桥, 但有一种特殊的形象如拱的木桥, 称 叠梁拱桥。最早最优美的叠梁拱桥可见于北宋末(11、12 世 纪 之 交 ) 张 择 端 所 绘清明上河图上的汴梁虹桥,以桥形如拱为显著特点。全桥由两组宽约 0.4 米的纵向巨木拱骨交搭而成,每组横向(沿桥宽方向)10 道,每道纵向 4 根。两组拱骨互相交错,即某组拱骨的中点互为另一组拱骨 的端点, 在此组的各

23、端点下与彼组的各中点上插入横向梁木, 再用铁箍箍紧, 互 相固济,全体形成拱形。依图示人物的比例估计,此桥净跨约 20 米,矢高约 5米,桥宽约 8 米。 栏 杆 和 封 护 板 在 接 近 桥 头 处 随 桥 面 垫 土 呈 反 曲 状 , 与 隋 赵 县 安 济 桥 手 法 一致, 也是中国桥梁较通行的做法。 既便于与两岸相接, 也是凸曲的桥面与陆地的 适当过渡,在实用和造型上都同具意义。汴梁虹桥除卓越而超常的结构构想外, 最值得称道的艺术成就乃在于完全暴露结构。 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巧妙机理同时也 就是富于图案意味的造型要素, 设计者显然是在向人们骄傲地显示自己的杰出才 思。叠梁拱桥与悬臂梁

24、桥都是木结构,桥下无柱,都以多根大木并排横联构成, 结构本身都呈拱形, 所以二者很可能有发展的渊源关系。 实际上, 前者正是由后 者发展来的。 明清时叠梁拱结构仍在使用, 有些且与悬臂式结构共存, 如甘肃渭 源灞凌桥,是这一推论的最佳证明。灞凌桥在渭源城南渭河上, 始建于明洪武间 (1368-1398 年) , 全长约 40 米, 从两岸向中央以悬臂梁四次伸出,至中央改为叠梁拱,飞越 12 米。叠梁拱的两 组梁各三折,此组梁的端点坐落在彼组梁的梁背,与虹桥结构显然同一。据说灞陵桥在改建时曾仿照了兰州握桥, 但它与握桥之纯为悬臂梁结构有所 不同。桥上廊屋 13 间的轮廓呈非常圆和的反向曲线,桥下

25、轮廓也是这样,较握 桥的折线更为温婉多情。桥廊加上桥下护板的高度,两端较厚并连接门屋砖墙, 显得坚实稳重;中央较薄而凌起半空,轻灵而飘逸,拱起如虹,非常动人。叠梁拱桥在浙闽等省也发现很多, 现存者多建于 17-19 世 纪 。 这 些 桥 多 是 纯 粹的叠梁拱桥,较汴梁虹桥更有改进。现以浙江云和梅崇桥为例, 以概其余。 梅崇桥拱骨由纵向三组杆件合成: 以 第一、 第二组杆件组成叠梁拱架, 为桥梁的承重结构, 边斜中平; 第三组是两端 的 桥 面 梁 , 水 平 放 置 。 所 以 , 桥 的 结 构 虽 然 如 拱 , 因 为 增 加 了 第 三 组 杆 件 , 使 两 端桥面超脱了拱架的限

26、制, 得以保持水平。 桥上有桥廊, 廊下挂鱼鳞板保护构架。 轮廓不如灞陵桥秀美, 但通行更较便利, 无登阶下阶之劳。 浙闽的此类桥梁, 很 可能是起源于北方的叠梁拱结构随宋室南渡传入东南后, 在几百年经验的积累下 改进而成的。叠梁拱结构为中国所独有, 以其思路之周详、 穿插之巧妙、 布局之精审, 显 示了古人的惊人智慧, 创造了可以称绝的结构之美。 此种符合材料本性的结构美, 以及功能美、材料美和施工工艺之美,同样也是建筑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浮桥浮桥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 、 “浮桁” 、 “舟桥” 之 称 , 属 于 临 时 性 桥 梁 。 由 于 浮 桥 架 设

27、 简 便 , 成 桥 迅 速 , 在 军 事 上 常 被 应 用 , 因 此又称“战桥” 。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 诗经大雅大明中曾记述周文王为娶 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 离今天已有三千年了, 是建造浮桥最早的记录。 它 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记, 波斯王大流士侵希腊时,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 所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桥还早五百多年。据后人考证,当时浮桥是稀贵之物,周代礼制规定, 只有 “天子” 一人才能使用, 用毕就要立即撤除。 战国时期, “礼 崩乐坏” ,只准“天子”上浮桥的规矩也崩坏了。到汉唐时期,我国浮桥的运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过的浮桥难以统计。 许多地区在建造永久性桥

28、梁以前, 总要先造浮桥, 以便摸索并了解水情, 然后再 寻求合适的永久性桥型, 前述洛阳桥是一例。 据粗略统计, 仅在长江和黄河上就 曾架设过近二十座大型浮桥,其中大部分属军用浮桥。公元前 541 年的春秋时期, 秦景公的母弟后子鍼因自己所储财物过多, 恐怕 被秦景公夺财杀害, 在今天山西省临晋附近的黄河上架起浮桥, 带了 “车重千乘” 的财富由今陕西逃往晋国, 这可算是第一座黄河大桥。 第一座长江浮桥, 是建武 十一年(35 年)东汉光武帝在与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作战中,公孙述曾在现今 的湖北宜都县荆门和宜昌县虎牙之间, 利用险要的地势, 架起一座浮桥, 即江关 浮桥,以断绝汉光武帝的水路交通

29、。以后被汉光武帝的水师利用风势纵火烧毁。隋 大 业 元 年 ( 605 年 ) 在 河 南 洛 阳 洛 水 上 建 成 的 天 津 桥 , 是 第 一 次 用 铁 链 联 结船只架成的浮桥。 唐太宗李世民作过一首诗, 其中四句是 “暂低逢辇度, 还高 值浪惊, 水摇文鹢一种鸟 动, 缆转锦花萦” , 用来描绘他乘坐御车渡越浮桥时, 船头上善于搏击风浪的鹢鸟图形和缆索上的朵朵锦花, 在江河波涛上摇曳动荡的 景象。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军用浮桥。 军用浮桥在军事进攻中用得最多。例如晋武帝秦始十年(274 年 ) ,名 将 杜预 率 军 南 征 , 在 富 平 津 ( 现 河 南 孟 津 附 近 ) 架

30、设 河 阳 浮 桥 。 架 桥 前 , 一 些 大 官 认 为 , 过 去 的 “圣 贤 ”都 未 做 过 , 架 桥 是 不 会 成 功 的 。 杜 预 以 周 文 王 在 渭 水 上 架 浮 桥为例,进行说理力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架成了浮桥。河 阳 黄 河 浮 桥 自 杜 预 建 成 , 经 历 代 重 修 , 直 至 宋 政 和 七 年 ( 1117 年 ) 再 建 , 前后竟达八百余年, 是浮桥史上的首创。 北宋初年 , 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南唐的 战役中,宋军先在石牌口镇用大船载搭巨竹试架浮桥成功,攻克安徽当涂以后, 宋太祖即命令将浮桥移架至采石矶。宋军仅花三天时间,就在采石矶

31、架好浮桥, 长短不差尺寸, 数以万计的军队就如在平地上行军一般, 在浮桥上迅速通过, 大 军渡过长江,一举拿下南唐首都金陵(今南京) 。太平天国的水陆三军沿长江行军宿营时, 也曾建造浮桥居中连接两岸, 形成夹江为营或夹河为营的阵势。 这样既可切断清军上下游的联系, 阻止其进攻或退 却, 又可以把江河两岸的太平军连成一气, 水上陆上互相支援, 声势浩大, 纵横 自若。清军望而生畏,胆战心惊,不知所措。咸丰皇帝惊呼: “攻陷汉阳,占据 江面, 搭造浮桥, 围扑省城 (指武昌) , 势甚猖獗。 ”当时以唐正财、 宾福寿、 陈 国良等为首的太平军水营在十多年中就架过许多军用浮桥。据记载, 在长江上他们

32、就架设过六座以上的浮桥, 有为进攻用的, 有为防御 用的, 也有为城乡人民贸易、 交往用的。 为太平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把建造 军用浮桥技术提到了崭新的水平。浮桥的构造和架设,一般是用几十或几百只船艇(或木筏、竹筏、皮筏) , 代替桥墩, 横排于河中, 以船身作桥墩, 上铺梁板作桥面。 桥与河岸之间用挑板(古称栰板) 、 栈桥等连接, 以适应河水的涨落。 舟船或者系固于由棕、 麻、 竹、 铁制成的缆索上,或者用铁锚、铜锚、石锚固定于江底及两岸,或者索锚兼用。浮桥要适应江河水位起落, 随时可以调节, 正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描写惠州 东新桥诗中所写: “机牙任信缩, 涨落随高低。 ”调整的方法是

33、: 中小河流一般用 挑板, 大河用栈桥; 对年水位落差大的季节性河流, 采用拆卸或增装船节。 宋朝 唐仲友在浙江临海做官时, 要在兴善门外修建中津浮桥, 临海距东海很近, 潮汐 使灵江水面一日涨落常常相差数米。唐仲友在建桥前,先制成了 1100 的桥梁模型在水池中试验,然后再开始 建造。 修建中采用一端固定于河岸, 另一端用可随水位上下而升降桥面的多孔栈 桥来衔接浮桥与河岸。 其原理与形式已与现代浮桥大同小异了。 唐仲友的 中津 桥记 ,对浮桥作了详细描述。架设军用浮桥,速度第一,这就要有周密的筹划和相应的施工方法。 北宋在采石矶架设长江浮桥以前, 先由名叫樊若水的能人用小船带着丝绳在采石矶江

34、面上往返丈量几十次, 准确地测出了江面宽度; 宋太祖又命令预先造好 黄黑龙船数千艘, 又以大舰载巨竹絙, 竹制缆索运至石牌口试架浮桥。 正由于筹 划周密,所以才能在三日内“不差尺寸”地架好一千多米长的平坦浮桥。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在 1852 年 12 月 30 日 攻 克 汉 阳 后 , 为 攻 取 武 昌 , 当 天 晚上就在鹦鹉洲至白沙洲、 南岸嘴至大堤口之间架起两座总长近三千米的长江浮 桥, 速度空前 。 架桥方法是 , 先在汉阳江岸把二艘、 三艘或四艘船联成一段一段浮桥单元, 然后衔尾徐行江中, 组拼成桥。 这样能使众多的人员同时操作, 大量 作业在江岸进行。架桥的材料是鹦鹉洲的木条、

35、汉阳城的板障,就地取材。浮桥固定的办法, 开始仅采取在两岸固定, 后因大风奋发, 江水喧逐, 加用 重三、 四十斤的铁锚固定于江中, 而不用难以取得的巨型缆索, 千方百计加快建 桥速度。 他们还在江中急流之处以筏代舟, 以减少迎水面, 降低桥身水压。 筏用 大木排数层纵横交叉组成, 四面用牛皮、 木板构成围墙。 墙上可以开设炮眼枪洞, 以供对外射击。筏上设有“瞭楼” ,以便观察敌情,建有简易房屋,以供兵员住 宿 和 储 存 粮 食 、 武 器 之 用 , 备 有 大 桨 数 十 把 , 以 便 在 江 中 游 动 。 筏 牢 固 坚 实 , 迎 水面比舟舰小,太平军称它为“龟船” 。用它来组成

36、军用浮桥,是一种创举。1854 年 11 月在广济田家镇的长江上, 太平军利用南岸突出江中的半壁山驻 扎营垒, 同时横江架设浮桥一座。 浮桥的江中部分也用了三个大木筏, 桥两边用 木板民船作桥脚, 筏和船与横江四道铁链、 七道篾缆相连。 筏和桥面上安炮, 船 上置枪, 以阻截自武汉顺江东下的湘军船队。 为了防止炮弹引火烧桥, 桥面上铺 了沙, 船中贮了水。 这样山上 、 桥上相互配合, 使来势凶猛的敌人数日不能攻克。军用浮桥作为一种军事交通工具, 敌方要破坏它, 自己要保卫它。 古代军用 浮桥多用木船组成, 因此毁桥的一方常用火攻, 东汉江关浮桥就是一例。 抵御火 攻的办法很多, 有在桥面铺沙

37、, 舟中蓄水的, 有在浮桥上游或上风方向设置铁索 等障碍物的,也有用战船阻截敌方火攻船只的。南北朝时, 西魏与东魏交战, 西魏的纵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来烧东魏的浮桥。 东魏用装有长锁链和钩钉的小船上百艘阻截, 将纵火船钉牢锁住拖向岸边, 使浮 桥安然无恙。 唐朝史思明叛乱, 唐名将李光弼和他战于河阳。 史思明采用火攻来 焚毁唐军战区中的浮桥, 唐军事先用大木、 长竿、 铁叉等组成拦截工事, 待史思 明纵火船靠近浮桥时, 将纵火船统统叉住, 使之不能前进, 很快自焚, 保卫了浮 桥。破坏浮桥也有用潜水凿船方法的, 如南宋初年, 金兵南犯, 筑浮桥于淮河上, 运兵渡河; 宋兵挑选了一批善于潜水的战士

38、, 潜游到浮桥船底, 将船凿沉, 破坏 了金兵的浮桥和原定的渡河作战计划。 此外用陆军强攻破坏对方浮桥的战例, 也 比较常见。军 用 浮 桥 的 军 事 作 用 不 言 而 喻 , 就 是 地 处 交 通 要 冲 的 浮 桥 也 多 具 有 军 事 作用。如明朝洪武初年(1368 年)在今兰州皋兰县西北建成的镇远黄河浮桥,一 直是去西北的要冲。明马文升曾上言道: “陕西之路可通西凉者,惟兰州浮桥一 道,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 ”即镇远浮桥一旦失守,甘肃河西走 廊等大片领土就会丧失。因此, 历代王朝对重要浮桥, 除雇工维修管理外, 还派兵守护。 如清王朝对 东 北 的 辽 河 、 浑

39、 河 、 太 子 河 、 苏 子 河 、 大 小 凌 河 等 河 流 上 的 浮 桥 , 都 派 有 几 十 名 水手守护, 隶属于水师营管辖。 对黄河、 长江上的浮桥, 州府官员还要经常向朝 廷及时呈报情况。 宋朝皇帝还主张奖励维护浮桥有功者, 惩罚防护浮桥不力而被 水冲毁者。宋大观三年(1109 年)徽宗赵佶曾下诏规定,使桥毁坏的将官等要 判徒刑二年发配一千里, 对官渡桥不修整者要打一百板子; 他还在宣和三年 (1 121 年) 对黄河上伾的天成、 圣功两座浮桥卫护失职的官员作降职处分, 并对失职的 人员各打一百大板。以上种种,可见浮桥是何等重要。第三节索桥历史记载,公元前 285 年便有

40、笮桥(竹索桥) 。秦李冰蜀守(公元前 256 至前 251 年)造了 7 座桥于盖州(现成都) ,其中一座是竹索桥。 铁索桥传说起自汉初, 西汉大将樊哙在陕西褒城县 (今留坝县) 古栈道上建成的樊河桥(公元前 206 年) ,很可能就是铁索桥。有确切记载的横江铁锁(即铁索) ,是西晋伐吴(公元 280 年)吴守将用铁锁多道,横截长江三峡的西陵峡 口以挡舟师。索桥主要是用藤、竹制成的绳索以及铁链等架设而成。又称吊桥、悬索桥, 古 书 上 称 为 絙 桥 、 笮 桥 、 绳 桥 。 在 我 国 云 贵 川 的 怒 江 、 澜 沧 江 、 金 沙 江 上 游 、 雅 砻 江 、 大 渡 河 、 乌

41、江 、 北 盘 江 上 以 及 秦 岭 山 区 、 台 湾 山 区 , 常 常 可 以 看 到 各 类 索 桥 。 在 西 藏 喜 马 拉 雅 山 北 的 雅 鲁 藏 布 江 , 峡 谷 深 邃 , 急 流 飞 瀑 , 千 百 年 来 , 两 岸 往来就是靠各种索桥。1977 年,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也是通过墨脱县横跨在雅鲁藏布江 上的藤网筒桥到对岸去作科学考察的。 西藏人民还把铁索桥称为扎桑巴。 古代的 索桥绝大多数是单孔的, 仅有云南省跨越怒江的惠人桥 (又名潞江桥) 等少数几座是双孔的。 贵州盘江桥、 四川泸定桥、 云南霁虹桥等在国际桥梁史上负有盛名。 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

42、于我国,指出“中国大约在 3000 年以前已开始建造吊桥” 。 汉书 西域传 已有 “以绳索相引而度” 、 “悬绳而渡笮” 的记 载,宋太平寰宇记说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中所谓的“笮” , 即 系 “土 夷人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 。可见藏、彝等少数民族,对我国首创索桥作出了重 要贡献。14、 15 世 纪 , 藏 族 的 汤 东 杰 布 ( 1385-1464 年 , 或 名 甲 桑 珠 古 , 意 即 “铁 桥 活佛” ) 就是当时在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铁索桥的工程技术专家。 据说他曾画了一座跨度为 138 米的雅鲁藏布江铁索桥简图,并于 1420 年左右建 成,是我国古代跨度最大

43、的铁吊桥。桥两端有塔,宽度仅容走人。目前已查证的最早索桥是四川益州 (今成都) 的笮桥, 它建于秦李冰任蜀守 时(公元前 251 年) ,距今二千二百余年,跨城南面的检江,又名夷星桥,是当 时按北斗七星形状建成的七座桥中的一座。 西汉王褒 在 益州记 中记载, 笮桥 在司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 建造时用三个大铁锥来系桥柱紧竹索 (现今铁锥仅有 二个) 。 晋书 桓温传 记载, 永和三年 (347 年 ) 桓温伐蜀进攻成都时, 曾与 李势战于笮桥,可见,时隔近六百年后,笮桥仍在。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为出师东吴的费祎饯行。 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马相如的抚 琴台时, 曾在今天南门大桥西面的锦江河上, 发掘出

44、古代桥基下的大铁锥, 证实 该处是笮桥的故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西南龙川东江上的一座藤桥, “桥 长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以树杈中悬而反下,编竹子藤上, 略 可 置 足 , 两 旁 亦 横 竹 为 栏 , 以 夹 之 。 盖 凡 桥 巩 而 中 高 , 此 桥 反 挂 而 中 垂 , 一 举 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马也” 。台湾省高山中还有藤网吊桥。 索桥刚度很差, 随风摇晃, 初过索桥者不免有 胆战心惊之感。唐僧智猛笮桥赞中说: “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飞絙为桥, 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惨酷,影战魂栗。 ”较逼真地描写

45、一个人 借笮桥渡河谷的情景。 宋代诗人陆游曾用 “度索临千仞, 梯山蹑半空” 的诗句来 构画索桥的雄姿。 还用一首 度笮 七绝: “翩翩翻翻笮受风, 行人疾走缘虚空。 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涎中” 。生动地描绘出过桥时的惊险画面。四川灌县都江堰的珠浦桥, 是竹索桥的杰出代表。 宋代重修以后改名 “平事 桥” , 明末毁于战争。 清嘉庆八年 (1803 年) 仿旧制建立, 取名安澜桥。 桥长 340米 , 八 个 桥 孔 , 最 大 一 孔 达 61 米 。 桥 宽 3 米 多 , 高 近 13 米 。 全 桥 用 细 竹 篾 编 成粗五寸的竹索 24 根。其中 10 根作底索承重,上面横铺

46、木板当桥面,压板索 2根,余下 12 根分列桥的两侧,作为扶栏。绞索设备安放在桥两头石室内的木笼 中,用木绞车绞紧桥的底索,用大木柱绞紧扶栏索。由于竹索太长, 从两头绞紧非常困难, 所以在桥梁中间的石墩上增添一套绞 索 设 备 , 也 置 于 石 室 木 笼 中 。 在 木 笼 上 面 , 修 建 桥 亭 , 亭 分 两 层 ; 上 层 用 木 梁 密 排 , 装 砌 大 石 , 以 作 压 重 ; 下 层 中 空 , 以 便 行 人 。 布 置 巧 妙 , 颇 具 匠 心 。 该 桥 为 八跨连续,稳定性较好,行走其上,摇晃不大。从宋范成大所著吴船录对珠浦桥的记载看,宋时,桥长 120 丈,

47、5 孔, 用并排的 12 根绳索, 竹笆桥面, 木架墩。 “挂桥于半空, 大风过之, 掀举幡幡然。 略如渔人晒网, 染家晾丝帛之状” 。 与清代桥式不尽相同。 1965 年修建新都江堰 时,交通局按清时桥的式样改建成珠浦桥,用 25 毫米直径的钢丝绳代替竹索, 栏杆索锚定部分改用钢筋混凝土柱,用绳夹固定,底锚情况不变。关于珠浦桥, 还有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相传清初珠浦桥毁坏后, 平时凭 舟 渡 江 。 夏 季 江 水 暴 涨 , 渡 客 往 往 覆 溺 。 幸 运 安 渡 者 , 又 受 到 渡 船 勒 索 。 有 个 私 塾 教 师 何 先 德 , 关 心 民 众 疾 苦 , 倡 议 修

48、 复 竹 索 桥 。 他 观 察 地 势 , 测 量 距 离 , 制 作 模型,确定方案,上报官府。得到允许后,又亲自参与修桥。索桥即将建成时, 突然在一个风雨之夜断毁, 官吏们怕何先德揭发弊端, 借口他的过失, 把他杀害 了 。 何 氏 无 子 , 民 众 拥 戴 其 妻 何 娘 子 , 继 承 丈 夫 遗 志 , 出 面 建 桥 。 何 娘 子 日 夜 苦 思 , 按 照 丈 夫 的 桥 式 , 加 设 栏 杆 , 终 于 将 桥 建 成 。 人 们 为 了 纪 念 何 先 德 夫 妇 , 改 桥名为夫妻桥。我国至迟在隋唐时就有了铁索桥,西方在 16 世纪才开始建造铁链吊桥,要 晚近十个世

49、纪。云南丽江地区的塔城附近有座横跨金沙江的铁索桥, 是古今云南与西藏, 四 川来往的要道。因战略地位重要,唐朝曾在此设置铁桥节度。桥或为吐蕃所建, 或为隋朝史万岁和苏荣(594 年 -597 年)所建,或在唐天宝中( 750 年左右)时 所建。唐德宗贞元十年( 794 年 ) ,南诏筹划袭击吐蕃,派牟寻联合唐将韦皋,以五千兵佯示寡弱, 引诱数万吐蕃兵尾随。 昼行夜走, 寻得机会, 用毁断丽江铁 桥的计谋, 溺死数以万计的番兵, 俘获五个藩王, 取铁桥等十六城, 虏得降众十 余万人,从此吐蕃一蹶不振。20 世纪 40 年 代 ,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在 追 堵 北 上 抗 日 的 工 农 红 军 时 , 曾 控 制 了 四 川泸定县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妄图一举消灭红军。 而英勇的红军战士在以毛泽东 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正确军事路线指引下, 用生命和鲜血强夺了泸定桥, 取得了长 征中一个决定性胜利,在寒光迫人的铁索上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泸定桥净跨 100 米 (铁链跨长 101 米) , 净宽 2.8 米, 桥面距枯水位 14.5 米。采用 13 根铁链作为承重索,其中底索 9 根,上面覆盖木桥面,桥面横纵木板之间留有很大空隙, 符合现代吊桥抗风的布置。 余下 4 根分列两边, 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幼儿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